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法是中医外科治疗疮疡的三大内治原则之一。如何活用托法 ,紧扣创面证侯病机变化 ,改变病所正邪对比 ,促进病情向愈 ,是提高治疗慢性感染创面疗效的关键。我们通过临床实践 ,针对创面的主要病理变化 ,辨证施治 ,把“托”法的指导思想应用于创面外治处理 ,极大地提高了外治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率 ,促使创面愈合。  “托”法 ,即“托里透脓”之法。《外科启玄》说 :“托者 ,起也 ,上也 ,”以补益气血 ,扶助正气 ,使正气能托毒外出则为托里 ;以引毒外出 ,使邪有出路则为透脓。慢性感染创面乃属中医“外疡”之中后期 ,病情复杂 ,病程漫长…  相似文献   

2.
“托”法是中医外科治疗疮疡的三大内治原则之一。如何活用托法,紧扣证候病机变化,改变正邪对比,促进病情向愈,是提高治疗慢性感染创面疗效的关键。我们通过临床实践,针对创面的主要病理变化,辨证施治,把“托”法的指导思想应用于创面外治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外治用药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了创面愈合。“托”法,即“托里透脓”之法。《外科启玄》说:“托者,起也,上也。”补益气血,扶助正气,使正气能托毒外出则为托里;引毒外出,使邪有出路则为透脓。慢性感染创面乃属中医“外疡”之中后期,病情复杂,是临床难治之症,非内外兼治不能治愈。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3.
熏蒸疗法治疗痹证心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多种疾病。我们根据清代著名外治专家吴尚先“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的理论,采用中药熏蒸治疗痹证,取得一定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及早出邪就近去邪──夏少农治外科急症的经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潘群(200032)关键词:就近出邪法,外科急症,颜面疔疮,疫疔,急性湿疹,臁疮我师夏少农教授,治急性外证主张就近及早出邪。夏师在急性外征的辨治中推崇张子和“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  相似文献   

5.
唐汉钧运用补益脾胃法治疗外科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汉钧教授是国家教委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外科医、教、研工作40余年。有着极深的学术造诣和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中医外科治疗疾病重视局部辨证。以手术、膏药治疗之法众多,精彩纷呈,但临证又每每不忘外病内治,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内治首重脾胃,盖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今特将唐教授运用补益脾胃法治疗思路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对温热病的证治过程中匠心独运地使用了“坚壁清野”之法,并在其代表医著《温病条辨》中屡屡述及。吴氏是一位师古不泥的贤者,其学术思想是他在不断实践中,精心总结而成的。他认为“邪之着人每借有质以为依附,热时断不可食,热退必须少食,如兵家坚壁清野之计。”由此看出,在诊治急性热病时除正确辨证用药外,切勿忘施以“坚壁清野”之法。即嘱患者暂禁食或只适量饮水,注意休息。笔者在诊治一般感冒、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时常用此法,能缩短病程,取得满意的疗效。吴氏同时还认为.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  相似文献   

7.
张燕生教授认为肛窦炎属于中医外科的"脏毒"范畴。过食辛辣,内生湿热火毒;肠燥便秘,破损染毒;五志过极,郁热邪毒等"毒邪"发于肛门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多样,易反复发作。中医外科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肛窦炎、肛痈、肛漏相当于疾病的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肛窦炎阶段尚未成脓或毒邪尚未扩散,邪毒蕴结,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内治遵循中医外科"消、托、补"原则,综合采用"消法"和"托法"治疗;外治则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内治与外治并重,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达到已病防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神昏是温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提示病情危重,中医辨证常有邪闭心包及邪蒙心包之分,治之之法,开闭、撤邪则是其关键,现就此略述陋见,敬请同道斧正。一、开闭开闭法主治邪闭心包的神昏证,代表方剂为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由于邪闭心包有热闭、痰闭、瘀结之异,故开闭亦有清热、豁痰、祛瘀之法,其特点可归纳为“透”、“清”、“化”三个方面。(一) 透:邪闭心包、机窍阻闭,开通宣透乃为第一要义,故“透”为开闭的重要特  相似文献   

9.
《医学源流》:“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对疮疡轻浅之症可专用外治收功,对危险大疡,尤非配合外治不可。糖尿病足坏疽近年发病率不断提高,迄今尚缺乏理想的治法。我们在控制血糖,控制感染,改善全身状况的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外治方法,遵循“给邪出路”、“祛腐生肌”等治疗原则,收到较好效果。具体方法如下:1患肢制动适当患肢制动不仅可减轻疼痛,还有防止感染扩散的效果。因糖尿病足的感染多累及健鞘和肌腱,肢体的活动易使感染沿肌胆向上扩展,特别在早期应给予制动。当感染已被控制,创面趋于愈合时,可适当进行肢体活动,这…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气血津液辨证理论,关国华教授认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主要致病因素有三:气、痰、瘀。三大致病因素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各有不同:气为始动因素,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肝气郁、脾气虚;痰邪在疾病中期主要体现为痰浊阻滞、痰热内蕴;瘀邪在疾病晚期体现为目络瘀阻、痰瘀互结。本病总体病机为邪实闭阻目窍,玄府不利,使津液溢于脉外,导致水液积聚,治疗上以“治水先利窍”为原则,将利水之效寓于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清热化痰、祛瘀通脉之法中;同时,关教授还提出早期治气、中期治痰、后期治瘀的分期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闫颖  王倩  唐瑛  江玉 《河南中医》2016,(9):1520-1521
疔毒虽为外科疾患,但其发病跟毒滞脏腑、邪侵机体密切相关,临证时仍当根据证候表现辨证论治,施以内服汤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畅旺气血。若为毒火壅滞脏腑的实证,应用黄连汤疏解;若是"毒气过盛,内脏反虚,渐增神昏溃乱"的虚实夹杂之证,则宜用内托安神散益气养阴安神;若为邪侵机表的表实证,可用七星剑汤发汗解表;若是邪入少阳,寒热兼作的半表半里证,宜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若是患者不谨遵戒条,或医者治法失误而发生走黄之险证,临证治疗当随机应变。除用内服之法治疗外,《外科明隐集》还综合运用了多种外治之法,如选用蟾酥丸内服外敷。《外科明隐集》没有因为疔毒是外科疾患而只用外治之法,而是内服、外敷、汤洗、针刺、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并用,从理法方药上详尽地论述了疔毒的诊疗特点。  相似文献   

