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研究14-3-3蛋白在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实验用SD新生大鼠(1~3d龄),雌雄不拘,无菌取出乳鼠心脏,经分离附着组织,胰蛋白酶消化,纯化制成心肌细胞。在培养的第4天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A/R)组、缺氧预处理(APC)组。各组分别进行以下指标观察: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②细胞存活率(MTT法);③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④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⑤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4-3-3蛋白的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14-3-3蛋白η、σ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A/R组和APC组的14-3-3蛋白表达均上调,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3.61±0.37)倍和(5.52±0.49)倍,A/R组和APC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R组与APC组比较,均P<0.01。A/R组、APC组心肌细胞14-3-3η亚型mRNA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82±0.30)倍、(2.93±0.52)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C组与A/R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A/R组、APC组心肌细胞14-3-3σ亚型mRNA表达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14-3-3σ、p73α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94份(浸润癌组),导管原位癌15份(原位癌组),上皮不典型增生15份(不典型增生组),导管内乳头状瘤15份(乳头状瘤组),乳腺增生症20份(增生症组),乳腺癌旁5 cm组织10份(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各组14-3-3σ、p73α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间及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浸润癌组14-3-3σ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73α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均〈0.05。14-3-3σ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受体、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相关,p73α蛋白与腋窝淋巴结转移、ER受体、PR受体、TNM分期相关。14-3-3σ与p73α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14-3-3σ和p73α蛋白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3种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确诊MCL患者,分别用3种不同的方案治疗.CHOP方案:初治患者13例,复发患者9例;单用福达拉宾4例,均为初治患者;美罗华加福达拉宾加环磷酰胺加米托蒽醌(R-FCM)方案治疗4例,均为复发患者.结果:CHOP方案:初治患者中政11例(84.6%)例有效,复发患者中1/9(11.1%)例有效;单用福达拉宾:4例均为初治患者,3例CR 1例PR(75.0%)有效;R-FCM方案:4例均为复发的患者4/4(100%)例.结论:以CHOP为基础方案和单用福达拉宾对于初治的MCL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是生存时间短,复发的患者单纯化疗效果不理想,加用美罗华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8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地分析性别、年龄、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评分、骨髓受侵情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B症状、Ki-67水平、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临床分期、首次治疗方法等各因素,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累积生存率进行比较,生存资料及预后分析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临床要素对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 年龄<65岁与≥65岁分组(P=0.036)、MIPI评分低危、中危、高危分组(P=0.049)、ki-67<30%或≥30%(P=0.001)与预后具有相关性,而性别、B症状、ECOG评分、β2微球蛋白、LDH、WBC、LYM、临床分期、首次治疗方法统计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的年龄<65岁预后好。MIPI评分中、低危组预后好,高危组预后差。免疫表型中Ki-67<30%较≥30%的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毕赤酵母菌(Pichia pastoris)表达系统中表达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Sj14-3-3),并与原核表达rSj14-3-3比较其抗原性。 方法 以重组质粒pET28a-rSj14-3-3为模板,PCR扩增Sj14-3-3基因,将特异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 DNA序列分析后,亚克隆目的片段Sj14-3-3至酵母菌分泌表达载体pPICZαB。测序正确后,重组质粒经电转化转染至毕赤酵母菌X-33菌株,经抗生素Zeocin筛选得到高拷贝转化子。经甲醇诱导表达,取诱导上清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分析。 用间接ELISA法比较毕赤酵母菌表达的rSj14-3-3和原核表达rSj14-3-3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结果 目的基因已在酵母菌基因组中得到整合, PCR扩增得到约1 300 bp的片段。 经甲醇诱导,Sj14-3-3表达并分泌到培养上清中。 表达产物经SDS-PAGE 测定为 Mr 35 000。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Mr 35 000 蛋白可被Sj14-3-3单克隆抗体识别,表明该真核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反应性。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检测36份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rSj14-3-3抗体,阳性率为81%。与12份华支睪吸虫感染者血清未见交叉反应, 32份健康人血清假阳性反应率为9.3%。