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种立体解剖学方法,研究经鼻内镜蝶鞍区手术中重要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为经鼻内镜蝶鞍区手术提供立体解剖学参考.方法 ①改进MicronTracker双日视觉导航仪,并检验其测量角度与距离的准确性.②依次暴露10具(20侧)去脑颅底湿标本蝶鞍区重要结构,以S点(同侧鼻棘侧缘点)和M点(上颌线中点)为基准点,鼻底平面和正中矢状面为基准平面,应用MicronTracker双目视觉导航仪测量基准点到各解剖标志连线的俯仰角、方向角和距离,并行统计学处理.③利用3D-max和AutoCAD-2008软件建立蝶鞍区解剖结构的立体模型.结果 ①改进的MicronTracker双目视觉导航仪与游标卡尺及角度转台之间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②测量得到了蝶窦口、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球形鞍底、蝶窦后壁、斜坡中部顶点及外侧顶点等重要结构或标志的定位数据.③应用3D-max 9.0和AutoCAD-2008软件建立蝶鞍区解剖结构的立体模型.结论 应用改进MicronTracker双目视觉导航仪可得到蝶鞍区重要解剖结构定位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经鼻内镜蝶鞍区手术解剖结构的立体构象. 相似文献
2.
内窥镜下蝶窦和蝶鞍手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蝶窦和蝶鞍区手术的体会。方法 内窥镜下治疗脑脊液蝶窦漏1例,蝶窦金属(子弹)异物3例,蝶窦囊肿5例,蝶窦霉菌病5例,蝶窦息肉1例,蝶筛窦腺癌1例;垂体腺瘤23例(微腺瘤17例,侵袭性腺瘤6例),颅咽管瘤2例。结果 蝶窦囊肿、息肉和霉菌病治愈;垂体微腺瘤和1例颅咽管瘤全切术;侵袭性腺瘤、1例颅咽管瘤和蝶筛窦腺癌部分切除,死亡1例(垂体腺瘤术中出血);脑脊液鼻漏治愈;蝶窦异物2例取出 相似文献
3.
内窥镜下蝶窦和蝶鞍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蝶窦和蝶鞍区手术的体会。方法 内窥镜下治疗脑脊液蝶窦漏 1例 ,蝶窦金属 (子弹 )异物 3例 ,蝶窦囊肿 5例 ,蝶窦霉菌病 5例 ,蝶窦息肉 1例 ,蝶筛窦腺癌 1例 ;垂体腺瘤 2 3例 (微腺瘤 17例 ,侵袭性腺瘤 6例 ) ,颅咽管瘤 2例。结果 蝶窦囊肿、息肉和霉菌病治愈 ;垂体微腺瘤和 1例颅咽管瘤全切术 ;侵袭性腺瘤、1例颅咽管瘤和蝶筛窦腺癌部分切除 ,死亡 1例 (垂体腺瘤术中出血 ) ;脑脊液鼻漏治愈 ;蝶窦异物 2例取出 ,失败 1例。结论 经鼻内窥镜蝶窦和蝶鞍手术定位准确 ,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 ,但有一定的适应证和并发症 ,须严格掌握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蝶窦进路岩尖部胆脂瘤囊内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经鼻内镜蝶窦进路切除鞍旁、岩尖部胆脂瘤患者3例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在全麻下经鼻内镜全筛窦、蝶窦开放,于蝶窦外侧壁、颈内动脉前方磨开颅底骨板进入岩尖部,切开并扩大胆脂瘤囊壁后,采用吸引、刮除和冲洗的方法将胆脂瘤进行囊内清除.结果 3例岩尖胆脂瘤经囊内切除手术,均一次清除干净,手术前伴有头痛和眶尖综合征的2例患者于术后当天即有症状改善,术后1~4周症状完全恢复,全部患者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7年,全部患者症状未再发,影像学检查胆脂瘤无复发.结论 靠近鞍旁区域的岩尖胆脂瘤可以采用经鼻内镜蝶窦进路行囊内切除手术,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手术颈内动脉损伤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治疗结局,总结临床预防及诊治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0-2009年国内三家医院在经鼻内镜蝶窦与鞍区手术中发生颈内动脉损伤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疾病包括外伤性视神经病变1例、蝶窦黏液囊肿1例、真菌性蝶窦炎1例、鞍区腺样囊性癌1例、垂体瘤1例,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诊治经过,从中总结患者病变的临床特征和损伤的经验教训.结果 颈内动脉损伤与解剖定位不准、手术操作不当直接相关;损伤部位分别位于海绵窦段(3例)、破裂孔段(1例)、床段(1例);损伤类型包括破裂出血(3例)、海绵窦瘘(1例)、假性动脉瘤(1例).采用凡士林纱条紧急填塞蝶窦,以及颈内动脉覆膜支架植入(2例)和血管栓塞(2例)介入治疗可有效控制出血;除1例患者术中因出血死亡,其余4例患者均成功救治,无脑、眼部并发症;除1例患者放弃原发疾病治疗外,其余3例患者二次手术或后续处理获得治愈.结论 术前重视影像学检查,术中精确定位判断、规范手术操作和果断止血处理,术后积极寻求血管损伤修复的多学科合作,可有效降低颈内动脉损伤及其造成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7.
