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逆心穿刺方法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中的效果。方法将228例患者(300例下肢)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150例下肢)和对照组(150例下肢),观察组在踝部上方5 cm处扎紧止血带,逆心穿刺踝部旁侧的大隐静脉;对照组向心穿刺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对2组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造影剂时患者的疼痛感觉、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造影剂时患者的疼痛感觉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时采用大隐静脉逆心穿刺方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了护理风险和护理人员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逆心穿刺方法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中的效果。方法将228例患者(300例下肢)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150例下肢)和对照组(150例下肢),观察组在踝部上方5 cm处扎紧止血带,逆心穿刺踝部旁侧的大隐静脉;对照组向心穿刺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对2组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造影剂时患者的疼痛感觉、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造影剂时患者的疼痛感觉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时采用大隐静脉逆心穿刺方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了护理风险和护理人员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逆心穿刺法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28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踝部上方5cm处扎紧止血带,逆心穿刺踝部旁侧大隐静脉;对照组向心穿刺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对两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造影剂时病人疼痛程度、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造影剂时病人疼痛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时采用大隐静脉逆心穿刺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疼痛。  相似文献   

4.
张杏蓉  邱菊芳 《护理研究》2008,22(2):154-155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逆心穿刺法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28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踝部上方5 cm处扎紧止血带,逆心穿刺踝部旁侧大隐静脉;对照组向心穿刺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对两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造影剂时病人疼痛程度、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造影剂时病人疼痛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时采用大隐静脉逆心穿刺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术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2例患者(150例次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按检查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次造影。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皮针穿刺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对2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造影剂外渗率、患者的疼痛感、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造影剂外渗率、患者的疼痛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术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可减少造影剂外渗、减轻患者的疼痛且血管显影效果不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造影剂注射方法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71例患者(共340条下肢)按时间段分为改良组(170条下肢)和对照组(170条下肢),改良组在踝部上方5cm处扎紧止血带,逆心穿刺踝部旁侧的大隐静脉,采用遥控式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对照组向心穿刺拇趾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徒手注射对比剂。并对两组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患者的疼痛感觉、推注造影剂过程中血管渗漏率、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造影剂时患者的疼痛感觉、推注造影剂过程中血管渗漏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时采用逆心穿刺大隐静脉后连接遥控式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血管渗漏率,节约医疗成本,并可降低护理风险和减少护士受X线直接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7.
舒学梅 《全科护理》2014,(22):2091-2092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穿刺部位和方法对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效果。[方法]将300例次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在踝上3cm~5cm处系止血带,选择足背上部暴露明显的大隐静脉、正中静脉和足背外侧的浅静脉进行向心方向穿刺,选择相同的注射速度、造影剂计量。比较两组病人的疼痛反应程度、深静脉显影效果、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病人疼痛反应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人显影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上3cm~5cm处系止血带,选择足背上部暴露明显的大隐静脉、正中静脉和足背外侧的浅静脉进行向心方向穿刺,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深静脉显影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术是目前诊断下肢静脉系统病变的首选可靠方法。如何减少静脉穿刺及注射过程中的疼痛感及渗漏率,提高显影效果,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传统法常规选择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进行向心方向穿刺注射对比剂,然后在普通X线透视下观察整个显影过程。在临床上因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管径较细,  相似文献   

9.
