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76例病人,心导管检查的16例,平均肺动脉压力65±17mmHg,其余经多普勒测定为50mmHg。于体外循环下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术前、术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结果 术后3例死亡,占3.9%,余73例治愈。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50例体重7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3.
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75例、年龄4个月~3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级。采用静脉和吸入复合全麻及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复温后常规给予多巴酚丁胺、硝普钠及米力农,停体外循环后适当过度通气维持稍低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结果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搏,顺利停体外循环辅助,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前超声提示5例有心室水平双向分流的患儿术后2d拔除气管导管,其余患儿均于术后1d拔除气管导管,全组患儿均顺利出院。结论在保证前负荷足够的前提下,体外循环前保持一定的肺循环阻力、体外循环后降低肺循环阻力并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自1985年3月至1990年8月,手术治疗单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6例。所有病例的肺动脉收缩压≥12kPa(90mmHg),主肺动脉与体动脉收缩压比值(P_p/P_(?))≥1.00。手术死亡率6.25%。本文就术前状况和手术危险性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估法。认力右下肺动脉直径同胸廓横径比率(RIPA/T)、肺、体循环阻力比(R_p/R_s)、肺、体循环血量比(Q_p/Q_s)、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血氧饱合度(SaO_2)是估计手术危险性的主要参数。同时简单介绍了一种新的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相似文献   

5.
高原地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1年 10月对 2 3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就其围术期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2 3例患者中 ,男性 8例 ,女性 15例 ,年龄 1 5~ 14岁 ,平均 9 7岁。藏族 9例 ,世居高原的汉族 14例。所有患者均经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 ,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 14例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6例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心功能Ⅰ~Ⅱ级 2 0例 ,Ⅲ级 3例。心胸比例 0 5 2~ 0 6 0。所有患者均合并程度不等的肺动脉高压 ,其中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诊断性治疗及远期随访结果,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性治疗体会。方法: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65例,分别给与选择性扩张肺动脉药物治疗,以不吸氧状态下末梢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为主要标准,判断手术指征。结果:手术5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围手术期死亡1例,无远期死亡,11例不具备手术条件,继续药物治疗。随访12~36个月,平均肺动脉压力低于40 mmHg(1 mmHg=0.133 kPa)。未手术患者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通过药物对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可以对肺动脉高压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6月~2000年2月,我院对16例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实施了带活瓣补片修补术,近期取得了满意效果。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37例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37例室间隔缺损(VSD)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37例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应用包括休息、吸氧、口服卡托普利及静滴前列腺素E1等在内的降肺动脉压综合治疗,治疗后若杂音增强,血氧饱和度(SaO2)升高,心脏彩超示左右向右分流增加,则进行手术治疗;若变化不明显,重复用药。全组病例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修补缺损。分别观察术前、后的SaO2,肺动脉压以及心功能,随访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死亡率。结果:术后2例死于低心排,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他病例恢复顺利。经随访1例患于术后8月死亡,其他患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血氧饱和度可作为判断是否手术的简单易行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右房/肺动脉切口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优越性及操作要点。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9年7月年合并PH的VSD患者154例,采用右心室切口行VSD修补术者42例作为对照组,经右心房或肺动脉切口行VSD修补术者112例作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术后病死率、低心排量综合征发生率、肺动脉危象发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SD合并PH病例经右房/肺动脉径路治疗可减少其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11.
