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降钙素原在新生儿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重症感染时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7例住院新生儿分严重感染组、一般感染组、非感染组、恢复期组4组,检测血清PCT、血清CRP、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以PCT≥0.5ng/ml为阳性,各组阳性:重感染组为88.00%,一般感染组为55.00%,非感染组为14.29%,恢复期组为9.52%,严感染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与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73.24,P〈0.00)。结论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动态检测PCT可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42例,另设对照组45例,其中正常新生儿17例,为阴性对照组;非感染组16例,其中吸入性肺炎3例,颅内出血4例,高胆红素血症4例,新生儿窒息5例;局部感染组12例,均为肺部感染.检测4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结果 败血症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为89.23±19.45(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败血症组恢复期CD64表达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CD64取临界值为40.96平均荧光强度,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94.6%,特异度为86.7%.结论 CD64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肺脏疾病超声诊断技术日益成熟,尤其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肺脏超声(lung ultrasound,LUS)监测指导下管理患儿,极大地改善了RDS预后。为了有助于LUS的开展和应用,更好地发挥LUS在RDS管理中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液检查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9~12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母婴医学中心NICU中日龄≤72h且有围生期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120例。均在出生1h内开奶前行胃液涂片镜检、胃液细菌培养检查。按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分为确定感染组、临床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以统计学方法分析胃液检查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胃液涂片镜检、胃液细菌培养2个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a〈0.01),2个感染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胃液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为新生儿早期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占46.875%。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菌株所占比例高达40.0%。结论胃液涂片镜检及胃液细菌培养检查阳性率高,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PH)的诊断及分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诊治的新生儿PH患者的资料内容,入选标准为1.对吸氧治疗无明显效果的发绀和低氧血症;2.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心房和(或)动脉导管水平的右向左分流。结果共诊断101例新生儿PH,肺动脉收缩压为(95.6±15.0)mmHg,肺动脉舒张压为(62.0±10.3)mmHg。先天性心脏病致新生儿PH80例(79.2%)。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7例(16.8%),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缩窄16例(15.8%),右室双出口12例(11.9%),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2例(11.9%),房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缩窄9例(8.9%),三房心9例(8.9%),二尖瓣狭窄或闭锁5例(4.9%)。新生儿持续性PH(持续性胎儿循环)21例(20.8%)。经造影、手术及临床治疗所证实。结论超声心动图为新生儿PH提供快速、可靠的无创性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CD64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败血症患儿36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另设对照组26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结果败血症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为(60.37±22.70)[平均荧光强度(MFI)],显著高于对照组(23.14±5.10)MFI(P<0.001);败血症组恢复期CD64表达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95.8%,阳性预测值95.6%,阴性预测值为95.4%。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瑶  刘捷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2):1584-1586
新生儿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且病死率高,是围生期及新生儿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近年来白细胞分化抗原、C反应蛋白、细胞因子、降钙素原及甲状腺素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希望临床工作者能够从中选择出可靠性高、用微量检体即可检测、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结果、可重复性高的筛查手段,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感染性疾病,并达到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B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临床可疑NEC早产儿,患儿在诊断可疑NEC后常规行腹部正侧位X线片及腹部B超检查,并在12 h后复查X线片和腹部B超,以出现肠壁增厚、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之中的任何一项判定为阳性结果,均未出现判为阴性结果。采用诊断性检验方法,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ROC曲线评估腹部B超诊断NEC的价值。结果共纳入93例可疑NEC早产儿,男49例,女44例;胎龄(31.4±2.1)周;体重(1825±236)g。第1次检查腹部B超阳性61例,X线平片阳性52例,腹部B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54.9%,准确度66.6%,ROC曲线下面积(AUC)=0.727(95%CI 0.622~0.831)。12 h后复查腹部B超阳性69例,X线平片阳性53例,腹部B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和45.0%,准确度74.2%,AUC=0.668(95%CI 0.554~0.783)。结论腹部B超结合临床表现可能优于Bell法在NE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前降钙素(PCT)在新生儿重症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法对115例重症感染新生儿(细菌感染组75例,病毒感染组40例)和30例无感染征象患儿(对照组)入院时进行血清PCT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和WBC计数,检测结果 分为PCT<0.5 μg/L.0.5~2.0μg/L,2.0~10.0μg/L,≥10.0μg/L 4个等级,PCT0.5μg/L为阳性,2.0 μg/L,为强阳性.对明确细菌感染的新生儿复查PCT及CRP水平.结果 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为96%(72/75例).病毒感染组PCT.