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口腔黏膜发生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少见,预后极差。本文报告综合治疗1例腭部大范围恶性黑色素瘤,并对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原发灶冷冻、手术以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应是目前提倡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 单纯用手术治疗口腔恶性黑色素瘤其预后很差。我科从1973年起应用液氮冷冻为主,合并手术及免疫、化疗治疗口腔恶性黑色素瘤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2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对临床病例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初步总结。结果:27例患者中,好发部位以上颌牙龈多见,其次为腭部、下颌牙龈、颊黏膜等。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化疗、手术+生物免疫治疗、冷冻治疗+手术、冷冻治疗+切取活检等。随访观察1~54月,复发2例。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应以综合序列治疗较为合理,且生物免疫治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较高,治疗效果较差的一种肿瘤,该瘤细胞具有抗原性,与免疫有关,卡介苗(BCG)能提高机体免疫机制及抗癌能力,作者应用冷冻加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42例,其中11例加用BCG免疫治疗。结果:加BCG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年,3、5、7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72%、32%,8年以上为18%.而未用BCG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年,3、5、7年生存率分别为55%、24%、12%,8年以上为3%,二组比较,BCG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初步提示,BCG辅助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能减少复发或转移,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分析口腔黏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进一步探讨。方法收集2001~2006年间收治的8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术后临床病理资料,对其发病特点、好发部位以及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病例资料显示,所有患者均行综合治疗,其好发部位为腭和上颌牙龈黏膜。病理结果显示,有68例患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占77.3%),转移的患者中颈淋巴结的部位主要在Ⅰ和Ⅱ区(占所有转移部位的78.9%),其次为Ⅲ区,转移至Ⅳ区者只有3例;出现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者4例,主要发生在原发灶冷冻不彻底、病史较长或多次复发者,转移部位也主要在Ⅰ和Ⅱ区。结论口腔黏膜原发性恶黑极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转移部位主要在Ⅰ区和Ⅱ区,初步认为原发灶冷冻和颈淋巴清扫等综合治疗是治疗恶黑的有效途径,颈清的方式宜以肩胛舌骨上清扫为主。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影响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分析1970-2004我院收治的54例口腔恶黑的临床资料。结果:依照AJCC分类标准,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35例、Ⅳ期14例,本组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34.3%、0,Ⅲ、Ⅳ期明显低于Ⅰ、Ⅱ期的生存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冷冻活检者23例,有复发转移13例,3、5年生存率为43.5%35.5%、常规活检者31例,有复发转移26例,3、5年生存率为30.4%25.8%。原发灶手术治疗组与原发灶综合治疗组3、5年生存率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的差异(P〈0.01〉。共50例颈淋巴清扫术后淋巴结阳性检出率70.0%(35/50)。54例3年生存率38.9%、5年生存率27.8%、3例存活10年以上。结论:冷冻活检是术前正确的诊断方法,利于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颈淋巴清扫是必要。原发灶冷冻、手术扩大切除病灶、颈淋巴清扫术、术后免疫治疗和放化疗的综合序列治疗能明显提高恶黑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率的因素.方法:单纯手术治疗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30例,男141例,女89例.TNM分期:Ⅰ期,34例;Ⅱ期,87例;Ⅲ期,109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因素筛选,Kaplan-Meier法进行影响因素及生存率的分析.Log rank法比较不同生存分布的差异.结果: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有无溃破及原发部位是影响生存率的相对独立因素,其P值与RR值依次分别为:P<0.001、1.868,P<0.001、1.685,P<0.001、1.411,P=0.008、0.747.各因素不同水平间统计学差异明显.资料未显示年龄(P=0.136)、性别(P=0.721)及所用手术方法(P=0.944)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结论:影响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与皮肤部位发病者类似.各因素间无明显相互作用.单纯手术治疗并非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与鳞癌之间颈淋巴结转移异同点.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1年12月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及鳞状细胞癌颈部Ⅰ-Ⅲ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回顾性资料;x2检验比较口腔鳞癌患者与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之间Ⅳ-Ⅴ区转移率差别.结果: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Ⅰ-Ⅲ区转移患者31例(35侧),其中Ⅰ-Ⅲ/Ⅳ-Ⅴ区转移4侧,转移率11.42%(4/35);口腔鳞癌Ⅰ-Ⅲ区转移患者170例(175侧),其中Ⅰ-Ⅲ/Ⅳ-Ⅴ区转移12侧,转移率6.86%(12/175),x2检验结果显示两者间Ⅳ-Ⅴ区转移无统计学差异(P =0.352>0.05).结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比较少见,其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Ⅰ-Ⅲ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Ⅳ-Ⅴ区转移率与口腔鳞癌相类似.  相似文献   

9.
