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通江河道采用主河道深埋有螺土、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健康教育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措施综合治理。以便民河句容段为实验区,监测人畜血吸虫病疫情、河道螺情、支河道药浸灭螺效果、人群接触疫水、水体感染性及野粪污染等。结果经8年监测,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病畜和急感病例;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90.73%、57.98%和94.04%,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增加了53.14%,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85%、83.80%和100%;陈甸河与东山河上游药浸灭螺后已连续2年和4年未查到钉螺;河水感染性监测为阴性;野粪平均密度0.75份/50m^2,未发现血吸虫毛蚴。结论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了血吸虫病;混凝土护坡改变了河坡环境,有利于实施支流内陆灭螺,但仍存在钉螺的迁移和扩散。建议定期清除沉积土,加强螺(病)情监测,以巩固综合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应用价值,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对主河道深埋有螺土灭螺,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喷洒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改变人的行为等综合治理措施,观察综合治理对河坡、河滩钉螺消长的影响,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消长的影响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结果 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1998年为6.26hm^2,82.1%和11.7只/框,到2001年已连续2年查不到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从3.95hm^2、83.2%和15.51只/框下降到3.55hm^2、57.7%和13.32只/框;阳性钉螺面积从2.81hm^2降为0。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3.9%(COPT环沉率≥3%)降至2.3%,未检出血吸虫病人及“急性感染”病例,未查出血吸虫病畜。接触河水人数从1998年的260人下降到2001年的39人,下降了85.0%。结论 实施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评价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的通江河道及其流域作为研究现场,对通江河道砼护坡工程实施前后流域内河道、灌区及通江口外江滩进行钉螺消长的纵向观察,评价护坡工程控制钉螺效果;同时对河道内潮位变化、钉螺扩散、滩地淤积等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实施通江河道砼护坡3年,河道钉螺面积下降74. 6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61. 15%,活螺密度下降85. 65%,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面积降至O。但其后钉螺面积则徘徊不下,有螺框出现率上升,并再次出现感染性钉螺;内陆灌区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河道内水体持续保持血吸虫感染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通江河道内潮位变幅大,月平均潮位差在3. 45~5. 57 m;河道内由于工程原因和泥沙淤积,存在大量孳生钉螺的淤积滩地;汛期河道漂浮物平均携带钉螺18. 10只/kg;通江口外存在大面积江滩钉螺,钉螺密度呈增长趋势;同时河道沿线涵闸均缺乏防螺措施。结论 在水位未控制的通江河道单纯进行砼护坡不能防止钉螺扩散,也不能完全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建议此类通江河道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增加防螺措施,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和杀灭通江口外江滩钉螺。  相似文献   

4.
通江河道水泥混凝土护坡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通江河道水泥混凝土护坡工程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栖霞区摄山镇七乡河为实验区,采用与护坡工程同步的前瞻性方法。观察工程前后实验区内各项血防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工程后邻近村庄的人、畜粪检阳性率均下降了100%,河道内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6.10%、63.47%、50.60%和100%。1997~2000年河水小白鼠感染率下降了95.92%。阳性小鼠的平均虫荷分别为15.20条、7.00条、1.33条和1.00条,3年共在人江口捞到漂浮江滩钉螺8只。结论 混凝土护坡工程血防效果明显。要巩固成果必须消灭支流河道钉螺并阻止长江血吸虫尾蚴的漂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便民河水系河道实施砼护坡工程后钉螺变迁、分布及消长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2002~2005年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水系钉螺分布,比较不同环境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等螺情指标的逐年变化情况。结果2002~2005年,便民河水系主河道、内陆灌区和相邻江滩的钉螺面积分别在20.94~31.88、39.30~48.08hm^2和275.13~292.31hm^2之间,有螺框出现率分别在9.96%~21.88%、29.61%~58.54%和62.14%~85.97%之间,钉螺平均密度分别在0.97~1.86、0.92~3.96只/0.1m^2和7.72~11.15只/0.1m^2之间,其中2005年便民河水系河道、内陆灌区和通江口外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1.88%、39.33%和83.81%,活螺密度分别为1.30、3.96只/0.1m^2和11.15只/0.1m^2。4年来主河道内有螺框出现率上升较快,内陆灌区钉螺密度增加了4倍,相邻江滩各项螺情指标基本稳定,但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是水系内的2~3倍和3~8倍。结论河道内未清理的高滩面是造成水系钉螺迅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便民河水系血防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对高滩面进行切滩清淤,同时要加强内陆灌溉区螺情控制力度,做好通江河口河道的螺情监测和药物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纵向观察2000-2011年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钉螺分布及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 感染螺密度从0.013只/0.1 m2 下降至0, 活螺密度从7.43只/0.1 m2 下降至0.38只/0.1 m2 , 感染螺面积从0.08 hm2 下降至0, 钉螺面积从17.84 hm2 下降至10.57 hm2 , 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6.90% 下降至0.96%。结论 便民河水系实施混凝土护坡综合整治消除了钉螺孳生地, 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 但不能消除钉螺扩散, 仍须做好通江河口的钉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通江河道实施血防综合治理后的钉螺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10条主要有螺通江河道,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1998—2019年通江河道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评价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1998—2019年,南京市10条主要通江河道先后实施了以环境改造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共完成河岸砼护坡84.51 km、切滩清淤50.41 km、修建控水闸2座、修建滚水坝3条、开挖泄洪道1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3 370.80 hm2。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后,所有通江河道均未再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至2019年,已有6条河道消除了钉螺,河道内总有螺面积由214.33 hm2下降至52.22 hm2,有螺河道钉螺密度均降至0.1只/0.1 m2以下。结论 以环境改造等为主的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通江河道钉螺孳生和扩散,但项目完成后仍应加强工程维护管理、钉螺监测和控制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了解沙市区2009-2013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或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2009-2013年沙市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资料, 分析人、 畜病情及螺情变化。