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以及凋亡细胞数量变化、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3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缺血再灌注促红细胞生成素组30只(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经腹腔按200U/b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200U/mL),生理盐水对照组经腹腔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观察时相点为2,6,12,24,48h,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CA1区细胞数量情况,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热休克蛋白70表达情况。结果:6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细胞的计数:生理盐水对照组再灌注后12,24,48h比正常对照组细胞数明显减少[(268.6&;#177;44.5)个/视野。(240.8&;#177;22.5)个/视野,(201.8&;#177;30.7)个/视野,(337.3&;#177;45.3)个/视野,t=2.845—5.587,P&;lt;0.01],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再灌注后12,24,48h比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数明显增加[(286.7&;#177;33.8)个/视野,(271.9&;#177;30.4)个/视野,(258.3&;#177;29.5)个/视野,t=3.189—5.589,P&;lt;0.01]。②脑海马CA1区凋亡细胞计数:生理盐水对照组再灌注后2,6,12,24、48h比正常对照组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16.5&;#177;3.5)个/视野,(28.4&;#177;6.5)个/视野,(48.8&;#177;7.6)个/视野,(60.7&;#177;10.2)个/视野,(81.6&;#177;12.3)个/视野,(8.8&;#177;2.1)个/视野,t=2.985—6.324,P&;lt;0.01],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再灌注后2,6,12,24,48h比生理盐水对照组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12.7&;#177;3.4)个/视野,(21.5&;#177;5.8)个/视野,(32.7&;#177;4.6)个/视野,(42.8&;#177;6.6)个/视野,(51.8&;#177;9.5)个/视野,t=3.457—6.347,P&;lt;0.01]。③脑海马CA1区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生理盐水对照组再灌注后2,6,12,24,48h比正常对照组热休克蛋白70表达明显增多(0.264&;#177;0.027,0.328&;#177;0.053,0.475&;#177;0.067,0.587&;#177;0.095,0.512&;#177;0.063,0.225&;#177;0.024,t=3.254—6.028,P&;lt;0.01),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再灌注后2,6,12h比生理盐水对照组热休克蛋白70表达明显增多(0.335&;#177;0.033,0.448&;#177;0.055,0.647&;#177;0.078,t=3.262—5.483.P&;lt;0.01)。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增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织海马CA1区细胞存活数量,对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具有阻抑作用,使热休克蛋白70表达上调,从而起到了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神经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凋亡细胞数量变化、脑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含量、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改变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3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缺血再灌注促红细胞生成素组30只(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于再灌注开始时经腹腔按2000U/kg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200U/mL),生理盐水对照组经腹腔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观察时相点为2.6,12,24,48h,每个时间点6只。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CA1区细胞数量情况,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羟胺法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结果:6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细胞计数: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再灌注后12,24,48h比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数明显增加[(286.7&;#177;33.8),(268.6&;#177;44.5)个/视野;(271.9&;#177;30.4).(240.8&;#177;22,5)个/视野:(258,3&;#177;29.5),(2018&;#177;307)个/视野;(t=3.189~5.589,P&;lt;0.01)]。②脑海马CA1区凋亡细胞计数: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再灌注后6,12,24,48h比生理盐水对照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21.5&;#177;5.8),(28.4&;#177;6.51个/视野:(327&;#177;4.6),(48.8&;#177;7.6)个/视野;(42.8&;#177;6.6),(60.7&;#177;10.2)个/视野;(51.8&;#177;9.5)个/视野,(81.6&;#177;12.3)个/视野,(t=3.457~6.347,P&;lt;0.01)1。③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再灌注后2,6.12,24,48h比生理盐水对照组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48.2&;#177;5.1),(59,4&;#177;5.5)mmol/L;(51.4&;#177;6,3),(66,3&;#177;98)mmol/L:(59.7&;#177;6.6),(80.7&;#177;10.2)mmol/L;(55.7&;#177;8.1),(77.8&;#177;9.2)mmol/L:(49.3&;#177;6.7),[67.3&;#177;7,1)mmol/L,(t=3.258~5,624,P&;lt;0.01)]。④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再灌注后2,6,12,24,48h比生理盐水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增高[(3.78&;#177;0.74),(3.21&;#177;0.31)μkat/L;(3.41&;#177;0.43),(2.92&;#177;0.31)μkat/L;(3.21&;#177;0.35),(2.51&;#177;0.27)μkat/L;(3.64&;#177;0.55),(3.01&;#177;0.32)μkat/L;(4.10&;#177;0.56),(3.55&;#177;0.41)μkat/L,(t=3.485~6,457,P&;lt;0.01)]。⑤脑组织丙二醛含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再灌注后2,6,12,24,48h比生理盐水对照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40.7&;#177;4.4),(54.6&;#177;6.7)μmol/L;(51.3&;#177;5.4),(65.7&;#177;8.8)μmol/L;(61.7&;#177;7.2),(77.4&;#177;7.5)μmol/L;(53.8&;#177;6.4),(67.8&;#177;9.1)μmol/L;(39.7&;#177;4.0),(53.3&;#177;4.9)μmol/L,(t=3.541~6.045,P&;lt;0.01)]。