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2(IL-2)或IL-15协同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TB-Ag)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扩增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MTB-Ag联合IL-2或MTB-Ag联合IL-15体外分别刺激正常人PBMC,培养至第12天时,经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中γδ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4+T细胞所占的比例,以及分析3种淋巴细胞扩增的绝对数量。同时用MTT法检测两组扩增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与MTB-Ag联合IL-2刺激组相比,MTB-Ag联合IL-15刺激组扩增细胞中γδT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前者,NK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前者;而两组扩增细胞中CD4^+T细胞所占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与2个刺激组中3种淋巴细胞数量的分析结果一致。并且MTB-Ag联合IL-15刺激组扩增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均具有显著的杀伤活性,但与MTB-Ag联合IL-2刺激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L-15协同MTB-Ag可高效诱导人PBMC产生以γδT细胞增殖为主的效应细胞,该扩增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经自体肿瘤细胞冻融抗原刺激后,对CTL体外特异性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以细胞因子分别诱导、培养乳腺癌腋下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中的DC及TDLNC,用自体癌细胞冻融抗原刺激DC,并和TDLNC共培养,诱导成为肿瘤抗原特异性CTL;检测特异性CTL对自体乳腺癌细胞及MCF-7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DC-Ag-TDLNC、DC-TDLNC和TDLNC对自体乳腺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67.64%、31.25%和26.36%,P〈0.001;三种TDLNC细胞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腋下引流淋巴结中的单个核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活化及自体肿瘤抗原刺激下,可分化为成熟DC,DC可促进TDLNC增殖、分化为特异性CTL,后者对自体肿瘤细胞有较高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3.
探讨氩氦刀冷冻处理的肺癌细胞致敏树突状细胞(DCs)后,激活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取肺癌细胞系NCI-H446经氩氦刀处理制备肿瘤粗抗原,在骨髓来源DCs的体外培养过程中,加入上述肿瘤粗抗原,观察细胞毒T淋巴细胞对NCI-H446的杀伤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效应。结果表明,肺癌细胞经氩氦刀处理后可致敏DCs,并可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对NCI-H446的杀伤效应,靶细胞凋亡增加。氩氦刀处理的肺癌细胞致敏DCs后,可增强DCs诱导CTLs的抗肿瘤效应(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型的NK细胞扩增技术。方法分离4名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采用工程细胞p APC-mb IL-21和IL-2对NK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应用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比较NK细胞的扩增倍数和NK细胞纯度,并采用CFSE/7-AAD法对肿瘤细胞K562和RPMI-8226进行细胞毒性实验检测杀伤效率。结果经过21 d的刺激培养,NK细胞平均扩增至409.4倍,细胞纯度最高可达95.86%。杀伤实验结果显示,扩增的NK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率高达85.2%。结论 p APC-mb IL-21工程细胞联合IL-2能够在体外高效的扩增出具有较高杀伤活性的NK细胞,可以为NK细胞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转染自体胃癌细胞总RNA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介导抗胃癌的免疫效应。方法制备短期培养的原代胃癌细胞。用rhGM-CSF、rhIL-4和TNF-α体外诱导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DC的发育和成熟,并转染自体肿瘤细胞总RNA,激活自体T细胞产生CTL,用CCK-8试剂盒检测CTL的杀伤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术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技术检测DC的免疫功能状态。用ELISA法测定IL-12和INF-γ的水平。结果转染自体肿瘤细胞总RNA的成熟DC,不仅可高表达MHC-I、II类分子及CD80、CD83和CD86协同刺激分子,并可获得高效刺激自体或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转染RNA的成熟DC,分泌IL-12的水平及其刺激产生的CTL培养上清液中INF-γ的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成熟DC及未成熟DC;且CTL对自体胃癌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异体组。结论转染自体胃癌细胞总RNA的成熟DC能够体外诱导产生对自体肿瘤细胞具有高度抗原特异性杀伤活性的CTL。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6促人脾NK细胞活性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力生  崔正言 《免疫学杂志》1991,7(3):155-157,154