以原核表达的rSj14-3-3为抗原,间接ELISA检测,36份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 rSj14-3-3 抗体阳性率为88.9%;与12份华支睪吸虫感染者的交叉反应率为16.7%, 32份健康人血清假阳性反应率为12.5%,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毕赤酵母菌中成功表达了Sj14-3-3,培养上清中产物丰度较高,且免疫反应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细胞周期D1蛋白高表达在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162例NHL患者外周血、骨髓、淋巴组织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涂片与组织切片的细胞周期D1蛋白表达,分析NHL细胞周期D1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记录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结外病变、生活自理性、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等国际预后指标。对照组为20例粒细胞白血病和20例骨髓正常者。结果:在162例NHL中检出21例(13%)细胞周期D1蛋白高表达。发生细胞周期D1蛋白高表达的NHL均为B淋巴细胞型,符合套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国际预后指标高,化疗完全缓解率低。结论:本组162例NHL患者中,有13%NHL患者发生细胞周期D1蛋白高表达,诊断为套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NHL,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SH-SY5Y细胞帕金森病(PD)模型中14-3-3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在建立6-OHDA诱导SH-SY5Y细胞PD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提取6-OHDA实验组和对照组孵育24 h的细胞总蛋白,应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DIGE)技术获得蛋白点的差异表达信息,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出差异蛋白质.结果 DIGE分析发现实验组有一个表达明显上调的差异蛋白质点(P<0.05),经质谱分析鉴定确认为14-3-3蛋白.结论 6-OHDA诱导SH-SY5Y细胞的PD模型中14-3-3蛋白表达上调,提示14-3-3蛋白上调可能与PD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7)
目的观察树突细胞(DC)调节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对Lewis肺癌细胞株存活率和凋亡相关因子14-3-3ζ及p-Bad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常规方法培养DC-CIK细胞,Lewis细胞株为靶细胞,利用Transwell板将DC-CIK细胞与Lewis共培养。共培养7 d时运用MTT比色法检测Lewis肺癌细胞的存活率,Western印迹检测Lewis肺癌细胞14-3-3ζ、p-Bad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观察发现,利用细胞因子成功地诱导出DC-CIK细胞。第7天时,DC-CIK组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CIK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印迹检测到Lewis肺癌细胞中14-3-3ζ、p-Bad的表达均有下调。结论 DC-CIK细胞能够在体外降低Lewis肺癌细胞的存活率、促进Lewis肺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病例:患者男,57岁,因"间断腹部不适伴排便次数增多半年.间断血便1个月"于2010年10月20日由门诊收入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半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粪质软,色黄,无水样便,未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体外扩增弓形虫RH株信号转导蛋白1433(Toxo1433)基因编码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Toxo1433。 方法 收集、纯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提取RNA,在设计合成的引物中引入EcoRI和XhoI酶切位点。应用RTPCR扩增Toxo1433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重组子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 结果 从弓形虫RH株RNA中扩增出803bp的Toxo1433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T28a/1433;IPTG诱导,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的大小约30.7kDa,Western印迹鉴定为Toxo1433。 结论 成功地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获取了1433基因,构建了pET28a/Toxo1433重组质粒,并获得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 14 - 3- 3基因重组蛋白 (rSj14 - 3- 3)及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rSj14 - 3- 3/SjGST)对宿主肝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rSj14 - 3- 3和rSj14 - 3- 3/SjGST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末次免疫后 5d ,各组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4 0± 1条 /鼠 ,6周后 ,剖杀 ,取肝组织计数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和肝切片上单个虫卵肉芽肿直径大小。结果 免疫组 (14 - 3- 3组和 14 - 3- 3/GST组 )和对照组肝表面虫卵结节数分别为 6 72±1 14、5 89± 1 0 3和 2 1 0 5± 1 2 6 ,前两者比后者分别减少了 6 8 0 8%和 72 0 2 % ;肝肉芽肿平均直径免疫组为 178 12±32 18μm和 14 8 13± 2 9 6 5 μm ,与对照组 2 75 0 0± 38 2 1μm相比分别减少了 35 2 3%和 4 6 13%。结论 重组抗原rSj14 - 3- 3和rSj14 - 3- 3/SjGST对日本血吸虫具有较好的抗病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并表达刚地弓形虫RH株14-3-3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弓形虫14-3-3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进行预测。以弓形虫RH株总RNA为模板,逆转录PCR(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构建重组质粒pcDNA3.0/14-3-3,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用脂质体法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产物。结果根据14-3-3蛋白基因片段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预测,该蛋白分子为酸性可溶性蛋白,主要以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存在,有5个氨基酸保守序列区。RT-PCR的扩增产物约为800 bp,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0/14-3-3插入片段经测序,片段长度为801 bp,与GenBank中刚地弓形虫14-3-3蛋白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B012775.1)同源性为99%。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在转染pcDNA3.0/14-3-3的细胞中,有14-3-3蛋白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0 000,且表达量显著高于转染空质粒和未转染的细胞。