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了解盐城市农村居民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现状、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盐城市9县(市、区)中的6县(市),对35岁以上、在本地居住5年以上的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调查105129人,高血压现患率为21.47%,标化率为20.67%;男性与女性现患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沿海地区居民现患率高于非沿海地区居民;高血压患者血压知晓率、规则服药率和血压控制率分别为28.95%、15.46%、6.77%。常吃腌制食品、口味偏成、超重、吸烟、动物脂肪摄入多是高血压发病的前5位行为危险因素等。[结论]盐城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发病率高,因脑血管死亡占人群死亡第一位,而高血压并发脑出血又居脑血管首位,因此掌握高血压患者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对其重要的合并病如脑出血,脑疝,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院对160例高血压病员实施整体护理,减少合并症,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丽欣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12):99-99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医护人员针对非恶性高血压和非继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精神支持、心理疏导、心理训练、心理放松、改善环境等方面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而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通过两组患者的心理及生理指标的比较,心理护理在缓解原发性高血压方面疗效显著。结论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韩蓉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8):145-146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提高高血压的治愈率、增加降压效果、并减少并发症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复发。方法:2014年5月至2014年9月我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接受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试验组除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外同时辅以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心理护理,2周为一个疗程。血压采用相同环境下间隔10分钟3次所测血压均值。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降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同时辅以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心理护理组(A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超过常规药物治疗护理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规药物治疗护理过程中辅以健康信念模式等心理护理,可有效、显著的控制血压,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翠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2):161-161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本院接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有45例患者接受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护理的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外的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没有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与护理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随访时间定为接受康复中心健康教育、护理的10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血压变化、生活质量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个月后,两组患者其血压水平(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的改善情况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方面,观察组也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张菲菲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4):138-13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湖南省脑科医院2011-2013年所收治的高血压老年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比对照组患者平稳,焦虑评分比对照组患者低,生活质量水平比对照组患者高,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血压老年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护理心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干预组护理干预,采用对照分析,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降压效果、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CPAT)情况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通过护理心理干预,干预组患者的降压效果、服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3%。结论:有效的护理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避免患者受到负面心理状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药物治疗的效果,总体上提到了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护理的研究.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开展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血压要好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压得到了控制,并且有比较良好的效果.结论:通过有效管理可以让患者充分认识原发性高血压,对自己病情有大致了解,通过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决心和恒心,通过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让患者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积极配合治疗,是取得令人满意治疗效果的基础.因此,积极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首发高血压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2月间本科室接收的首发高血压患者200例,根据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参照组(n=100)与护理组(n=100)。参照组患者提供常规临床护理服务,护理组则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情绪状态变化。结果:护理组患者干预后的SAS与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参照组(P<0.05)。结论:为首发高血压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降压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章丽艳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6,(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88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的抗血压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改善的情况、对治疗的依从率、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薛凤敏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4,(6):29-29
本文通过对26例确诊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心理特点进行测试,认为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轻重与心理矛盾、焦虑、应激以及愤怒等情绪变化密切相关,目前,解决以上发病因素在依靠药物治疗的同时,再对其实行心理护理,则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高血压的防治中的影响.方法:2015年至2016年对我科4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指导.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的协助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16.
沈红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3):114-114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面系统化护理,观察护理前后患者遵医行为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后,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较护理前有明显下降,遵医行为等各指标情况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全面系统化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对患者血压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为例探讨人性化护理的管理。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降血压治疗的同时,对照组实施传统式的功能制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服务与护理、健康宣教、个性化心理调适、生活关怀、情感支持和文化护理等方面的人性化护理管理,8周后用原发性高血压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I-90)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各因子分(除激惹性外)、SDSS评分及SCI-90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偏执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提高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及应用.方法 抽取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彭李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共80例,将其依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比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心理状态、GQOLI-74量表评分与满意度等.结果 ①80例社区老...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分析我科住院治疗的132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存在焦虑、抑郁和紧张等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患者心理问题的产生.结论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心理障碍的产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