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复习2000~2005年收治的256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资料,对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209例,其中单侧开颅134例,双侧开颅62例,3处开颅13例,死亡12例,死亡率16.7%.47例保守治疗,死亡11例,死亡率23.4%.结论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病情重,变化快,预后也较差.昏迷和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患者应及时手术,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实施颅内压监测,动态CT检查.同时必须注重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纵裂间硬膜下向肿的临床诊断、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的11例外伤性纵裂间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外伤性纵裂间硬膜下血肿因临床少见,且表现不典型,其中5例早期有漏诊或误诊;1例行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余均行中西医结合治疗,11例均痊愈。结论外伤性纵裂间硬膜下血肿临床少见,且血肿量常不大,易被漏诊或误诊,但影像学特点较有特异性,只要充分认识,易于确诊。早期确诊,有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外伤病人术后出现远隔部位出血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7例非外伤性开颅术后的病人出血的时间和类型、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出血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结果对出血量大并伴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的4个病人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良好,而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1例小脑引部出血的病人给予保守治疗后亦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压的改变、血管损伤、血管调节功能改变、血压的改变及凝血功能障碍是非外伤性开颅手术后远隔部位出血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早期治疗是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5月,共开展非外伤性开颅手术252例,术后出现远隔部位出血7例,现将其治疗情况及病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20~70岁,平均51岁。右额部蛛网膜囊肿1例,脑室-腹腔分流手术1例,左、右侧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各1例,左额部脑膜瘤1例,右额叶和左颞顶叶胶质瘤2例。所有患者术后24h复查头颅CT示颅内非手术区出血,其中3例术后4h神志由清楚变昏迷,复查头颅CT示非手术区巨大硬膜外血肿;1例术后12h出现昏迷,复查头颅CT示顶枕部硬膜外巨大血肿;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小脑引部小血肿,详见表1。1.2临床表现7例出现非手术区出血的患者都在术后出现头部难以缓解的疼痛,并逐渐加重;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病人还出现同类手术后难以解释的疼痛或其它症状;4例术后意识清醒后又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渐模糊,至昏迷及一侧瞳孔散大,详见表1。1.3治疗方法4例发生较大硬膜外血肿伴意识障碍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1例小脑引部小血肿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详见表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2011年收治的136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血肿量分别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及保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恢复良好82例,中度残废12例,重度残废25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7例。结论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病情比较重、伤情急、病情变化快,预后也较差。根据病人颅内血肿、中线移位、脑干受压情况以及病人意识状况等综合因素选择及时开颅或者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患者动态CT复查,迟发血肿达到手术条件者及时手术,多能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选择性非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选择性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保守治疗74例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即行持续颅内压监护,并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62例保守治疗,6例急诊开颅清除血肿,4例亚急性期血肿钻孔冲洗引流,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结论除急诊手术外,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严密监护下,尤其在持续颅内压监护下,保守治疗或延期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侧开颅术治疗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1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行双侧开颅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至半年随访,本组患者恢复良好13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0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23.8%。结论双侧开颅术治疗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早发现及处理迟发性颅内血肿,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外伤致大脑间纵裂血肿临床特点及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间纵裂血肿(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ISH)的临床特征、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以来收治的大脑问纵裂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情况。结果本组治愈29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脑疝,治疗后复查有6例出现纵裂硬膜下积液。结论在大脑纵裂间积血达20mL以上,或出血厚度超过1cm,有明显的占位效应的,可以作为大脑间纵裂血肿诊断的一个参考标准。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多以功能障碍或病情稳定与否来考虑选择手术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静脉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64例外伤性静脉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保守治疗、窦旁骨瓣开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跨窦骨瓣成形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各组患者恢复情况,出院后3个月随访GOS评分。结果 16例保守治疗组患者恢复14例(75%),15例窦旁骨瓣开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患者恢复13例(86.7%),跨窦骨瓣成形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患者恢复35例(97.2%)。出院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评分显示均获满意疗效。结论入院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治疗方式是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的关键,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伤性基底节血肿(TBGH)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科收治的41例TBG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及CT检查结果,手术治疗10例,保守治疗31例。结果 伤后6个月根据GOS标准评估预后,其中良好13例,中残21例,重残5例,死亡2例。结论 CT是诊断TBGH的首选方法,大多数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针灸与高压氧治疗可促进康复。只要早诊断,积极正确的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救治及特征,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02—2014-12我院诊治的58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并分析临床特点。结果行保守治疗患儿及钻孔引流术的患儿均痊愈,行开颅术20例患儿痊愈11例(55.00%),切口疝1例(5.00%),死亡2例(10.00%),感染1例(5.00%),伤残5例(25.00%)。儿童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发病率相对偏低、颅内压升高缓、病情发展慢、易发贫血、休克、癫痫、意识障碍等特点,患儿出血部位主要为静脉出血、横窦表面及硬脑膜渗血。