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全新教授认为,颈椎病的发病在脏腑上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在经络上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关。选穴治疗上以背俞穴为基础调理脏腑,配以循经取穴。陈教授崇尚华佗的"针灸不过数处"的思想,取穴精炼,左右交替,有效地避免了穴位的疲劳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穴位的功效。他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补泻手法并加以创新,独创"分级补泻手法",并将传统的导气手法归纳为"针向行气""捻转提插""按压关闭""循摄引导"4种,有效地提高了补泻和导气手法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现代鼠标手"选穴及所用手法的类别、补泻等规律。方法通过系统结合人工逐条检索方法检索CNKI、WF、VIP、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主要中英文数据库,筛选出近10年(2008年~2018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中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现代鼠标手"的临床文献,运用数据挖掘中的频次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现代鼠标手"的选穴及所用手法规律。经过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有11篇,包括38个穴位16种中医推拿手法。结果与结论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选用经脉主要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为主,以大陵穴为主穴,穴位类型以五输穴和原穴为主;推拿手法为挤压类手法、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以按法、揉法、擦法为主。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万方、维普、CNKI三大数据库中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30年文献进行检索,合并重复文献,再通过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每篇文献进行评价。将有效文献中出现的腧穴输入Excel表进行排序,采用聚类统计方法对前20位腧穴进行分析。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潜在选穴规律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足少阳胆经为辅;以特定穴为主,普通经穴为辅;在特定穴中又以五腧穴为主,背俞穴为辅。为临床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11)
目的分析艾灸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现代临床文献的经穴应用规律。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符合艾灸疗法为主或艾灸配合其他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有效文献21篇,分析其穴位的应用规律。结果顽固性面瘫艾灸治疗的常用腧穴为翳风、地仓、阳白、颊车、颧髎、太阳、迎香、攒竹、牵正、四白、下关、百会、鱼腰、中脘、足三里;主要为足阳明胃经穴、任脉穴、足少阳胆经穴、手少阳三焦经穴、手阳明大肠经穴、督脉穴、手少阳小肠经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穴。结论艾灸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选穴有着以近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辨证选穴与特殊取穴相配合,对灸量要求偏大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方法挖掘针灸治疗肩痹的选穴规律。方法:以《430种疾病针灸表解》为数据源,从证型、腧穴两方面收集肩痹数据,建立肩痹处方数据库,运用形式概念分析法,采用Lattice Miner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规则提取。结果:针灸治疗肩痹的核心腧穴为肩髃、肩髎、合谷、肩井、臑会、秉风;应用频次最高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在所提取规则中,肩髎-合谷、肩髃-合谷支持度最高,其次是肩髃-肩髎、肩髃、肩髎-合谷。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针灸治疗肩痹以手三阳经为主,选穴原则以近部取穴为主,搭配远部取穴,重视“近部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相结合。本研究将形式概念分析应用于中医数据挖掘,可有效发现中医诊疗数据中所隐含的潜在知识,为中医临床治疗选穴规律发现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索国内外针灸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选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计算机检索范围为Pub Med(1980—2015.1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5.11)、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3—2015.11)、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5.11)中符合针灸或针灸结合其他疗法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相关文献。通过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30篇。结果:分析发现,在腧穴选择上多选取具有调理脾胃功效的特定穴,内关、足三里、中脘等是最常用腧穴;在选穴所属经脉上主要集中于任脉、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在选穴所在部位上主要集中在胸腹部、下肢部以及上肢部内关穴。结论:针灸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选穴有着局部选穴、循经选穴、特定穴选穴、辨证选穴的特点,据此,可为针灸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临床选穴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总结近10年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选穴规律,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文献,统计穴位的频次,分析穴位的使用规律。结果共纳入168篇文献,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多采用综合疗法,选穴主要以患侧十四经穴为主,结合经外奇穴,尤其是手三阳经穴使用最多,三阳经中,又以手阳明大肠经为最;使用频次在1%以上的20个穴位可视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处方用穴的重要经穴;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肩痛患者的治疗上,多采用肩部穴位、经外奇穴或阿是穴;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手功能障碍的选穴,除常规选穴外,多配合经外奇穴八邪穴或上八邪穴。结论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选穴治疗仍遵循古代"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同时,结合当今病症特点又有所创新发挥。但是,也存在无相关统一标准等不足。  相似文献   