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增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织海马cAl区细胞存活数量,对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具有阻抑作用,降低一氧化氮生成量,使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程度减轻,起到了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凋亡细胞数量变化、脑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含量、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改变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3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缺血再灌注促红细胞生成素组30只(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于再灌注开始时经腹腔按2000U/kg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200U/mL),生理盐水对照组经腹腔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观察时相点为2,6,12,24,48h,每个时间点6只。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CA1区细胞数量情况,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羟胺法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结果:6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细胞计数: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再灌注后12,24,48h比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数明显增加犤(286.7±33.8),(268.6±44.5)个/视野;(271.9±30.4),(240.8±22.5)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外研所三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鼠龄4~6个月)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10只。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来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总RNA的提取:在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可见28s和18s两个清晰条带,28s与18s比值约为2:1,未见明显降解。②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在正常脊髓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有少量表达,目的基因与内参的吸光度比值为0.107&;#177;0.017,0.289&;#177;0.023;缺血再灌注损伤48h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分别为0.173&;#177;0.032,0.725&;#177;0.109,比正常对照组增加61.7%和150.9%,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③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水平的表达:阳性反应显色位于细胞膜及胞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反应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存在,但主要集中于神经元。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细胞有少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15;200)为13.10&;#177;2.68;而脊髓损伤组表达明显增加,荧光亮度增强,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15;200)为36.00&;#177;5.9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结论:脊髓组织中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建立右肾切除,左肾肾动脉夹闭45min后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将54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肾未缺血再灌注组18只,切除右肾,不夹闭左肾动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再灌注达1,6,24h时间点检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并观察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纳入动物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0.93&;#177;0.09),(1.19&;#177;0.08)μmol/g,(1919.55&;#177;126.52),(1338.10&;#177;5.50)μkat以,P〈0.05]。②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血肌酐、尿素氮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降低[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87.53&;#177;1.22),(121.63&;#177;21.17)μmol/L,(252.06&;#177;4.59),(369.14&;#177;18.38)mg/L,P〈0.05]。③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脏病变与肾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明显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基底膜多完整,肾小管腔内见少量管型。
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抗氧自由基损伤.提高内源性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10只。干预组给予EPO预处理,15min后,对模型组和干预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建模后2h进行血流再灌注;对假手术组仅建立假手术模型,建模后2h灌注生理盐水。记录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面积、脑神经元凋亡情况,用RT-PCR检测谷氨酸转运体(GLT-1)mRNA的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蛋白表达。结果干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梗死灶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量神经细胞凋亡,而干预组缺血区仅部分凋亡。脑缺血再灌注后2h,模型组与干预组大鼠缺血区GLT-1 mRNA和GLAST蛋白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而干预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EPO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途径。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外研所三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鼠龄4~6个月)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10只。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来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总RNA的提取:在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可见28s和18s两个清晰条带,28s与18s比值约为2∶1,未见明显降解。②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在正常脊髓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有少量表达,目的基因与内参的吸光度比值为0.107±0.017,0.289±0.023;缺血再灌注损伤48h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分别为0.173±0.032熏0.725±0.109,比正常对照组增加61.7%和150.9%,二者相比差异显著穴P<0.01雪。