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镍接触性皮炎的斑贴试验及其组织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斑贴试验在金属过敏等环境与职业性皮炎中的诊断价值,了解镍接触性皮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应用欧洲标准抗原系列斑贴试验检测110例疑诊为接触性皮炎患者,并对13例硫酸镍(5%)斑贴试验不同时段阳性反应皮肤进行活检。结果 39例接触性皮炎患者对硫酸镍敏感(占35.5%),其中阳性反应皮肤组织学特征为:24h时表皮轻度海绵变性和灶状空泡变性,少许嗜酸性粒细胞外渗;48-72h时表皮和真皮炎症达高峰,主要是CD45RO^ T细胞和CD68^ 巨噬细胞分布于炎症表皮及真皮血管周围。916h-5d时表皮轻度增生,不同细胞成分参与修复过程。结论 硫酸镍是引起湿疹皮炎类疾病的主要接触变应原,镍皮炎病理学改变符合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宝安地区151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研究深圳市宝安区接触性皮炎和湿疹患者主要的接触性致敏原及其特点。方法用瑞敏牌斑贴试验试剂对确诊为皮炎和湿疹的患者做斑贴试验。结果 151例患者中阳性者100例,阳性率66.22%。结论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的接触性致敏原及其性质,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常见致敏原。方法采用皮肤斑点试验芯室对140例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观察结果。结果 140例患者中有85.0%对≥1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其中对1~2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各18.6%,对3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占37.1%,≥4种者占10.7%。硫酸镍、尼铂金酯、樟脑、香料混合物和氯化钴,是三明市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致病的重要原因。结论斑贴试验是临床诊断过敏性皮肤病的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手段,可为诊治提供依据、防治疾病复发。对试验结果临床意义解释时,需考虑不同地区、季节和个体的差异性,结合病情,排除操作失误等因素后再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4.
炼钒工人的皮炎调查及其病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报告对生产钒化合物工人进行皮炎调查的结果。炼钒厂87名接触钒工人皮炎总的患病串为27.6%,各工种患病串范围在20—80%,提示皮炎的发生与接触浓度有一定关系,而对照组28人无皮炎发生。钒酸钠斑贴试验接触组发生和未发生过皮炎的阳性率分别为26%和7%,对照组均为阴性。豚鼠钒酸钠致敏试验结果阳性。皮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为109±57.2,对照93±64。7,P>0.05,致敏豚鼠脾脏淋巴细胞刺激指数(20.3±3.5)明显高于对照(2.2±1.1),P<0.01。结论认为炼钒工人的皮炎与接触钒有关,钒化合物对皮肤的作用可能具有两重性,即原发性刺激作用和致敏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直接耐酸大红4BS对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及现场调查,发现直接耐酸大红4BS对豚鼠致敏率为23.1%,工人皮炎发生率为26.9%,皮肤斑贴试验阳性率为25.0%,属轻度致敏物质。建议改用其它染料,以防过敏性皮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斑贴试验能较为准确地确定皮炎湿疹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提供正确的防治方法.[方法]随机选择门诊接触性皮炎和湿疹患者126例进行斑贴试验.[结果] 对斑贴试验所用抗原出现1种阳性反应者81例(78.6%),2种以上阳性者35例(33.9%).接触性皮炎与湿疹均可由不同种类的过敏原引起,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87.35 ,P<0.01;χ2=137.75,P<0.01).[结论]接触性皮炎与湿疹具有各自不同的常见致敏原,与地区及从事的职业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斑贴试验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择534名接触汽油、78名接触三氯乙烯及12名接触丙烯酰胺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其中42名发现有皮肤异常改变的工人进行斑贴试验.结果 42名工人中26名斑贴试验出现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61.9%,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对1种变应原过敏者5例(占总阳性率19.23%),对2种及以上变应原过敏者21例(80.77%),多种变应原过敏阳性率比单种变应原过敏阳性率高.20种变应原中,阳性率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硫酸镍、芳香混合物、甲醛、松香、重铬酸钾.结论 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应用斑贴试验,可提高汽油、三氯乙烯、丙烯酰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禁忌证——过敏性皮肤病的检出率;且可根据检出的变应原,指导工人避免接触含可疑致敏原的物质,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及斑贴试验对常见环境接触因素在48例手部皮炎患者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确诊接触性皮炎7例(14.6%),其中5例为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其余41例为可疑接触性皮炎。手部皮炎患者斑贴阳性率偏低(51%);洗涤剂引起或加重患者病情的占41.7%。水引起或加重患者病情的占39.6%;说明刺激因素在手部皮炎中也很重要。可疑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阳性率为46.3%,接触过敏因素在这部分患者发病中的作用仍不能忽视。明确斑贴试验阳性结果与疾病的联系是进一步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面部皮炎的致敏原及其特点。方法:采用欧洲标准筛选变应原对62例面部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结果:列前10位的常见致敏原分别是芳香混合物,对苯二胺、重铬酸钾、松香、硫酸镍。结论:斑贴试验是面部皮炎患者寻找致敏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面部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的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科门诊确诊的495例面部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斑贴试验总阳性率89.49%,其中老年组患者阳性率明显低于青年组和中年组,性别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居前5位的变应原依次为:重铬酸钾、硫酸镍、芳香混合物、甲醛和卡巴混合物,其中卡巴混合物的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硫酸镍阳性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58.47%的病例同时存在3种及以上的阳性变应原。结论:重铬酸钾、硫酸镍、芳香混合物、甲醛和卡巴混合物是本地区面部皮炎的常见变应原,男女患者对卡巴混合物和硫酸镍的反应存在差异,斑贴试验对面部皮炎寻找致敏原及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南平市接触性皮炎人群的常见致敏物质,为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皮肤过敏原检测试剂盒,对南平市318例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统计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总阳性率84.0%(267/318),有≥2种致敏原的患者占71.9%(192/267);斑贴试验阳性率前5位的致敏原,分别为氯化钴(28.9%)、十二醇硫酸钠(28.9%)、重铬酸钾(26.7%)、对苯二胺(17.0%)和硫酸镍(16.0%);男性患者阳性率(84.8%)与女性(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结论 南平市接触性皮炎人群斑贴试验总阳性率84.0%。斑贴试验是了解接触性皮炎患者致敏原的简单、可靠、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于春润 《中国卫生产业》2013,(26):118-118,120
