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PAF的患者56例,统计24 h心房颤动发作的次数,房性早搏总数,观察心房颤动发作开始有无触发性房早。并测定其偶联间期(CI)及早搏指数(PI),观察房颤发作前的长短周期现象。结果 PAF共发作216次,其中164次房颤发作前可见触发性房性早搏(75.92%),其联律间期CI(346.7±38.5)ms及早搏指数PI(0.41±0.05),明显短于/小于非触发性房早(CI为412.3±40.2ms,P〈0.01;PI为0.56±0.07 P=0.002)。53.05%的PAF发生前存在长短周期现象。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大多有房早始动,且触发性房早联律间期更短,早搏指数更小,部分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存在长短周期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心电图(Holter)前瞻性分析心血管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检出率及评价心房颤动时长RR间期对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 556例心内科住院患者进行Holter及常规心电图检查,采用Holter对所有患者进行24h记录,检出心房颤动率与12导联心电图(12-ECG)检出心房颤动率进行比较。对Holter检出心房颤动出现长RR间期的患者再进一步分析患者清醒状态下Holter窦性心律下房室传导功能。结果 Holter检出率为15.5%(86/556)高于12-ECG的1.1%(12/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olter检出PAF的86例患者中检出长RR间期22例共34次,RR间期1.5~2.0s21次,RR间期2.0~3.0s10次,RR间期〉3.0s3次。在34次长RR间期患者中,无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组不同长RR间期出现的平均心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Holter可检出一般检查难以发现的PAF;(2)Holter对PAF的检出率明显高于12-ECG,并可显著提高PAF的检出率;(3)心房颤动时RR间期长短与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总结阵发性房颤的主要规律。方法通过动态心电图对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24 h监测,并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时间、发作频率、心率变化及其他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冠心病患者更易患上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检出率和年龄呈正相关,因此,老年组检出率最高(66.67%),并和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阵发性房颤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在发作过程中,老年患者心室率比较缓慢;发作前后大部分患者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结论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因素是心房本身的病变与机体内的调节因素。这说明该病和触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相关生理过程类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出阵发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本文50例患者共发生室性心动过速65阵,早搏型室性心动过速60阵(96.0%)均为非持续性,其中单形性27例(54%),多形性20例(40%),多源性3例(6%)。双向性19例(38%),左室性17例(34%),右室性24例(48%),扭转性2例(4%)。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有效地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使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大为提高,增加了心电图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DCG是监测PAf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献报道心律失常可能有其起始的节律特征,这些特征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1],丁世芳等[2]认为房颤发作的起始节律特征,有助于了解房颤的发生特征,可能有利于PAf的治疗决策.因心房颤动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反复发作会形成难治性心房颤动,笔者通过对48例PAf患者的DCG分析,旨在探讨其诱发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了解老年人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与生理性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对36例无器质性病因的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进行24h监测,并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时间、发生的频率、心率的变化、合并其他的心律失常进行统计。结果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尤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大多数发作时心室率较慢;发作时间存在昼夜节律,有两个高峰和一个低谷。结论老年人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与心房肌、房室交界区生理性退行性变有直接关系,也提示与迷走神经兴奋性的增高及隐匿性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Holter)与心脏彩超(PAF)的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就诊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各50例,分别定义其为A组和B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24h内的房早次数明显比B组多,其房早联律间期也明显较B组短;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经大小检测结果显示,没有明显差别。所有观察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房早的提早量,房早的发生频率,左心房的大小,及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f伴长R-R间期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Af伴长R-R间期发生时间进行统计,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分为睡眠相关组(在21:00~6:00出现长R-R间期,319例)与非睡眠相关组(非睡眠期间出现长R-R间期,18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逸搏心律、逸搏及昏厥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NYHA分级、疾病类型及Af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相关组最慢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及最快心室率均高于非睡眠相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相关组的逸搏心律、逸搏及昏厥发生率均低于非睡眠相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检测Af伴长R-R间期的特征,Af伴长R-R间期多发生于睡眠状态,应密切关注Af伴长R-R间期患者的24 h心电图检查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动态心电图(DCG)对236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T)进行分析,探讨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袁雁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154-154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致病原因。