结果 结果 2009-2013年, 沙市区人群和耕牛血吸 虫感染率分别由2.24%和1.92%下降到0.63%和0, 分别下降了71.88%和100%; 钉螺面积由760.40 hm2 下降至715.08 hm2 , 下降率为5.69%, 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6.32%和0.67只/0.1 m2 下降到18.30%和0.53只/0.1 m2 , 分别 下降了30.47%和20.90%。2012-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显著降低人、 畜感染率, 能有效控制螺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探讨兴隆河流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方法 调查兴隆河流域 实施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等综合防治措施的情况及效果。结果 结果 流域内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 人、 畜感染率分 别下降53.77%和100%, 钉螺面积下降26.9%, 钉螺密度下降25.5%,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兴隆河流域综合防治措 施取得初步成效, 仍要加强有螺环境治理和钉螺扩散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2005-2010年对扬中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石城村疫情监测显示,6年钉螺面积均为16.43hm^2,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仅2007年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81%、0.98%、0.29%、0.28%、0.47%和0.51%;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居民感染率0。连续6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未查出晚期血吸虫病人和血吸虫感染病畜。结果提示,扬中市国家级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钉螺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加强江滩综合治理和传染源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表、防治报表以及农业、水利、林业和国土等部门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病情、螺情以及防治经费投入的变化,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21年,云南省累计药物灭螺100 061.87 hm2,人群扩大化疗累计4 146 548人·次,牛扩大化疗累计1 823 871头·次,建造无害化厕所293 731座;圈养牛4 277 980头·次,淘汰牛13 371头,以机代牛96 181套,水改旱64 624.40 hm2;灌区改造925.16 km,安全饮用水覆盖人口126.65万人;种植抑螺防病林14 464.14 hm2;土地平整56.99 hm2。2004年全省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1.10%,人群校正感染率为2.51%,耕牛感染率为3.76%,钉螺感染率为0.70%,感染性螺点771个,有螺面积为4 364.79 hm2,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为4.71%和0.256 0只/0.1 m2。2021年全省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21%,人群校正感染率和耕牛感染率均为0,2013年后未查到感染性钉螺,2021年有螺面积为1 058.59 hm2,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为1.21%和0.034 3只/0.1 m2。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累计投入经费398 671.52万元,2004—2008年、2009—2015年、2016—2021年期间平均每年投入经费分别为19 983.26、25 300.16和20 275.68万元。结论 云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效果显著,人群和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明显下降,钉螺面积大幅压缩。但仍存在有螺面积压缩和家畜传染源防控难度大等困难,应继续保障经费投入,以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措施,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市浦口区朱家山河、七里河和高旺河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回顾和现场调查方法,评估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结果通江河道实施水位控制、砼护坡水利血防工程及药物灭螺后,工程段钉螺即消除,内陆灌区未发生钉螺扩散,河口外江滩虽然仍保持有钉螺孳生,但钉螺密度大幅下降至1.0只/0.1 m~2以下。结论通江河道水位控制、砼护坡结合药物灭螺综合措施可稳定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钉螺孳生,阻止钉螺向内陆扩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安徽省当涂县2006~2012 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2 年当涂县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年报及疫情监测点资料。结果 2006~2012 年人群血检阳性率、急感病例数、耕牛感染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耕牛存栏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少,钉螺面积变化不大,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同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通过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当涂县血吸虫病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有螺面积徘徊不降,提示今后要加大综合治理灭螺力度,提高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临湘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2004-2012年临湘市血吸虫病疫情及防治措施资料,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趋势。 结果 自2005年至今, 共实施改厕14 610户, 建沼气池9 782座, 江、 河岸护坡40.65 km,淘汰耕牛809头次, 开挖鱼池23.30 hm2 , 沟渠硬化15.18 km, 土地平整18.10 hm2 , 建安全饮水工程20余处, 受益人口达6.84 万人。2004-2012年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2004年的2.07% 和3.95%降至2012年的0.46%和1.35%, 分别下降了 77.78%和65.82%; 9年间活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总体呈下降态势, 分别由2004年的0.114 4只/0.1 m2 和0.19% 降至2012年的0.005 6只/0.1 m2 和0, 分别下降了95.10%和100%。 结论 全面推进和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临湘市进一步扩大血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了解阳新县富河水系10年来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防治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3-2012年该区域血吸虫病疫情以及防治资料, 对人畜病情、 螺情等指标变化进行纵向分析。结果 结果 与2003年相比, 2012年阳新县富河水系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7.50%和99.44%; 急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数分别下降了100%和21.09%, 病牛数下降了99.85%; 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26.97%和100%。结论 结论 阳新县富河水系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但仍需加强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 以防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与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与特点。方法2007年收集安徽省钉螺调查的数据和各感染性螺点的GPS定位数据,建立感染性钉螺分布空间数据库,用ArcGis9.1绘制电子地图,分析全省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结果2007年全省查出331处感染性钉螺环境,其中湖沼型流行区占62.5%,山丘型流行区占37.5%;现有感染性钉螺面积682.6hm^2,其中湖沼型地区占85.5%,山丘型流行区占14.5%。江滩和沟渠分别是湖沼型和山丘型流行区感染性钉螺分布最多的环境;97.2%的感染性钉螺环境分布于未控制村和疫情控制村。草是感染性钉螺分布最多的植被,其次为芦苇与树林。结论全省感染性钉螺的分布与水系的分布关系密切,湖沼型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在长江的两岸江滩、洲滩及其支流水系的河滩、湖泊的湖滩,山丘型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在河流、灌区或多种特殊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