8.
介绍陈振虎教授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经验。陈振虎教授认为,颈源性耳鸣病机关键在于颈项部三阳经经筋不通,故临证注重经筋辨证,治以筋治筋之法,兼顾调神,注重督脉取穴,具体为先辨筋、次选穴。临证强调针具对针灸疗效的影响,运用特殊设计的针尖既圆又利、针身中空的岐黄针进行治疗,治疗手法强调轻、快。日常调养推崇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戴灵琳  詹明洁  马振宇  陈利芳 《新中医》2023,55(14):170-174
介绍王樟连教授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经验。王樟连教授认为,干眼症内外致病因素繁 多,不可单从阴虚角度论治,需辨经、辨证相结合以明辨病机。临证擅从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论治,辨病 论治常取经验穴组“眼九针”,辨经论治常选眼目内眦、外眦、上方及下方等病变所在经络之腧穴,辨证论治 重视针对肝胆火旺证、胃火上炎证、肝肾阴虚证、津血两伤证,以及风热外袭证各证型进行选穴,兼以手法, 补泻得当,故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整理古代有关颈痛的针灸文献,分析其取穴及配伍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的支持。方法:检索12本针灸古籍,以"颈痛、项痛、颈项急痛、颈项强痛"为检索词,摘录针灸治疗颈痛的相关内容。结果:12本古籍中,共有290条文献被纳入统计,其中有关针灸治疗颈痛配伍应用的条文有30条,包含15个针灸治疗颈痛的配伍处方。针灸治疗颈痛的用穴,在十四正经的分布中由多到少依次为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督脉、手少阳、任脉、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少阴和足太阴经。结论:颈痛取穴以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督脉为主。针灸治疗颈痛配伍处方,以邻近和远端选穴为主,局部选穴较少。  相似文献   

11.
蒋佳  娄必丹 《河南中医》2020,40(2):183-186
肺与膀胱相通,上为荣养周身以御邪,下以气化排浊调津液,从肺与膀胱关系可以看出,太阳之气与肺气共同卫外,以顾护肌表皮毛,故临床针刺治疗太阳体证时可考虑从肺经穴入手。临床取肺经穴位调治膀胱及其经脉病时,应辨别虚实,采取对应的补泻手法,考虑大部分肺经穴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不便施展,笔者认为可根据辨证采用更为合适的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即观其脉证,补泻择之。其实不仅肺经穴可治膀胱病,膀胱经穴亦可治肺病,由于肺与膀胱两者经气互通,其中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另一条相通经的循行部位或主治方向的疾病。虽然脏腑别通理论在针灸学上具备广泛应用的基础,但因表里经脏腑相互属络关系,更多被提及、应用的是"肺与大肠相关"。容易忽视"肺膀胱别通"在"卫气供给""津液代谢"上的关联。故在临床针刺治疗膀胱病时,可从有别于常规、传统的选经取穴上论治,亦可基于"肺与膀胱相关"以膀胱经穴治肺病,或以两经同取的方式指导针刺治疗相关病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以经络腧穴为基础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选穴规律,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文献,统计穴位的频次并分析穴位的使用规律。结果:共纳入270篇文献,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多采用综合疗法,单次治疗选用穴位(穴组)数多在4~10个,选穴主要以患侧十四经穴为主,亦应用了经外奇穴,其中手三阳经穴位(穴组)应用最多,尤其重视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21个穴位多位于各关节处,可作为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处方用穴的参考。结论:以经络腧穴为基础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选穴着重于阳经特别是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通过振奋阳气、滑利关节的思路,以达到止痛、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目的。但也存在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不统一、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实验等不足。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管遵信教授针灸治疗痛证的特点,诊断以辨经及察耳为关键;施治以局部选穴为基础,以辨证选穴及循经选穴为关键,刺穴以中“气穴”为目的,施术以证为依据,针刺尤补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古今针灸治疗失眠处方规律之不同。方法收集古今针灸治疗失眠处方文献,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取穴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古代医家选穴较为分散,取穴主要集中在胸腹部、下肢部;现代医者选穴相对集中,处方相对固定,取穴主要集中在头颈部、下肢部;取穴主要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古代医家还多选用任脉穴,现代医家则更多选用督脉穴。结论古今医家组方选穴差异较大,但在用穴的归经、类型上较为相似,选穴多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均看重俞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针灸大成》中有关调神穴位的规律。对《针灸大成》中记载治疗心烦易怒、恍惚健忘、悲愁不乐的穴位进行全面总结,统计常用穴位及经络,分析其中规律。用于治疗心烦易怒的穴位中神门穴出现的频率最高,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数占比例最高;治疗恍惚健忘的穴位有16个,大多分布于手少阴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治疗悲愁不乐的穴位有29个,以手少朗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穴运用最多。《针灸大成》中记载调神首选神门穴治疗,手少阴心经为首选经络;其选穴规律为首选原穴、络穴,其次井穴。  相似文献   