结论依据儿童外伤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及临床表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38例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治疗,其中开颅清除颅内血肿的同时行侧脑室切开清除血肿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14例,开颅清除颅内血肿的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7例,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9例,单纯开颅清除颅内血肿4例,保守治疗4例。结果38例病人生存23例,死亡15例,行脑室外引流的患者多获救。结论在积极处理原发性和其他继发性脑损伤的同时,应行脑室外引流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强对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认识。方法 对3例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8岁、70岁、74岁;1例为自发性,2例为外伤性;发病后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大脑镰综合征(对侧单瘫或以下肢为重的偏瘫)、或短暂意识障碍等,并有延迟出现的特点;2例经复查头部CT确诊,1例经复查头部CT及MRI确诊,均经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本病头部CT、MRI具有特征性表现,且头部MRI更具敏感性,结合大脑镰综合征可以确诊,治疗及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 本组68例,其中手术治疗51例,保守治疗13,未治4例.手术治疗中开颅手术39例,单纯钻颅血肿引流12例;另行脑室外引流术6例,气管切开术21例.43例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及康复训练.结果 恢复良好26例(38.2%),中度残废14例(20.6%),重度残废7例(10.3%);植物生存2例(2.9%),死亡19例(27.9%).结论 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老年患者临床表现特殊,救治的关键是重视对病情的严密观察,早期手术治疗,早期预防并发症,处理合并伤,早期营养支持治疗,重视康复训练,从而达到降低死残率,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进展性脑挫裂伤颅内压变化,及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控制颅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硬膜下或脑室内探头置入颅内,并持续监测颅内压,运用阶梯式治疗方案降低颅内压。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9例患者随即转开颅手术;12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中8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ICP持续上升转开颅手术。GOS评分5分13例,4分8例。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能客观、准确和及时反应颅内压变化。阶梯式治疗方案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3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资料,其中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手术3例,采取早期抗凝、静脉溶栓2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介入治疗2例,病程较长、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手术1例,余5例横窦栓塞患者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行保守治疗。 结果 13例患者中10例治愈,2例存在局灶性症状,1例轻度智力障碍。术后3d~6个月8例复查DSA,3~6个月5例复查MRV,均通畅。结论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旦确诊应尽早积极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症,并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采用额颞开颅经颞中回皮层造瘘及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 58例患者单纯行血肿清除41例,17例行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4例手术后再岀血,其中2例家属自动放弃治疗后死亡,另外2例行原切口入路血肿清除。术后长期昏迷死于并发症或自动出院后死亡5例。余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意识清楚但遗留有对侧肢体偏瘫,其中语言障碍者6例,植物生存状态7例。结论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岀血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快速缓解颅内压、止血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手术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微创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12年基底节区脑出血>30 ml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86例患者为对照组,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为观察组1,CT定位微创血肿外引流术治疗的93例患者为观察组2,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结果 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小骨窗开颅手术组,术中出血也明显少于小骨窗开颅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和小骨窗开颅手术组比较,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平均住院日缩短,病死率低,2周内NIHSS评分较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各指标中,小骨窗开颅手术优于保守治疗组.脑出血后<6h行微创手术,手术后再出血发病率较高,但平均住院日期明显缩短,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总体病死率较低;脑出血后6~48 h行微创治疗再出血发病率较低;脑出血后48 h行微创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变化.结论 >30 ml基底节脑出血行微创血肿外引流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显著提高了疗效,显著降低病死率,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6h内行微创治疗对减少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 将45例头颅CT诊断为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入院后即行颅内压(ICP)监测,依据ICP初始值确定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分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对开颅手术者术前及术后ICP值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 45例中33例ICP初始值>35 mmHg,其中31例行开颅手术,1例因ICP过高放弃手术,1例经甘露醇脱水后ICP稳定在30mmHg以下而行保守治疗,死亡1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2例,中残2例,良好8例;初始ICP> 25~ 35mmHg者6例,其中3例行开颅手术,植物生存1例,中残1例,良好4例;初始ICP15 ~ 25mmHg者6例,均保守治疗,植物生存1例,良好5例.开颅前后ICP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据ICP初始值,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可以分为重度颅高压型( ICP> 35mmHg),中度颅高压型(ICP> 25 ~ 35mmHg),轻度颅高压型(ICP15 ~ 25mmHg);早期ICP监测对指导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69例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类型的血肿,个体化采取保守治疗或开颅手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按Jennett&Bondy预后分级:Ⅰ级8例(11.6%),Ⅱ级19例(27.5%),Ⅲ~Ⅳ级28例(40.6%),Ⅴ级14例(20.3%)。结论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手术患者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方法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动脉瘤的诊断和总结其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23例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2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住院时间为14~28d,平均19d。本组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者。3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2例头部CT发现在胼胝体前部纵裂间形成小血肿者,其精神症状和下肢轻瘫的恢复时间较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长。结论无论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其效果均较好,但开颅显微手术夹闭仍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