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强化特点。结果良性肿瘤10例,其中淋巴管瘤5例,脉管瘤2例,巨淋巴结细胞增生症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1例;中间型肿瘤,纤维瘤病2例;恶性肿瘤7例,其中高分化平滑肌肉瘤1例,淋巴瘤4例,肠系膜间质瘤2例。术前定位诊断率89.4%,定性诊断率为73.7%。结论 CT能够精确显示病灶的形态及范围,对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及囊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及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纯囊肿2例,淋巴管瘤3例,纤维瘤病3例,低分化癌1例,平滑肌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着重观察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其CT表现特征.结果 13例中,1例平滑肌肉瘤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病灶.12例单发病变中,11例病变的轴位最大径均>6cm,其中,病变上缘超过十二指肠水平段上缘者8例;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动脉(SMV/SMA)移位7例;系膜血管被包绕7例;肠系膜血管在病变处汇聚4例;邻近肠管向前方和两侧移位9例,病变包绕肠管2例.13例CT表现各异.结论 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根据其CT表现特点及与周围血管和肠管的关系,可做出定位诊断;对其中部分病变还可做出定性诊断.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较少见,采用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并结合三维重组技术,可做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中4例良性,其余均为恶性;位于小肠系膜10例,结肠系膜3例,肿瘤直径6.4~13.0 cm (平均9.5 cm);纤维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4例,淋巴瘤2例,脂肪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结论:PMT CT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体积相对较小的PMT有较高的定位价值,对体积巨大肿瘤定位有一定困难,可较准确判断PMT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肠系膜肿瘤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肠系膜肿瘤中,18例起源于小肠系膜,4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其中恶性淋巴瘤9例,平滑肌肉瘤3例,转移瘤4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肉瘤、恶性上皮样神经鞘瘤、硬纤维瘤、畸胎瘤各1例。所有病例CT均表现为大小、数目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推压或包绕肠管。邻近肠系膜模糊。“夹心饼”征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结论:CT对肠系膜肿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少数病例,其定位、定性诊断仍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气管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10例;发生于颈段9例,胸段5例.主要表现为:腔内宽基底结节型6例,腔内窄基底结节型4例,腔内外肿块型3例,沿管壁生长浸润型1例.肿瘤最大径1.0~5.3 cm不等,平均为3.13 cm,肿瘤良、恶性与平均最大径相关性不大.增强扫描恶性病变强化程度高.结论 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原发性气管肿瘤形态学特征,并能清楚显示肿瘤的范围,有助于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PDSM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7例PDSMA患者的CT表现。10例行CTA,7例行全腹部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由2位经验丰富的腹部专业医师单独阅片,分析病变部位及CT表现,并对瘤体的4个径线进行测量。结果:①17例增强扫描均见明显的真假双腔(17/17)。②15例显示内膜辫征(15/17)。③13例假腔内显示血栓征(13/17),其中2例假腔完全血栓化。④14例显示内膜破口(14/17);7例显示假腔出口(7/17)。⑤9例显示肠管缺血征(9/17)。⑥瘤体近端距腹主动脉距离0.5~5.5cm,平均2.1cm。破口距腹主动脉距离1.6~5.6cm,平均2.6cm。瘤腔长度1.5~5.4cm,平均3.5cm。瘤腔宽度0.4~1.2cm,平均0.7cm。结论:CT能准确诊断PDSMA及相应肠管的血供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追踪随访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唐菲  热合曼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9):937-937,946
患者男,33岁。因持续上腹部胀痛不适14天,加重6天,为主诉入院。患者有长期饮酒史,每天100~1000ml。入院当天查血细胞分析正常,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1800U/L,腹部平片未见异常。以“急性胰腺炎”收入院。腹部CT平扫见胰腺边缘毛糙,周围见轻度渗出性改变。肠系膜上静脉明显增粗,密度比主动脉高(图1)。5天后增强扫描见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内对比剂充盈图1 CT平扫见肠系膜上静脉增粗,腔内密度高于同层面腹主动脉密度图2 5天后增强CT:肠系膜上静脉内对比剂充盈缺损,小肠壁水肿缺损,小肠壁水肿,腹水(图2)。诊断为肠系膜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PRN)临床少见,因临床症状无特征性,生长范围广泛,部位深在,依赖临床定性诊断有相当难度,而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收集我院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表现,旨在提高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本组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4~57岁。临床症状:全部因腹部包块、腹痛就诊。采用GE Hispeed NX-I螺旋扫描机,扫描条件120~140kV,250~280mA,矩阵512×512,Pitch:1,层厚间隔为5mm或10mm。本组病例全部进行平扫,20例作了增强扫描,增强均用团…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因其位置隐蔽,早期临床上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已相当大,需与腹膜后继发性肿瘤,腹膜后器官的肿瘤以及腹腔肿瘤等特别,本文收集16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结合文献,复习其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脂膜炎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系膜脂膜炎的CT特点,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分析7例按照CT诊断标准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7例表现为围绕小肠系膜根部边界清楚的脂肪肿块,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病变与腹腔脂肪和腹膜后脂肪分界清楚.7例可见"假包膜"征,5例见"脂肪环"征.2例病灶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影,2例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有腹部手术史, 1例合并胰头癌.结论肠系膜脂膜炎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有效的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癌肉瘤1例,CT平扫呈不规则形混杂密度影,内见多发坏死、囊变及钙化,边界清;增强扫描呈“花瓣状”强化。淋巴瘤2例,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无包膜,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见“血管漂浮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皮髓期轻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肾盂期呈进行性强化。平滑肌肉瘤5例CT平扫呈等、低密度影,边界清,突向肾外生长,4例(直径>5cm)密度不均匀,1例(直径<5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5例均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结论CT增强扫描对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韦菊临  梁桂录   《放射学实践》2012,27(3):298-300