方法:对近年来在本院诊治且资料保存完整的7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患高血压35例(49.30%),高血压伴冠心病10例(14.08%),冠心病6例(8.45%),糖尿病9例(12.68%),风湿性心脏病3例(4.23%),肺源性心脏病5例(7.04%),孤立性房颤3例(4.23%)。51例高血压和(或)伴有冠心病的患者,通过降压、控制心率、抗凝治疗等对症治疗,房颤均在短时间内消失。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积极寻找病因,并采取有效对症治疗是预防和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孟睿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3):1561-1562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监测和诊断意义.方法 对458例患者用24 h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对其心律失常进行归纳对比分析.结果 458例患者常规心电图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56%.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为100%,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检出338例,占73.8%,其中室早二、三联律164例,...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动态心电图检测常发现房颤伴长R-R间期的现象,此现象能否诊断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20例房颤伴长R-R间期≥2.0s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动态心电图检测常发现房颤伴长R-R间期的现象,此现象能否诊断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20例房颤伴长R-R间期≥2.0s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问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房颤)者动态心电图的RR间期表现,包括特点、分布、影响因素等内容,为房颤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受动态心电图的60例房颤患者的心电图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动态心电图RR间期最值(最长、最短)、发生时间、不同时间段(1.5秒、3.0秒为分界点)内的心率、最高/低心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R间期小于1.5秒16例(26.67%);RR间期大于2秒35例(58.33%);RR间期大于3秒5例(8.33%)。结论房颤患者RR长间期较常见,分布呈昼夜节律性,且RR长间期不受心脏大小、心功能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不纯性心房颤动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分析39例不纯性心房颤动患者和40例对照组的24h动态心电图。统计单个期前收缩总数,不纯性心房颤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相关耦联间期、非不纯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耦联间期及24h房性期前收缩总数。结果不纯性心房颤动组:共发作11105次阵发性不纯性心房颤动,其中37例7380次阵发性发生在08:00~22:00,18例3724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在22:00~08:00。平均24h房性期前收缩(2747±415)次,不纯性心房颤动(152±41)次。诱发不纯性心房颤动6例为单一房性期前收缩的耦联期间,11例为两种房性期前收缩收缩的耦联间期,9例为两种以上房性期前收缩的耦联间期。发作前与不纯性心房颤动发作相关的房性期前收缩耦联间期为(0.425±0.085)s,27例房性期前收缩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平均心率(173±39)次/min,21例2095次阵发性不纯性心房颤动发作时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而35例9010次阵发性不纯性心房颤动发作前无明显症状。对照组无不纯性心房颤动发生,18例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2例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28例有偶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耦联间期(0.629±0.01)s,明显长于不纯性心房颤动组发作前与不纯性心房颤动相关的房性期前收缩及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耦联间期(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不纯性心房颤动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6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分析两组患者平均心室率、长R-R间期昼夜发生频率及伴随性症状。结果睡眠相关组患者睡眠时间及非睡眠时间平均心室率大于睡眠无关组,P<0.05;睡眠相关组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率明显低于睡眠无关组,P<0.05;睡眠相关组长间歇时未出现晕厥,但是睡眠无关组长间歇时有11例患者产生晕厥,且均出现在患者清醒状态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房颤动患者伴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点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对判断患者病理性或心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9,(19):180-18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DCG)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24hDCG检查并分析其特征。结果 100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14556次,其中睡眠相关者60例(60.00%)、非睡眠相关者40例(40.00%);依据检测结果分为睡眠组和非睡眠组,睡眠组最慢、最快、平均心室率明显高于非睡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睡眠组长R-R间期、逸搏、逸搏心律、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睡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CG可有效检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情况,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而非睡眠时出现长R-R间期、心室率低、晕厥患者,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