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及预防免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练云  陆晓梅  崔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122-412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垂直传播(P-FT)的关系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2年3月~2005年6月因婚检筛查丈夫血清HBV-DNA阳性,妻子无HBV感染的病例。以乙肝疫苗(HBVac)免疫至抗-HBs抗体阳性后再妊娠的17例夫妇作为研究组,自孕28周起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200 U至产前。另筛选入院时孕妇无HBV感染(乙肝两对半各指标均阴性),而丈夫血清HBV-DNA(+)的21例夫妇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采血检测血清HBV-DNA及抗-HBs抗体,观察两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及抗-HBs抗体阳性率。结果:研究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17.65%(3/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62%(10/2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抗-HBs抗体阳性率为52.94%(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2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HBV存在父婴垂直传播而引起宫内感染,孕前肌注乙肝疫苗,孕晚期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预防HBV的父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经父婴传播的感染率,探讨预防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月,选取201例丈夫血清HBV-DNA( )、孕妇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例.其中注射乙型肝炎免役球蛋白组106例设为实栓组,其中HBsAb( )61例,均于孕20、24、28、32、36周肌肉注射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5次,每次200~400IU.对照组95例,HBsAb9( 54)例、HBsAb(-)41例,均未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两组孕妇新生儿出生时均取脐带血检测HBsAg、HBV-DVA及HBsAb,观察两组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及HBsAb( )百分率.结果 ①实验组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25.47%(27/106),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46.32%(44/95),x2=9.528,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新生儿脐血HBsAb( )者分别为31.43%和20.00%,无显著性差异,x2=3.237,P>0.05,但实验组的HBsAb( )新生儿脐血HBsAb( )百分率(52.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HBsAb( )组(35.19%),X2=4.136,P<0.05,两组中的HBsAb(-)组无一例新生儿脐血HBsAb( )者;②实验组和对照组,HBsAb( )组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V一DNA( )率显著低于HBsAb(一)组,分别为X2=5.780,P<0.05;实验组的HBsAb(-)新生儿脐血HBsAg( )或HBV-DNA( )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620,P<0.05.结论 孕期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父婴传播.对于丈夫血清HBV-DNA( )的妇女应进行主  相似文献   

3.
全球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已近三亿,其中70%为慢性乙肝携带者。垂直传播在 HBV 的流行、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往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垂直传播主要是指发生在母婴之间的传播。围绕这一课题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证明了母婴传播是 HBV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播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形成 HBV 慢性携带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重组乙肝疫苗控制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孕妇共60例分为4组,分别予以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用乙肝疫苗及空白对照组。所有孕妇及新生儿出生时均行乙肝三对检测。结果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3.33%(2/15),重组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6.67%(1/15),单用重组乙肝疫苗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3.33%(2/15),不做治疗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20.00%(3/15)。结论应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重组乙肝疫苗对阻断HBV父婴传播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亲单方为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对子代的影响。方法:对父亲HBsAg阳性,母亲血清HBVM及HBVDNA均为阴性的306个家庭进行父亲血清HBeAg阳性状态、父亲血清HBV-DNA病毒载量、父亲精液HBV-DNA载量及新生儿脐带血HBV-DNA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父亲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7.5%;新生儿HBV感染率为21.6%(66/306);病例组中父亲为HBeAg阳性者达81.8%、血液HBV DNA阳性者达100%、精液HBV DNA阳性者达54.2%,分别是阴性者中发生HBV父婴垂直传播的8.7倍、2.1倍和34.3倍。结论: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孕前保健中务必将准父亲的血清HBeAg、HBVDNA、精液HBV DNA列入男性HBsAg阳性者的检测常规,对阳性者进行必要的系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将对防范乙肝父婴垂直传播起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传播中父亲与婴儿所携HBV基因型别的一致性,从而证明HBV父婴传播途径的存在。方法:选择父亲为HBV携带而母亲无任何HBV感染标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新生儿的HBV感染标志,比较父亲与子代所携HBV S基因451-660段序列同源性并作基因分型。结果:16对父亲与婴儿所携HBV同属adw亚型,HBV S基因同源性在98%-100%之间,检出488,491,494,530,531,546,581,621位核苷酸变异导致112,113,114,126,131,143,156位氨基酸替代。以HBV S基因的分型方法,10对父婴所携HBV基因型别同属B型;4对同属A型;2对婴儿为A型,父亲介于A型与B型之间。结论:存在HBV的父婴传播途径且两代所携HBV基因型别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途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志强  周东日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7):2430-2431
