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静脉血标本保存时间对血细胞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血标本保存时间对血细胞参数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对50例体检者静脉采血,分别于标本放置2h、8h、16h和24h时间点测定血细胞参数。结果在8h内所有血细胞参数结果没有显著性变化,各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6h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容量(MPV)和血细胞比容(HCT)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4h组与对照组相比,除MCV、MPV和HcT升高外,血小板计数(PI卫)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O.01)。结论在4℃下从抽取标本到放置8h内测定对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标本放置时间对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实验前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KX -2 1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有无影响。方法 抽取 40例经抗凝的住院病人静脉血标本在 3 0min内测定 ,然后分为二组 ,一组置于室温 ( 18~ 2 5℃ ) ,一组置于低温 ( 4~6℃ )内。分别在 2h、 4h、 6h再测定。结果 在室温下放置 6h测定的数据无明显变化 ;在 4~ 6℃下保存的血标本 ,放置 2h淋巴细胞比例 (LYM % )有显著变化 (P <0 0 5 ) ;在 4h时血小板数 (PLT)有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室温下静脉血标本从抽取到放置 6h内测定对结果无显著差异 ,结果在质量控制范围内。标本置于 4~ 6℃低温保存时 ,白细胞数 (WBC)、红细胞数 (RBC)、血细胞比容 (HCT)、红细胞分布宽度指数 (RDW )、血红蛋白 (HGB)平均血小板容量 (MPV)、中间型细胞比例 (MXD % ) ,中性细胞比例 (NEUT % )无显著变化 (P <0 0 5 )。LYM %和PLT两参数变化虽有统计学意义 ,其变异均小于 5 %的偏差 ,不会对临床实验结果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秋瑾  王宇 《检验医学》2011,26(5):334-337
目的探讨放置时间、保存温度对2~6岁幼儿末梢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以指导体检工作流程的合理安排。方法取40名幼儿末梢全血用乙二胺四乙酸三钾(EDTA-K3)抗凝,分组标记后保存于不同温度中。应用ABX-Micros 6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将分装标本分别在0.5、4、8和10 h测定。结果保存于室温和4℃冰箱冷藏环境下,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百分率(LY)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血小板(PLT)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GRA)均有下降的趋势。标本于室温8 h及4℃冷藏10 h以后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多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h时室温与4℃冷藏放置2组数据比较,大多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及保存温度对幼儿末梢全血细胞计数结果中的一些参数有明显影响,在4h之内检测,室温与4℃冷藏2种环境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末梢血标本放置在4℃冷藏条件下10h内完成检测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不同保存条件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抗凝全血标本保存于室温(22~24℃)、冷藏(4~8℃)及高温(33~35℃)条件下,在放置0.5、1、2、4、6、8、12、24、48、72 h时,采用PEN-T RA M S60型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参数检测。以室温保存标本放置0.5 h时的检测结果为基准,计算其他时间点检测结果稳定性。结果冷藏条件下放置24 h之内,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血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检测结果基本保持稳定;放置6 h之内,血小板计数(PL T )检测结果无明显变化,6 h后明显下降。室温条件下放置8 h之内,所有参数检测结果无明显变化。高温条件下,除PL T检测结果在标本放置1 h之内基本保持稳定外,其余参数检测结果在标本放置6h之内无明显变化,但随后的变化较其他保存条件下更为明显。结论采用PEN T RA M S6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参数检测时,标本在室温条件下保存时间不宜超过8 h ,冷藏条件下各参数检测结果更稳定(P L T除外)。不同实验室应针对所使用的分析仪,通过实验分析确定相应的标本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在室温和冰箱两种放置条件下不同时间段的血细胞检测结果。方法随机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门诊40份血标本,每份标本稀释2管,第1管20℃室温放置(20℃组),第2管4℃冰箱放置(4℃组),分别在即刻,0.5、1.5、3.0h后用仪器对两组标本进行分析测定,取平均值。结果随放置时间的不同,两组各检测值与即刻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细胞分析20℃组与4℃组比较中,中间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标本放置在室温(20℃)条件下应在1 h内检测完毕,置于冰箱保存,可适当延长测定时间,但不适宜超过2h,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标本保存时间及温度对血液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离胶促凝管采集60例患者静脉血,准确记录采集时间并编号,放置30 min后离心.一份置于4 ℃冰箱分别保存0、6、12、24 h后检测总蛋白、清蛋白、葡萄糖、尿酸、丙氨酸转氨酶(ALT)、钾离子;另一份于室温保存0、6、12、24 h后检测上述生化指标.检测采用罗氏MODULAR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结果 室温下放置超过6 h和4 ℃保存超过12 h,钾离子的测定结果明显高于立即测定结果(P〈0.05).室温保存时间的长短对总蛋白、清蛋白和尿酸的测定结果没有影响(P〉0.05);4 ℃保存超过6 h,保存时间的长短明显影响总蛋白、清蛋白和葡萄糖的测定结果(P〈0.05).4 ℃的尿酸测定及室温保存 24 h内的葡萄糖测定,不受时间长短影响(P〉0.05).室温保存6 h和4 ℃保存24 h会对ALT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P〉0.05).结论 实验室应对标本保存条件标准化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00份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标本分别在室温放置1、2、4、6、8和10h后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的测定。