部分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部分房室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及效果。方法 :部分房室隔缺损病人 2 75例 ,年龄 9个月~ 6 0岁 ,平均 ( 14 4± 11 1)岁。男性 117例 ,女性 15 8例。术中见均有较大的原发孔缺损呈半圆形 ,二尖瓣裂隙为完全性的 179例 ,部分的为 81例 ,有二尖瓣双开口 1例。合并畸形有卵圆孔未闭4例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房缺 ) 2 5例 ,左上腔静脉 4例 ,主动脉瓣下膜样狭窄 2例 ,动脉导管未闭 1例 ,单心房 2例 ,三房心 1例。所有病人均修复二尖瓣裂隙 ,以心包修补原发孔房缺。结果 :早期死亡 11例 ,4 %。晚期死亡 5例。其余病人经 6个月到 2 5年随诊 ,其中心功能已达Ⅰ级 2 0 6例 ,Ⅱ级 5 2例。晚期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2例 ,行二尖瓣替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6例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3例。结论 :对于部分房室隔缺损的病人一经发现需尽早手术治疗 ,妥善修复二尖瓣裂隙 ,严密闭合原发孔房缺 ,防止传导阻滞的发生 ,尽量修复三尖瓣关闭不全是取得良好远期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 (VSD)伴肺动脉高压 (PH)外科治疗的结果和经验。方法 对 6 0例 1岁以下婴儿室缺伴肺高压的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年龄 2~ 11个月 ,平均 (6 2 3± 2 6 0 )个月 ,体重 3~ 10kg,平均 (5 5 0± 1 2 6 )kg。术前中度以上肺高压 5 3例 (88 8% )。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3例 (5 % ) ,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急性心包填塞。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危象 ,术后出血和肺部感染。结论 婴儿室缺伴肺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前、术后支持疗法 ,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 ,术后注意呼吸、循环监测 ,加强呼吸道管理 ,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的心律失常的类型,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我科行封堵治疗的115例VSD患者,结合临床资料、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封堵术中及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相关因素及转归。结果: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2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术后并发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共37例,其中Ⅲ°AVB8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4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BBB)6例。分析其发病原因,均与封堵器直径≥10mm有密切相关性,而与合并膜部瘤及操作时间无关。结论: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治疗术常见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避免采用直径过大的封堵器是减少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电视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7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报告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6 7例的结果。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5月 ,行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6 7例 ,其中男性 36例 ,女性 31例 ,年龄 3~ 39岁 ,体重 13~ 6 8kg。室缺直接缝合 6 2例 ,涤纶补片修补 5例 ,同时行三尖瓣成形 5例。结果 :术中扩大切口 2例 ,室缺残余漏 1例 ,二次开胸止血 1例 ,手术时间 3 0~ 5 6h ,平均 3 1h。体外循环时间 6 2~ 15 2min ,平均 98min ;升主动脉阻闭时间 16~ 5 2min ,平均 2 8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 ,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1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在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根据二尖瓣病变作相应处理,行交界折叠术7例,环缩后瓣瓣环6例,2例未加处理。结果15例患无手术并发症,无早期死亡。术后心脏超声检查发现3例二尖瓣有微一少量反流,余12例处理无反流,恢复顺利。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进行相应处理可改善术后近期恢复及远期效果,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外科手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指征为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3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Ⅲ度AVB)、残余漏1例、封堵失败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 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 mm,较术前诊断的平均26 mm增大.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3例Ⅲ度AVB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 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安全可靠,避免治疗失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称型封堵器(SVSO)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VSO介入治疗63例PMVSD患者。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3.0%(58/63)。PMVSD直径5.1±1.9mm,PMVSD距主动脉瓣2.7±1.0mm,SVSO直径7.2±2.1mm。即刻封闭率94.8%。心律失常发生率23.8%(15/63例),心肌损伤2例,封堵器脱落1例,术后新发生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右心室流出道梗阻1例。平均随访7.4±2.7个月,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应用SVSO介入治疗PMVSD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19.
416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时机、修补方法及补片材料的选择.方法 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连续手术治疗VSD 416例,其中男257例,女159例;年龄40天~46岁,平均4.7±3.4岁,其中婴幼儿235例(56.5%);体重3~80kg,平均14.6±11.5kg,10kg以下者187例(45%).直视缝合307例,新鲜自体心包片修补64例,涤纶片修补44例,毡片修补1例,补片修补均采用全周连续缝合;隔瓣后缺损显露不清楚者,可切开隔瓣或切断园锥乳头肌.结果 术后30天内死亡6例(1.4%),主要并发症发生率8.4%.结论(1)VSD手术时机主张“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正确地选择心脏切口,补片以全周连续缝合可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残余漏,即使不做超越或转移缝合也能避免Ⅲ°房室传导阻滞.(3)新鲜自体心包片是修补VSD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