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1986年我们对16个疟疾局部爆发点进行调查,结果如下。三明市1984~1986年疟疾发病率分别为2.93/1000,1.97/1000和0.83/1000。但3年间先后在梅列等4县(区)发现疟疾局部爆发点16个,爆发点均处已砍伐或正在砍伐的山地竹林区,13个点为临时工棚供从附近低疟区迁入的无免疫外来人员居住,工棚居住人数11~107人不等,另3个点为当地居民的自然村。 16个局部爆发点均发现嗜人按蚊,疟疾患病率为16.23%,带虫率为24.47%(表)。疟疾患病率有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加强疟疾监测站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一步加强疟疾监测站建设初探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任正轩阎廉义*姚源孝*疟疾监测站是疟防后期在基层建立的一种具嘹望哨性质的非独立性专业组织。山东省自1988年实现基本消灭疟疾后,在原不同层次疟区共保留监测站10处。1989~1994年间,其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加速海南省高疟区市县控制疟疾进程,从10个高疟区市县抽选10个历年疟疾发病较高、地形较复杂的乡镇作为疟疾防治试点,采用建立健全抗疟组织,充实人员设备,落实病灶区和散发区不同的抗疟措施,开展季节性突击抗疟和经常性疟疾管理、防制传疟媒介为主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治理。结果,年带虫发病率(API)从1991年的19.36‰降至1995年的6.78‰,居民带虫率从2.90%降至2.35%,捕到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微小按蚊点数和只数的比率逐年减少,流动人口在试点感染疟疾的状况大为改善,控制疟疾效果显著。表明试点疟疾防治工作对控制高疟区市县的疟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全省控制疟疾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1976年分别在地处黄河平原原疟疾高发区的封丘县冯村乡和太行山东侧原疟疾低发区的辉县胡桥乡建立了两个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站(以下简称监测站),对疟防措施下的疟疾发病动态进行了系统的纵向监测。一、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监测以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的方法发现病例。对疟原虫阴性但临床症状典型、氯喹试治有效者,亦作病例登记。 (二)媒介监测每年6~10月,逐旬以牛诱、人帐诱的方法捕集按蚊,鉴定蚊种,并作媒介密度和叮人率记录。 (三)气温及降雨量观测.每年逐月从监测站所在  相似文献   

5.
1986年新疆伊犁地区疟疾流行动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1986年伊犁地区疟疾流行动态调查结果。血检发热病人15 711人,疟原虫阳性着60人,年带虫发病率为0.06‰。流行季节未居民原虫率为0.44%,IFAT血清阳性率为16.84%。疟疾带虫发病率1986年与1959年相比下降99%。结果表明,伊犁地区50年代稳定性高疟区到80年代已成为非稳定性低疟区。  相似文献   

6.
1988年山东省基本消灭疟疾后,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对疟疾发病情况进行了全面监测。设专职和兼职疟原虫镜检站2 345处,积极开展病例侦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人,对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处理;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在原疟疾发病率较高有代表性的地区设立流行病学监测站10处,进行发病率、蚊媒密度及居民疟疾抗体水平等的纵向观察,收集并及时交流有关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流行趋势,指导全省疟疾防治。对鲁南5市地27县区实行疟疾联防,控制发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疟疾防治试点控制疟疾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速海南省高疟区市县控制疟疾进程,从10个高疟区市县抽选10个历年疟疾发病较高,地形较复杂的乡镇作为疟疾防治试点,采用建立健全抗疟组织,充实人员设备,落实病灶区和散发区不同的抗疟措施,开展季节性突出抗疟和经常性疟疾管理,防制传疟媒介为主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治疗。结果。年带虫发病率(API)及1991年的19.36‰降至1995年6.78‰,居民带虫率从2.90%降至2.35%捕到主要传疟媒介大劣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黔西南州历史上为疟疾高度流行区。解放初期 ,全州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为 3 1 2 /万。经过四十多年的综合防治 ,到 1 992年全州疟疾年带虫发病率已降至 0 .61 /万。 1 993年国家开建的南昆铁路 ,贯穿黔西南境内兴义、安龙、册亨三个县 (市 )。 1 992年该三个县 (市 )疟疾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 0 .0 3 /万、0 .3 3 /万、4 .79/万。为保障南昆铁路的顺利建设 ,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 ,现将1 993~ 1 996年实施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效果分析如下 :1 内容与方法1 .1 流动人口疟疾管理1 .1 .1 凡是非疟区进入疟区 ,从疟区进入基本无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疟疾流行因素研究和消除疟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7年江西省以县为单位疟疾疫情和人口数据、历史流行虫种和传播媒介等资料,建立江西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江西省疟疾发病数据分析和时空展示,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50–1975年高峰期、1976–1997年持续下降期和1998–2017年低水平波动期,期间经历了疟疾发病率下降、流行区范围缩小、流行程度显著降低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过程。疟疾流行区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转移,最后在平原聚集、滞留、徘徊和消散的过程;疟疾流行虫种经历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向单一间日疟流行,再到输入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多种按蚊分布的复合媒介地区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的变化过程。结论 自2012年起江西省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阻断了疟疾传播,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继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疟疾流行因素研究和消除疟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7年江西省以县为单位疟疾疫情和人口数据、历史流行虫种和传播媒介等资料,建立江西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江西省疟疾发病数据分析和时空展示,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50–1975年高峰期、1976–1997年持续下降期和1998–2017年低水平波动期,期间经历了疟疾发病率下降、流行区范围缩小、流行程度显著降低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过程。疟疾流行区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转移,最后在平原聚集、滞留、徘徊和消散的过程;疟疾流行虫种经历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向单一间日疟流行,再到输入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多种按蚊分布的复合媒介地区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的变化过程。结论 自2012年起江西省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阻断了疟疾传播,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继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1.
1985~1995年,在我区霍山县下符桥镇建立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站,对疟疾发病、媒介按蚊及其有关流行因素进行纵向监测,现将11年监测、研究结果综合报告如下。下符桥镇位于霍山县,为大别山北麓之丘陵地带。9个行政村,2250户、11012人,耕地14500亩,水田占86%,农作物以水稻  相似文献   