目的:了解和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垂直传播的途径与方式的相关因素。方法:2003年1月~2004年7月对3042例在园儿童进行HBV免疫状况调查,并对HBsAg(+)儿童父母的家庭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接产医院、生活习惯等进行调查。结果:查出HBsAg(+)儿童58例,按其感染机制、传播途径等相关因素,将58例阳性儿童分成4种类型,第1类型为母亲HBV(+)的阳性儿童,占44·83%;第2类型为父亲HBV(+)的阳性儿童,占32·76%;第3类型为父母亲均为HBV(+)的阳性儿童,占12·07%;第4类型为家族旁系HBV(+)和父母及家族中都无HBV(+)的阳性儿童,占10·34%。调查资料显示,父亲HBV(+)的阳性儿童位居第2,明显高于第4类,从相关因素中看出父亲HBV(+)与子代HBV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HBV可引起父婴传播,应重视父婴传播的研究,用更科学有效的方法阻断HBV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垂直传播是乙肝的传播途径之一,可分为母婴和父婴垂直传播两种,母婴传播及如何阻断已受到广泛关注。但父婴垂直传播并未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父婴传播可能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父婴垂直传播在HBV感染的流行病学依据、动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以引起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父儿传播乙型肝炎病毒S区的基因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155-687段序列,研究携带者父亲与其子所携HBV的基因分型,方法:应用套式PCR扩增S基因片段,直接测序155-687段核苷酸并推衍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文献中4株分属A,B,C,D基因序列比较。结果:父亲与其子所携带HBV序列与B型同源性最高,核苷酸水平分别达98.3%和97.9%,氨基酸水平分别达100%与99.4%,故父亲与其子所携HBV均属B型,父与子间此段序列的同源性极高,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别达99.6%与99.4%,结论:从分子水平证明出生前期HBV你儿传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父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对其子女的影响,评价兵团现行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父婴阻断效果.方法 利用2001~2008年,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HepB)或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epB+HBIG)免疫后的血清学监测资料,分析其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及疫苗保护水平.结果 HBsAg阳性父亲新生儿,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抗-HBs阳性率为82.4 %,疫苗保护率为100.0 %,免疫效果好于规范接种HepB儿童,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58例母亲HBsAg阳性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儿童比较,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HBIG+HepB联合免疫策略对父母HBsAg阳性的儿童保护效果理想.建议在孕妇自愿基础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1.
杨富强  郭红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32-1833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发生垂直传播的同时并未发生夫妻间水平传播的可能原因。方法:以已确定传播HBV给予代的10名女性携带者与8名男性携带者的配偶为研究对象,以1:2的原则选配对照,检测病例与对照组的IgG,IgA,IgM,C3,C4与抗-HBs。结论:研究对象未检出抗-HBs。对照组阳性率48.0%。与对照组比较女性携带者配偶IgG,C3,C4偏低,男性携带者配偶C3,C4偏低。结论:携带者配偶未发生HBV感染的原因可能是存在免疫耐受,此种免疫耐受可能与本身的免疫素质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经垂直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肝外定位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子宫内传播率与受染子的HBV的肝外定位。方法:选择25名女性HBV携带得与其终止妊娠的胎儿为研究对象,应用HBVS基因与C基因引物,以巢式PCR检测HBV DNA。结果:25名女性携带者的胎儿中10例发生HBV的子宫内传播,传播率为40.0%,受染子代的肝外HBV DNA检出率以白细胞为最高,其次脾脏、肺脏、心脏,此外从肾脏、脐带、皮肤、肌肉等多种组织、器官也可检出,结论:HBV可在肝外多种组织,器官定位,肝外定位可能对病毒的保存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探讨我国乙型肝炎(乙肝)和肝癌高发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广西隆安县对儿童和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大规模免疫。免疫后10年,于1995年对1~39岁人群进行了调查,并用RIA法检测了乙肝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表明,1~39岁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为42.4%;HBsAg阳性率为9.5%,其中7~9岁的HBsAg年龄高峰已消失,尤其在1~8岁人群下降了100.0%~83.0%,人群的抗-HBs阳性率1~2岁组婴幼儿最高,为85.5%,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在1~19岁人群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1985年的相同年龄组。