16.
提炼并分析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选穴规律。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纳入有明确选穴的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选穴特点及规律。发现稳定型心绞痛针灸处方选穴以特定穴为主,选穴频次最高前5位依次为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和三阴交,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用经涉及12条经脉,主要为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体现了"突出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循心包经、膀胱经及任脉取穴,前后结合""远取脾胃经,重视特定穴"的选穴特点。  相似文献   

17.
总结葛金文教授基于“分经论治”理论运用散偏汤合选奇汤治疗偏头痛的经验。葛教授结合偏头痛部位、性质、证候特点,确定病变所属经络并发现偏头痛责之太阳、少阳、阳明三经,故以“分经论治”理论为指导,因经遣药,经证结合,临床上运用散偏汤合选奇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偏头痛。其巧妙之处有:一则三经分治,重用引经药;二则多用风药,头居高位,风药轻清上扬,辛散之性可达病所,调和气血,通利关窍,开散郁遏之经气;三则随证化裁,根据各种兼证的偏重加减专药,临床上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凡人体筋肉组织发生病变,以肌筋弛纵不收及肢体痿废不用为主症者,皆可辨为筋纵证。针灸取穴应以病变局部腧穴、同名经经穴及阳明经穴为主,并可配合筋会阳陵泉、肝之原穴大冲及随证选穴。毫针治疗时手法以补为主,或运用《灵枢·官针》分刺、合谷刺,也可用透刺加电针疗法。固于邪实者,对随证所选腧穴宜用毫针泻法。此外,对筋纵证的治疗还可运用水针疗法。因阳气不足所致者,可用艾灸法。  相似文献   

19.
张瑞瑞  李佩芳 《河南中医》2022,(9):1415-14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22年1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Medline等数据库,筛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7对纳入的针灸选穴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3.0对纳入的针刺处方进行穴位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51篇文献,涉及71个穴位,共计926次。其中使用频次位于前10位的穴位分别是太阳、风池、率谷、合谷、百会、太冲、头维、阿是穴、中渚、外关等;选穴部位以面部、上肢肘部为主,共涉及包括足少阳经、经外奇穴、手少阳经、督脉及手阳明大肠经等14条经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太阳-中渚-头维,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太阳-率谷;对使用频次位于前13位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常用穴位组合是太阳-风池-率谷,足少阳胆经为常用经脉,临证时根据具体情况配伍太冲、侠溪、列缺等穴位。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不同时期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选用特点和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内容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古代针灸治疗眩晕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历代针灸治疗眩晕常用的经脉、腧穴和特定穴,并分析潜在规律。共纳入针灸治疗眩晕处方82条。历代选穴以风池、合谷、上星、解溪为主;选经以足三阳经和督脉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使用率最高,占23.04%;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占80.6%,其中交会穴最常用;远近配穴是最常见的选穴配伍法则。说明古代针灸治疗眩晕重视阳经腧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了辨证循经取穴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