口腔黏膜发生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少见,本文报告1例上下颌牙龈同时发生恶性黑色素瘤并进行了相关文献复习。对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各种冶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讨论。认为包括原发灶令冻手术以及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应是目前提倡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收集山东省济南市5所医院收治的230例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资料,重点对手术治疗后3年生存率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指出: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有无破溃及原发部位是影响生存率的相对独立因素;单纯手术治疗并非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最佳措施.该文有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提出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应用术中CT与传统方法手术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探讨术中CT在颌面部复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18年3月完成手术治疗的87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是否应用CT分为2组,术中CT组41例,对照组(非术中CT)46例。分析一般资料特点,比较2组病例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效果。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中CT组平均术中修正次数较高(修正率29%),平均复位偏差更小,且获得满意度更高;但2组在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接骨板数目、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费用、感染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术中CT辅助下进行的复杂颌面部骨折复位固定术具有较高精确度,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高频电刀在老年人牙龈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高频电刀与常规牙周手术在口腔修复临床治疗中的牙龈切除术的疗效。方法:61例需要作牙龈切除的老年口腔修复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使用高频电刀和常规牙周手术法作组织修形。分别在术后即刻、1周观察牙龈状况。结果:高频电刀组(30例)术后即刻达到修复的要求。1周后27例牙龈状况稳定(90.0%)。常规牙周手术组(31例)均需要牙周塞治,无法作即刻修复。1周后29例牙龈稳定(93.5%)。手术后即刻修复,2组间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频电刀组织修形是在口腔修复治疗中能即刻达到修复要求的一种成功、可靠的牙龈切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腮腺切除术中应用口腔修复膜和胸锁乳突肌瓣预防Frey综合征及面部凹陷性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14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51例采用口腔修复膜修复腮腺切除术后创面,治疗2组43例采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对照组53例不做任何修复。三组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Frey综合征发生率及患者对面容的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组中3例(3.9%)患者有Frey综合征临床表现,21例(41.2%)患者Minor试验阳性;治疗2组有3例(7.0%)发生Frey综合征,19例(44.2%)Minor's试验阳性;对照组有23例(43.4%)发生Frev综合征,44例(83.0%)Minor’S试验阳性,比较Minor’s试验阳性率:治疗组与对照组间P〈0.05,治疗组问P〉0.05。面容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及满意,三组患者满意度调查不满意者分别为13例(25.5%),2例(4.7%),33例(62.3%);满意者为38例(74.5%),41例(95.3%),20例(37.7%)。三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间P〈0.05,治疗组间P〈0.05。结论:腮腺切除术后使用口腔修复膜及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创面可显著降低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有效地避免面部凹陷畸形,使用胸锁乳突肌瓣对于避免面部凹陷畸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Hybrid-coat联合树脂充填治疗敏感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综合科就诊的敏感型楔状缺损患者70例,共159颗患牙,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35例患者,81颗患牙采用Hybrid-coat脱敏后,复合树脂充填治疗楔状缺损。直接充填组35例患者,78颗患牙直接使用复合树脂充填。2组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各组患者在统一临床检查标准下的有效率(术后即刻,术后1、3、6个月复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在树脂充填后,Hybrid coat联合树脂充填组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别有1颗和2颗牙充填体脱落,直接充填组在术后6个月有2颗牙充填体脱落,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ybrid coat联合树脂充填组术后即刻、术后1、3、6个月的脱敏有效率分别为91.36%、88.89%、79.01%和70.37%,均高于直接充填组分别为78.21%、76.92%、69.23%和61.54%;术后即刻和术后1个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ybrid-coat联合复合树脂充填治疗敏感型楔状缺损有良好疗效,早期能明显改善牙敏感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受区伴有炎症的自体牙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需行自体牙移植术且受区伴有炎症患者42例(移植牙42颗),随机分为CGF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拍摄锥形束CT并3D打印移植牙模型。