许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1):29-31
回顾鼻内镜鼻窦手术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分析国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临床研究方向,再次强调了慢性鼻窦炎规范化综合治疗的概念以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手术原则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提出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研究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在稳固现有临床工作的基础之上,以进一步提高疗效为目标,紧密围绕尚未解决的和对疗效构成影响的临床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经鼻内镜行蝶窦外侧壁尸头解剖,为临床鼻内镜下蝶窦外侧壁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经10%甲醛防腐处理的国人成人湿性尸头10具(20侧),鼻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入路,暴露蝶窦腔,在0°和30°鼻内镜下确认蝶窦外侧壁骨性隆起,观察视神经和颈内动脉与毗邻结构的关系,以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分别测量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骨性隆起与鼻小柱、鞍底中线的距离和角度.结果:鼻内镜下可见蝶窦外侧壁上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呈"八"字形关系,向蝶窦腔凸入的程度及两者间距离因人而异,沿颈内动脉追踪可暴露海绵窦外侧壁;测得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前端到鼻小柱的平均距离分别为(75.33±5.59)mm和(81.02±5.29)mm,到鞍底中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5.81±1.52)mm和(5.53±1.47)mm;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到鼻小柱连线与鼻底的夹角平均为(53.4±4.1)°.结论:以鼻小柱及鞍底中线为参考点,在鼻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径路进行的蝶窦外侧壁解剖学形态观察和相关测量数据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正中入路治疗额窦病变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上对鼻中隔与额窦相邻解剖结构分别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中鼻甲垂直部与水平部交接点与鼻中隔相对应的点称为M点,M点到鼻骨的水平距离为(20.07±6.21)mm, M点到额窦底内侧最前端距离为(27.59±7.71)mm, M点到额窦底内侧最后端距离为(25.35±6.69) mm, 中鼻甲根部颅底附着处到第一嗅丝的距离为(5.53±1.41)mm,额窦底前后径为(7.62±2.45)mm, 额窦底左右径为(9.41±3.37)mm, 额窦间隔上下径为(16.97±3.23)mm, 额窦间隔前后径为(12.34±2.23)mm。中鼻甲根部颅底附着处与第一嗅丝的连线与鼻颅底呈65°角。结论 鼻中隔顶端前份和额窦底相连,中鼻甲垂直部和水平部交接点与鼻中隔相对应的点即M点以及中鼻甲根部颅底附着处与鼻中隔夹角处的第一嗅丝是鼻内镜下鼻中隔正中入路治疗额窦病变手术的重要安全标志,通过尸头解剖模拟鼻中隔正中入路和解剖学测量,认为鼻中隔手术入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近年来有关蝶窦的解剖研究,总结其在鞍区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近年来有关的文献23篇。结果 蝶窦于10岁时基本气化完全,其大小、形态、气化程度和分隔均变异极大。蝶窦内中隔很少居中,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常不同程度地凸向窦腔。后筛窦亦可伸入蝶窦,形成蝶上筛房。自蝶窦口至鞍底中心的距离大约为1.5cm。结论 经蝶入路手术中,保持与鼻底成32°夹角入路和以两侧窦口下缘连线为横轴打开窦壁,可使手术准确导向鞍内,必要时可打开蝶上筛房。蝶骨前嵴和犁骨是指引窦内中线操作的可靠标志,入窦腔后应注意识别和保护侧壁上的隆起结构。若见窦腔浅,看不到鞍底下凸,即可能存在额状位间隔、蝶窦气化不良或鞍底本身不下凸。 相似文献
