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半暗带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半暗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43例伴有急性脑血管意外症状和体征的患者,男27例,女16例,年龄50~71岁(平均58.5岁),起病至就诊时间约为2.5~13.5 h。行头部常规CT检查后,立即做CT灌注成像检查,使用CT Perfusion软件分别计算出CBF、CBV、MTT及镜像区CBF、CBV的比值rCBF、rCBV(患侧/健侧),最后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CT灌注参数图像能够明确显示出病灶区,表现为病灶区MTT延长和CBF的下降。患侧半球缺血中心区的CBF、CBV、MTT分别为(24.8±9.6)m l/100 g/m in,(3.3±0.86)m l/100 g,(7.1±2.2)s;缺血边缘区的CBF、CBV、MTT分别为(38.6±10.3)m l/100 g/m in,(3.4±0.91)m l/100 g,(6.4±1.3)s;正常区的CBF、CBV、MTT分别为(48.8±11.2)m l/100 g/m in,(3.7±1.1)m l/100 g,(3.5±1.9)s。缺血坏死区和半暗带区的rCBF分别为0.35±0.16,0.53±0.13,P<0.05。rCBV分别为0.61±0.18,0.81±0.15,Ρ>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能很好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准确显示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计算出多种参数图像及缺血半暗带阈值,为指导临床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缺血半暗带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脑缺血半暗带作为可恢复的脑缺血区,在早期脑梗死病人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治疗、判定疗效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从影像学在确认半暗带的作用方面介绍了急性脑缺血半暗带的影像学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3.
颅脑缺血性疾病CT灌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脑CT灌注技术 1.1脑CT灌注原理与方法脑CT灌注的理论基础是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根据研究,1mg的碘使1ml的组织CT值增加25HU,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通过定量测定局部脑组织的碘聚集量,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缺血半暗带作为可恢复的脑缺血区,在早期脑梗死病人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治疗、判定疗效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从影像学在确认半暗带的作用方面介绍了急性脑缺血半暗带的影像学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56层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发病时间在1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同时行CT平扫、CTP检查及CT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CT平扫检查显示58例可见早期低密度病灶,其余62例均未见明显异常;经CTP检查显示59例患者可见缺血半暗带,且比较梗死区与对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CBF、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CBV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区CBF、CBV、M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TA检查显示本组120例患者中112例可见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现象。结论 联合应用CTP与CTA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I)对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局部自发性再灌注现象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0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6h~10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及全脑CTPI参数图〔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延迟(Delay)图〕。以患者未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并且首次CT-PI显示梗死脑区CBV减低、复查CTPI显示梗死脑区CBV为正常或增高定义为自发性再灌注区,分别观察各灌注参数图的特点并测量再灌注区和对侧镜像正常脑区各灌注参数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再灌注区与对侧正常脑区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共有15例存在自发性再灌注现象,距发病平均时间为61.5h,自发性再灌注脑区表现为CBV/CBF增高、TTP延长(P<0.05)。结论全脑CTPI能可靠发现脑梗死早期自发性再灌注现象,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并对缺血半暗带灌注情况进行动态观察。材料和方法:26例发病时间在6h内临床怀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CT平扫及CTPI检查,测量病变区及镜像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各个参数图异常灌注区面积,并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第一次扫描24h后复查CT平扫及CTPI。结果:第一次CT平扫示非责任的陈旧性脑梗死6例,其余20例均未见异常。CTPI示超急性期脑梗死20例,其中16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其余6例为TIA。复查CTPI示超急性期存在缺血半暗带的16例病例于急性期梗死区周围仍然存在低灌注区,与超急性期半暗带rCBF、rCBV及rMTT比较无明显差异(t分别为2,05,1.515,0.081;P〉0,05)。超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rCBF、rMTT与TIA低灌注区比较有明显差异(t分别为2,868,3,717;P〈0,05),而rCBV比较无明显差异(t=1.748;P〉0.05)。急性期梗死区面积平均1470,75mm^2较超急性期(1387mm。)增大,梗死区面积增加与缺血半暗带所占比例有线性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1.00,P〈0.05)。结论:缺血半暗带不仅仅存在于脑梗死超急性期,在急性期亦可能有缺血半暗带的存在;CTPI不但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而且对不同发病时间病例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8.