本文采用~(51)Cr释放试验测定人重组白细胞介素6(HrIL-6)处理正常成人睥单个核细胞(MNC)24小时后,NK细胞抗K562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证实,IL-6能明显增强脾NK细胞的抗瘤活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且可诱导MNC产生IL-2,NK活性的增强效应和MNCIL-2的合成水平均与IL-6的处理剂量呈依赖关系,提示IL-6促人脾NK活性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脾细胞产生IL-2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12增强正常人NK细胞对Jurkat细胞杀伤功能的相关机制。方法:纯化正常人NK细胞,分为加或不加IL-12两个刺激组,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差异基因,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在单个细胞水平检测相关杀伤分子的表达。结果:基因芯片系统结果显示IL-12刺激组和未刺激组相比,17种基因具有显著性差异(fold change≥10),其中5种基因上调,12种基因下调。在IL-12的刺激作用下,TRAIL的表达在CD56+CD16+和CD56-CD16+NK细胞上显著增加。同时,Jurkat细胞亦高表达TRAIL受体TRAIL-R2(DR5)。TRAIL中和抗体RIK-2可以阻断IL-12诱导的NK细胞对Jurkat细胞的杀伤功能。结论:TRAIL是IL-12增强正常人NK细胞对Jurkat细胞杀伤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黄颉  古国贤 《现代免疫学》1992,12(4):217-218
本文检测3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并探讨重组人IL-2、IFN-γ在体外对患者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肺心病患者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在急性加重期NK细胞活性下降更为显著,IL-2、IFN-γ在体外能明显提高肺心病患者的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2(IL-2)或IL-15协同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TB-Ag)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扩增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MTB-Ag联合IL-2或MTB-Ag联合IL-15体外分别刺激正常人PBMC,培养至第12天时,经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中γδ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4+T细胞所占的比例,以及分析3种淋巴细胞扩增的绝对数量。同时用MTT法检测两组扩增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与MTB-Ag联合IL-2刺激组相比,MTB-Ag联合IL-15刺激组扩增细胞中γδT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前者,NK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前者;而两组扩增细胞中CD4~+T细胞所占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与2个刺激组中3种淋巴细胞数量的分析结果一致。并且MTB-Ag联合IL-15刺激组扩增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均具有显著的杀伤活性,但与MTB-Ag联合IL-2刺激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L-15协同MTB-Ag可高效诱导人PBMC产生以γδT细胞增殖为主的效应细胞,该扩增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R848联合聚肌胞苷酸[Poly(I:C)]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及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其成为DC,用A549细胞裂解物即肿瘤细胞裂解物(TCL)作为抗原,R848(Toll样受体7/8激动剂)联合Poly(I:C)(Toll样受体3激动剂)作用于DC,流式细胞术分析DC表面共刺激分子;将抗原刺激活化后的DC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7 d,收集培养上清液和CTL,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IL-12)p70、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CTL与肺腺癌A549细胞共培养16 h,观察其杀伤效果。结果:DC-R848+Poly(I:C)组DC表面CD83和CD80的表达较DC-TCL组显著提高(P0.01);同时可明显刺激DC分泌IL-12 p70(P0.01);此外,DC-R848+Poly(I:C)组较DC-TCL组对肺腺癌A549细胞杀伤效果亦显著提高(P0.01);DC-R848+Poly(I:C)组IFN-γ和TNF-α的分泌水平较DC-TCL组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R848联合Poly(I:C)作用于DC可显著促进其成熟、活化,并增强其抗原呈递作用及CTL对肺腺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IL-18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对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免疫活性的影响。 方法:构建含IL-12 P40信号肽序列的分泌型人IL-18表达载体并转染NCI-H460肺癌细胞。从人外周血诱导DC,分为未转染组(NT)、空载体组(PV)、基因转染组(GT)和单纯DC组(PD),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未经转染肺癌细胞、空载体转染细胞及基因转染细胞刺激的DC和单纯DC表面CD54、CD80、CD83及CD86的表达。用MTT法测定上述4组DC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用ELISA法测定上述4组DC培养上清中IL-12的表达量。 结果:分泌型IL-18表达载体酶切及测序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IL-18转染细胞表达IL-18融合基因及18 kD蛋白。GT组DC表面分子的表达、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及IL-12分泌量均高于其余3组。 结论:IL-18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可促进DC表面分子表达,增强DC免疫刺激活性及其IL-12的分泌。  相似文献   

12.
