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房延续护理服务在手外伤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 方法 选择我院骨关节康复科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手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此外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进行病房康复延续服务,而对照组在文体活动室进行文体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入院后1个月和2个月进行手关节总活动度(TAM)、明尼苏达手灵巧度(MMDT)、普渡手精细运动(PPT)评定,并且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满意度及返岗情况。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入院后1个月MMDT缩短,PPT和TAM提高(P<0.05),入院后2个月MMDT明显缩短,PPT和TAM明显提高(P<0.01);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返岗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 病房延续护理服务有利于改善手外伤患者的手功能,增强康复疗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返岗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手外伤住院患者康复治疗作成本-效果的经济学分析评价。方法:对50例手外科住院的指屈肌腱损伤患者按配对对照原则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手外科常规治疗加规范的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手外科常规治疗加指导性功能训练。分别采集两组患者自发病到发病后3个月的直接医疗费用, 以及各费用的详细构成。对于每例患者在发病后1、2、3个月时分别进行手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明尼苏达手灵巧度评定(MMDT)、普渡手精细运动评定(PPT)系统进行手功能的评价。结果:康复组患者的功能改善明显较对照组为佳, 两组患者总费用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不论是手关节TAM、手灵巧度, 还是手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每改善1分, 康复组所耗费的相关成本费用明显较对照组为低,对照组相关费用约是康复组的1—2倍。结论:手外伤患者的规范早期系统康复治疗是经济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每组探讨手内在肌训练对手外伤术后患儿手部精细动作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手外伤术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儿伤后均在6~8 h内完成清创、骨折内固定术和肌腱吻合术,其中试验组进行手内在肌功能训练及传统康复护理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护理治疗。分别于治疗第2、3个月后采.用尼苏达手灵巧度评定方法(minnesota manual dexterity test,MMDT)和普渡手精细运动评定方法(purdue pegboard test,PPT)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2个月与3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同时期的MMDT和PPT结果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手外伤术后进行手内在肌训练,可促进手部精细动作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外伤术后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应用多种物理因子结合作业治疗,对30例手外伤术后需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评价治疗前与治疗两疗程后患手普渡手精细运动(PPT)和总的主动活动度(TAM)。结果治疗两疗程后,患者患手、双手及组装运动能力明显提高(P〈0.05),TAM也明显增加(P〈0.01)。临床疗效评定,优8例(26.7%),良14例(46.7),中6例(20.0%),差2例(6.3%),优良率为73.3%。结论早期正确的物理因子配合作业治疗能极大改善手外伤术后的功能障碍,使患者日...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88-1289
探讨手功能康复训练对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选取收治的手外伤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手功能康复训练,采用主动活动度评价方法(TAM)及明尼苏达手灵巧度评定方法(MMDT)评价功能恢复。观察组TA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置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翻转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手功能康复训练能提高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在手外伤患者手功能恢复中的疗效。方法:手外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的运动治疗及作业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肌力、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及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TAM)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肌力及UEFT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2组TA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能显著地改善手外伤患者手指肌力及关节活动范围,并能明显的提高患者手功能。  相似文献   

7.
早期康复对手外伤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42例手外伤患者分为2组各21例,训练组(40指)术后5 d即开始规范的康复训练,包括理疗,主被动伸指、牵引、按摩等;对照组(42指)行对症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以TAN法及Lovett法评定患者总主动活动度(TAM)及肌力(MMT).结果:治疗3个月后,训练组患指TAM优良率100%;对照组19.0%.MMT评定,训练组M4-5 29指,M311指;对照组分别为M4-5 6指,M3 36指,训练组患指的功能活动度及肌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手外伤后规范的康复训练介入愈早,手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愈高.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损伤致麻痹手31例康复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损伤致麻痹手的康复治疗方法及电诊断在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麻痹手患者31 例36 条受损伤神经损伤早期( ≤1 个月) 采用超短波、紫外线、氦氖激光、干扰电及运动疗法;损伤恢复期( ≥1 个月)采用超短波、超声、碘离子导入、运动疗法。同时行电诊断检查。结果 经综合物理康复治疗取得痊愈23 条(64 %) 、好转7 条(19% ) 、无效6 条(17% )。结论 手外伤后尽早进行物理治疗及运动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组织肿胀,防止肌肉挛缩;电诊断在评定神经损伤程度、制定康复计划,判断疗效,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早期康复对手外伤手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系统康复对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3例手外伤手术后的患者术后第2天行早期康复治疗:与术后3—5个月始行康复治疗的19例手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组拇指及其他各指功能、握力、FIM评分均优于恢复期组(P〈0.01或P〈0.05),对指功能的恢复两组比较,早期组明显优于恢复期组。结论:手外伤后及时手术处理是保证手功能恢复的前提,物理因子、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的早期介入能较好的改善活动度,促进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屈指肌腱损伤术后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屈指肌腱损伤术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给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治疗。采用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测定法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进行测评。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TAM评定及简易上肢功能评定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屈指肌腱损伤术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手指的灵活协调性。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88 例,按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分为治疗组(2周内,50 例),对照组(3个月,38 例).康复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和Bathel指数,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康复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及其他物理因子治疗.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 Bathel指数评分及FIM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对31例脑卒中偏瘫手应用促通技术治疗,并通过Brunnstrom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6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IV级者由4例提高到13例,V级者由2例提高到6例,Ⅵ级者由0例提高到4例。