目的分析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的致敏源,探讨常见的致病因素,以期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有更好的治疗和诊断。方法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皮肤门诊确诊的45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进行诊断性斑贴试验,并对不同组之间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选用20种标准抗原对45例患者进行试验,有37例患者对其中的17种抗原出现了1种或多种阳性抗原反应,总的阳性率高达82.22%,且其中硫酸镍的阳性率为35.13%,重铬酸钾的阳性率为29.72%,卡巴混合物的阳性率为27.02%,其余为芳香混合物、硫柳汞、氯化钴的混合物。且接触性皮炎的阳性率为80.23%,湿疹的阳性率为73.33%,过敏性皮炎的阳性率为71.25%,复发性皮炎的阳性率为75%,脂溢性皮炎的阳性率为50%。结论硫酸镍、卡巴混合物、重铬酸钾是引发患者皮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接触性的过敏原是引发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斑贴试验可以有效的诊断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将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急性排斥组(28例)和非排斥组(72例),随机抽取4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测定各组人员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比。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的临界值,分析其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急性排斥组、非排斥组、对照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分别为100.00%、11.11%、0.00%,急性排斥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用于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临界值为0.295×109/L时,AUC为0.94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临界值为8.75%时,AUC为0.978。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某企业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暴发进行调查,查找致病因素,明确致病物,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病例的分布特征,探讨致病因素;对可疑致病物采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成分分析;对致敏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确定致敏物。结果 25例暴发皮炎患者中22例诊断为职业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3例诊断为职业性(刺激性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接触酯化反应塔酯化液与患接触性皮炎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96,P0.001);色谱分析结果显示,酯化液中主要有94.04%马来酸二甲酯、3.22%甲醇、2.26%富马酸二甲酯、0.06%γ-丁内酯、0.24%甲氧基二甲基丁酸酯和0.01%邻二甲苯等;富马酸二甲酯经斑贴试验检验具有致敏性。结论本次暴发事件的致病物可能为马来酸二甲酯和富马酸二甲酯。  相似文献   

15.
80例皮炎湿疹患者斑贴试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炎湿疹病因不易确定,许多皮炎湿疹是接触了各种外界因素,特别是对各种化学物质过敏所致,即所谓的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是确定化学性致敏原一个较为简单可靠的方法.我们观察了80例皮炎湿疹患者斑贴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在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中的作用.方法 将76例皮炎湿疹患者分为镍AcD组(42例)和湿疹组(34例),另选择20例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4水平,同时比较外周血嗜酸性粒细父胞计数与IL-4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镍ACD组及湿疹组患者血清IL-4水平分别为(55.42±16.67)、(61.04±19.47)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3.08±12.66)ng/L(P<0.01);镍ACD组及湿疹组血清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镍斑贴试验阳性反应强度与血清IL-4水平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 Th2型细胞因子IL-4不仅参与湿疹的发病机制,也参与镍AC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核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单位的工作质量及疫苗质量。方法新生儿接种卡介苗12w后,接受PPD试验,左前臂屈侧皮内注射PPD 0.1 ml,72 h观察反应查验结果。结果 685名新生儿接受试验,查验反应645名,查验率94.16%;阳性反应614人,阳转率95.19%。结论龙潭区医疗机构卡介苗接种技术符合要求,疫苗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面部皮炎患者的常见变应原。方法回顾分析皮肤科门诊面部皮炎患者的日常生活系列斑贴试验结果。结果共收集127例面部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119例结果阳性,总阳性率为93.70%。阳性率较高的前6位变应原依次为硫柳汞(29.92%)、氯化镍(26.77%)、氯化钴(25.20%)、芳香混合物(18.90%)、硫酸镍(14.17%)及甲醛(13.86%)。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的职业分布主要为家庭主妇、工人、服务员、售货员和文员。结论硫柳汞、氯化镍、氯化钴、芳香混合物、硫酸镍及甲醛是面部皮炎患者常见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在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中的作用。方法将76例皮炎湿疹患者分为镍ACD组(42例)和湿疹组(34例),另选择20例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4水平,同时比较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IL-4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镍ACD组及湿疹组患者血清IL-4水平分别为(55.42±16.67)、(61.04±19.47)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3.08±12.66)ng/L(P〈0.01);镍ACD组及湿疹组血清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镍斑贴试验阳性反应强度与血清IL4水平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Th2型细胞因子IL4不仅参与湿疹的发病机制,也参与镍AC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理,作者用2%SLS(十二烷基磺酸钠)对11名健康女性(年龄在18~72岁之间,平均47.4岁)进行了重复斑贴试验,并通过肉眼观察、表皮水份丧失及激光多普勒速度测量计对其结果进行了评价。方法:11名受试者,共在34个部位进行斑试。其中5名受试者,每人在左前臂屈侧及背部左侧,6名受试者每人在双前臂屈侧和背部两侧进行。第一天,将2%SLS于34个部位进行闭合斑试,24小时去掉斑试物,标明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