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56岁.2009年发现左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当地医院以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6次,化疗后恢复可.第3次化疗前曾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未见明显异常.2011年4月患者因下腹痛1个月、伴腹部肿块在我院检查,本院CT示肠梗阻,后行剖腹探查+小肠恶性淋巴瘤切除+肠减压手术治疗,病理常规诊断结果:(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DLBCL(图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活化B细胞型(ABC型),两端切缘阴性,肠周淋巴结27枚中3枚有累及.2011年6月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我院血液科,门诊拟"NHL"收住院.入院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差,中度贫血貌,皮肤、巩膜、黏膜无黄染与出血点.口腔黏膜可见溃疡和白斑.双侧腋下可及肿大淋巴结,左侧较大,约2.5 cm×2.0 cm,右侧较小,约1.5 cm×l.0 cm,质韧,括动度可,双侧颌下、颈部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胸骨无压痛.腹正中可见长8 cm左右手术切口,愈合可.心肺听诊无特殊.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血红蛋白59 g/L,红细胞2 02×1012/L,红细胞平均容积86.2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4.3g/L,红细胞分布宽度18.2%,白细胞6.7×109/L,血小板18×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0117.血液及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涂片人工分类原始细胞0.750(胞质丰富,含少量颗粒,胞核不规则,可见核仁,图2A);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0 855,部分原始细胞胞核不规则,胞质中可见颗粒生成(图2B),苏丹黑(SBB)染色强阳性(92%)(图2C),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强阳性(86%),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阳性(82%),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阴性.骨髓活组织检查: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弥漫分布(图2D).免疫组化示MPO、CD19、CD22阳性(++),CD7、CD3阴性.骨髓流式免疫分型结果:CD33、cMPO、CD13、CD15、CD19、CyCD22、CD117、CD34、HLA-DR阳性(+),CD14、CD20、CD10、CD7、CD2、CD3、CD56、CD61阴性.细胞遗传学检测:7号染色体长臂缺失(7q-).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临床最后诊断为治疗相关急性混合型白血病( MPAL)——B系、髓系共表达.予浓缩红细胞2U,浓缩血小板10 U输注,无不适反应.患者家属要求暂不行化疗,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5岁,2018年3月患者因"入住内分泌科时发现血象异常"就诊血液科。患者2018年3月初诊血常规:白细胞:6.4×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2.3×109/L,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计数47×109/L,随即行骨髓穿刺。骨髓细胞学(2018-3-11):原始细胞占49%,骨髓病理:(1)幼稚细胞增生为主,片状分布,胞体中等,胞浆略丰富,核圆形或略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可见核仁;杆及分叶核粒细胞比例明显;(2)未见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化学染色:网织纤维染色(-),铁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阳性指数约15-20%,CD117阳性指数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者49岁,女性,因全身皮疹就诊。一般情况尚可,肝肋下未及,B超显示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有胸骨压痛。血象:Hb 93g/L,WBC 2.1×109/L,N 0.45,L 0.29,原始细胞0.26,血小板186×109/L,疑似急性白血病做骨髓穿刺术。骨髓象:增生减低,原始细胞0.35,中幼粒0.05,晚幼粒0.05,杆状粒0.045,分叶核0.15,幼红细胞0.315,成熟淋巴细胞0.1,巨核细胞数量未见减少;原始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居多,外形较规则,浆液量多少不定,着灰蓝色,有少量颗粒及空泡,胞核以圆形为主、无切痕,染色质呈粗网状结构,有2~4个不清晰核仁;过氧化酶染色(POX)阳性…  相似文献   

4.
杂合性急性白血病系既发生在淋巴细胞又发生在髓细胞水平的急性白血病。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性,17岁,农民,因头晕、乏力、鼻衄1月余,于1990年2月15日入院。体检: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瘀斑,颌下可触及蚕豆大小淋巴结两颗,心肺听诊正常,肝肋下1.5cm,质软无压痛,脾肋下2cm,实验室检查:Hb67g/L,WBC21.3×10~9/L,原始细胞0.86,分叶核0.01,淋巴细胞0.01,血小板数72×10~9/L,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占0.94,大小不等,胞浆少,呈淡蓝色,部分有伪足突起及空泡,核大,染色质疏松,部分核可见切凹,有1~3个核仁。白血病细胞组化:POX(-),NAE弱阳性,可被NaF抑制,PAS(+),细胞大多数呈细颗粒状,少数呈粗粒状;细胞表型:CD_10,CD_20.21,OKT_30.29,OKT_40.27,OKT_80.13,CD_90.13,CD_(10)0.61,CD_(19)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例:患者,女,25岁,面色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胸骨明显压痛,肝肋下刚触及,脾肋下3.2cm,质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0g/L,白细胞6.8×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分叶核细胞0.60、淋巴细胞0.24、嗜酸性细胞0.01、幼稚细胞0.15。骨髓:有核细胞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93%,大小不一,大部分有伪足样胞浆突出。少数细胞有细长毛状突山,核仁1~2个。过氧化酶染色阴性、苏丹黑染色阴性、非特异性脂酶染色弱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酸性磷酸酶阳性、骨髓白血病细胞表面标记。Ia0.64,B4 0.50,B1 0.50,Smlg 0.38,Cig0.21,J5-0.12,…  相似文献   

6.
