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肝、肾脏损害等为特征。现将本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以来收治的80例EHF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为全身广泛性小血管系统损害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出血、休克,肾脏损害为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由于本病血管渗漏现象严重,血浆大量迅速外渗,加以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高血容量及多尿等临床表现,从而可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为探讨本病各期内环境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本文对我院200例EHF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本组200例EHF患者全部系我院1978—1985年住院病人,根据1981年全国EHF诊断和分型标准,其中轻型15例占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于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疫源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广泛性小血管损害。如果使用肝素血液透析,会加重全身出血情况。我院采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35例并发急性肾衰的病人,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25例,女10例。表现为高热、眼球结膜及全身皮下出血,尿少3d,血尿素氮>30mol/L,肌酐>550mol/L,血钾>6.5mmol/L。全部病人均经临床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经纠酸利尿处理后,生化指标无下降,反而…  相似文献   

4.
张蓉  芦涤 《医学综述》2000,6(5):206-207
<正>肾脏与高血压关系十分密切。肾脏通过体液调节和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直接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生。而高血压是肾赃损害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增加肾脏疾病的发生率以及肾衰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反之,肾脏损害又可加重高血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应对高血压肾损害尽早诊断和治疗。必须控制血压才能阻止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小血管和微循环系统的广泛损害,导致血管壁脆性增加、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及循环障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腹痛型EHF则以腹部各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为著,特别表现在肠壁及肠系膜的充血、水肿或溢血,以及腹膜后组织的严重水肿,这可能是导致本病腹痛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对腹痛型EHF采用了口服甘露醇——肠道脱水疗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简称EHF)或称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是以发热、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死亡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临床上在治疗EHF的实践中,寻找出了许多价廉、易得到、使用方便且疗效确切的药物,特别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的治疗需要。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伤,加之本病毒的泛嗜性,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有并发症及不典型病例出现,易被误诊。我院1994年以来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6例中,误诊14例,现就误诊病例特点及原因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是我国较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春秋季节为发病高峰。临床类型多样,表现复杂,并发症多,极易误诊。现将笔者在江西某地区工作期间(1997年5月-2005年7月)5例流行性出血热误诊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这5例病例确诊均符合卫生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EHF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继发于肝硬化、重型肝炎等严重肝病肝功能失代偿情况下的肾功能衰竭综合征,其肾脏的损害为功能性改变,是可逆的。HRS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门脉高压后全身小动脉扩张有关,引起体循环血管总的阻力下降和动脉低血压,使动脉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导致肾脏血管收缩,使肾灌注不足,最终导致肾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脏损害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中医脏象理论有"咸入肾""过咸伤肾"等理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损害患者均被限制食盐的摄入量,高盐的摄入对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引起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与发展、损害肾功能、升高血压,加重糖尿病肾脏损害。高盐摄入主要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及上皮钠离子通道等参与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肾病     
肾脏是体内药物、毒性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这些物质可通过许多方式对肾脏造成损害。近年来,由于临床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药物引起的肾病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1抗生素1.1氨基糖甙类是肾毒性最大的一类抗生素,肾毒性与用药时间、剂量有关,一般于用药5 d7 d起病,7 d10 d最强,尿低分子蛋白及溶酶体的酶排出增加,非少尿型急性肾衰最常见,伴肾性失钾和失镁及由其引起的低钾、低镁血症。个别表现少尿型急性肾衰,往往有高龄、脱水、合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原有肝肾疾病和缺钾等危险因素,少数病例可有类似范可尼综合征的表现。这些药物有:新霉素、…  相似文献   

12.
吴虹 《中国医疗前沿》2011,(15):79-79,50
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病原体及其毒素作用于血管壁导致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及血管的麻痹性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浆大量渗出,血液浓缩,循环血容量减少而产生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且常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小血管损害和微循环障碍,可致全身各脏器和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坏死又以肾脏的损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以肾脏病变为主的疾病,可引起心、肝、肺、脑等多个脏器的损害。为探讨 EHF 时肝脏损害的情况及相互间的关系,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我们于1986年10月至1988年3月对50例 EHF 患者的234份血清进行了血清蛋白和血清转氨酶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汉坦病毒(HV)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我国为重疫区(1).其并发症多见于消化道出血、脑水肿、ARDS、心衰肺水肿等,现报告合并有重型肝炎病1例.  相似文献   

15.
肾病综合症出血热是病原体及其毒素作用于血管壁导致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及血管的麻痹性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浆大量渗出,血液浓缩,循环血容量减少而产生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且常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小血管损害和微循环障碍,可致全身各脏器和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坏死又以肾脏的损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蛋白尿在成人紫癜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蛋白尿在成人紫癜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3例成人紫癜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少量、中等量蛋白尿患者分别占40.8%和37.9%,大量蛋白尿患者占21.4%.蛋白尿程度越重的患者,血压、血胆固醇水平越高,血浆白蛋白水平越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着蛋白尿程度的加重,肾小球损害、肾小管间质、血管损害加重(P<0.01).结论蛋白尿能够间接反映紫癜性肾炎肾脏病变的轻重,随着蛋白尿程度的加重;肾脏的各项病理改变加重、肾小球损害与肾小管间质、血管的病变程度平行.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肾损害等为主要特征.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主要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临床上的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损害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因其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受损,且累及心脏、肾脏等多种重要生命器官和组织,因而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其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随机抽取244例EHF病例,从护理角度分析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因其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受损,且累及心脏、肾脏等多种重要生命器官和组织,因而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其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随机抽取244例EHF病例,从护理角度分析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20.
应用B超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琳 《中原医刊》2004,31(4):51-52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经研究现在已知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理基础为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临床上有高热、出血、休克、肾功能损害等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其病理改变是导致全身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各脏器充血水肿及出血,甚至弥漫性细胞变性坏死。该病虽然可以通过临床表现,血尿的生化检验作出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