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孕妇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24名早期妊娠孕妇、619名中期妊娠孕妇及738名晚期妊娠孕妇进行饮食行为问卷调查研究。结果 被调查的孕妇年龄18~45岁,74%的孕妇体质量指数(BMI)在正常范围,超过43%的孕妇由母亲照顾,其次是丈夫。在合理营养方面,妊娠各期孕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与推荐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物选择上,妊娠中晚期进食谷类、奶类、水产品、豆类量不足,各期进食水果、坚果过多(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主观行为规范并不直接影响膳食行为,而是通过对行为态度及行为意向的影响间接影响孕妇的膳食行为,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45(P=0.000)和0.718(P=0.000)。结论 研究对象的膳食行为较好,但在食物的选择和合理搭配上存在问题,特别是水果进食过多。主观行为规范通过对行为态度及行为意向的影响间接影响孕妇的膳食行为,与孕妇直接接触的人中,孕妇的母亲对其膳食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273例早期妊娠妇女和273例晚期妊娠妇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比较早期妊娠和晚期妊娠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含量的变化。方法用美国贝克曼ACL700全自动凝血仪,分别对我院273例早期妊娠和晚期妊娠孕妇进行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随机检测,比较两个时期纤维蛋白原平均含量的变化。结果早、晚期妊娠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含量相差显著(P≤0.01)。结论随着妊娠期的延长,妊娠晚期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宋燕  刘耿华 《广州医药》2012,43(6):18-21
目的了解妊娠早期孕妇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孕妇营养宣教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接受检查的82名早孕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孕妇营养知信行总体水平一般,营养态度普遍较好,但存在一些认知、行为上的错误。孕妇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呈正相关,营养KAP水平与其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丈夫职业及居住状态呈正相关关系。孕妇的营养信息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网络电视、长辈好友经验。结论孕妇的营养知识、饮食行为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相似文献   