廖新彬 《护理研究》2009,(8):2117-2117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术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注射造影剂时,常规选择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病人常因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溃疡,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管径细且不易暴露,静脉穿刺难以一次成功。为此,我科于2005年2月~2006年10月对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改良,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及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术是目前诊断下肢静脉系统病变的首选可靠方法[1].如何减少静脉穿刺及注射过程中的疼痛感及渗漏率,提高显影效果,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2-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穿刺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4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放射科行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患肢顺行静脉造影待腘静脉显影后直接穿刺和经健侧股静脉置导丝于患侧腘静脉后穿刺的36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留置导管后溶栓和(或)抽吸血栓.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溶通时间为(3.6±1.3)d,总治愈率为92%,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腘静脉穿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做好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护理和做好适当的康复指导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腿式平卧位减轻婴儿头皮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92例在门诊行头皮静脉穿刺输液的婴儿,单日输液者为观察组,采用分腿式平卧位行头皮静脉穿刺;双日输液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平卧位,分别于每次操作完毕后由专人进行疼痛评分。结果行头皮静脉穿刺时,观察组疼痛评分较低,1次穿刺成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腿式平卧位能缓解婴儿头皮静脉穿刺时疼痛,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股静脉穿刺留置在ICU微循环障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留置在ICU微循环障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92例微循环障碍患者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研究组(股静脉穿刺留置)和对照组(颈内外静脉或周围静脉穿刺)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人均穿刺所需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穿刺前后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针头脱落、皮下淤血、针头阻塞及深浅静脉炎的患者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股静脉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7.8%)高于对照组(80.4%),两组人均穿刺所需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穿刺留置能达到及时抢救和迅速补液的效果,是微循环障碍患者抢救过程中建立静脉通道的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进的颈静脉穿刺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2月~2012年11月期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对56例需要经颈静脉入路者,对颈内静脉穿刺进行了导丝标记法和细针穿刺法两种技术改进,观察穿刺技术改进后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8例采用导丝标记法,均一次穿刺成功,其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无1例误穿动脉;18例采用细针穿刺法,其中12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多次穿刺成功,3例反复穿刺失败,2例误穿颈动脉。两种穿刺技术均未发生颈部血肿、气胸、血胸等与颈静脉穿刺相关的并发症。结论上述两种改进颈静脉穿刺技术,操作简单,成功率和安全胜高,创伤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泵运动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46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230例和对照组23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采取肌泵运动措施,对照组患者术后只给予常规护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的情况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10.43%,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0.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8,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2.17%,而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1,P〈0.01)。结论肌泵运动措施简便易掌握,为降低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开拓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颈外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穿刺特别困难者提供一条安全的增强检查途径。方法选择上肢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者为对照组(n=50);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为观察组(n=40),观察组均为上肢血管条件特别差、穿刺困难者。建立不同路径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评价表,其观察指标包括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渗漏率、碘对比剂剂量、注射速度、延迟时间、图像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注射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等。结果对照组有1例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为98%,无渗漏发生;观察组全部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穿刺后等待检查过程中留置针滑出。对照组和观察组注射前后心率[(3.25±11.53)次/min比(-1.31±7.91)次/min]、舒张压波动值[(-6.75±24.24)mmHg比(3.04±8.82)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9,-1.91;P均〉0.05),收缩压波动值[(-2.60±13.09)mmHg比(7.39±13.52)mmH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5);两组均无临床症状及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图像质量高;对血管条件特别差的患者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缩短了穿刺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只是技师在进行扫描时适当调整碘对比剂的剂量、扫描延迟时间。结论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对于心功能正常者安全可靠,对穿刺特别困难者进行增强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于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1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经Excel奇偶数列分组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深静脉置管术期间,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DS、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的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活力、一般情况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活力、一般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于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不仅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把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术后4d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联合个人行为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研究时间为10d。结果治疗后10d时试验组的疼痛分数为2.26±0.78、肿胀指数为5.66±2.06、凝血综合指数为2.36±1.0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的疼痛分数为2.98±1.87、肿胀指数为6.98±1.99、凝血综合指数为3.18±1.3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0%。试验组疼痛分数、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下肢与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疼痛程度、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n=50,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与B组(n=50,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A组操作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均优于B组(P<0.05)。A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导管异位率、送管困难率低于B组(P<0.05)。A组穿刺时、穿刺后5 min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A组的配合度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而言,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上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更好,利于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儿配合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腋静脉穿刺置管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运用。方法将240例ICU住院患者按穿刺部位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132例,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试验组108例,进行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试验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穿刺时间、误穿动脉率、发生气胸率分别为81.5%、(13±4)min、0.0%、0.0%,对照组分别为92.4%、(8±3)min、2.3%、1.5%。2组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对于ICU危重患者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