表明儿童大规模免疫后,紧接着实行新生儿逐年进行计划免疫,是加速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赵捷  单芙香  刘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2954-2955,2957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策略对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的影响,为制定乙肝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医院收集2007~2009年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资料,采集儿童静脉血2ml,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将乙肝母婴阻断的免疫策略分成A组(孕晚期接种HBIG+儿童出生后接种HBIG+乙肝疫苗)、B组(儿童出生后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C组(乙肝疫苗)3组,比较不同免疫策略的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结果]不同免疫策略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不同,A、B两组无差别,但均高于C组(χ2=6.64,P=0.01)。在调查的312名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中,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5.53%(299/313),影响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的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和母亲是否为乙肝大三阳。[结论]分娩时尽量选择剖宫产,出生后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策略会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区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率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5岁以下常住人口304人,通过入户调查并采集调查者血清,了解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HBV感染现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7.37%,首针及时接种率为87.83%。15岁以下儿童HBsAg、抗-HBs、抗-HBc及HBV阳性率分别为0.66%(95%CI:0.25%~1.57%)、46.71%(95%CI:41.10%~52.31%)、1.64%(95%CI:0.24%~3.04%)及2.30%(95%CI:0.62%~3.99%)。HBV阳性率较1992年下降了85.96%。[结论]由于新生儿和青少年乙肝疫苗的接种,15岁以下人群呈现HBV低感染高保护的特点。对7岁组儿童加强HBV感染危险因素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中扩增得到包括HBV前C/C区和前S/S区基因的2.5kb基因片断或前S/S区1.2kb基因片断,克隆、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比较母婴HBV基因序列的差异。结果4对发生宫内感染的母婴HBV序列共得到43株,都属于HBVC基因亚型、adr血清亚型。HBV前S/S区序列中,新生儿序列的差异性低于母体(P〈0.05)。4对母婴问序列的平均相似率分别为99.47%、99.39%、99.37%和99.46%;母婴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每对母婴序列间的进化距离都比较小,核苷酸差异率分别为0.4、0.8、1.2和0.3。母婴序列间均存在1个或数个核苷酸位点的差异,母体内的优势株和新生儿体内的优势株不完全相同。结论母体内的优势株或弱势株都可以通过宫内传播感染新生儿,可能与其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提示HBV的宫内传播存在基因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何姗  庞超  胡南 《现代医院》2005,5(2):11-12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病情转归。方法 以血清HBsAg和抗HAV -IgM均阳性患者 37例作为重叠组 ,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统计恢复正常天数并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重叠组慢性肝炎重度、慢性重型肝炎例数明显高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5 ) ;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及恢复正常天数、病程均高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情趋向重症化 ,病程延长。  相似文献   

19.
接种乙肝疫苗对人群HBVM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接种以来 ,山东省人群中乙肝感染指标和感染模式的变化情况 ,为评价疫苗免疫预防效果 ,制订乙肝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全省 11个县 (市区 )的 74 19人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的调查 ,并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其乙肝血清学指标。结果 :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 2 8.2 1%。 HBs Ag、抗- HBs总阳性率分别为 5 .0 5 %、 4 5 .2 6 % ,其中未接种组为 5 .88%、 36 .14 % ,接种组为 2 .96 %、 6 8.4 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抗 - HBs阳性率城市均高于农村 (P<0 .0 1)。结论 :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的提高抗 - HBs阳性率 ,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率 ,是控制乙肝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肾病(HBV-GN)的载脂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HBV-GN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载脂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HBV-GN患者有明显的载脂蛋白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G、TC、LDL、CHo均升高(P<0.05),载脂蛋白APoB水平[(2.011±0.327)g/L]亦明显高于正常组[(0.163±0.27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A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GN存在载脂蛋白水平和血脂异常,加重肾脏损害,应给予重视并及时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