氩氦刀冻融的癌细胞激发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氩氦刀冻融可以杀灭肿瘤细胞 ,也是一种免疫治疗方法。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树突状细胞 (DCs)是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启动和调节因素 ,经肿瘤抗原致敏的DCs通过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s)有效激发特异性抗瘤免疫。本实验通过体外观察氩氦刀冻融的肺癌细胞对人骨髓DCs诱生的免疫效应。材料和方法氩氦刀冻融的肺癌细胞 :肺癌细胞 (NCI H4 46株 )为小细胞肺癌细胞 ,购自上海科学院细胞库。于含 10 %FCS的RPMI 16 40培养基、37℃ ,5 %CO2 、空气相对湿度 95 %条件下培养。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后 ,取 5× 10 9/LNCI H4 46细胞 ,用美国Endoc…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近发现的免疫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21(IL-21)对外周血及脐血来源的CIK细胞产生及抗肿瘤活性的体外作用。方法:采集分离正常人的外周血及脐血单个核细胞,加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在有无人源IL-21(200ng/μl)培养条件下,检测CIK细胞表达及杀伤K562细胞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活性的变化;检测培养上清IFN-γ的浓度及杀伤活性以及RT-PCR法检测培养细胞的IFN-γ RNA表达的不同。结果:在人源IL-21的作用下,培养14天时,①CIK细胞的产生由17.5%升至26.5%(外周血来源);33.8%升至55.9%(脐血来源)。②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由24.0%升至52.2%(外周血来源);35.1%升至79.7%(脐血来源);脐血来源CIK细胞对1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由27.4%升至58.3%。③外周血来源培养上清IFN-γ的浓度上升了近一倍,对K562的杀伤作用增加了近一倍;脐血来源培养上清IFN-γ的浓度上升了三倍多,对K562的杀伤作用增加了近二倍;④外周血和脐血来源培养细胞的IFN-γ RNA表达均明显增高。结论:人源IL-21可增加外周血及脐血来源CIK细胞产生及增强其抗肿瘤活性,通过增加IFN-γ的表达产生为其作用机制之一,提示IL-21在增强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人及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中IL-12、IL-12P40含量变化,分析其分子诱导NK细胞对子宫内膜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的影响,探讨IL-12、IL-12P40分子与EM患者NK细胞功能低下的相关性.方法ELISA酶联免疫检测IL-12、IL-12P40含量以及MTT释放法检测NK细胞毒活性.结果①EM患者腹腔上清液可使正常人外周血NK细胞杀伤活性(16.80%±3.6%)明显下降(8.37%±4.5% )(P<0.05).② EM患者IL-12含量血清为66.38±12.6 pg/ml,低于对照组84.97±13.7 pg/ml(P<0.05);腹腔液中为77.76±14.6 pg/ml,低于对照组106.92±10.7 pg/ml(P<0.05).③EM患者IL-12P40含量血清为35.64±10.6 pg/ml, 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腹腔液含量为79.76±12.6 pg/ml, 高于对照组40.54±10.0 pg/ml(P<0.05), 并与疾病的程度呈负相关.④IL-12能增强NK细胞对子宫内膜细胞的杀伤,并呈剂量依赖.在10 ng/ml浓度诱导后杀伤率为31.90%,高于对照组的16.80%.⑤IL-12P40能拮抗IL-12对NK细胞活性的诱导,当加入IL-12P40后,使IL-12诱导的活性(29.3%)下降为19.36%.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IL-12P40含量的增高可能与NK细胞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UH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IL-4和 IL-12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正常非孕妇女和30例UHA妇女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IL-4和IL-12mRNA表达水平的相对含量(%)。结果:①UHA组妇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IL-4mRNA的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正常非孕组妇女(P<0.01)。而IL-12 mRNA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非孕组妇女(P<0.05)。②主动免疫治疗后,UHA组妇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IL-4 mRNA的相对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IL-12mRNA的相对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③主动免疫治疗后,UHA组妇女上述细胞因子mRNA的相对含量与正常非孕组妇女相比无显著差异。④主动免疫治疗后,妊娠成功者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IL-4 mRNA的相对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IL-12 mRNA的相对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妊娠失效者IL-4和IL-12 mRN的相对含量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结论:IL-4和IL-12的表达异常与UHA的发生密切相关,主动免疫治疗可上调IL-4的表达及下调IL-12的表达,可能进一步诱导TH2分化和抑制TH1分化,从而促使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向TH2为主的模式转换,并使妊娠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棉酚衍生物ApoG2对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1Gyγ射线照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辐射剂量率为17Gy/min,实验设对照组、照射及未照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PC.3细胞共培养组、ApoG2处理组及照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ApoG2联合作用组。利用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荧光双染色法及MTT法,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或ApoG2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情况。