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卤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致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入射性脑病患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鼻咽部照射野上界在颅底线上2 ̄2.5cm第一疗程鼻咽部肿瘤量为70 ̄78Gy,其中〉70Gy7例;3例行第二疗程放射治疗,剂量50 ̄70Gy。潜伏为7 ̄5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行走不稳、反应迟钝和呕吐。脑部CT扫描显示单侧颞叶水肿,部分病例脑水肿区明显超过照 相似文献
3.
胸大肌肌皮瓣修复鼻咽癌放疗后颈部皮肤溃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皮瓣在修复鼻咽癌放疗后颈部皮肤溃疡的作用。[方法]1991年10月-2001年10月,对16例鼻咽癌放疗后颈部皮肤溃疡进行了手术切除,再用胸大肌肌皮瓣Ⅰ期修复。[结果]本组16例中,皮瓣全部存活,术后7~12d拆线,其中4例皮瓣边缘部分愈合不良,经换药和营养支持疗法后,20~25d愈合。术后病理报告均为慢性溃疡,中位随访时间为3.5年,全部皮瓣无坏死、无新的溃疡形成。[结论]胸大肌肌皮瓣取瓣面积大,血管蒂较长,旋转度大,血运可靠,可用于鼻咽部放疗后颈部皮肤放射性坏死的较大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佘金花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1):167-168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各省市较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以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 ,放射性脑损伤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 ,发病率为 0 .4% [1] 。我科从 1995~ 2 0 0 0年共收治此类病人 15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2例 ,女 3例 ,年龄 3 3~ 68岁 ,平均 5 1.8岁。本组病例均经病理组织活检诊断为鼻咽癌 ,经60 Co和直线加速器治疗 ,剂量 66Gy~ 79Gy。其中 11例为首程治疗 ,4例为二程治疗 ,潜伏期最短为放疗后 8个月 ,最长为 16年 ,平均为 5 .8年。主要症状为头晕、持续性头痛、呕吐和 (或 )记… 相似文献
5.
6.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发生率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种放疗方案对NPC进行治疗,并比较其REP的发生率,REP的发生率采用新法的A组为6.4%,传统法的B组为18.7%,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预防REP发生的主要措施为:按照“小而不漏”的原则设野,严格控制放疗总量及分割次数。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并颈部肿块2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鼻咽癌与颈部肿块的关系.方法:对354 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4 例鼻咽癌患者中有273例出现颈部肿块,其中152 例为首发症状.颈部肿块位于病变同侧198 例、对侧7例、双侧68 例;累及颈深上淋巴结者256 例.N0、N1、N2之间的EB 病毒VCA-IgA 滴度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巨大颈部肿块与远处转移相关.结论:鼻咽癌患者大多数会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多位于病变同侧的颈深上淋巴结;EB 病毒抗体滴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巨大颈部肿块者发生远处转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8.
9.
鼻咽癌颞叶放射性脑病的MR早期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颞叶迟发性放射性脑病(radiation encephalopathy, REP)的MR特征,为颞叶REP早期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97例151侧鼻咽癌颞叶REP的MR影像资料,测量患侧颞叶病灶的大小,记录不同阶段的MR表现。结果 共检出66侧最大径≤1.0 cm和85侧最大径>1.0 cm的颞叶REP病灶;MR信号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T1WI Gd-DTPA点状、斑片状(59.6%)或不规则环状强化(34.4%),周边水肿T2WI为高信号,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最大径≤1.0 cm与>1.0 cm病灶组比较,水肿及占位效应轻,强化多均匀,坏死、出血及脑软化少见等,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 病灶的最大径≤1.0 cm可考虑作为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颞叶损伤的早期诊断标准之一,有助于颞叶REP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经过根治量放射治疗后,颈转移淋巴结残存率约为36%[门,为了探讨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法,本文收集了我科1987年6月至lop年6月月例鼻咽癌经过根治量放疗后,鼻咽原发病灶消失而颈部转移淋但给残留,经过l-2个月观察仍不消退的病者给予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l临床贫料1.l性别与年龄:男性26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刀岁,最大68岁.中位年龄46、巧岁。】二病理与临床分期:鼻咽低分化鳞癌刀例、占72.叨%,鼻咽未分化癌8例、占ZI.62%,颈淋巴结转移癌2例、占5.4%。临床分期参照lop年全国鼻咽癌长沙会议分期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颞骨放射性骨坏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8耳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的颞骨放射性骨坏死行手术治疗:2耳行乳突根治术,1耳行扩大乳突根治术,5例采用乳突根治术+耳周带蒂组织瓣术腔填塞术。结果8耳中共5耳(62.5%)获得干耳,无死骨再形成,2耳(25%)症状明显改善。