14.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有关前组筛窦应用解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鼻内窥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对16具(32侧)成人尸头的前组筛窦解剖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了钩突与眶内仙壁的毗邻结构关系。结果:根据前组筛窦与泪囊窝的解剖关系将前组筛窦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为前组筛房前界达泪囊窝的后泪嵴;Ⅱ型为前组筛房前界达泪窝的泪颌缝;Ⅲ型为前组筛前界超过泪凳缝达前泪嵴。其中Ⅰ型占31.2%,Ⅱ型占50.%,Ⅲ型占18.8%,结论:对不同类型的鼻泪管阻塞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泪囊鼻内解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鼻腔泪囊的解剖结构及其与毗邻的关系,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尸头的泪囊投影在鼻腔外侧壁上的解剖特点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了内眦韧带与泪囊的解剖关系。结果: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上的解剖位置投影大部(2/3)位于中鼻甲附着处(中鼻甲腋)前端上方,小部位于其下方;泪囊小部分(1/3)位于泪总管开口上方水平,大部位于该口下方;内眦韧带几乎横压于泪囊中部。中鼻甲腋可越过泪囊后界(11侧)或中线(1侧)。使用以内眦韧带为基准点的泪囊鼻外定位法,30侧标本全部定位于泪囊投影区较中心的位置。结论:建议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CT检查,手术造口中心位置约为中鼻甲附着处以上1.5~2.0mm处稍前方。泪总管开口与泪囊的解剖关系恒定,术中使用激光光纤行泪道探查,并以透过鼻腔外侧壁上的光斑为定位标志相对精确,以内眦韧带为基准点的泪囊鼻外定位法准确度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经鼻内镜手术过程中合理处理颌内动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去脑颅底骨正中裂开,显微镜下解剖蝶腭动脉,经鼻内镜上颌窦入路开放翼腭窝,暴露颌内动脉翼腭段所有分支,将上颌窦后、内壁交界的凹陷定义为A点,通过眶下孔的水平线与上颌窦前壁、后外侧壁交线相交于B点,上颌窦前壁、后外侧壁和底壁的交点为D点,BD连线的中点为C点,颌内动脉翼腭段发出的第一分支点为C′点,观察其分支及走行规律。结果:蝶窦口下缘到鼻后中隔上动脉的距离为(5.88±2.21)mm;C′点位于AC上13侧,占65%(13/20);位于AB上5侧,占25%(5/20);位于AD上1侧,占5%(1/20);高于AB1侧,占5%(1/20)。结论:熟悉颌内动脉的分支及走行对于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和翼腭窝手术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中利用A、B、C、D点为参照点确定颌内动脉走行的方法,有助于内镜经鼻(上颌窦)手术中颌内动脉的定位及结扎处理。 相似文献
17.
眶下气房分型与鼻内镜鼻窦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眶下气房分型,探讨其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中处理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5例(630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冠状位和轴位鼻窦CT扫描确认有眶下气房。从瞳孔中心设想一条垂直线向下至上颌窦,眶下气房位于内眦部下方,其外壁未超过设想线为Ⅰ型;眶下气房一部分突入上颌窦内,超过设想线,未包括全部眶底为Ⅱ型;眶下气房突入上颌窦并占据全部眶下壁为Ⅲ型。记录鼻内镜手术中所见。结果CT显示315例(630侧)中眶下气房43例(72侧),占11.4%。Ⅰ型28/72侧(38.9%);Ⅱ型26/72侧(36.1%);Ⅲ型18/72侧(25%)。结论眶下气房结构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可以作为参考标志,其分型可以辅助判断筛窦开放范围、上颌窦开放难易度和决定手术方式,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解剖定位资料。方法经鼻内镜下解剖16具湿性成人尸头32侧泪囊,确定泪囊鼻腔造口的最佳解剖位置标志;并结合2例手术失败病例和12例尚未行手术的慢性泪囊炎病例的相关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最佳解剖定位数据。结果泪囊上、下点与鼻小柱和鼻翼交界点及"中鼻甲腋"(即中鼻甲前端位于鼻腔外侧壁的附着处)的距离分别为33.0±3.3mm、44.6±4.9mm和6.8±1.4mm、3.2±1.6mm;2例手术失败病例的泪囊鼻腔开口位置较低。结论手术中,应在中鼻甲腋前上方定位鼻腔内泪囊开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