受区牙槽窝刮净炎症组织后,CGF组将CGF置于牙槽窝内后再植入移植牙,对照组则直接植入移植牙。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移植牙松动度及骨愈合等情况。结果    术后1、3 d,CGF组VAS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1、4周移植牙松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3个月,CGF组受区牙槽骨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14.538,P < 0.05);术后6个月,两组受区牙槽骨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24个月,CGF组所有移植牙均达到成功标准,治疗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中有1例发生根外吸收,治疗成功率为95.24%;两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100,P > 0.05)。结论    在受区伴有炎症的自体牙移植术中应用CGF可能有助于减轻术后愈合早期的疼痛,促进牙槽骨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6.
王珏  包炯 《口腔医学》2022,42(8):723-726
目的 对比三联抗生素糊剂与二联抗生素糊剂在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及bFGF、VEGF水平。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的牙髓炎患者共116例(116颗患牙),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分别应用三联抗生素糊剂(三联组)和二联抗生素糊剂(二联组)进行根管封药。对比两组的手术疗效、龈沟液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根管内感染率等。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术后3、6、12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评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但两组术后3、6、12个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术前,两组术后6个月的龈沟液bFGF、VEGF水平均明显提高,根管壁厚、牙根长度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联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与二联组相比(9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与二联组术后的填充材料脱落、根尖周炎、根管内感染、根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三联组的牙体变色率明显高于二联组(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拔牙后自体牙即刻移植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临床上有自体牙移植条件和愿望的43例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将最终接受自体牙移植的31例患者随机分为根管治疗组、非根管治疗组、人工骨移植组、非人工骨移植骨组。随访6~30月,对比临床效果。结果:31例移植牙经随访6~30月,均获得稳定和满意的咀嚼功能,X线影像未发现牙根吸收。根管治疗与否对移植的预后没有显著影响(P>0.05)。人工骨(Bio-Oss)移植有利于移植牙的骨性愈合和早期稳定,并能减缓牙槽骨的吸收(P<0.05)。结论:拔牙后自体牙即刻移植是修复牙列缺损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和物理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ADDwo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2月—2020年8月于我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ADDwoR患者72例,注射组和物理治疗组各36例。比较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结束后的症状和功能情况,包括最大主动开口度(maximum active mouth opening,MMO)、视觉模拟疼痛指数评估(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0~10分)、下颌功能限制评估量表(jaw functional limitation scale,JFLS)和有效性。应用统计软件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χ2检验、t检验和单变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中、治疗后所有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种方法在治疗中、治疗后的MM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160,P<0.05;F=6.766,P<0.05)。与注射组相比,物理治疗组在治疗中和治疗后MMO分别多2.5 mm(95% CI:1.1~4.0,P=0.001)、3.1 mm(95% CI:1.0~5.3,P=0.005)。注射组治疗有效25例(69.4%),物理治疗组有效27例(75.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77,P>0.05)。结论 物理疗法和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都可以减轻ADDwoR患者的疼痛,增加MMO,并改善下颌功能,物理疗法对开口度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