近来作者遇到一例细胞形态改变多样,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不一,细胞免疫学表达特殊的病例,经过多次会诊,得到了明确的诊断,现报告如下:患者张某,男,62岁,心慌,闷气,乏力而就诊.检查:肝、脾、未及.淋巴结不肿大,前列腺Ⅱ°增生.血象:WBC:1.85×109/L,RBC:2.7×1012/L,HGB:86 g/L,PLT:58×109/L.分类:幼稚细胞:0.06.骨髓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单核样及幼稚单核样细胞占43.2 %,单核细胞0.4 %此类细胞胞体大小不均,形态不规则,边缘多有突起或拖一长尾,胞核圆形,部分可见折叠,染色质细致,疏松,核仁显隐不定,胞浆量多少不一,兰色,部分浆内可见空泡.同时,涂片易见成团的细胞.细胞化学染色:POX大部分为阴性,个别为弱阳性.PAS呈粗颗粒阳性.NEA阳性,NEA+NaF大部分被抑制.经初步会诊临床疑骨髓转移癌(前列腺癌),外院数家医院会诊为淋巴瘤(T细胞瘤).为此,进一步作骨髓活检及有关检查,并进行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结果:PAS<4 ng/mL及活检结果,均排除前列腺癌骨髓转移.免疫学分型(流式细胞仪),结果:表达T细胞的CD2CD3和CD7均为阴性,CD68CD64(单核细胞)均为阴性,但HLA-dR(幼稚细胞)阳性率高达79.5 %,髓系表达的CD13(29.7 %)、CD34(17 %)也很高.CD4(54.4 %)为T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双表达,由于CD3(0.2 %)无表达,所以CD4的表达应为单核细胞.因此可排除淋巴瘤.诊为急非淋白血病ANLL.为进一步得到证实,又增作了CD117结果为25 %,因此根据血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学分型,排除转移癌、淋巴瘤,诊为ANLL-M5.  相似文献   

7.
<正> 患男,8岁,以左上腹包块1月住院。查体:贫血貌,皮肤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正常,肝肋下3cm,质软,脾大,肋下12.3cm,质中,外生殖器正常。血象:Hb46g/L,WBC311×10~9/L,BPC219×10~9/L,可见幼稚中性、嗜酸、嗜碱粒细胞及幼稚红细胞,以中性晚幼粒为主,占0.46,中性粒细胞NAP(-)。骨髓穿刺干抽,活检时骨髓液涂片: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0.94,中性晚幼粒+杆状核0.75,嗜酸粒0.025,嗜碱粒0.035。红系受抑,仅占0.025。全片仅见1产板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AP(-),POX(+++)。骨髓活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脂肪组织消失,造血主质内以各阶段粒细胞增生为主,粒系前体细胞增多,可见幼稚粒细胞簇,以成熟粒细胞占优势,嗜酸粒细胞增多,红系细胞明显受抑,仅见个别幼红细胞,巨核细胞数增多,形态大小不一,呈多形性,可见微、小巨核细胞,成纤维细胞散在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血象与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51例MA血象,骨髓象及骨髓铁染色特点。结果:MA血象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红细胞以大椭圆形红细胞为主。骨髓象中中性粒细胞可见巨晚幼粒及巨大杆状核细系早期巨幼变,巨核系巨幼变及分叶过多。结论:根据细胞形态学特征,对M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蓝美成  韦佩庭 《广西医学》2000,22(6):1401-1402
1 病例报告  例 1 女 ,2 1岁。因头晕、乏力、齿龈出血 1个月 ,发热、面部浮肿、四肢关节疼痛 1 0天于 1 999年9月 2 5日入院。查体 :T39.5℃ ,贫血貌 ,两上肢有皮下出血点 ,腋下淋巴结如玉米粒 ,胸骨压痛 ( ) ,肝肋下 1 cm,脾肋下 2 cm。血象 :血红蛋白 90 g/L;红细胞 2 .5× 1 0 12 / L;血小板 65× 1 0 9/ L;白细胞1 1 2× 1 0 9/ L,分类中性 0 .90 ,血片中可见大量幼稚白细胞。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粒系统异常活跃占 0 .98,其中原始细胞 0 .355,早幼粒 0 .1 0 ,中幼粒 0 .2 1 5,晚幼粒 0 .0 65,杆状粒 0 .1 75,分叶0 .0 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NLL-M0的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免疫学特性和治疗.方法骨髓涂片用Wright-Giemsa染色、POX染色、PAS染色、NES染色及NaF抑制试验.骨髓液用流式细胞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标记技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相关抗原分化群,TPA试验.短期培养法直接法G显带分析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组型.化疗、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结果骨髓早期微分化细胞(NEC)均>90%.POX均阴性.PAS染色2例弱阳性,2例阴性.NES染色2例阳性,均不受NaF抑制.4例TPA强阳性.免疫表型2例CD+13,1例CD+15,1例CD+38,1例CD+11b,MPO 3例阳性,CD+19,CD+2均阴性,2例CD+7.2例化疗达完全缓解,其中1例作allo-PBSCT,已存活28月CCR和19月.