结论:提示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手烧伤的康复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告了125只烧伤手后期的并发症及其康复治疗情况,手烧伤康复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烧伤治疗期)康复是配合临床,预防感染,促使伤口迅速愈合,控制水肿,维持肢休正确体会,使烧伤后遗症减少到最小程度,后期(愈合期或手术后期)康复目标是减少瘢阆痕挛缩,增大关节全范围活动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手功能障碍。作者强调指出,康复应贯穿手烧伤的整个治疗过程,康复在手烧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irror therapy (MT) in restoring h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 impairments following orthopaedic injuries. Method: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30 patients with active ROM impairment (8 men and 22 women; mean age: 38 years) were measured.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MT, 30?min a day, five days a week for three weeks, as well, half an hour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after each MT session.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same treatment programme, but instead of mirror, they observed directly the affected hand. In addition, both groups performed a 15?min home programme, including MT for intervention group and AROM with 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affected hand for control group, twice dail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ing total active motion (TAM) and Disabilities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 questionnaire, were administered pre- and post-treatment and three weeks later. This study was registered as an RCT, no. NCT01503762 in http://clinicaltrials.gov/. Results: Fin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23 patients. The mean (SD) changes at post-test from baseline TAM was 154 (32) in the MT (N?=?12) and 61 (24) in the control group (N?=?11); mean difference (95% CI) 93 (68–118), p?=?0.001. The mean (SD) change at post-test from baseline DASH was ?34 (7) in the MT (N?=?12) and ?15 (11) in the control group (N?=?11); mean difference (95% CI) 19 (?27 to ?11), p?=?0.001. Conclusions: Despit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t post-test in both groups and maintenance of improvement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MT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duced more improvement in hand function than control group.
  • 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 Hand orthopaedic injuries can result in disabilities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 Mirror therapy (MT) provides perception of two healthy limbs through reflection of the healthy limb as the injured limb.

  •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ur study shows positive effects of MT combined with a classic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to improve h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orthopaedic injuri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早期行系统治疗及康复护理的方法。方法:对98例屈指肌腱修复后患者在术后2~3d开始康复治疗及护理,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的运动功能动训练及物理疗法等。结果:98例患者中,85例手功能达到完全及接近完全恢复正常功能,11例手功能恢复到生活能自理状态,3例因伤情复杂恢复较差,需做手功能修正术。结论: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患者早期开始系统康复治疗及护理,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手指屈伸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研究手外伤术后患者手部关节活动能力与手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对2012年11月—2013年3月我院32例手外伤术后康复患者,评估拇指对指功能评分、前臂旋转角度、腕关节活动度和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采用Jebsen手功能测试量表评定手功能,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拇指对指功能评分与写字、叠棋子和捡小物时间呈负相关性。拇指TAM与翻纸牌和拿大的重罐子时间呈负相关性。前臂旋前角度与拿大的轻罐子时间呈负相关性。 结论:拇指对指功能评分、拇指TAM是影响测试的关键因素。术后康复应以恢复对指功能和拇指活动度为重点。术后固定时,应尽量开放无损伤部位,维持拇指活动度和对指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8例,均按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A组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及增加抗抑郁药物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A组更显著;Lindmark手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明显提高,2组间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均P〈0.05)。结论:早期康复联合抗抑郁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治疗的依从性和肢体功能明显提高,提示脑卒中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配合心理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叶阗芬  余齐卫  刘毅  袁振  徐颖 《中国康复》2018,33(4):289-292
目的:观察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后效应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后患者手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每组15例。所有治疗组都进行系统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tDCS治疗,观察组1给予作业治疗(OT)及tDCS治疗,OT在tDCS治疗前进行(即OT+tDCS),观察组2给予tDCS治疗后联合OT训练,OT在tDCS治疗后即刻开始(即tDCS+OT)。各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及Jebsen-Taylor手功能(JTT)评定,评估患者手功能及运动控制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U-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且观察组2评分更高于观察组1(P0.05)。治疗后,3组患者JTT手功能评测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均P0.05),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测试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更明显(均P0.05),且观察组2治疗前后时间差值明显高于观察组1(P0.05)。结论:tDCS后效应期加强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卒中后患者手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手深度烧伤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以及它们对手功能的影响;探讨早期及后期的康复治疗对手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分析近五年手深度烧伤184人,共计烧伤手306只,经过早期及后期的各种康复治疗,如光疗法、电疗法、手部关节指压及掌压疗法、作业疗法、弹性绷带加压包扎疗法等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深度烧伤后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烧伤后遗症可以减少到最小程度,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功能障碍。结论:康复治疗是预防、降低手深度烧伤后并发症,促进手功能恢复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