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MR扩散、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缺血半暗带 (ischemicpenumbra ,IP)近年来一直是缺血性中风超早期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笔者简要介绍IP的概念并对目前MR扩散及灌注成像在I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脑缺血半暗带的概念IP最初在 1977年通过动物实验提出 ,它是指由于脑缺血所致的脑细胞电活动停止、功能丧失但形态结构保持完整的脑组织。目前普遍认为IP的特征为 :(1)缺血性脑组织 ,位于严重缺血中心区周围的低灌注区 ;(2 )可逆性及可变性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 ,IP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有利情况下 ,可转化为正常灌…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 h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灌注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的Rcbv、Rcbf、MTT及TTP等参数灌注图,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 5例CT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15例平扫未发现异常.20例CT灌注图上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15例患者复查头颅CT平扫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脑梗死区Rcbv、Rcbf明显下降,MTT及TTP明显延长.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Rcbf下降,MTT及TTP延长而Rcbv正常或轻度升高.结论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 1例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于发病后1~12h内,先行常规CT平扫后再行CT灌注成像(CTPI) ,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访。结果:首次常规CT平扫显示:2 1例患者发病后1~12h内,3例初诊为脑梗死;未见异常者18例,经复查CT及临床随访证实,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6例为脑梗死。CTPI显示:2 1例患者发病后1~12h内,灌注正常者4例;灌注异常者17例,CTPI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局部血流量(rCBF)、对比剂达峰时间(TP)、平均通过时间(MTT)改变明显,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MSCT的发展促进了CTPI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感兴趣区的血流灌注状况,可以早期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显示病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对患者选择有效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思。CTPI对感兴趣区外的病灶和小体积病灶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技术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CT 64,对30例发病12h内急性脑缺血患者行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计算出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包括:脑血容量图(CBV)、血流量图(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与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所有病例在发病后3~14天复查CT平扫。结果:30例患者中16例头颅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4例常规平扫未发现异常,而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CBF及CBV减低、MTT及TTP延迟;患侧CBF、MTT、TTP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侧CBV与对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重建CTA图像显示16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中1例伴大脑后动脉狭窄、左侧后交通动脉闭塞);4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及时、准确地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联合应用两者,对早期诊断急性脑缺血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访.选取2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常规CT平扫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15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9例未见异常,后经复查CT及临床随访证实,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为急性脑梗死.脑CTP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32例脑CTP灌注异常,2例脑CTP灌注正常,脑CTP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明显改变,病灶侧与对照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T平扫的敏感度44.11%,特异度71.42%;CTP的敏感度94.11%,特异度100%.结论 脑CTP能够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定量分析可区分中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SAP)和17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以及41例正常胰腺组进行CT灌注扫描。