③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水平的表达:阳性反应显色位于细胞膜及胞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反应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存在,但主要集中于神经元。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细胞有少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00)为13.10±2.68;而脊髓损伤组表达明显增加,荧光亮度增强,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00)为36.00±5.9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穴P<0.01雪。结论:脊髓组织中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实验以巢蛋白(nestin)作为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应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研究Nestin与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关系,初步探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相关机制。 方法共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于全脑缺血30 min再灌注3 h、6 h、12 h、24 h、3 d、7 d、14 d及21 d时各取4 只大鼠处死取材,将脑组织标本制作成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estin与EPO表达水平。 结果(1)正常对照组海马区、室旁区、皮质区均未见Nestin染色阳性细胞,实验组缺血再灌注3 h室管膜下区、海马区即有Nestin染色阳性细胞表达,于再灌注14 d时达到高峰,再灌注21 d仍有表达,但表达强度逐渐减弱。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时间段Nestin均数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相邻时间段Nestin均数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区可见少量EPO表达,实验组缺血再灌注3 h时开始有少量表达,于再灌注24 h时达到高峰,以后则逐渐减弱,但在缺血21 d后仍有表达。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时间段EPO均数经方差分析,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EPO表达水平除再灌注7 d与3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外,其余各相邻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estin、EPO阳性表达细胞增加;EPO阳性细胞表达增加是脑组织神经损伤后早期保护性反应之一;Nestin、EPO的表达规律具有一致性,EPO可能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非造血生物作用逐渐引起关注:研究显示,EPO可减轻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的损伤,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减轻细胞内钙超载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使其有望成为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建立右肾切除,左肾肾动脉夹闭45min后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将54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肾未缺血再灌注组18只,切除右肾,不夹闭左肾动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再灌注达1,6,24h时间点检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并观察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纳入动物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0.93±0.09),(1.19±0.08)μmol/g,(1919.55±126.52),(1338.10±5.50)μkat/g,P<0.05]。②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血肌酐、尿素氮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降低[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87.53±1.22),(121.63±21.17)μmol/L,(252.06±4.59),(369.14±18.38)mg/L,P<0.05]。③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脏病变与肾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明显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基底膜多完整,肾小管腔内见少量管型。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抗氧自由基损伤,提高内源性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MT 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60 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7 d 组和治疗7 d 组.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建立小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治疗7 d 组分别于处死前3 d 腹腔注射MT(20 mg/kg,3 次/ d),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小鼠于处死前3 d 采用Y-型电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行为检测完毕后行脑组织SOD、NO、MDA 及脑组织含水量检测;电镜下观察海马CA3 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7 d 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P < 0.05);治疗7 d 组SOD 含量显著升高,NO、MDA 含量明显下降;电镜下,较非治疗组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明显改善.结论:褪黑素可以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不同程度的减少或减轻神经元的损害,说明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Fan及P53是重要的促进凋亡的调控基因,属于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其表达产物具有传递凋亡信号的作用,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的凋亡,而葛根素则能够减轻细胞的凋亡程度。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脑复苏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及P53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
材料:实验于2001-09/2002-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3个月龄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葛根素治疗组,15只/组。
方法:葛根素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第一颈椎两侧翼小孔,但不电凝两侧椎动脉,只分离两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之。葛根素治疗组于缺血前1h给予葛根索注射液100mg/kg,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给药。各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6,12,24,48h即速处死,每次每组3只。分离海马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Fas及P5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Fas及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
