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血栓前状态(PTS)与中医证型血瘀,痰瘀互结关系。将100例高血压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患者按血瘀、痰证标准分组,以超声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选择检测PTS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系统AT-Ⅲ(AT-Ⅲ)、血浆蛋白C(P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1)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等,并分析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PTS与血瘀,痰瘀证及血瘀积分关系。结果显示痰瘀组较血瘀组颈动脉IMT、TC、LDL-C、ApoB、GMP-140、vWF、PC、PT、TT均有明显增加或延长。说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PTS中医证型痰瘀互结证是血瘀证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左室重构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左室构型与中医证型血瘀、痰瘀互结关系。将112例高血压诊为血瘀、痰瘀患者以超声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心脏结构并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 I)、相对室壁厚度(RWT),分析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及左室不同构型与血瘀、痰瘀证关系。结果痰瘀组颈动脉IMT较血瘀组明显,痰瘀组左室构型以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为著。说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左室构型改变以痰瘀互结证为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尿微量白蛋白与血瘀、痰瘀互结的关系,将60例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分为血瘀组、痰瘀组,用超声波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Alb)、尿转铁蛋白(TRU),分析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及尿微量白蛋白与血瘀、痰瘀的关系,结果痰瘀组尿β2微球蛋白、尿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升高显著,说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与尿微量白蛋白变化有密切关系,高血压肾病早期改变以痰瘀互结为主。 相似文献
4.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IS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发生与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ISH患者120例(老年ISH组),按不同中医证型分为4型,观察各型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同时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老年ISH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最大值(dIMTmax)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老年ISH患者中医证型与dIMTmax及CAS发生率方面,与其他证型比较,痰湿壅盛型的dIMTmax明显升高(P<0.01).[结论]老年ISH各中医证型中,dIMTmax的异常和颈动脉硬化发生率以痰湿壅盛型的改变最明显,提示中医痰证在老年ISH患者AS发病中有内在的病理基础,为老年ISH患者CAS从痰证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3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辨证分为9组,并对其中327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同时根据本虚标实辨证原则,再分为单纯实证、单纯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三种类型;根据夹痰、夹瘀的不同,又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四种类型。研究中医辨证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结果:夹痰夹瘀证颈动脉IMT大于夹瘀证(P<0.05)。结论:中医痰证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痰瘀证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抗高血压药临床试验和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的进展,发现高血压病不仅只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的疾病,而且还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和遗传的综合征。高血压左室肥厚(LV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增加或粥样斑块、血栓前状态(PTS),目前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尿酸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增加呈正相关.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加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了解两者的相互关系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我院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情况分为3组,比较3组患者的血尿酸值。根据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结果,将患者的颈动脉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结果:患者血压越高,其血尿酸水平越高,各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血尿酸值明显低于其他内膜组患者,其血尿酸值随着患者内膜异常情况加重,其值升高,各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患者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其值可提示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尿酸升高,并属于危险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115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结果: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的TMT均明显增加(P<0.01);斑块总检出率也增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测值(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3个亚组,同期非高血压患者56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血浆hs-CRP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hs-CRP均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浆高hs-CRP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血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Ⅲ级患者的hs-CRP均值高于Ⅰ级和Ⅱ级者(P<0.05);高血压组hs-CRP均值、高hs-CRP检出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正相关(r =0.325,P=0.004;r =0.279,P=0.02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s-CRP测值(OR =1.128,95%CI1.678~3.986,P<0.01)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测值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hs-CRP测值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②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高于颈总动脉内中膜正常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0.01)。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降压治疗对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ness index,AASI)的影响,了解 AASI 在评估动脉硬化方面的价值。方法随访300例初治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并分别随访治疗0、1、3、6及12个月完成动态血压的检查;了解 AASI 的动态变化,观察 AASI 与降压治疗的相关性。结果严格降压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 呈逐步下降。结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效果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 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 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 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 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滋肾清肝方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评价滋肾清肝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予ACEI/ARB+CCB类药物标准治疗基础上联用滋肾清肝方,对照组予ACEI/ARB+CCB类药物,疗程为8周,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极速成像脉搏波传导速度、阻力指数、炎症因子、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②双侧颈动脉极速脉搏波传导速度、阻力指数(RI)2组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③2组治疗后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2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药ACEI/ARB+CCB基础治疗联合滋肾清肝方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及炎症因子的改善优于单用ACEI/ARB+CCB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今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发现二者在临床症状、病因病机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且同属血脉病变。痰热瘀结,闭阻血脉是二者发病的共同病机,可从血脉理论探讨高血压CAS的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