根据不同检测项目和时间段分组,使用SAS统计软件包对上述4项指标在放置2、4、6、8、10h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与放置1h内检测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胛、PT、TT测定在标本采集1h内的结果与2和4h后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6h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Y测定在标本采集1h内检测的结果与2、4、6、8和10h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测定在标本采集1h内的结果与2h检测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之后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于凝血试验的标本在室温存放一段时间后,对不同检测项目均造成一定影响,标本采集后应在1h内检测,如不能做到也应在2h内检测完毕,否则会对检测结果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室温下血清标本在实验室放置不同时间和受实验室光线照射对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将一组标本暴露在实验室光线下,另一组标本避光保存,分别于0、2、4、8、24h测定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对比分析两组标本测定结果的平均偏差。结果室温下血清标本在0h测定的总胆红素结果为(17.47±9.33)μmol/L,2、4、8、24h后光照组总胆红素结果为(16.73±9.09)、(15.98±8.85)、(15.13±8.35)、(13.50±7.37)μmol/L(P〈0.05);2、4、8、24h后避光组总胆红素结果为(17.47±9.45)、(17.58±9.60)μmol/L(P〉0.05)、(17.92±9.95)、(19.86±11.21)μmol/L(P〈0.01);室温下血清标本在0h测定的直接胆红素结果为(5.40±3.19)μmol/L,2、4、8、24h后光照组直接胆红素结果为(5.49±3.22)μmol/L(P〉0.05)、(5.55±3.26)、(5.80±3.37)、(6.08±3.64)μmol/L(P〈0.05);2、4、8、24h后避光组总胆红素结果为(5.28±3.17)、(5.39±3.28)、(5.51±3.40)、(5.63±3.72)μmol/L(P〉0.05)。结论室温下受光线照射血清标本的总胆红素不断下降,2h后总胆红素测定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避光保存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标本测定值略微上升,但至少可以保存4h;室温下受光线照射血清标本的直接胆红素值不断上升,但2h内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避光组的直接胆红素标本测定值也不断上升,但至少可以保存24h。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时间对Sysmesx Kx-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静脉血标本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30例重庆市肿瘤研究所门诊患者静脉血标本,分别注入两组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真空管,其中一组放在室温保存,一组在4~6℃冰箱保存,用Sysmex Kx-21分别于采血后0.5、1、4、8、24h进行检测,观察血细胞参数的变化。结果室温标本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结果有影响,保持4~6℃的标本在24h内完成检测除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外基本保持恒定。结论标本采集后尽量在4h内检测完,在4~6℃条件下保存,放置时间也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C-30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24h内无明显变化:MPV8h内无明显变化,811后升高。2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12h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内无明显变化,6h后明显升高。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在12h(4℃)和8h时(2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20℃,血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了解梧州市血液检测阳性的无偿献血者的分布情况。方法对梧州市2010~2012年108879例无偿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08879例无偿献血者中,5项检测指标的总阳性率为6.01%(6548/108879),其中ALT阳性率为4.86%、HBsAg阳性率为0.57%、抗‐HCV阳性率为0.20%、抗‐HIV阳性率为0.07%、抗‐TP阳性率为0.59%。男性和女性之间ALT、HBsAg和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抗‐TP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18~30岁,抗‐HCV阳性率最高的是大于30~40岁组。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咨询,选择低危献血人群,对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十年时间以来,济南市无偿献血工作逐年快速发展,自2000年起已经实现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根据<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严格的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有效杜绝经血传播疾病发生的根本和首要措施.为详细了解我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指标构成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减少血液浪费的对策,我们对近5年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血脂、血糖与血液流变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血脂、血糖与血液流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本院2 69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血脂、血糖、血液流变检测,根据全血黏度结果分为高黏组、正常组、低黏组.结果 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沉、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各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酰甘油、血糖在高黏组与正常组,高黏组与低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高密度脂蛋白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脂、血糖对血液流变指标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e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 (SHOT) scheme has revealed that many patients have received incorrect blood or blood component. This article reports new national guidelines for ordering, administering and managing blood, blood components and blood transfusion.  相似文献   

18.
Appropriate utilization of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9.
Nurses are integral to the blood transfus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which forms part of Nursing Standards clinical skills series, outlines the role of the nurse in evidence-based transfusion practice. Patient assessment, preparation, pre-transfusion checks, documenta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