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Fas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6,12,24,48h时差异显著[(15.0&;#177;4.3)。(13.5&;#177;4.9);(40.7&;#177;3.4),(27.2&;#177;3.1);(37&;#177;4.8),(22.0&;#177;2.1);(24.7&;#177;4.1)。(18.9&;#177;5.3)个/mm;P〈0.05,P〈0.01]。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P53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索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48h均明显降低[(25.3&;#177;4.4),(12.8&;#177;2.7);(24.3&;#177;3.6),(10.9&;#177;3.0)个/mm;P〈0.01]。④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12,24,48h均明显降低[(34.0&;#177;3.7),(21.0&;#177;3.7);(41.0&;#177;4.2),(33.0&;#177;4.8);(71.0&;#177;5.5),(41.0&;#177;3.4)个/mm;P〈0.01]。
结论:给予葛根紊治疗的大鼠缺血再灌注6-48h时Fas的表达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24—48h时P53的表达亦明显减少,且凋亡细胞数也呈下降趋势,进一步证实葛根紊的脑保护作用,提示葛根素抑制脑复苏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减少促凋亡基因Fas及P5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Fas及 P53是重要的促进凋亡的调控基因,属于肿瘤坏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其表达产物具有传递凋亡信号的作用,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的凋亡,而葛根素则能够减轻细胞的凋亡程度。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脑复苏后海马 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及 P53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材料:实验于 2001-09/2002-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 3个月龄 W istar大鼠 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葛根素治疗组,15只 /组。方法:葛根素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第一颈椎两侧翼小孔,但不电凝两侧椎动脉,只分离两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之。葛根素治疗组于缺血前 1h 给予葛根素注射液 100m g/kg,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给药。各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 3,6,12,24,48h 即速处死,每次每组 3只。分离海马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 Fas及 P5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 Fas及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结果:实验纳入大鼠 4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 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Fas 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6,12,24,48h 时差异显著 [(15.0±4.3),(13.5±4.9);(40.7±3.4),(27.2±3.1);(37.0±4.8),(22.0±2.1);(24.7±4.1),(18.9±5.3)个 /m m ;P <0.05,P <0.01]。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 P53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 24,48h 均明显降低[(25.3±4.4),(12.8±2.7);(24.3±3.6),(10.9±3.0)个 /m m ;P <0.01]。③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 12,24,48h 均明显降低[(34.0±3.7),(21.0±3.7);(41.0±4.2),(33.0±4.8);(71.0±5.5),(41.0±3.4)个 /m m ;P <0.01]。结论:给予葛根素治疗的大鼠缺血再灌注 6~48h 时 Fas的表达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 24~48h 时 P53的表达亦明显减少,且凋亡细胞数也呈下降趋势,进一步证实葛根素的脑保护作用,提示葛根素抑制脑复苏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减少促凋亡基因 Fas及 P5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和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从细胞凋亡角度研究葛根素治疗脑复苏的机制。方法 :对实验大鼠于缺血再灌注前应用葛根素注射液 10 0 mg/ kg腹腔内注射 ,然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海马 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数及 c f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葛根素能减少细胞凋亡 ,下调 c fos蛋白的表达。结论 :葛根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Nitricoxide(NO)isanewneurotransmitter,existsincentralnervoussystemwidelyandtakespartinnerveconductionandreg-ulationofcerebralbloodstream犤1犦.Butthechangeofnitricoxidesynthetase(NOS)positiveneuronshasn'tbeenreportedindetail.WeadopthistochemicalmethodtoobserveNOSpositiveneuronsinhippocampusCA1ofratswithhyperglycemia.1Materialsandmethods1.1GroupsandanimalmodelsDivide40Wistarratsweighted200~250ginto3groups.Normalcontrolgroup(NC):20rats.Hyperglycemiagroup(D…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全身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Bcl-2和Bax表达的动态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1/12在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12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即刻全身亚低温4h,分别在再灌注后4,8,24,48,72,96h,7d,7个时间点取脑标本,进行Bcl-2和Bax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常温组相比,全身亚低温组海马CA1区死亡细胞数明显减少[常温比亚低温24h:(195±18)比(214±20)个/mm,P<0.05;48h:(185±17)比(215±21)个/mm,P<0.01;72h:(130±20)比(200±17)个/mm,P<0.01)];Bcl-2蛋白免疫反应强度峰值增高,持续时间延长[灰度值:常温比低温:24h(40±8比57±8,P<0.01);48h(42±6比55±8,P<0.01);72h(38±4比41±6,P<0.01)]。Bax蛋白免疫反应强度峰值减低,持续时间缩短[灰度值:常温比低温24h(32±4比24±5,P<0.05);48h(30±7比24±6,P<0.05);72h(26±4比22±5,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对缺血性锥体细胞损害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增强具有抗凋亡的Bcl-2蛋白的表达,延长其表达持续时间,而减弱具有促凋亡的Bax表达,同时缩短其表达持续时间,此可 相似文献
18.