4.
张越  黄菊  代涛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3):1636-1641
背景 医生是双向转诊中的关键角色,直接影响着双向转诊的执行,而有序、高效、互联互通的转诊系统有助于促进医生进行双向转诊。探究信息化对医生双向转诊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双向转诊、实现分级诊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 构建信息化对医生转诊意向和行为影响的定性模型,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于2021年4—10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中与本研究构建模型相关的文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文献检索情况,对模型涉及的潜变量进行内涵界定和观察变量选取,进而构建信息化对医生转诊意向及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结合理论模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进行业务分析,构建相应的业务模型。 结果 构建的信息化对医生双向转诊意向及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确定了行为、意向、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信息化控制因素6项潜变量,以及各潜变量的观察变量。各潜变量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关/共变关系、因果关系。构建的业务模型可以清晰反映信息化的不同发展水平对医生转诊意向及行为的影响。业务模型显示,只有当信息化支撑在联通与共享的基础上支撑业务协同、信息系统功能完善且转诊标准与平台深度融合时,才能真正降低转诊的难度并促进双向转诊。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定性模型可以为下一步开展相应定量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我国双向转诊评价体系的构建和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也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的适用范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及家庭功能对妊娠晚期孕妇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80例妊娠晚期孕妇的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结果妊娠晚期孕妇的SAS得分为(45.36±9.89)分,SDS得分为(52.19±12.01)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 < 0.01)。不同孕次、家庭人均月收入和不良孕产史妊娠晚期孕妇的SAS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是否在职和有无不良孕产史妊娠晚期孕妇的SDS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妊娠晚期孕妇的社会支持总分平均值为(41.25±7.23)分,家庭功能总得分为(7.56±1.54)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度和家庭功能总分与妊娠晚期孕妇SAS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1和P < 0.05);家庭功能总分、不良孕产史及主观支持度与妊娠晚期孕妇SDS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P < 0.01)。结论社会支持及家庭功能对妊娠晚期孕妇的心理状态有较大影响,提升社会支持水平,保持良好家庭功能状态,有利于缓解妊娠晚期孕妇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方法 2014年4月,对河北省某医院的436名在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量表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量表、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态度问卷、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规范问卷、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知觉行为控制问卷。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态度、描述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78、0.193和0.315,报告意向对报告行为的偏回归系数为0.496,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报告意向是态度、描述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报告行为的中介变量。结论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模型对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具有较好的解释和预测作用,应从态度、指令性规范、描述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入手,提出有效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徐州地区健康孕妇妊娠各期甲状腺激素的参考值,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5月正常单胎妊娠孕妇,按孕早、中、晚期分组,以年龄匹配非妊娠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建立各自的参考范围。其中孕早、中、晚期各988、1734、1052例,非妊娠妇女1203例,孕期患甲状腺疾病的483例。结果早、中、晚期孕妇及非妊娠妇女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均呈偏态分布,参考值选择95%可信区间。TSH在早[1.93(0.37~5.79)]、中[1.97(0.46~5.10)]、晚孕期[2.28(0.48~6.37)]逐渐上升,晚孕期略高于非妊娠妇女[2.14(0.79~5.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FT3和 FT4在早[5.71(4.03~6.26);16.65(12.86~22.45)]、中[4.71(3.59~5.99);15.24(9.89~20.63)]、晚孕期[4.28(3.36~5.54);12.33(8.82~16.82)]逐渐降低,早孕期低于非妊娠妇女[5.95(4.17~6.60);17.28(13.01~21.3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临床甲减、甲减和甲亢的发生率分别是9.07%、2.03%、0.23%。结论正常孕妇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不同于非妊娠妇女,各孕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期孕激素的变化不足以引起其甲状腺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妊娠晚期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浓度变化 ,探讨 EPO与红细胞压积 (Hc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健康非妊娠妇女 15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 2 7例和妊娠晚期合并贫血孕妇 32例的血清 EPO和 Hct。结果 上述三组妇女血清的 EPO水平分别为 9.85± 3.0 9m U/ ml、14.42± 6 .80 m U/ m l和99.82± 78.70 m U/ ml,妊娠晚期合并贫血孕妇的 EPO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妇女及正常妊娠晚期孕妇 (P<0 .0 1) ;三组妇女血清 EPO与 Hct(% )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妊娠合并贫血时 EPO水平明显升高 ,且对贫血有极强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张艳美 《黑龙江医学》2021,45(4):394-396
目的:探讨影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分娩方式的有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2018年2月—2020年1月8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本院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产妇进行调查,了解剖宫产再次妊娠孕妇对不同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大多数产妇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选择妊娠阴道分娩.月收入、学历、医生分娩建议及孕妇分娩意向均为影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生分娩建议、文化程度、分娩意向均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分娩方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需选择阴道分娩具有消极的态度,医生分娩建议、文化程度及分娩意向均为影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影响因素.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给予产妇进行健康教育,降低产妇选择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正常妊娠妇女在妊娠不同时期血管、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应用血小板微颗粒(PMP)指标及血栓弹力图(TEG)评价妊娠晚期正常孕妇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晚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并与传统凝血指标比较,探讨其在产科出血风险和孕期血栓前状态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正常妊娠妇女687例(早孕妇女105例,中孕妇女319例,晚孕妇女263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妇女29例,进行PMP检测。