12.
伊犁地区是新疆疟疾发病最严重的地区 ,察布查尔县疟疾流行已久 ,上世纪 5 0年代就属于稳定性高疟区。 195 4年调查的 2~ 9岁脾肿率为 6. 42 % ,居民带原虫率为 2 . 2 3 %。自195 9年全伊犁地区采取大规模地普查普治疟疾现症病人、DDT滞留喷洒灭蚊的综合抗疟措施后 ,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到 1986年察布查尔县疟疾带虫发病率已降到 2 . 3 /万。 1992年我县进行了居民原虫率和人群间接荧光抗体 (IFA)水平调查。血检 2 15人 ,原虫率为 0。IFA血清抗体滴度为 6. 5 0 % ( 13 /2 0 0 ) ,结果表明 ,察布查尔县疟疾发病已处于休止期 ,但疟疾…  相似文献   

13.
黔桂疟疾联防区24个县,是两省(区)的边陲山区,也是两省(区)最严重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经过联防20年的同步防治,疟疾发病率从1975年的111.94降至1995年的1.87,年带虫发病率也降至1.47,已无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经考核有8个县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4.
于1980—1984年在黄淮平原的一个疟疾试点进行了疟疾血清学的纵向调查,15岁以下年龄组IFA 阳性率下降趋势与带虫发病率基本一致,通过可逆健化模型从血清阳性率估算疟疾年感染概率,与年带虫发病率颇为接近,表明该数学模型适用于分析疟疾血清学材料,通过疟疾血清学调查和感染概率的估算,能较可靠地评价防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低度流行区疟疾流行规律,我们于1981年始进行了监测。一、内容和方法对发热病人一律由乡村医生和乡卫生院采厚血膜,送监测站染色镜检;每年从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分人帐和牛房捕蚊,记录数量和鉴别蚊种;从1987~1991年每年选一村庄,于流行季节前后(6月、10月),采同一人群滤纸干血膜各300人份,进行IFA测定。二、结果与讨论 (一)11年共血检发热病人33 160人次,年血检率均在10%以上,村庄覆盖率均达100%,共检出阳性11人,阳性率0.3‰。1981~1983年分别检出阳性者为5、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疟疾监测点2005-2008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平均年发病率为11.84/万,比2005年下降了66.1%。小学生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抗体阳性率平均为4.61%。82%的病例初诊就诊机构为乡(镇)卫生院。患者病后第3天及以后就诊的比例高达83.6%。临床表现以隔日发作为主(占72.7%),轻度病例占98.4%,初、复发病例分别占95.3%和4.7%。优势虫种为间日疟原虫(占81.2%)。当地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边境接壤地带(占97.2%)。居民蚊帐覆盖率仅占51.4%。调查表明,监测点范围内的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提高当地居民尽早就医的行为意识和探索与周边国家接壤地带的疟疾防制策略仍是今后需要考虑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与我国相邻的缅甸克钦邦芒温区疟疾流行情况,指导我国云南省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治。方法对芒温区3个村寨的所有居民和区中心学校学生询问疟史,同时采血,涂制血片,镜检疟原虫。结果共调查424人,居民带虫率16.3%(95%CI:12.9%~20.1%);1年内2次及以上疟史率和1次疟史率分别为56.8%(95%CI:52.0%~61.6%)和99.1%(95%CI:97.6%~99.7%);低年龄组人群带虫率显著高于高年龄组(P<0.01),但带虫率与性别无关(P>0.05)。结论缅甸芒温区为稳定超高度地方性疟疾流行区,对我国2020年消除疟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斯里兰卡中部山区将四周平原分成干湿两个地带。温带年降雨量超过2500mm,雨季为11月~1月的东北季风期和5~7月的西南季风期;干带雨量少于2000mm,东北季风期为雨季;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呈混合特征。早在1963年,斯里兰卡疟疾已接近根除,该年仅7个当地病例。停止DDT喷洒后,1967~1969年发生疟疾流行,1986~1988年在使用马拉硫磷情况下又出现一次流行。1990年10月至1991年9月在与干带交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我省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疟疾防治对策.方法对流动人员进行发热病人血检和居民带虫血检监测.结果 1991-1999年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平均阳性率为6.77%,带虫率为2.10%,同期流动到边境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居民带虫率均高于当地人群.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是我省边境地区疟疾控制工作的主要难题之一,加强疟防知识宣传,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可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赣榆县东临黄海,西、北部与山东省毗邻,是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1971年发病率达27.6%,经积极防治,1979年降为0.372%。为巩固疟防成果,掌握疟疾的疫情动态,为全县的疟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于1979年在班庄乡建立了疟疾监测站,进行灭疟后期监测方法的研究。 内容与方法 一、监测区概况 班庄乡大部分为平原,西北部有小部分丘陵,总面积37km~2,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历年水稻面积占耕地的35~40%,大牲畜有猪、牛、马、羊等。全乡有25个自然村,28 447人,1979年疟疾发病率为0.59%,是全县疟疾发病较高的乡。村民住房由70年代的草房改为瓦房,1979~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