其中行乳突根治+耳周带蒂软组织瓣术腔填塞术者获得干耳4耳,症状明显改善1耳,但术腔仍有感染及肉芽,均无死骨再形成;行乳突根治术者1耳获得干耳,另1耳术后半年游离死骨形成,再次手术切除,未能完全上皮化及干耳,需定期换药;扩大乳突根治术者1耳症状明显改善,但局灶性骨面暴露,未再见游离死骨形成。结论对鼻咽癌放射后颞骨放射性骨坏死治疗困难,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局部引流及预防并发症,采用乳突根治+耳周带蒂组织瓣术腔填塞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银离子敷料治疗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离子敷料应用在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溃疡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20例因放疗引起皮肤溃疡的患者,使用银离子敷料治疗。结果 85%的患者7~10天痊愈。结论银离子敷料治疗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溃疡有效。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溃疡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祚瑶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1):70-71
放疗是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经过放疗后常常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血管的放射性损伤和随之而来的局部缺血和微循环衰竭,导致局部组织的坏死,严重可引起广泛的骨和软组织坏死。近年来随着射线在医学和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上放射性皮肤溃疡时有发生。其特点为顽固性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最后可能发展为癌变。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总结颈部大面积深度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彻底或姑息切除变性、坏死组织后,以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结果移植皮瓣、肌皮瓣全部成活20例,溃疡甲级愈合18例、乙级愈合2例;颈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呼吸困难及吞咽受阻症状消失或改善。结论颈部放射性溃疡病变多复杂、合并症多,采用彻底清创后,以血供丰富的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修复,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恢复颈部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基本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初诊的鼻咽癌148例,全部经鼻咽部及颈部MRI扫描,颈部淋巴结的分区引用鼻咽癌08分期标准,比较各分区之间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原发部位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在各区分布特点及跳跃性转移情况。结果 148例鼻咽癌其中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37例,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0例,基底细胞型鳞状细胞癌1例。病灶局限左或右侧壁18例,局限顶后壁9例,同时累及侧壁及顶后壁的广泛病灶112例,原发病灶不明显9例。143例(96.6%)伴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转移124例(83.8%),颈部淋巴结转移117例(79.1%),其中26例(17.6%)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19例(12.8)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98例(66.2%)为咽后及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在各区的分布是Ia区0组,Ib区7组,IIa区94组,IIb区105组,III区62组,IV区25组,Va区11组,Vb区14组,咽后区202组,腮腺淋巴结转移7组。2例(1.3%)出现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1例,多处骨转移1例。2例(1.3%)发生跳跃性转移。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咽后淋巴结、颈上深组(II区)淋巴结转移最多见。淋巴结转移首站与早期局限性病灶位置有关,原发或累及顶后壁病灶比单纯侧壁病灶的咽后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局限于鼻咽部单侧病灶可出现双侧或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转移路径与解剖上鼻咽部的淋巴回流路径一致,跳跃性转移率低。 相似文献
19.
常规放疗与准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放射反应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常规放疗与准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放射反应对比研究,探讨准适形放疗方法的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将156例经病理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准适形组,每组78例,准适形组采用面膜固定、模拟定位、摄片、勾画靶区、制作铅挡块、等中心外照射;常规组行常规放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及早期急性放射性反应。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急性放射性反应如口腔黏膜反应、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准适形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耳、咽、唾液腺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适形放疗通过鼻咽癌病人的个体化设计,达到对鼻咽照射野的精确适形照射,邻近重要组织器官得到有效遮挡,既不影响治疗疗效又减轻放射反应,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