采用ELISA法分别对正常妊娠妇女123例(早孕妇女30例,中孕妇女49例,晚孕妇女44例)进行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维蛋白原(Fb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蛋白C(PC)、凝血酶原片段(Fl+2)检测。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及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分别对正常妊娠晚期妇女83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妇女73例,进行了凝血过筛试验、D二聚体(D—D)和TEG等项目检测。结果正常妊娠妇女不同孕期PMP、TM、Fbg、tPA、PAI、GMP140、PC、F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妊娠糖尿病组凝血过筛试验和D-D与晚期正常孕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糖尿病组PMP、TEG各项指标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P及TEG可以敏感检出妊娠晚期糖尿病患者止血功能的异常,对评估妊娠期糖尿病病程的发展、产妇出血风险和孕妇血栓前状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背景妊娠期的体力活动近年来被看作是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孕妇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去取代传统的孕妇需要限制活动的观点。国外研究显示,从妊娠早期到妊娠中期,再到妊娠晚期,体力活动是逐渐降低的,国内关于妊娠不同时期体力活动模式及变化相关研究尚不足。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体力活动模式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产科门诊初次产检建册(妊娠6~13+6周)的低危孕妇进行调查。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采用中文版孕期身体活动问卷(PPAQ)在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进行调查,分析在妊娠不同时期体力活动的模式及其变化轨迹。结果共纳入312例孕妇,排除48例,脱落15例,最终249例孕妇完成调查。249例孕妇在妊娠早期每周总能量消耗的平均数为201.7 MET-hours,妊娠中期为188.6 MET-hours,妊娠晚期为177.2 MET-hours;整个妊娠期静坐行为约占总能量消耗的17%,低强度活动约占总能量消耗的60%,中等强度活动占总能量消耗的21.2%~24.4%,高强度活动占总能量消耗不足1%。活动类型中,家务活动约占总能量消耗的48%,职业活动约占总能量消耗的40%,交通出行约占总能量消耗的9%,运动锻炼占总能量消耗不足3%。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静坐行为、中等强度活动、高强度活动、家务活动、运动锻炼、总能量消耗代谢当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妊娠晚期静坐行为、中等强度活动、家务活动、总能量消耗代谢当量低于妊娠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鼓励孕妇减少静坐时间,并根据孕妇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合其实际情况的体力活动建议和指导,以改善母婴健康。妊娠中期可能是促进体力活动的最好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了解成都地区孕中、晚期妇女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MVPA)水平,并探讨MVPA水平与孕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362例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24~28周单胎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孕前体质量及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分别于孕24~28周和32~36周测量孕妇体质量,计算孕中期、孕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同时,采用丹麦自填式体力活动量表收集孕中、晚期体力活动强度及持续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中、晚期MVPA水平与孕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关系。结果 孕中、晚期每日平均MVPA时间分别为(1.61±1.61) h和(0.76±0.9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56, P<0.001)。孕中、晚期MVPA达标率分别为74.6%和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7, P<0.001)。孕早中期和孕晚期平均增重为(7.36±3.78) kg和(5.80±2.57) kg,平均增重速率为(0.30±0.15) kg/周和(0.51±0.22) kg/周。体力活动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5.34±2.91) kg低于不活跃组(6.26±2.54)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0.48±0.26) kg/周也低于不活跃组(0.56±0.20) kg/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周、民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是否患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前吸烟习惯、孕前是否就业是孕早中期、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潜在影响因素(P<0.05)。控制孕妇年龄、膳食能量摄入量、孕前BMI等混杂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不活跃组孕晚期增重相比,低活跃组孕晚期增重减少,β(95%CI)值为-0.358(-0.691~-0.026);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减少,β(95%CI)值为-0.762(-1.486~-0.037);与不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相比,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降低,β(95%CI)值为-0.071(-0.133~-0.008)。结论 成都地区孕中、晚期妇女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不足问题突出,适量的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可降低孕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凝血酶-Ⅲ(AT-Ⅲ)、P选择素(GMP-140)2项血凝指标在正常妊娠中的变化,探讨其在正常妊娠期的变化规律。方法测定135例受试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和P选择素。受试者分为2组:正常非孕妇女50例;正常孕妇85例,分别于妊娠10~14周、20~24周、30~34周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孕妇早期AT-Ⅲ较正常非孕妇女明显升高(P<0.001),到妊娠中后期AT-Ⅲ水平显著下降,但与非孕期比较无明显改变;正常妊娠期GMP-140较非孕期明显下降至孕中期(P<0.05),孕中期后开始升高,孕晚期升高显著(P<0.01)。结论正常妊娠期血液呈生理性的高凝状态,凝血、抗凝功能保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本地区健康孕妇早、中、晚孕期的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及变化规律。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测定碘充足地区单胎妊娠的健康妇女及年龄匹配的非妊娠妇女甲状腺激素水平,其中孕早期196例,孕中期209例,孕晚期233例,非妊娠妇女138例,分别建立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结果以中位数(M值)及双侧限值(P2.5和P97.5)表示甲状腺激素在孕早、中、晚期及非妊娠妇女的参考值范围,除孕早期FT4外,其余各孕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均与非妊娠妇女有统计学差异;各孕期比较,促甲状腺激素(TSH)在孕早期最低,孕晚期最高,各孕期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FT4水平在孕早期较中晚期升高(P<0.01);FT3水平在孕早期最高,孕晚期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TT4水平在孕早中期较孕晚期升高(P<0.01);TT3水平在孕中期最高,孕晚期最低,各孕期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孕妇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非妊娠妇女存在明显差别,各孕期之间亦存在明显差异,建立各孕期的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Oral changes observed during pregnancy have been studied for many years, but their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have not been stressed upon.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oral lesions during different trimesters of pregnancy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alivary pH change.

