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副鼻窦冠状位CT检查的诊断价值胡绍征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上海,200011)关键词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副鼻窦;窦口鼻道复合体中图号R81696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在临床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由于鼻窦的解剖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螺旋CT轴住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分析副鼻窦病变CT扫描轴位片与冠状位片的优劣,探讨鼻窦扫描方法的最佳选择及副鼻窦轴位扫描能否代替直接冠状位扫描.方法 将副鼻窦病变254例分成两组,观察组轴位扫描直接观片或多平面重建后再现片,对照组直接采用冠状位扫描.将两组图像分析,对比其诊断的优越性.结果 轴住扫描后重组所得图像也能使诊断医师及临床医师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且伪影较少并为患者乐于接受.结论 副鼻窦螺旋CT轴位扫描一般可以代替副鼻窦直接冠状位扫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螺旋CT轴位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分析副鼻窦病变CT扫描轴位片与冠状位片的优劣,探讨鼻窦扫描方法的最佳选择及副鼻窦轴位扫描能否代替直接冠状位扫描。方法:将副鼻窦病变172例分成两组,观察组轴位扫描直接观片或多平面重建后再观片,对照组直接采用冠状位扫描。将两组图像分析,对比其诊断的优越性。结果:轴位扫描后重组所得图像也能使诊断医师及临床医师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且伪影较少并为患者乐于接受。结论:副鼻窦螺旋CT轴位扫描一般可以代替副鼻窦直接冠状位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螺旋CT轴位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分析副鼻窦病变CT扫描轴位片与冠状位片的优劣,探讨鼻窦扫描方法的最佳选择及副鼻窦轴位扫描能否代替直接冠状位扫描。方法将副鼻窦病变254例分成两组,观察组轴位扫描直接观片或多平面重建后再观片,对照组直接采用冠状位扫描。将两组图像分析,对比其诊断的优越性。结果轴位扫描后重组所得图像也能使诊断医师及临床医师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且伪影较少并为患者乐于接受。结论副鼻窦螺旋CT轴位扫描一般可以代替副鼻窦直接冠状位扫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对图像质量及眼晶状体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mAs对160例受检者进行冠状位及轴位CT扫描,同时检测受检者眼晶状体所受的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析。结果当mAs从200 mAs依次降至1005、02、5 mAs时,冠状位及轴位扫描组眼晶状体所受的辐射剂量依次较前一组明显降低。冠状位扫描四组中,200、100、50 mAs组之间在图像质量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5 mAs组的图像质量低于其它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位扫描冠状面重建的图像质量与直接冠状面扫描的图像质量比较,2001、00 mAs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mAs组和25 mAs组重建图像质量低于冠状面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鼻窦冠状面CT扫描可降低管电流至50 mAs,而不损失图像诊断质量,同时晶状体所受放射剂量明显降低。在不低于50 mAs条件下可用轴位扫描冠状面重建图像代替直接冠状面扫描,而不降低对副鼻窦结构的显示。  相似文献   

6.
