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规则?似乎人人都懂。它不就是规定出来让大家遵守的行动准则吗?可以说,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但在一些人眼里,规则有时就像一块抹布,想用就用,不想用就弃置一边。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请走人行横道”等等,这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交通规则。但每天置身街上,看着人与车流交织而成的零乱风景,  相似文献   

2.
规则的力量     
我天天在那个始发站排队候车,常常看到个别家长领着孩子急匆匆赶来,也不排队,就插队上车,当然人们谁也不会计较,因为“扶老携幼”的意识早就种在大家心底。可是,时间长了,我倒发现另外一个“风景”:有一位老人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天天在排队,那样中规中矩,任凭别人怎么插队,这祖孙俩就是痴心不改。  相似文献   

3.
两个相爱的人之间也是一场“战争”,要用一辈子作代价来打这场“战争”。爱情说穿了总是你来我往的,或者你占上风或者是我,也有最后不了了之的,也有签了”停战协议“不再打了的。若是夫妻则是签了也白签,若是恋爱着的人或许可  相似文献   

4.
一位名人说过“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而进去的人想飞出来。”我想,这位名人只说对了婚姻的表面现象。其实,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围城”里的风景更是动人。 伴随婚姻,小桥流水、风花雪月被柴、米、油、盐所取代。工作之余,繁杂的家务有时的确让人焦头烂额。但如果付诸心灵,同样令其乐融融。 我已是而立之年的人,除了工作,仍有三大爱好。 其一:夜伴钟声读书。  相似文献   

5.
语丝     
《校园心理》2005,3(7):59-59
爱情也需要更新,否则就好比两个人一起登山,一个人越登越高,所看到的风景越来越美,而另一个人还在原地踏步,所看到的风景依然如故。所以,只有不断更新爱情,才能永保爱情的协调和甜美。唐英伟大生活的基本原则,都包含在最普通的生活经验中,同样真正的机会也经常藏匿在看来并不重  相似文献   

6.
微笑     
微笑,是人间最美的风景。 我最喜欢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是微笑,轻轻的一笑将人与人之间的鼓舞与默契显现十足。笑才是最真诚的声音。 有一位新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担任班主任,受“严师出高徒”传统的影响,原本性格开朗的他在学生面前板着面孔,满脸严肃。学生一犯错误他就严厉批评,课文中偶尔涉及的笑话,学生  相似文献   

7.
进入九十年代,我们耳边最常响起、也最爱听到的一个字眼是“爱心”,很多时候,面对很多事情,人们都喜欢这样说:“要有爱心。”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入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具体想些什么,也不知道人们说了这些话以后得到的是什么,但是,有一点是不用怀疑的,那就是“爱心”珍贵,“爱心”是人们的渴望。所以,“爱心”两个字,足以让讲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是那么和颜悦色。 谁也不会否认,有“爱心”的人,是人们都喜欢的好人。 有一次的感觉特别深刻:在无偿献血的现场,我看到了  相似文献   

8.
人脉存折     
冬雨 《心理与健康》2006,(12):46-46
一位朋友到处打听,要为儿子找一所有“人脉”的小学,不论多贵也不论多远,因为他想给他的儿子存一张“黄金人脉存折”。关于人脉的说法实在太多了:人脉是金、人脉就是钱脉、人脉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有钱比不过“有人”、人脉如命脉、人脉是无形的存折等等。拥有人脉就真的会这么神通广大吗?人脉之重要是谁也不能否认的,除非你想当鲁滨孙,就是鲁滨孙还有个星期五。因为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动物,大家互相帮忙而赖以生存,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与利益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人脉”。不过,人脉的重要性被夸张到这个份儿上,怎么听怎么看也是利益…  相似文献   

9.
去一个滨海城市出差,完成任务后,我乐得逛那些著名的景点。那天坐上出租车后,习惯性地与司机搭话。我随口说:“你多幸运啊,住在这么一个好地方,能随时看大海!”但这位30多岁的司机先生,从后视镜里看了我一眼后,没有任何表情地说:“整天看也就看不出好了。”我一听觉得他的话也在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嘛,就换了话题笑着说:“吃海鲜倒是方便了,肯定又新鲜又便宜!”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有柳暗花明,生活中也总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风景,山重水复同样是风景。想要生命的风景出现柳暗花明,先须认真地走过重山复水。 你可能有过辉煌,有过美誉,也可能曾被误解遭受冤屈;你也许有过挫折的痛苦与伤感的别离,也可能有过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1.
《中庸》中说:“仁者人也”。据后人解释:“春秋时孔门谓仁也者,以此一个与彼一人相人偶而尽其敬礼忠怒等事之谓也。”可知“仁”字“从人从二”的“二”,含有一是代表自己,一是代表他人的意思。就是已与人和人与人相互关系中的一种做人的道理。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要处理好  相似文献   