METHODS

The gingival, simplified oral hygiene, community periodontal and 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 indices were used to assess a total of 120 pregnant women (40 in each trimester group) and 40 nonpregnant women (control group). Salivary pH was measured using a digital pH meter. Presence of any oral lesions was determined via oral examination.

RESULTS

Scores for all indices increased while salivary pH decreased from the control group to the first trimester group, through to the third. Oral lesions were seen in 44.2% of pregnant women. Lesions were seen in 27.5%, 52.5% and 52.5% of women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trimesters,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pregnant women with one oral lesion was highest in the second trimester (47.5%), whereas the third trimester had the highest prevalence (17.5%) of two concurrent oral lesions. The incidence of fissured tongue was highest in the first trimester group, and that of gingival enlargement was highest in the third trimester group. In the second trimester group, there was an almost equal incidence of fissured tongue and gingival/mucosal enlargement.

CONCLUSION

Most changes in oral tissues during pregnancy can be avoided with good oral hygiene. Salivary pH could be used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oral lesions in the different trimesters of pregnancy.  相似文献   

16.
刘霞 《吉林医学》2011,32(19):3854-3855
目的:探讨体力活动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产前检查确诊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69例(Ⅰ组),及正常孕妇80例(Ⅱ组)为调查对象。调查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运动的时间和频率、家务劳动的时间,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孕妇的年龄、早期空腹血糖值、孕前体重、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和50 g G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两组孕妇的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家务劳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力活动不足、体重增长过多过快是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女性和子痫前期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PLR)的变化以及孕早期NLR 和PLR预测子痫前期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的485名孕妇(97例子痫前期、388例正常妊娠)及同期体检的3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计算并比较其NLR和PLR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孕早期NLR和PLR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结果  在孕早、中、晚期,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妊娠组的NLR、PL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非妊娠组相比,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组NLR从孕早期开始升高,孕中期达到最大值,孕晚期下降;PLR从孕中期开始降低,孕晚期达到最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个孕期,NLR和PLR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孕妇年龄和孕前体质量指数均无关。孕前肥胖、高龄和初产因素的联合模型预测子痫前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孕早期NLR、孕早期PLR分别加入上述模型后的AUC均为0.85。  结论  NLR和PLR不是子痫前期的独立影响因素,不能提高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66-68
目的 评估不同妊娠期孕妇维生素A营养状况对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来我院产检和分娩的单胎健康孕产妇85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妊娠早期及妊娠晚期2次维生素A检测数据及新生儿身长、体重等资料,并计算BMI。通过SPSS软件分析2次维生素A浓度的差异及对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影响。结果 妊娠晚期孕妇的血清VA浓度为(0.38±0.11)mg/L,低于妊娠早期的(0.45±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身长、体重及BMI均与妊娠早期VA存在负相关(r=-0.117、-0.134、-0.114,P0.05),与妊娠期VA的变化存在正相关(r=0.068、0.097、0.101,P0.05);孕期VA升高组孕妇所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3240.33±415.92)g及BMI (12.78±1.05)kg/m2,均高于VA降低组[(3164.04±448.24)g、(12.57±1.16)kg/m2,P0.05]。结论 妊娠期母体维生素A水平及其变化可以影响新生儿的体重及体重指数。  相似文献   

19.
对太原市82名孕妇孕早、中、后三期营养素摄取、体内营养水平测定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等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孕妇膳食中钙、核黄素、视黄醇的摄入量均较供给量标准为低,血清钙三期均值都低于正常值,孕期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摄取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均相关。孕妇孕后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系数r=0.731(P<0.01),孕妇孕前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r=0.503(P<0.01),表明胎儿的生长发育与孕妇孕期的营养有关,也和母亲孕前的体质,营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