结果:辐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ApoG2处理组对PC-3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辐照组(P〈0.05),而联合作用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辐照组及Ap0G2处理组((P〈O.01)。结论:低剂量辐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ApoG2可以明显提高其体外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们应用基因重组人白介素 4 (rhIL 4 ) ,基因重组人粒 /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联合培养体系自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产生DC ,使其负载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细胞冻融抗原 ,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 (CTL) ,观察负载AML细胞冻融抗原后DC的状态对所激发的T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及CTL对AML细胞特异性杀伤活性。我们发现负载AML冻融抗原后DC的CD1a、CD83、CD86、CD11C、HLA DR表达率为较培养前明显增高 (P <0 .0 1) ,且负载AML冻融抗原的DC诱导的CTL中CD3 CD8 T细胞比例 ,较诱导前明显增高 (P <0 .0 1) ,而负载AML细胞冻融抗原的DC诱导CTL对AML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明显强于加或不加IL 2培养的T细胞对照组 (P <0 .0 1) ,而对K5 6 2细胞无明显的杀伤活性。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认为经rhGM CSF ,rhIL 4培养产生的DC为CD14CD1a DC ,能诱导CTL对AML细胞产生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另外 ,负载AML细胞冻融抗原DC诱导的CTL中CD3 CD8 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提示CD8 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 (DC)与白血病细胞融合及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DC两种白血病DC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CTL应答的能力。方法: 采用羟乙基淀粉 Ficoll两步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通过贴壁 2h获得黏附的单核细胞, 用GM- CSF加IL- 4诱导培养 5d收获细胞。将细胞分为 4组: A组将K562细胞或原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在 500g/LPEG 100mL/LDMSO诱导下与DC融合; B组加入相应细胞数量的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 C组将K562细胞或CML细胞与DC共培养; D组: 单独DC培养组。融合前以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K562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PKH26 /FITC 抗HLA ABC抗体双标细胞并评估融合率。培养的第 6天, 加入TNF -α诱导DC成熟, 然后分别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 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GM- CSF加IL -4和TNF- α依次诱导成熟的DC具有经典的DC的形态和表型特征, 在PEG -DMSO的介导下, DC与白血病细胞的融合率为 ( 17. 33 ~29. 94 )%。两种抗原负载方案激活的CTL均对表达K562抗原的细胞具有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在效靶比相同时, 融合组诱导CTL的杀伤活性强于冻融抗原致敏DC组。结论: 与冻融抗原致敏的DC相比, DC与白血病细胞融合细胞递呈抗原的效率更高, 体外诱导的CTL特异性杀伤靶  相似文献   

19.
卡介苗(BCG)通过诱导IL-12产生和受体表达促进人NK细胞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卡介苗(BCG)对人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抗结核抗体阴性志愿者外周血PBMC、纯化NK细胞, 分别与BCG、 IL-12、 BCG+IL-12、 BCG+抗IL-12Rβ1 mAb(2B10)培养.利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IFN-γ、 IL-12p40含量;利用ELISpot方法检测IFN-γ、颗粒酶B产生细胞的频率;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杀伤功能.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IL-12Rβ1的表达.结果:BCG呈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PBMC产生IFN-γ.在BCG刺激条件下, PBMC颗粒酶B分泌细胞数明显高于不加任何刺激剂组(P<0.05).BCG增强PBMC杀伤活性.BCG不能诱导纯化NK细胞产生IFN-γ, 但与IL-12同时刺激则表现出协同作用.纯化NK细胞经BCG刺激后杀伤活性与未刺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G呈剂量依赖方式诱导PBMC产生IL-12、并促进NK细胞不同亚群表达IL-12Rβ1.2B10抗体抑制BCG对PBMC产生IFN-γ和分泌颗粒酶B的诱导作用.结论:BCG间接地促进N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其部分机制是通过诱导单核细胞产生内源性IL-12、并上调NK细胞表达IL-12R.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HBcAg特异性CTL的体外诱导及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和扩增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方法 含乙型肝炎病毒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病人自身永生化B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联合重组HBcAg和IL-2,从病人PBMC中诱导和扩增HBcAg特异性CTL,^51Cr释放法检测其细胞毒活性。结果 此方法诱导的TCL可以有针对性的杀伤靶细胞,而不能够杀伤空载体转染及未经转染的B细胞。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PBMC中诱导出HBcAg特异性CTL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