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近远期疗效及复发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分析术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82例患者血管内栓塞术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79例(86枚),失败3例(3枚),术后3个月改良RS评分0分65例(79.27%),改良RS评分1~2分9例(10.98%),改良RS评分3~5分5例(6.10%),改良RS评分6分3例(3.66%).74例患者栓塞术后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平均(14.67 ±5.24)个月,复发9例,复发率12.16%.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与血管内栓塞术不完全栓塞密切相关(x2 =22.604,P<0.01),与颅内动脉瘤颈宽颈密切相关(x2=6.767,P<0.01).结论 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满意的近远期疗效,其术后复发与动脉瘤栓塞不致密有关,应用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宽颈颅内动脉瘤栓塞致密度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赵莹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3,30(5):463
<正>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1],动脉瘤可反复多次破裂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以前传统方法是通过开颅夹闭术来治疗动脉瘤,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很多患者不耐受,而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的介入治疗,给广大患者带 相似文献
3.
孔美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4):118-118
目的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46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前做好充分准备,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创造最佳手术条件,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和精心的护理。实施有效而完善的护理措施,有效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46例患者无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未遗留神经后遗症。结论护理人员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治疗和护理特点有足够的了解,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正确、全面、积极、综合的护理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通道麻醉在颅内动脉栓塞术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颅内动脉栓塞术治疗的9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喉罩通气和气管插管复合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快通道麻醉,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特征比对照组更稳定,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清醒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通道麻醉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巴胺静脉泵注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ASA分级Ⅱ~Ⅲ级患者40例,随机分为多巴胺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多巴胺组术中静脉泵注多巴胺2~4μg/(kg?min),对照组静脉泵注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每组以丙泊酚静脉泵注4 mg/(kg?h),瑞芬太尼6μg/(kg?h)麻醉维持,术中静脉泵注尼莫地平2~4μg/(kg?min),并维持平均动脉压60~75 mm Hg。观察两组麻醉医师暴露在放射线下的时间,麻醉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多巴胺组术中麻醉医师暴露在放射线下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时间及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巴胺静脉泵注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血流动力学更平稳,能减少麻醉医师暴露在放射线下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9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方法将我科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9例颅内动脉瘤采用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A示动脉瘤瘤体已栓塞,未显影,患者意识清楚,头痛、头昏症状缓解,其中有3例患者言语功能未完全恢复,口齿很不清楚,有1例患者下肢有轻度水肿。结论采用脑血管造影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目前县市级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治疗的较好方法,该手术创伤小、手术风险小、安全性大,缺点是手术材料弹簧圈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elmi dedachda,GDC)栓塞颅内动脉瘤,不需开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优化的术中护理配合模式明显地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弹簧圈介入栓塞术中麻醉处理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患者230例,采用气管粘膜表面麻醉加快诱导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监测动脉血压使用血管活性药使血压波动在10%~30%,调节呼吸参数使呼末二氧化碳保持在28~32 mm Hg。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颅内介入治疗方法对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操作水平要求非常高,不同部位动脉瘤及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均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及后续的治疗措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最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气管粘膜表面麻醉可减少插管反应,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保障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采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术后护理措施与效果。结果 45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及精心的术后护理处理后,均栓塞成功,术后仅发生2例并发症,1例穿刺点血肿、1例脑血管痉挛,皆对症处理缓解或消失。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并采取精心的术后护理措施处理,能保障栓塞成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指南》2015,(20)
目的对显微外科手术以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阐述,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前来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对照组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概率为92.3%,病死率为1.5%,无效率为6.2%;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概率为89.3%,病死率为3.0%,无效率为7.7%。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但费用花费较高。结论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介入栓塞术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是介入栓塞术的住院时间比较短,花费相对较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全麻苏醒期的咳嗽、躁动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将30例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组(A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咳嗽和不自主运动发生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拔管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次数。结果:吸痰拔管时、拔管后5 min,A组的HR和MAP明显升高(P<0.05);D组较平稳,各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D组咳嗽发生率(40%vs 80%,P=0.002)和严重程度均明显减轻,不自主运动发生率降低(6.6%vs 33.3%,P=0.006);D组乌拉地尔及艾司洛尔的使用次数低于A组(P<0.05),两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全麻苏醒期咳嗽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而且不延长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3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成篮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32个,栓塞瘤腔患者中完全栓塞(动脉瘤不显影)16个(50%),近全栓塞(瘤颈残留)7个(21.9%),部分栓塞(瘤腔残留)3个(9.4%),失败1例(3.1%)。2个单纯行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后瘤腔内血流明显变慢,等待二期囊内栓塞。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1个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1个,均完全闭塞载瘤血管。1例蛇形动脉瘤仅行Mata’s试验。结论对复杂颅内动脉瘤,特别是有再出血风险的患者,在评估其全身状况的前提下,应该尽早、尽快结合其血管构筑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拟定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或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南阳南石医院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术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观察组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1 min(T1)、手术开始(T2)、拔管前(T3)、拔管后10 min(T4)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评价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苏醒质量。结果 观察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在T1、T2、T3、T4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在术后1周、2周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躁动发生率观察组(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 相对于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可更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神经功能,提高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静脉泵注硫酸镁对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且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随机分为硫酸镁组(M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25例.记录和比较2组在入室时刻(T0)、诱导前(T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进行急性栓塞手术,且在完成栓塞处理后在腰椎蛛网膜内进行常规引流,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0%填塞患者36例(90%),95%填塞患者2例(5%),<90%填塞患者1例(2.5%),1例患者因为病情较严重死亡,死亡率2.5%。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能起到很好闭塞的目的,且整个过程安全快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治疗原则及其预后。方法 20例老年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一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13例;分期介入栓塞多发动脉瘤3例;二期开颅治疗动脉瘤3例;一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二期介入栓塞眼动脉瘤1例。结果 20例手术全部成功,存活率100%。因手术新出现神经系统体征2例,1例偏瘫,1例昏迷;半年以上的随访,1例恢复,1例植物生存。手术前有神经系统体征表现16例,其中6例动眼神经瘫痪,3例脑积水,5例偏瘫,2例失语。术后2例偏瘫未恢复,3例动眼神经瘫痪部分恢复,2例失语症状改善,其余恢复良好;3例脑积水中,2例手术后脑室缩小,1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根据患者条件和具体情况,尽早实施外科干预治疗老年人颅内多发动脉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本院诊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每组各24例,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OS评分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满意度分别为92.5%、97.5%,高于对照组的72.5%、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使患者了解相关知识、消除紧张心理、配合治疗,满足了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要求,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可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疗效及血清中MMP-9和Caspase-3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疗效及血清中MMP-9、Caspase-3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接收的老年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组,另取老年健康人群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系统(Glasgow Coma Scale,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健康对照组以及开颅手术组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治疗前后血清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s 3,Caspase-3)和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结果 血管内介入栓塞组和开颅手术组术后的GCS评分、GOS评分、Caspase-3、MMP-9均显著大于术前,且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术后均显著高于开颅手术组术后(均P< 0.05);血管内介入栓塞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均P< 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组治疗老年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具有更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 mi detachable coils,GDC)和水压可解脱弹簧圈(detachable coils system,DCS)栓塞颅内动脉瘤78例.结果 发生并发症10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急性脑梗死2例,血管痉挛3例,弹簧圈脱出动脉瘤2例,其中1例死亡,余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