结论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免疫表型是诊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微分化型的重要依据,用AML的治疗方案治疗ANLL-M0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鼠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为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可能性.方法 分离大鼠脐血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诱导液(添加10%胎牛血清,1%青霉素,1%链霉素,VEGF20μg/L,IGF-12μg/L,bFGF2μg/L,EGF20μg/L)培养分化,于3、6周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贴壁细胞CD34、CD133、vWF表面标志.结果 培养3周单个核细胞CD34、CD133、vwF抗体免疫荧光检测均为阳性;6周免疫荧光染色可见CD34、vWF组为阳性,CD133组部分为阳性,阴性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结论 大鼠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3周可以分化为EPCs,6周部分细胞分化为VEC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后,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常规一同计数NAP阳性率及积分。两种细胞分别计数NAP阳性率及积分,以比较两者差异。方法 各种疾病患者36例。取每例患者骨髓片1张,进行NAP染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别计数NAP阳性率及积分。结果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均数分别为(69.92±20.92)%、116.11±67.49;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均数分别为(35.83±23.70)%、54.36±50.29;两种细胞NAP阳性率呈正相关(r=0.6710);两种细胞NAP积分呈正相关(rs=0.7677)。结论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约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的两倍,并呈明显正相关。某些疾病引起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或骨髓两种细胞比例改变,可能会伴随NAP积分改变。这对研究疾病NAP积分改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溶血性贫血是多种多样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在极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溶血现象却实属罕见,对其原因和及时的诊断抢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血液科收治的一例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李某,女,26岁,已婚,农民.于1994年3月3日收入院.住院号:558054.入院前1月出现头晕,乏力,牙龈肿痛,未诊治.10天前牙龈肿痛加重,到当地医院诊治,查血常规:Hb93g/L,RBC3.46×10~(12)/L,Hct 0.33L/L,WBC 11×10~9/L,BPC 80×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分叶核为0.75,淋巴为0.25.诊为“牙龈炎”,给予青霉素80万”,肌注,每日两次,共3天,无好转,再次就诊,查血常规用Hb100g/L,RBC 2.84×10~(12)/L,Hct 0.311/L、WBC 47.9×10~9/L,分类不明原始细胞占 0.88,中性杆状核为0.05,淋巴为0.07,继来我院就诊,门诊检查血常规:Hb 85g/L、BPC113×10~9/L,WBC 36.6×10~9/L,中性分叶核0.04,原始单核细胞0.48,幼单核细胞0.40,单核细胞0.01,淋巴0.07,骨髓穿刺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单核系细胞占0.90,其中原单占0.40,幼单占0.50.胞体异常不规则,核折叠凹陷,核染色质细致,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_(5b)型”.骨髓组化POX原始白细胞阴性1.00,AKP阳性5/5、积分15.以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收入住院.既往体健,无黄疸及解酱油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36岁。因低热、骨痛1周于1988年10月住院。查体除中度贫血貌、左腰部皮肤2cm×3cm紫癜、胸骨压痛外,余无阳性体征。Hb70g/LWBC 5.3×10~9/L,原淋0.06,幼淋0.14,淋巴0.40,BPC80×10~9/L。骨髓检查增生明显活跃,原淋0.21,幼淋0.67,原始细胞以小细胞为主,粒、红、巨三系受抑。POX(-),PAS(+),积180分。按FAB分型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L_1型)。  相似文献   

15.