应用pcrfusion 3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Y)、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对各组样本灌注数据的均数及标准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急性胰腺炎临床生化指标与灌注参数BF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MAP、SAP的BF、BV平均值较正常胰腺组显著降低(P〈0.01),PS高于正常组(P〈0.05),MAP组的BF、BV显著高于SAP组。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缺血CT灌注成像各参数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自体血栓栓塞模型研究CT灌注成像各参数在脑缺血 12h内的动态变化以及计算各参数的半暗带阈值。方法 :5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自体血栓栓塞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GELightspeed 16MSCT ,在基础灌注后于栓塞后 2 0min扫描一次 ,1~ 6h内每隔 1h扫描一次 ,6~ 12h内每隔 2h扫描一次。CT灌注软件可以给出每个时间点的各参数图。在完成缺血后 12hCT灌注扫描后 ,断头取脑 ,进行TTC染色 ,并根据CT灌注各参数图和TTC的染色结果将梗塞侧分为中心梗塞区 ,半暗带区和相对正常区三部分。结果 :所有参数的动态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梗塞后 2h内 :CBV在中心梗塞区明显下降 ,在半暗带区轻度下降或正常 ,在相对正常区轻度上升 ,CBF在三个区域均明显下降 ,MTT和TTP均明显延长 ;②梗塞后 2~ 5h :所有参数均在一定水平上轻度波动 ;③梗塞后 5~ 12h :在中心梗塞区和半暗带区CBV和CBF下降 ,MTT和TTP延长和轻度缩短 ,而在相对正常区CBV和CBF明显上升 ,MTT和TTP明显缩短。在缺血 2 0min时 ,若CBV % <6 6 .5 7% ,CBF % <39.2 2 % ,MTT % >2 .6 3或TTP % >1.97,缺血组织就发生不可逆损伤。结论 :实验证明CT灌注成像能够准确地显示脑缺血的部位和范围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CT灌注检查能够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A联合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均行CTA和灌注成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双阳性组、单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3组近期及远期预后.结果:双阳性63例,占52.5%,双阳性组近期及远期预后明显较单阳性组和阴性组差(均P<0.05).结论:灌注成像和CTA可...  相似文献   

16.
隋昕  卢洁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2):1464-1466
CT脑灌注成像(CTP)可以显示脑血流动力学信息,早期即可显示缺血的梗死灶和缺血性半暗带,预测可以存活的脑组织,对早期诊断和治疗脑梗死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随着64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CT平扫、CTP和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联合扫描20min内即可完成,而且利用CTA和平扫图像获得三维脑灌注血容量(perfused blood volume,PBV)成像,可以全面显示病灶范围,避免小病灶的漏诊。  相似文献   

17.
脑肿瘤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获取脑肿瘤的灌注图像,评估CT灌注成像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脑肿瘤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采用电影模式(1 s/周),扫描层厚5 mm,共4层,80 kV,200 mA,重组层厚10 mm,共2层。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50 ml (300 mg I/ml),流率3.5 ml/s,延迟5 s,数据采集45 s。38例脑肿瘤包括9例Ⅰ~Ⅱ级星形细胞胶质瘤(组1),10例Ⅲ~Ⅳ级星形细胞胶质瘤(组2),9例转移瘤(组3),10例脑膜瘤(组4)。分别测量38例脑肿瘤的血流量(BF)、血容积(BV)、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1~4的(BF)~(1/2)分别为(5.99±1.03)、(7.55±1.57)、(7.72±2.02)、(11.40±2.13)ml·min~(-1)·kg~(-1);组1与组2比较t=6.89,组1与组3比较t=4.59,组1与组4比较t=11.03,组2与组4比较t=10.58,组3与组4比较t=7.65,P值均<0.05;组2与组3比较t=1.17,P>0.05。组1~4的(BV)~(1/2)分别为(1.01±0.19)、(1.42±0.38)、(1.25±0.33)、(1.60±0.24)ml·kg~(-1);组1与组2比较t=7.15,组1与组3比较t=3.71,组1与组4比较t=5.93,组2与组3比较t=2.94,组2与组4比较t=2.72,组3与组4比较t=4.46,P值均<0.05。组1~4的(PS)~(1/2)分别为(1.70±0.37)、(3.63±0.95)、(4.29±1.30)、(5.69±1.03)ml·min~(-1)·kg~(-1);组1与组2比较t=11.53,组1与组3比较t=10.61,组1与组4比较t=16.77,组2与组3比较t=3.69,组2与组4比较t=9.94,组3与组4比较t=5.52,P值均<0.05。结论MSCT脑灌注成像能科学地量化脑肿瘤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并有助于肿瘤的术前分级、原发与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判断以及脑内与脑外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结论 CTPI可客观定量地评价肝IR损伤时肝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述了缺血半影组织的病理、病理生理的演变过程及转归,重点介绍缺血半影组织在弥散和灌注上的影像表现及演变及对半影组织的预测作用和临床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