目的:提高对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内胚窦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1例CT平扫均表现为纵隔内实性肿块,8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较均匀。10例行CT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高度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周边部不规则线状及网状强化。结论:纵隔内胚窦瘤的CT表现虽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的 CT 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 NETP 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运用 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比较不同级别肿瘤间的强化差异,运用 Fisher 精确检验法比较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间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28例中功能性 NETP 5例,非功能 NETP 23例;根据 WHO 分级, G1级15例,G2级9例,G3级4例;肿瘤以实性成份为主25例(8例为完全实性),囊性为主3例;18例肿瘤实性部分在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其余10例肿瘤强化程度类似于胰腺或者略低于胰腺;增强扫描动脉期,15例 G1级 NETP 中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13例,9例 G2级肿瘤中明显强化4例;4例 G3级肿瘤中仅1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功能性 NETP 中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3例,23例非功能性 NETP 中15例明显强化;肿瘤病理分级越高,表现为明显强化的可能性越小(γs=-0.752,P <0.05),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间的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01>0.05)。结论:NETP 的 CT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 有助于肿瘤的术前评价,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CT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80个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有完整资料的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 49例80个肿瘤中75个瘤体边缘不规则或呈分叶状,5个轮廓较光整。肿瘤以囊性为主者14个,混合性35个,以实性为主者31个。11例瘤体内见粒状、斑片状或环状钙化。7例可见扭曲增粗的肿瘤血管。除2例瘤体较小者外,47例均可见周围脏器受压移位或直接受侵征象。腹水11例,胸腔积液6例,17例腹腔种植,1例肝转移。结论 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CT可对卵巢肿瘤准确定位并作出良恶性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11例肿块均为单侧,肿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5例肿块表现为多房蜂窝状囊实性肿块,6例肿块表现为实性成为主,其内散在小囊腔,实性成分的密度与肌肉相近,增强扫描大多呈中度强化,11例中伴腹水4例,合并子宫增大、子宫内膜增厚10例,子宫肌瘤6例.结论 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的CT表现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目的评价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AMI)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AMI病例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67.2岁。除1例在诊断次日死亡外,其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梗塞4例,肠系膜上静脉梗塞(SMV)5例,肠系膜下静脉(IMV)梗塞1例。除1例行CT平扫外,其余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详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直接征象为血管内充盈缺损(8例)。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4例)、肠壁增厚(6例)、薄纸样肠壁(4例)、缆绳征(5例)、肠系膜积液(3例)、肠壁积气(2例)、门静脉积气(1例)及腹腔积液(3例)。结论CT是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的一种快速、敏感、可靠及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爱苓  杨扬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306-1308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意外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8例肾上腺意外瘤的CT资料和其中21例MRI资料,观察其CT和MRI影像学表现,探索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囊肿6例,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密度或信号均匀,无强化,CT、MRI均确诊。髓质脂肪瘤8例,含有脂肪密度或信号为其特征性的CT、MRI表现而确诊。无功能皮质腺瘤9例,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尚均匀,略强化。嗜铬细胞瘤1例,椭圆形,边界清,信号不均匀。神经纤维瘤1例,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中央大片坏死区,实性部分强化。转移瘤3例,1例瘤体较小者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欠规整,密度或信号均匀;2例瘤体较大,形态不规则,内见坏死,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呈中等边缘强化。结论:CT、MRI对肾上腺意外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有利于肿瘤定性和定位。但对于单侧较小的转移瘤和皮质腺瘤较难鉴别,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表现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其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表现,并对其图像进行VR、MPR和CTVE后处理。结果:①7例肿瘤均位于主支气管,表现为突入气管腔的类圆形、椭圆形肿块2例,不规则分叶状肿块3例;管壁局部不规则增厚2例。增强扫描肿瘤不同程度强化。4例浸润邻近组织;3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阻塞性肺不张。②MPR矢状位图像可沿气管长轴观察肿块与气管壁的关系,判断肿块距气管隆突的距离。VR可显示肿瘤基底的范围和光滑度等情况;可从三维角度观察肿块与气管壁连接的形态。CTVE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肿瘤表面情况及气管狭窄程度。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气管肿瘤的检出和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