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年哺乳动物的嗅觉受体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可自我更新,成年人的嗅上皮也仍保持神经再生和分化能力,而嗅上皮的这种特性使嗅觉障碍的恢复和治疗成为可能.ORNs是脊椎动物中惟一一种胞体同外周环境直接接触的神经元.外界环境中细菌、病毒、吸烟以及物理性损伤都可以造成ORNs损伤和死亡.随着对嗅觉及嗅觉障碍等相关研究,在对嗅神经元的增殖与凋亡方面也有更加深入的进展.本文就嗅觉神经元的凋亡与其相关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鼻腔黏膜分为呼吸区黏膜和嗅区黏膜,嗅区黏膜由嗅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其中嗅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是气体分子与嗅感觉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地方.嗅黏膜具有动态稳定性.鼻腔鼻窦黏膜的炎性疾病可导致嗅觉障碍发生,其中慢性鼻-鼻窦炎是引起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早控制黏膜炎症反应可有效改善嗅觉障碍的预后.本文围绕鼻腔炎症疾病相关嗅觉障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嗅通路中的嗅上皮和嗅球终生维持活跃的神经更新,存在丰富的神经干细胞.本文对嗅上皮和嗅球神经发生特点,神经干细胞来源及培养,嗅上皮与嗅球神经发生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嗅觉受体神经元是嗅觉的外周感受器,可以将成千上万种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且具有独特的可持续再生能力.嗅觉受体神经元功能缺陷或数量减少均可造成嗅觉障碍.由于在体内很难完成相关研究,体外培养嗅觉受体神经元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将对嗅觉受体神经元的取材、支持物、培养方式、培养基及细胞鉴定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receptorneurons,ORNs)作为嗅觉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其与大多数神经元受到损伤后难于修复不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I]OORNs终生具有自发、持续再生能力。本文就ORNs的基本结构,再生调控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嗅觉障碍发生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当前放射治疗已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线作用于嗅黏膜后可导致嗅黏膜充血、水肿、血管闭锁、局部组织纤维化、嗅感觉神经元凋亡与再生失衡及其周围环境改变等.上述结构的破坏必然影响正常的嗅功能,导致嗅感受阈、识别阈的升高,但嗅觉的损伤尚可获得有限的恢复,且其损伤的程度还可能与放射线的剂量有关.本文综述r放射线对嗅黏膜的损伤及嗅功能的影响,并分析放射治疗导致嗅觉障碍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嗅觉受体神经元将气味的化学信号转换为嗅觉电信号,嗅觉产生适应的过程中,Ca2+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神经元纤毛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级联反应,细胞外的Ca2+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Ca2+一方面是使受体电流放大并最终达到动作电位的第二信使,另一方面,细胞内Ca2+通过一系列反馈抑制机制,使嗅觉受体神经元对气味信号的刺激不再敏感,即产生了嗅觉适应.本文针对Ca2+在嗅觉信号的产生和适应中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气味受体是嗅觉信号转导通路的第一个门户,通过正相或负相的基因表达调控,嗅黏膜受体呈现"一个细胞,一个受体"的表达模式,且有特定的区域性表达特征,在嗅觉处理过程中实现对气味分子的准确识别,受体表达的数量和种类与嗅觉灵敏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嗅觉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气味激活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的感觉,溴素首先到达嗅上皮(olfactory epithelium),与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的嗅觉受体结合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纤维到达嗅球(olfactory bulb),随后通过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凋亡是否参与嗅上皮正常生理更替和嗅球摘除后嗅觉神经元死亡而后再生的过程,探讨凋亡与神经元再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正常成年大鼠以及摘除嗅球后大鼠嗅上皮16、32、48 h和3、7、30 d时凋亡的出现和改变情况。结果正常成年大鼠嗅上皮中有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TUNEL)的阳性细胞(1.93±0.31)个/200μm。摘除嗅球后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32 h达峰值(90.9±18.03)个/200μm,以后迅速下降,维持于低水平。透射电镜下见嗅球摘除术后嗅觉神经元出现胞质浓缩、胞核染色质边聚等细胞凋亡的特征性超微结构改变。尚可见少量胞质内出现自噬泡以及除线粒体以外的细胞器扩张,但胞核正常的嗅觉神经元。结论凋亡参与成年大鼠嗅觉神经元生理性更替以及实验性嗅觉神经元死亡和再生的过程。此外,尚存在自噬型和胞质型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11.