背量:先前实验中已经证实补肾活血化痰中药健脑安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2-24h内糖皮质激素含量增高,降低高糖皮质激素的促神经细胞凋亡毒性作用。这一作用是否在受体环节也有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中药健脑安对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干预作用,进一步明确健脑安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细胞的作用靶向;并与复方阿米三嗪进行阳性对照。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心实验室。
材料:实验于2002啊07/2003—03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取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拮抗剂组5组.每组16只.每组又分为再灌注2,6.12和24h 4个时点,每个时点4只。
方法:①给药:除模型组外,其他4组大鼠于造模前7d开始灌胃给药。1次/d。假手术组给予7μL/(g&;#183;d)蒸馏水;阳性对照组予复方阿米三嗪7,39mg/(kg&;#183;d);治疗组予健脑安(肉苁蓉、石菖蒲、大黄等组成)生药6.7g/(kg&;#183;d):拮抗剂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10g/(kg&;#183;d),7μL/g。②给药7d后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麻醉后,剥离颈总动脉后缝合,不予进栓线。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在再灌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噩白表达的变化,计算CA2区3个200倍视野内阳性细胞数。
结果:8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假手术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损伤侧与健侧双侧对称,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差别。模型组、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拮抗剂组损伤侧较健侧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明显减少,亦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拮抗剂组在再灌注各时间点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健脑安对糖皮质激索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含量的涧节有选择性,不能调节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与复方阿米三嗪相似;但健脑安可通过降低血浆和脑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先前实验中已经证实补肾活血化痰中药健脑安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2~24h内糖皮质激素含量增高,降低高糖皮质激素的促神经细胞凋亡毒性作用。这一作用是否在受体环节也有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中药健脑安对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干预作用,进一步明确健脑安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细胞的作用靶向;并与复方阿米三嗪进行阳性对照。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心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7/2003-03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取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拮抗剂组5组,每组16只,每组又分为再灌注2,6,12和24h4个时点,每个时点4只。方法:①给药:除模型组外,其他4组大鼠于造模前7d开始灌胃给药,1次/d。假手术组给予7μL/(g·d)蒸馏水;阳性对照组予复方阿米三嗪7.39mg/(kg·d);治疗组予健脑安(肉苁蓉、石菖蒲、大黄等组成)生药6.7g/(kg·d);拮抗剂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10g/(kg·d),7μL/g。②给药7d后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麻醉后,剥离颈总动脉后缝合,不予进栓线。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在再灌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蛋白表达的变化,计算CA2区3个200倍视野内阳性细胞数。结果:8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假手术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损伤侧与健侧双侧对称,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差别。模型组、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拮抗剂组损伤侧较健侧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明显减少,亦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拮抗剂组在再灌注各时间点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健脑安对糖皮质激素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含量的调节有选择性,不能调节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与复方阿米三嗪相似;但健脑安可通过降低血浆和脑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