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减少性紫癜(ATTP)患儿血小板生成素(TPO)及血小板TPO受体c-MPL mRNA基因转化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PO、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水平;半定量RT-PCR法检测外周血血小板c-MPL mRNA的相对量。结果 ATTP患儿初治时血浆TPO水平增高,血小板c-MOL mRNA较低;以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位随血小板计  相似文献   

2.
为寻求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最佳方法,将我院自1996年11月以来收住的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小剂量IVIG,即0.4g/连用2天;B组应用大剂量IVIG,即0.4g/连用5天。结果显示:小剂量IVIG与大剂量IVIG治疗ITP的疗效相当。小剂量IVIG可以替代大剂量IVIG作为ITP患儿的急救方法。  相似文献   

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部分患儿演变为慢性ITP(CITP),病程迁延,常规治疗措施往往效果不佳。儿童CITP与成人CITP患者在治疗策略和措施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应综合分析患儿出血部位、出血程度、经济负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各种因素对患儿生存质量的不良影响,从而决定治疗方案和选择具体治疗措施,不应简单取决于患儿血小板计数。应严格掌握脾切除术的指征和时机,对部分患儿可考虑采用新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8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ITP),治疗前血小板数均19×10^9/L并伴有明显出血症状,选择口服醋酸泼尼松组19例,剂量为1mg/kg,疗程6-8周。静脉丙球蛋白组28例,剂量为0.25-0.40/kg,时间为2-5天,用前给地塞米松3-5mg预防过敏反应。免疫抑制组11例为西艾克3mg/m^2/周或VCR1.5mg/m^2/周,静脉缓慢滴注,用4-6次。切脾组19例均选择激素无效或依赖  相似文献   

5.
6.
7.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法,对95例ITP病人按治疗方法不同共分为三组:口服激素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及丙球冲击治疗。结果显示,本研究显示口服激素与激素冲击治疗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显著性差异,而丙球治疗较其他二种方法显示出起效快,显效率高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重症病人及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则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巨核细胞计数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22例ITP患儿血清TPO水平,根据巨核细胞数分为A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与B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两组进行TPO水平比较,并观察各组疗效.结果 A和B组TPO水平分别为(368.33±39.47) ng/L,(141.48±11.28) ng/L.A组明显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t=7.44 P<0.01).A组治疗有效率为23.8%,明显低于B组84.2%,其差异有显著性(χ2=6.54 P<0.05).A组有效5例TPO为(109.60±15.59) ng/L,无效16例TPO为(449.18±29.59) ng/L,其差异有显著意义(t=-6.23 P<0.01).结论 ITP患儿血清TPO水平存在较大差异,TPO水平明显增高且无巨核细胞数增高者疗效差,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疫苗接种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血小板生成调控因子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定量检测了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收治的 4 5例急性ITP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骨髓上清液中血小板生成素 (TPO)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水平。结果  ( 1)ITP患儿治疗前血清TP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前TGF 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2 )经过激素治疗缓解后血清TPO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反应差者治疗前血清TPO水平较治疗反应好者显著升高 ( P <0 0 1) ,并高于对照组 ( P <0 0 1)。缓解后血清TGF β1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下降 (P >0 0 5 )。 ( 3)治疗前骨髓上清液中TPO和TGF β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明显高于同期血清水平 (P <0 0 1) ,且和血清中的TPO和TGF β1水平呈正相关。 ( 4 )ITP患儿血小板数目低时 ,TPO水平偏高 ;治疗后血小板数回升时 ,TPO水平有所降低 ,TPO水平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 (r =- 0 6 4 9,P <0 0 5 ) ,同时和巨核细胞数也呈负相关 (r =- 0 5 19,P <0 0 5 )。结论 血清、骨髓上清液中TPO、TGF β1水平的检测可为ITP患儿的病情判断、估计预后、制定个体性治  相似文献   

11.
长春地辛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天文  洪建东 《中国小儿血液》1997,2(5):212-212,211
  相似文献   