12.
德国人向来以严谨著称于世。一批留德中国学生见识了德国人的“刻板”,恶作剧地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贴了“男”、“女”标志,然后躲在一旁观察。结果发现德国人不论男女,宁愿排队,也没有一个人越界到另一边空置的电话亭打电话。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大概只有厕所标识才管用。对此,德国人的解释是:“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啊,否则要它做什么?”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词汇之丰富,寓意之深远、描绘之简练,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比如说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词,叫作“神经病”。这个词说出来谁都懂,可是您有没有仔细想想,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本人的解释是这样的,它有两种用法,其一是做名词用,比如说“××人得神经病了”,也就是俗话说的“疯”了;其二是做形容词用,比如说“××人真有点神经病”,这是指言行古怪,令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天,怎样生存依然是个大问题。不用说现在的金融危机,就算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也不小。经常被学生问到有关“压力”的问题,诸如“怎样才能减少心理压力”、“如何正确对待心理压力”、“释放压力有什么高招”等等。现代人总的状态怎样呢?问问身边的人:“你最近怎样?”得到的回答有:忙、累、压力大、烦、空虚……当然也有正面的:不错,  相似文献   

15.
胡萍 《校园心理》2005,3(7):36-38
生活中,有无数的人在渴望自己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也有无数的人在身体力行,为这样的目标而奋斗,理所当然的,也有无数的人成功了,富有了。然而,就在他们富有和成功之后,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峻和复杂是他们用尽自己所有的经济智慧和致富思路也无法解决的,他们说:“我还需要为什么活着?”“我现在贫穷得只剩下钱了。”很多人说他们这是“做作”,是“标榜”,是“炫耀”。真是这样的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作秀”?为什么他们的话语这样无奈?这样的话语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被人理解的心迹?有一种很常见的媒体评论:现在的大学校园不再神圣了,大学生们也不再纯洁了,女大学生坐台傍大款,男大学生投机发大财。学习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生活,他们变得过于强调物质。是这样的吗?那再看看大学校园里,“郁闷”声一片。再问“郁闷?你们这么随心所欲还郁闷什么呀?”他们愕然,“我们做什么了?”“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真的那样做了?”“那我们又该做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按一种模式生活,这种生活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我要比别人更优秀,我的生活要比别人的更美好。我们在这种模式中低着头机械地生活,不能有任何的停顿,一旦停顿,我们就会茫然和困惑,毕竟,我们是会思想的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活着?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自己,也许是没有时间考虑,甚至人们不敢让自己的生活停顿,因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害怕面对这些问题,更不愿意陷入这些问题纠缠不清。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感受富足带来的羡慕眼光,却无法体会真正“如我所愿”的人生快感。下面文章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美丽、文静、成绩优秀的乖乖女。她从小听话、不爱吵闹、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在重点学校学习,考上大学,她也在按人们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按理说,她应该是满足的,也应该是成功的,但她对自己生活的感受更多地是艰难、压抑和沉闷。一次又一次她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又该怎么办?我的生活该如何继续?她不断地探索自我,剖析自我,通过各种渠道,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虚弱和无助,最终,她认识了自己,她轻松地说,“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她走出了心灵的困境,获得了自由和平衡。也许你的内心也是虚弱的,但这不全是你的过错,但如果你不愿认识自己,面对自己,那你就是懦弱的,对你自己来说,你是鲁莽的,是不负责的。所以,勇敢面对,清醒面对,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做一个给自己机会真正生活的人,这是每一个希望自己人生完整、轻松、真实的人需要走出的第一步——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6.
人生四季     
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人们早已熟悉了这样的变化,并能够适应和欣赏四季的不同景象。人生也是如此,从婴幼儿、青年、中年到老年,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任务。从出生到青春期,一个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成长,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这个阶段也是最充满惊喜和变化的一个时期;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从被养育者转变为社会的建设者的过渡阶段,适应工作环境、恋爱、结婚、生育子女、寻找自己的社会定位,等等,都是这一  相似文献   

17.
眼下,家长陪读已经成了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而那些想快速提高孩子成绩的家长们,似乎成了这场教育博弈中最大的赢家和受惠者。一些家长对陪读趋之若鹜,甚至做起专职陪读员,似乎一“陪”就灵。陪读,真的利大于弊吗?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聊斋》的电视中,经常出现某些人与“鬼”之间的恩恩怨怨、冤冤相报等镜头。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一些“鬼”作怪的现象。既令人毛骨悚然,又不可思议。一些人说“鬼”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另一些人又说“鬼”是唯心的虚幻产“物”。 然而,“鬼”自古以来在一些人的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阴影,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那么,“鬼”作  相似文献   

19.
李双 《心理与健康》2005,(12):52-53
与人交往,太远了不行,太近了 不行,太肤浅了不行,太深入 了也不行,人际交往的艺术也就是 把握“度”的艺术。所说的人际关系 中的成功者,都是在“度”的把握上 恰到好处。一味付出爱心,不掌握 “度”,可能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0.
星转斗移,日月轮回。青春如潺 潺流水,顺着岁月的河道,悄 悄地消逝了。站在镜子前,发现自己 额头又加了一条皱纹,头上也添了几 缕白发,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惆怅、几 分忧伤、几分感叹:唉,老了! 青春留不住,年龄不饶人,这是 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但我想到,人 们不是常说“永葆青春”,“人老心不 老”吗?就“老”字而言,除肌体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