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国耀 《华夏医学》2004,17(5):844-846
骨膜游离移植成骨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与骨髓、人工骨或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移植,成骨效能明显提高,是修复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我院自1998年来对3例患者采用自体游离胫骨骨膜移植重建小关节,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病例1:女性,18岁。左第二跖骨头无菌性坏死,病史2年。第二趾根部肿痛,行走时加重。查体:屈伸第二耻疼痛加剧,局部活动受限。病例2:女性,29岁。右第一跖趾关节结核。病史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报告了应用游离自体骨膜移植修复囊性骨缺损4例,经随访证实疗效满意。自体骨膜移植术简单易行,无需特殊设备和器械,移植骨膜成骨早而快,可均匀填充骨缺损,对机体损伤小,对供区骨结构无破坏,所取之骨膜缺损区,1个月可新生,患者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康  李龙 《柳州医学》2006,19(3):129-130
目的评价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骨缺损患者应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进行手术植入治疗,其中5例单纯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3例取自体髂骨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混合后植入,进行连续6~12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无不良的局部和全身反应。X线片显示,术后3个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有新生骨形成:6个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区明显有新骨长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已基本修复。3~6个月自同化磷酸钙人工骨的密度逐渐减低。结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其内连接结构既可以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又便于骨组织长入;其理想的生物降解效应更有利于骨组织的改建和塑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吻合血管的异体骨膜移植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和停用免疫抑制剂后成骨情况。方法:将供体带血管蒂股骨骨膜吻合移植于受体尺骨1.5cm骨缺损处,使用6周免疫抑制剂后停药,分批处死。作大体观察,X线、光镜、电镜检查。结果:异体骨膜移植组早期成骨且修复骨缺损,停用免疫抑制剂后骨缺损继续修复。对照组无一成骨。结论:吻合血管的异体骨膜在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停药后能够成骨并诱导自体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其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人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大体、组织学及x线检测。结果:(1)3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2)A、C组骨生成、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B组;(3)A、C组骨缺损愈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A、C组骨缺损均于术后8周愈合.B组骨缺损在术后10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复合松质骨粒型自固化磷酸钙的成骨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约0.5 cm ×0.5 cm×0.5 cm的松质骨粒型自固化磷酸钙植入于兔骶棘肌袋内,抽取自体骨髓2ml复合于一侧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天、4周、8周、12周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颗粒密度,并行组织病理学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12周实验组颗粒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学切片观察术后4周实验组有成骨样细胞,至术后12周时可见大量的板层状骨组织;术后12周的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表面孔隙内有明显的骨样组织,同时有钙颗粒沉积.结论自体骨髓复合于松质骨粒型自固化磷酸钙能明显促进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治疗后期创伤性关节炎的方法,本厂家要用人工破坏新西兰兔股骨头面关节软骨的方法,成功制成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以自体骨膜移植治疗,辅以自制关节功能锻炼器进行锻炼。结果显示,骨膜再生软骨修复关节面效果确切。认为,用自体骨膜移植时骨膜生发层朝向关节腔及术后关节功能锻炼对实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营养机制及营养来源。方法:用白兔20只,分为3组,A组行关节腔内骨膜游离置入,B组行浅表软骨缺损骨膜移植,C组行深处骨松质的软骨缺损骨膜移植。通过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移植骨膜的衍化及转归。结果:8wk后A组置入的骨膜形成游离体,B组仅有少量软骨再生,且质量较差,C组有良好的软骨生成。结论:营养是骨膜化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自体骨膜游离植入关节腔后,滑液是其主要  相似文献   

13.
自体骨—骨膜转移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自体骨-骨膜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探讨骨膜间充质细胞对关节透明软骨组织全层缺损修复的作用与机制。方法:以成年兔胫骨内上侧的骨-骨膜组织作为供体,镶嵌式植入兔自体髌股关节之股骨滑车关节软骨等大、相同形状的全层缺损区,术后4-24周分别对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结果:自体骨-骨膜移植组织与缺损周围组织完全愈合,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显示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组织。结论:自体骨-骨膜组织移植修补关节软骨缺损可以诱导关节软骨缺损以透明软骨方式进行修复,这为临床应用自体骨-骨膜组织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同化磷酸钙(CPC)复合A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及其成骨效应。方法:取兔骨髓,分离骨髓基质细胞,选取松质骨粒型自骨化磷酸钙置于板孔内,A组复合BMSC(3m1)和bFGF(100μg/m1);B组仅复合BMSC(3m1);C组仅为CPC;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4h后植入兔骶棘肌内。分别于术后3天、4周、8周、12周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粒密度,光镜组织病理检测及图像分析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12周时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A、B组骨粒的密度明显比C组高,12周时A、B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光镜检测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术后8周A、B组有大量成骨样细胞,12周时有大量的板层状骨形成;而C组仍有较多的空泡,仅有少量的骨样组织。术后4周时A、B、C组的成骨面积差异有显著性。术后12周扫描电镜观察到A组的表面空隙内有明显的骨样组织填充,同时有多量的钙颗粒的沉积;B组次之,C组最少。结论:bFGF可促进BMSC的增殖.BMSC能与自固化磷酸钙相容生长,自固化磷酸钙复合BMSC和bFGF可明显诱导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1只新西兰白兔双侧尺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W、7W进行大体形态、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9W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术后7W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 愈合迹象;术后9W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治疗后期创伤性关节炎的方法,本研究采用人工破坏新西兰兔股骨头面关节软骨的方法,成功制成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以自体骨膜移植治疗,辅以自制关节功能锻炼器进行锻炼。结果显示,骨膜再生软骨修复关节面效果确切。认为,用自体骨膜移植时骨膜生发层朝向关节腔及术后关节功能锻炼对实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将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移植于兔桡骨的骨缺损,研究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取45只兔,年龄在1岁~1.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只,造成两侧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其中一组植入CPC/自体颗粒骨为B组,其他两组分别植入单纯CPC为A组和单纯自体颗粒骨为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通过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CPC/自体颗粒骨组的新骨形成量均优于单纯CPC组,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组相似。组织学检查表明,CPC/自体颗粒骨组CPC的降解率快于单纯CPC组,这更符合骨缺损修复的需要。结论:CPC/自体颗粒骨复合物的新骨形成能力优于单纯CPC,并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相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体骨-骨膜复合物修复膝关节的软骨缺损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胫骨平台骨折伴关节软骨缺损手术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 本组6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0.5~1.5年,平均1年.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良好,疼痛症状基本消失.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综合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优3膝、良2膝,优良率83.3%.结论 加强自体骨-骨膜复合物修复膝关节的软骨缺损术后的康复护理,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在多种严重致伤因素作用下,肢体某一节段复合组织呈环形或大部分呈环形毁损,而肢端完整或大部分完整,急诊一次完成肢体血运重建,同时进行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创面,保持肢体不短缩下成活。该手术技术条件要求高,且临床护理有其特殊性。为此,就其临床观察及护理工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18~42岁,平均27岁。受伤部位:手、前臂段9例,足、小腿段2例。致伤原因:机械撕脱伤2例,热压伤3例,电烧伤4例,炸伤2例。伤肢损伤情况:全部病例均为大范围复合组织缺损,长度为15cm~40cm,平均21cm,肢端均处于严重缺血或无血…  相似文献   

20.
《辽宁医学杂志》2006,20(4):264-265
由于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障碍,再灌注治疗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有限。比利时Leuven大学的Stefan Janssens等以67例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探索在梗死相关动脉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对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Lancet杂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