12.
13.
为寻求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最佳方法 ,将我院自 1 996年 1 1月以来收住的 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A组应用小剂量 IVIG,即 0 .4g/ (kg·d)连用 2天 ;B组应用大剂量 IVIG,即 0 .4g/ (kg·d)连用5天。结果显示 :小剂量 IVIG与大剂量 IVIG治疗 ITP的疗效相当。小剂量 IVIG可以替代大剂量 IVIG作为 ITP患儿的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巨核细胞计数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22例ITP患儿血清TPO水平,根据巨核细胞数分为A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与B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两组进行TPO水平比较,并观察各组疗效。结果A和B组TPO水平分别为(368.33±39.47)ng/L,(141.48±11.28)ng/L。A组明显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t=7.44 P<0.01)。A组治疗有效率为23.8%,明显低于B组84.2%,其差异有显著性(χ2=6.54 P<0.05)。A组有效5例TPO为(109.60±15.59)ng/L,无效16例TPO为(449.18±29.59)ng/L,其差异有显著意义(t=-6.23 P<0.01)。结论ITP患儿血清TPO水平存在较大差异,TPO水平明显增高且无巨核细胞数增高者疗效差,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0-1992年收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例,占同期患血液病进行脾切除的124例的41.9%。52例进行脾切除及副脾切除,术后出血症状迅速好转,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最高1例可达230×10^9/L。47例远期随访平均为4年,半其中6例术后仍有鼻、紫癜表现,出血倾向较术前好转,术后间歇性激素治疗。2例术后骤发肾上腺危象死亡。1例术后1年半溺水死亡。38例治愈,有效率为81%。着重讨论外科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5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常用的五种治疗ITP方案,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及小儿ITP特点的治疗方法,Ⅰ组口服氨肽,素。Ⅱ组在Ⅰ组在的基础上加氢化考的松静点后改强的松口服。Ⅲ组在Ⅰ、Ⅱ组的基础上加用IVIg。Ⅳ组则在Ⅰ组基础上单用ⅣIg。Ⅴ组在Ⅰ、Ⅱ组基础上加长春新碱静注。结果:五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1.7%、75%、60%、50%。统计学处理后Ⅰ组疗效优于Ⅳ、Ⅴ组,而Ⅰ组与Ⅱ组、Ⅲ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结  相似文献   

18.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 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和 1 3例正常儿童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结果显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为 ( 1 0 0 0 8± 38 4 )pq ml,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为 ( 1 4 4 0 7±2 83)pq ml,显著高于正常儿 (P <0 0 5)。因此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受骨髓巨核细胞数调控 ,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则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主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9.
86例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6例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赵辉臧晏胡亚美作者单位: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们总结了4年来收治的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并进行了长期追踪观察,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了8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ITP),治疗前血小板数均值为19×109/L并伴有明显出血症状。选择口服醋酸泼尼松组19例,剂量为1mg/kg,疗程6—8周。静脉丙种球蛋白组28例,剂量为0.25—0.40/kg,时间为2—5天,用前给地塞米松3—5mg预防过敏反应。免疫抑制组11例为西艾克3mg/m2/周或VCR1.5mg/m2/周,静脉缓慢滴注,用4—6次。切牌组19例均选择激素无效或依赖者。醋酸泼尼松组显效率为57.9%,无效率为10.5%,总有效率为89.5%。静脉丙种球蛋白组28例,完全反应率为71.4%,总有效率为89.3%。切脾组显效率为84%,总有效率为89.5%。长春新碱总有效率为63.6%。醋酸泼尼松仍作为首选药物。静脉丙种球蛋白费用昂贵,只能作为急救药物,适于急重症ITP,采用小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仍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并可减少病人负担。切脾应掌握适应症,选择年龄大于4岁和病程半年以上为宜,因年龄太小易出现凶险感染。长春新碱类药物适于难治性ITP或年幼儿不能切脾的重症IT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