12.
回纹型风湿症亦名复发性风湿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阎小萍教授考虑该病颇似《黄帝内经》所云之“周痹”,当从“周痹”论治。阎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风挟诸邪侵袭为标,且寒湿之邪易从阳化热,并在病程中常伴有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在治疗上探求内因,补肾养肝以治本,兼顾祛风利节,尤为注重清利湿热,且将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贯穿始终,并体现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祛邪不忘扶正,扶正不忘清除余邪。随文附验案1则,充分体现了阎教授审症求因、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供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唐汉钧从脾肾论治痛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男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1):623-623
痛风属中医“痹症”、“历节”范畴,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肌肉、筋骨、关节,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唐汉钧教授是中医名家,从事外科诊疗工作四十余年,对痛风的诊治具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治外必本诸内”,对痛风的治疗非常重视内治。内治尤重脾肾。认为痛风虽是肌肉、关节、经脉受风寒湿热侵袭所致,但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脾气不健,肝肾亏虚。略述如下。1治病求本,重在脾肾唐师本着“治外必本诸内”、“外治之法即是内治之理”的思想,对痛风的治疗非常重视内治,内治尤重脾肾,认为痛风虽然是肌肉、关节、经脉受风寒湿热侵袭所…  相似文献   

14.
1助阴托邪治疗肿瘤的依据助阴托邪之法首见于柳宝诒《温热逢源》一书,在伏气温病过程中,阴精不足是邪气伏留的主要机理。因阴津不足,寒邪郁伏,至春阳气内动,则邪从热化,或时邪外感引动发为温病。温为火邪,最易灼伤津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故柳氏曰:“当步步顾其阴液”,“用药宜助其阴气”[1]。仿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意,以为“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灼人之阴,而正虚邪陷则一也”,今既为“少阴虚弱不能托邪达于阳,反有陷入厥阴之势”,“岂不可用助阴托邪之法以治温乎”[1]。所以在临证时于大剂养阴托邪之中,佐以鼓荡阳气之意,使邪气外达三阳,病趋…  相似文献   

15.
以往,中医诊治过敏性疾病,多立足辨证,从肺、脾、肾入手。笔者认为:从辨而言,均珂见该病多兼“风”邪为患。应病证结合,在调治肺、脾、肾的同时,辨清“风”邪为患之病机及其相应证候,从外风侵袭、脾虚生风、血热动风四方面辨治,并注意祛“风”治疗的用药特点2。  相似文献   

16.
侯佳睿  姚美玉 《吉林中医药》2021,41(9):1153-1157
姚美玉教授辨证治疗输卵管炎认为本病"正气不足为之本""邪毒外侵为之始""湿热缠绵为之形""瘀阻管道为之终".治疗分为3个阶段:初期邪毒外袭,予以清热解毒为治;进展期湿热内蕴,缠绵难愈,予以清热利湿之品,并少佐化瘀药,既病防变;终末期瘀阻管道,予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补益正气之法贯穿于整个病程.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的病因复杂、感染性强、传播迅速,内服药物毒性大,价格昂贵,依从性强,严重地影响了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笔者通过研习经典,遵《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根据祖国医学“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经论,以“上工治未病”之法,提示“扶正清毒,内外结合”是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胁痛膏贴敷治疗慢性胆囊炎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源流》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笔者运用自拟“胁痛膏”贴敷皮肤穴位治疗慢性胆囊炎5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孟澍江教授治疗皮肤病强调抓主症 ,审因论治 ,辨证用药 ,师明代医家吴又可治温“总是引导其邪从门户而出”,每以麻黄、连翘、制大黄三药合用 ,拨转机括 ,达邪外出。对于慢性皮肤病 ,宗清代名医叶天士治温邪犯表“分消邪势”之法 ,适当随证变通 ,收效较好。并附验案 2则 ,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治痹琐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悦 《江苏中医药》2003,24(12):1-3
痹证的病因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病邪既可从外而入,亦可从内而生。病机为邪气痹阻经络,但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必须坚持辨证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要注意辨别寒热的类别、证候的虚实、病邪的偏盛。治疗以祛邪通络为原则,在急性发作阶段,重在祛邪通络止痛。邪在肌表,还可用解肌发汗的方法。病久虚实夹杂,治当攻补兼施,肿胀变形者,则应投以化痰祛瘀之品。痹病多寒,用药每投温散走窜,但清热之法亦不可勿视。痹离不开湿,化湿之品亦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