应国权 《中外医疗》2008,27(23):138-138
目的 利用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探讨副鼻窦轴位扫描能否代替直接冠状位扫描.方法 对20例能合作的患者,均行副鼻窦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得到冠状位、矢状位重组图像;直接冠状位扫描获取冠状位图像;将同一患者的两组不同冠状位图像比较,主要观察各鼻窦窦壁及窦口.结果 轴位扫描后重组所获图像亦能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清楚显示各鼻赛及窦口.结论 重组冠状位图像与直接冠状位扫描图像效果相同,可以取代直接冠状位扫描.避免后者检查时头部后仰造成的不适,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 0例 ,男 73例 ,女2 7例 ,年龄 1 7~ 48岁 ,平均 31岁。 1 0 0例中副鼻窦炎 91例 ,鼻息肉 6 5例 ,鼻中隔弯曲5 3例 ,全部病例均经腔内窥镜手术证实。1 .2 CT扫描方法 俯卧 ,头过伸 ,颏部用棉垫使头固定 ,定位光标线通过双侧外耳孔 ,中心线通过头颅中心 ,扫描线与硬腭垂直 ,扫描范围自蝶后缘至额窦前缘 ,层厚 5mm ,层距 5mm ,其中 38例加扫层厚 2mm薄层。2 结果2 .1 窦口鼻道复合体显示情况 中鼻甲、筛泡、漏斗、半月裂、钩突诸结构称之为窦口鼻道复合体 ,为鼻腔内窦镜手术必须了解的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各向同性扫描在鼻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 VCT机,随机抽取30例鼻窦区CT扫描样本同时进行各向同性容积CT扫描与横断扫描加冠状扫描检查的两组患者,将原始图像数据减薄后用Batch模式行多平面重建.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将各向同性扫描与横断扫描加冠状扫描图像,从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向同性容积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的30例,与横断扫描加冠状扫描的图像质量一致.2组间统计学差异无意义(P>0.05).放射剂量的比较:各向同性容积CT扫描图像总辐射剂量(380 mGy/cm)小于横断扫描加冠状扫描总辐射剂量(760 mGy/cm).结论:各向同性容积CT扫描检查观察全面、诊断信息更丰富,病人的辐射剂量减少,可作为鼻窦检查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总结该院2002年至2005年经病理证实的副鼻窦肿瘤20例,分析其CT扫描的影像特点及诊断。结果发现,冠状位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病灶及其毗邻结构,对临床手术治疗的途径设计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螺旋CT轴位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分析副鼻窦病变CT扫描轴位片与冠状位片的优劣,探讨鼻窦扫描方法的最佳选择及副鼻窦轴位扫描能否代替直接冠状住扫描。方法将副鼻窦病变254例分成两组,观察组轴位扫描直接观片或多平面重建后再现片,对照组直接采用冠状位扫描。将两组图像分析,对比其诊断的优越性。结果轴位扫描后重组所得图像也能使诊断医师及临床医师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且伪影较少并为惑者乐于接受。结论副鼻窦螺旋CT轴位扫描一般可以代替副鼻窦直接冠状位扫描。  相似文献   

11.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 鼻腔鼻窦癌20例,多为密度不均匀肿块(14/20),直接侵犯腔内(34/20)及腔外结构(20/20)并形成软组织肿块;18例骨质破坏明显,可见骨壁碎裂、缺失,鼻面部软组织肿胀不常见(2/20).T细胞性淋巴瘤16例,多起源于鼻前庭(11/16),以混合表现为主(11/16),多数密度均匀(12/16),主要累及腔内结构(36/18),但鼻面部肿胀常见(8/16);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1例恶性神经鞘瘤和2例B细胞性淋巴瘤表现与癌肿相似.1例骨肉瘤病灶内可见骨样组织影.4例恶性黑色素瘤表现无特异性.结论 CT能有效观察鼻腔鼻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良、恶性进行鉴别,对NHL等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肿瘤能进行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computertomography,DSCT)副鼻窦成像技术的最优剂量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副鼻窦检查的成人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六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不同管电压和(或)管电流对不同组病例进行副鼻窦DSCT成像,第1组采用120kV,200mAs;第2组采用120kV,100mAs;第3组采用120kV,50mAs;第4组采用100kV,100mAs;第5组采用100kV,50mAs;第6组采用80kV。100mAs。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对所有副鼻窦重建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取其平均值,对各组的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2名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将所有重建图像分为以下3等:①无明显伪影的优质图像;②少许伪影,但不影响诊断;③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对不同组重建图像的质量等级行x2检验。结果:第1~6组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依次为24.97、12.48、6.24、7.49、3.74、3.48mGy。第1~5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组图像质量评分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组重建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第6组有16例(16/20)的重建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在副鼻窦DSCT检查中采用恰当的管电流及管电压成像.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并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胡文健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1):46-47