陈成顺  李亚梅  许亚梅 《北京医学》2020,(2):153-154+158
<正>患者男,73岁,因"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5个月,突发全身斑丘疹4 d"于2013年7月25日入院。患者因乏力于2013年2月28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25.6×109/L,幼稚细胞52%,Hb 113 g/L,PLT 100×109g/L。骨髓形态学:增生明显活跃,单核细胞明显增多,以原始单核细胞为主,占60.5%;过氧化物酶(POX)染色:-85%+9%++6%;醋酸萘酚酯酶(NAE)染色:-44%+35%++20%+++1%;氟化钠(NaF)染色:-97%+3%;过碘酸希夫(PAS)染色:-98%+2%。骨髓免疫分型:CD34+占有核细胞的16.1%,原始单核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相似文献   

16.
史敏  姚丽  李顺义  李波 《医学综述》2002,8(7):433-434
目的研究微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MO)细胞化学及细胞免疫表型。方法选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室确诊的AML MO 3例 ,骨髓涂片经瑞 姬混合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ABC染色按FAB协作组标准进行分析。结果3例AML MO骨髓涂片形态学符合FAB协作组标准 ,髓过氧化物酶阳性的原始细胞低于 3% ,T淋巴系单抗CD2 、CD3 、CD7阴性 ,B淋巴系单抗CD1 0 、CD1 9、CD2 2 阴性 ,巨核系单抗CD41 阴性 ,可除外淋巴系和巨核系白血病。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及免疫表型是诊断AML MO的主要依据。采用多种单克隆抗体同时染色血细胞及进行多参数分析 ,有利于检测单个细胞多种抗原表达 ,使AML MO诊断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7.
羟基脲导致多发性顽固性皮肤溃疡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鹏程  刘焕勋  卓家才  汪明春 《广东医学》2003,24(11):1223-1223
患者 ,男 ,35岁 ,因腹胀、消瘦、乏力 2个月 ,咳嗽 1个月 ,发热 1 0d于 1 996年 7月 9日入院。体查 :皮肤无出血点 ,浅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 ,心肺未见异常。脾肋下A线 1 0cm ,B线 1 4cm ,C线 0cm ;WBC 2 1 7× 1 0 9/L ,Hb 77g/L ,Plt 81×1 0 9/L ;白细胞分类 :原粒 0 0 0 ,早幼粒0 0 3;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原粒细胞0 0 2 5 ,早幼粒细胞 0 0 2 5 ,中性中幼粒细胞 0 36 ,晚幼粒细胞 0 2 8,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0 0 6 ,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0 0 35 ,骨髓活检 :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改变。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期 )…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58岁。于2012年10月体检时无意发现血象异常:WBC 24.0×109/L,N 18.1×109/L,N 18.1×109/L,骨髓检查示胞浆细胞极度增多,幼浆细胞0.87,粒系极度减少,淋巴极度减少。免疫分型示CD45阴性,CD38强阳性,可见异常细胞分布,约占有核细胞91.9%,表达CD38、CLAMBDA,部分细胞表达CD33、CD138,诊断为浆细胞白血病。入院后给予VDT(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表阿霉素)方案化疗,1疗程结束后疗效不理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患者,53岁,因乏力1年,症状加重伴低热,紫斑15d于1990年12月11日入院。1961年曾患乙型肝炎:1978年患“忧郁症”,服泰尔登1年,症状好转停药,至1986年复发又改服“阿米替林”、“丙咪嗪”,病情平稳。无其他毒物接触史。体检:T37.0℃,P96/min,BP13.6kPa,明显贫血貌,四肢皮肤散在少数紫癜及淤斑。浅表淋巴结(一)。胸骨明显压痛。心肺(一)。肝肋下2cm,脾肋下3cm,质中等,无触痛。化验室检查:Hb58g/L,WBC74.0×10~9/L,N0.59,L0.05,M0.04.原始粒0.09,早幼粒0.06,中幼粒0.13,晚幼粒0.04。血小板5.0×10~9/L。骨髓像: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M/E=15.08/1;粒系增生极度活跃,有核细胞计数0.925,其中原始粒0.07,早幼粒0.325,呈细颗粒性伴少数粗大颗粒,Auer小体(+),中幼粒0.195,晚幼粒0.175,杆状核0.  相似文献   

20.
核糖体-板层复合结构(ribosome lamella complexes,RLC)主要见于毛细胞白血病(hair cell leukemia,HCL),国外报道阳性率在60%~80%之间,是电镜诊断HCL的结构标志之一,很少见于其他疾病,现报告2例含不同发育阶段RLC前体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1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22岁,主因胸骨疼痛,伴间断发热和牙龈出血3月入院。血常规:WBC7.79×109/L,HGB129g/L,Pt77×109/L。骨髓涂片检查可见大量幼稚单核细胞,胞浆可见包涵体。细胞组化检查:NAE,NBE,强阳性;NAE NaF阳性;MPO,SBB阴性。流式细胞仪检查:骨髓幼稚细胞占有核细胞67.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