白血病抑制因子与嗅感觉神经元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的嗅感觉神经元(olf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均具有终生可再生的特性.嗅上皮内ORNs的数目之所以能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是因为ORNs的死亡和再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维持这种动态平衡,而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factor,LIF)是近年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细胞因子.本文在介绍LIF的结构、分布和信号转导机制后,综述近年来开展的有关LIF与ORNs再生的研究,并分析其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嗅球负责嗅觉信号的初级加工和修饰,并进一步将编码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胚胎时期嗅球的发生异常,可导致出生后嗅觉障碍甚至失嗅。嗅球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神经元,从胚胎期开始准确按时序发生。本文介绍了嗅球神经元的胚胎期发育过程,并综述了蛋白编码基因及非编码RNA在嗅球的胚胎期发育,包括嗅球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产生等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哺乳动物嗅上皮内衰老和受损伤的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以凋亡的方式被机体清除,ORNs凋亡的发生、发展是在基因精确调控下通过两条信号转导途径来完成的.与凋亡相伴行的足ORNs的再生,二者的平衡确保了嗅上皮层ORNs的新旧更替和嗅觉功能的维持.本文通过复习ORNs凋亡和再生的相关文献,阐述ORNs的损伤因素及其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与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14.
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鼻窦炎是引起嗅觉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深入研究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患者嗅黏膜的病理学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有利于在临床中利用鼻内镜以及药物等综合手段对慢性鼻窦炎进行治疗。本文就近年来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的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气味受体是嗅觉信号转导通路的第一个门户,通过正相或负相的基因表达调控,嗅黏膜受体呈现“一个细胞,一个受体”的表达模式,且有特定的区域性表达特征,在嗅觉处理过程中实现对气味分子的准确识别,受体表达的数量和种类与嗅觉灵敏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嗅觉障碍大鼠嗅黏膜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大鼠外伤性嗅觉障碍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嗅黏膜组织学变化.方法 神经切断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大鼠均在显微镜下暴露左侧嗅球,沿筛板切断神经组切断大鼠左侧嗅神经.采用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OEPs)和神经示踪验证造模效果.术后1天、5天、2周、3周、6周处理大鼠,处理前1天每组各取2只大鼠经鼻腔滴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嗅黏膜及嗅球冰冻切片后观察嗅上皮的厚度、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嗅神经的连续性,并且行免疫组化观察嗅上皮中的新生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结果OEPs及神经示踪证实手术方法可以完全切断嗅神经.术后1天,切断侧黏膜中ORNs出现凋亡,两组大鼠双侧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比值无明显变化.5天时切断侧嗅上皮中细胞数量减少,上皮厚度变薄,嗅球中无HRP标记纤维.术后2、3周大鼠嗅球中出现蓝色标记,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逐渐增加,但仍然与对照组有差异,此时嗅上皮中出现大量的新生ORNs.经过6周的恢复,嗅上皮厚度及细胞数量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嗅上皮中有较多的新生ORNs,其轴突与嗅球重新建立神经联系,但是上皮中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凋亡细胞.结论 嗅神经切断术可以作为制作外伤性嗅觉障碍的可靠方法;由于ORNs具有再生能力,大鼠嗅神经切断后嗅黏膜在一定时间内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环核苷酸门控通道在嗅感觉神经元的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膜片钳技术的发展,对环核苷酸门控通道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本文就该通道在嗅感觉细胞内的功能、通道的结构、离子选择性及其药理、生理意义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嗅黏膜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52例(104侧)嗅觉障碍病人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同时辅助药物治疗,并对治疗前后嗅黏膜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04侧嗅黏膜术前均发现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变,以嗅细胞的减少占首位,为73%(73/100);其次是嗅上皮萎缩,为49%(49/100);4侧呼吸上皮化生。Ⅰ型与Ⅱ型相比术前嗅细胞减少、嗅上皮萎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嗅觉恢复66.3%,嗅觉改善23.1%,为嗅上皮正常或轻中度病变者;嗅觉无变化10.6%,为嗅上皮中重度病变和呼吸上皮化生者。各临床分型于术前、术后在嗅细胞减少、嗅上皮萎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鼻窦炎分型与嗅上皮病理学变化明显相关,嗅细胞减少、嗅上皮萎缩是嗅觉障碍的病理学基础,鼻内镜技术是治疗嗅觉障碍的有效方法,药物治疗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失嗅症患者嗅上皮中细胞凋亡和BCL-2,BAX基因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2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失嗅症患者嗅上皮和10例正常对照组嗅上皮凋亡抑制基因BCL-2,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同时应用dUTP缺口末端标志法(TUNEL法)测定上述两种组织中细胞原位的凋亡.结果(1)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失嗅症组嗅上皮中BCL-2,BAX表达显著高于嗅觉正常组(P<0.05),但是,嗅觉障碍组嗅上皮中BAX表达显著高于BCL-2(P<0.05);(2)失嗅症组嗅上皮中细胞凋亡指数(AI)高于嗅觉正常组(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上皮细胞凋亡显著,BCL-2和BAX在此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2例因头外伤引起嗅觉障碍者,于伤后1月、4个半月取嗅粘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发现,在嗅上皮中嗅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免疫反应活性消失。在嗅粘膜固有层中,一些结构破坏了的Bowman氏腺和神经束中存在神经胶质特异性的S—100蛋白免疫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