目的讨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对36例鼻窭真菌病患者施行鼻内镜手术,术后不用抗真菌药。结果全部患者均获治愈,随访6个月~5a未见复发。结论在该病的治疗中,应用鼻内镜手术可减轻对患者的侵袭性操作,并缩短诊疗时间,避免或减少复发。鼻内镜手术是诊断、治疗鼻窦真菌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砂粒样、小斑片状钙化;可有窦壁骨破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鼻窦真菌病的多层CT表现及临床特征,探讨多层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鼻窦真菌病的CT表现。结果病变位于单侧上颌窦9例,双侧上颌窦2例,筛窦2例,蝶窦1例。14例窦腔内均可见密度不均匀性增高的软组织密度影,其中9例伴有斑点、斑片或条状钙化影,2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的“空泡”征,2例完全钙化;11例窦壁骨质增厚硬化,1例筛板增厚,窦腔缩小,4例窦壁皮质白线不连续,骨质破坏吸收。结论鼻窦真菌病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CT在该病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鼻窦真菌球的CT影像学特征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真菌球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率和疗效。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鼻窦真菌球32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鼻窦CT及临床资料。结果CT表现为多为单窦发病,以上颌窦最多见,22例,蝶窦次之,7例,累及上颌窦和筛窦1例,上颌窦和蝶窦1例,同时累及上颌窦、筛窦和额窦1例。所有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27例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絮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类似金属异物影。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13例,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上颌窦内壁明显向鼻腔膨胀2例。治愈30例,2例好转。结论鼻窦真菌球CT具特征的表现为,单窦发病,以上颌窦为主,蝶窦次之;窦腔内密度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絮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及上颌窦内侧壁破坏吸收。术前鼻窦CT结合鼻内镜检查是提高本病术前诊断率的有效便捷的方法。鼻内镜下充分开放病变鼻窦窦口,完全清理出病灶,同时保留窦腔黏膜完整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征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鼻腔及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几种特殊及少见恶性肿瘤的CT征象。方法:41例鼻腔及副鼻窦恶性肿瘤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常规行轴位CT平扫,其中6例加做增强扫描,4例加做冠状扫描。结果:上颌窦恶性肿瘤1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常累及窦腔多个壁,并侵犯骨壁外脂肪层,使其变模糊和出现软组织肿块;鼻腔恶性肿瘤15例,CT表现为鼻腔内肿块,其中6例侵犯同侧筛窦,3例累及眼眶,4例累及范围广,破坏临近多个结构;筛窦肿瘤5例,均引起筛板骨质破坏,大都侵犯同侧鼻腔、眼眶;2例肿瘤巨大,同时累及鼻腔、筛窦及上颌窦,其来源辨别不清。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窦周脂肪层侵犯消失、腔外软组织肿块及侵犯范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为防治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0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行放、化疗42例,放疗28例。化疗方案以CHOP为主,少数用B-CHOP方案。局部放疗者,用直线加速器照射40~60 Gy/3~5周。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生化、病理、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0例患者中男51例(72.9%),女19例(27.1%),Ⅰe和Ⅱe期56例(80.0%);单发鼻腔病灶55例(78.6%);病理分类以T细胞型为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肿胀和鼻衄等,其次为口腔和眼眶症状,并累及颈部;总体5年无病生存40例,无病生存率(DFR)为57.1%;接受放、化疗者5年生存30例,DFR为71.4%,而接受放疗者5年生存10例,DFR为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e期患者中接受放、化疗者5年生存21例,DFR为87.5%;而接受放疗者5年生存10例,DFR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Ⅱe和Ⅲe~Ⅳ期患者中接受放、化疗者5年分别生存7例和2例;而接受放疗者均无5年生存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和治疗方式是影响5年DFR的主要因素;CHOP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可获得更好的预后,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DF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辅助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均在经鼻内镜辅助下加Caldwel-Luc手术路径切除肿瘤.结果 术后随访2年以上,23例无局部复发;3例内翻乳头状瘤癌变.1、2年后出现鼻腔复发,再次行同类手术.随诊2年未见复发.结论 在鼻内镜下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探讨鼻窦曲霉菌病的影像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窦曲霉菌病5例,均行X线平片,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病变常为单侧,起源于上颌窦。X线平片上见窦腔内云雾状影。典型的CT表现为病灶中央形态不一的钙化区和周围环形低密度带以及窦腔内网格状阴影,还可伴有非侵入性骨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