结论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14-3-3,并能在真核细胞内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5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蛋白-2(Bcl-2)对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被诊断为DLBCL、年龄60岁的患者35例,对入选患者进行2年随访。收集入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预后信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5、Bcl-2表达,并分别根据CD5、Bcl-2是否为阳性表达(以肿瘤细胞染色阳性30%)、中枢神经累及与否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间生存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曲线间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研究最终有3例失访,失访率8.6%。入选患者CD5阳性率为21.9%(7/32),Bcl-2阳性率为46.9%(15/32),CD5及Bcl-2共阳性15.6%(5/32)。21.9%(7/32)患者出现中枢累及。10例患者为肿瘤临床Ⅲ期,22例为临床Ⅳ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8个月。1年生存率为96.9%(31/32),2年生存率为71.9%(23/3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CD5-和Bcl-2~-患者比较,CD5~+和Bcl-2~+患者OS和PFS均较低(P0.05);临床Ⅲ期及Ⅳ期患者PFS(P=0.055)及OS(P=0.0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无中枢累及患者相比,中枢累及患者OS和PFS较低(均为P=0.004)。另外,CD5~+患者中枢累及率显著大于CD5-患者(57.1%vs 12.0%;P=0.026),Bcl-2~+患者中枢累及率显著大于Bcl-2~-患者(40.0%vs 5.9%;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CD5阳性为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05,95%CI1.717~73.112;P=0.012)。结论 CD5阳性表达可作为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判断和未来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基因突变特点及随访结果,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水平。方法对46例MCL及对照的10例慢性小细胞型淋巴瘤、10例伯基特淋巴瘤、10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0例滤泡性淋巴瘤均行免疫组化标记CD5、CD10、CD20、CD79a、bcl-2、周期素D1(cyclin D1)、Ki-67、CD2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t(11;14)(q13;q32)。结果组织形态学显示MCL瘤细胞呈套区样、结节状及弥漫分布,细胞小到中等大,核染色质深染,核仁不清。母细胞型及多形性型则细胞体积变大,核染色质变浅,核仁突出,核多形性及核分裂数增加。CD5、CyclinD1及CCND1阳性率与所有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资料显示肿瘤为高侵袭性,预后差,目前无法治愈。结论 MCL尽管发病率低,但预后差,需早诊断、积极治疗。肿瘤存在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标记及基因突变异常。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研制疫苗防治该病是目前的研究热点.Sj14-3-3蛋白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分子,该文就Sj14-3-3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状态下14-3-3η mRNA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并构建14-3-3η蛋白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其在巨噬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提取C57BL/6小鼠骨髓原代巨噬细胞mRNA,反转录后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14-3-3η mRNA水平的改变。运用Prot Param tool、SOPMA等在线软件对14-3-3η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以小鼠巨噬细胞cDNA为模板,采用PCR的方法扩增14-3-3η基因,插入pGEX-4T-3载体中,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菌株,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其原核表达并纯化,SDS-PAGE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对融合蛋白进行鉴定。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M1型巨噬细胞14-3-3η表达降低,M2型趋势相反。生物信息学表明14-3-3η蛋白其二级结构中主要为α-螺旋(占62.60%)且疏水性较差(疏水系数为-0.607)。酶切和测序结果提示重组质粒pGEX-4T-3-14-3-3η构建成功。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14-3-3η成功表达和纯化。结论本实验对14-3-3η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GST-14-3-3η,为14-3-3η在巨噬细胞极化上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rSj14-3-3免疫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重组信号蛋白14-3-3及14-3-3与GST融合蛋白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和抗血吸虫病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rSj14-3-3和rSj14-3-3/SjGST免疫BALB/c小鼠,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收集实验组与对照组成虫和虫卵,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间接ELISA法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免疫前、后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变化;显微镜下测量并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肝脏切片上单个虫卵肉芽肿大小,观察两种重组抗原对小鼠肝脏肉芽肿形成的影响。结果上述两种重组抗原在尾蚴攻击感染后的减虫率分别为31.93%和34.39%;每克肝组织减卵率分别为53.24%和60.06%,每对成虫减卵率分别为33.39%和40.48%;免疫前各组血清IgG抗体A值差异无显著性,免疫后实验组血清IgG抗体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平均直径比对照组分别下降35.23%和46.13%。结论信号蛋白14-3-3在抗感染和抗病免疫中具有保护作用,复合多价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可能优于单价疫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