阳性率为35%(14/40)例),对照组PCT阳性率为6.67%(2/30例).3组间PCT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细菌感染组PCT强阳性率为44%(33/75例),与病毒感染组(10%)和对照组(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a<0.01);病毒感染组PCT强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CRP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Pa<0.05);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治疗后5例PCT≥10.0μg/L,2例死亡,3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结论 血清PCT是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预后判断及治疗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亲梅毒治疗情况对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TPPA阳性新生儿分成母亲正规治疗组、非正规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对3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结果 117例TPPA阳性新生儿中,确诊先天性梅毒患儿26例.母亲正规治疗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正规治疗组及未治疗组(6.6%比47.1%、36.1%,P均<0.01).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可累及多个系统,表现为皮肤损害、病理性黄疸、肝脾肿大、水肿、贫血、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增高、骨损害、脑脊液异常等.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需结合母亲病史及梅毒血清学检查.积极防治母亲梅毒感染是预防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一种针对无法一期回纳的严重新生儿腹裂患儿放置silo袋后监测袋内肠管血供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先天性腹裂患儿施行手术时,在Slio袋放置完毕后,将外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条带状探头紧贴硅胶袋壁包绕,监测硅胶袋内肠管血氧饱和度。结果5例无法一期回纳的新生儿腹裂患儿放置免缝Silo袋后成功应用外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袋内肠管血供情况。结论外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可安全应用于对Silo袋内肠管血供的监测,改变了以往仅仅依靠裸眼观察判断袋内肠管血供的欠准确科学的现状,避免了因袋内肠管嵌顿、缺血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Preterm infants are at increased risk from rickets. Radionuclide bone scanning is a useful aid in suspected cases. It offers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radiology in terms of sensitivity, radiation dose and extent of examination. Unsuspected fractures of clinical or medicolegal significance may be detected. Two cases are described in which the technique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and assiste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穿孔与肠未穿孔患儿手术治疗后转归情况,为NEC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外科收治的237例经手术治疗的NEC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肠穿孔分为肠未穿孔组(172例)与肠穿孔组(65例),收集两组患儿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手术后实施肠内及肠外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NEC肠未穿孔组172例中,治愈124例(124/172,72.1%),死亡48例(48/172,27.9%);肠穿孔组65例中,治愈48例(48/65,73.8%),死亡17例(17/65,26.2%)。两组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以及术后肠外营养时间、肠内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ell分期为ⅢA与ⅢB期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1,P=0.030)。结论NEC肠未穿孔的患儿可能存在更多肠管坏死,术后并发症多,康复时间长。建议对于NEC肠未穿孔患儿,可根据患儿临床实际情况探讨更合适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4例经手术确诊为婴幼儿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儿均有颅脑外伤史,CT或MRI检查显示脑挫裂伤及脑软化,头颅3D-CT检查显示颅骨骨折.24例患儿均在就诊后16 d内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术中均发现硬脑膜破裂,其中22例行硬脑膜修补和颅骨复位固定手术;1例行硬脑膜修补及颅骨修补手术,1例仅行颅骨修补手术;2例合并脑积水,先行V-P手术.随访1个月至6年,颅骨生长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颅骨骨折和硬脑膜破裂是发生生长性骨折的重要因素;头颅3D-CT及MRI检查对婴幼儿生长性骨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硬脑膜修补和颅骨成形治疗可防止产生进一步的脑损害和更大的颅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至2008年间年龄小于2个月的腹膜后占位性病变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收治病例12例,男8例,女4例,中位年龄4.5d,均因腹部包块入院。其中肾上腺血肿4例,B超及CT表现为肾上腺区囊性占位,24h尿3甲氧-4羟基苦杏仁酸(VMA)均无升高,门诊随访1个月左右肿块吸收;神经母细胞瘤3例,B超及CT表现为腹膜后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影,24h尿VMA无明显升高,其中1例为Ⅳs期,予化疗后手术切除,术后继续化疗,定期随访疗效满意;1例为Ⅳ期,皮肤结节活检明确诊断后家属放弃治疗;1例为Ⅰ期,门诊随访2个月左右肿块开始消退;畸胎瘤5例,B超及CT表现为混合性占位(囊性+实质性+钙化);24h尿VMA无升高;4例予手术治疗,其中1例术后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其余3例治愈出院,门诊随访疗效满意。结论新生儿腹膜后占位大多能通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肾上腺血肿可自行消退,预后良好。神经母细胞瘤可采用包括手术及化疗等的综合治疗,效果满意,也有一部分可自然消退,不需治疗。新生儿畸胎瘤大多为良性病变,可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新生儿消化道穿孔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的经验。方法选取本院自2005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消化道穿孔患儿为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总结治疗经验及效果。结果82例患儿中,未予手术,放弃治疗8例;手术病例共74例,手术治愈63例,包括因各种原因再手术治愈3例;手术后病情继续恶化,最终死亡11例。结论胃穿孔更容易发生在较小的年龄,肠穿孔可发生在新生儿的各个时期。该类患儿往往合并有低蛋白、代谢紊乱、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严重细菌感染,耐药菌的并不少见。故除手术外,该类患儿的治疗还应该是一个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幼JLN肌发育缺陷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38例膈肌发育缺陷患儿,其中膈疝4例,膈膨升5例,食管裂孔疝29例。术前均经上消化道造影及胸腹CT检查确诊;腹腔镜下探查膈肌病变类型及有无合并病变;膈疝患儿行膈肌修补缝合术,食管裂孔疝行食管裂孔修补Nissen胃底折叠术,膈膨升患儿行膈肌折叠术。结果38例中3例中转开放手术,其余35例采用腹腔镜技术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47min(75—210min);手术中出血量平均5mL(1—10mL)。患儿术后平均24h饮水,5d恢复饮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7d。随访1个月至5年,原有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生长发育正常,无明显并发症发生。2例食管裂孔疝术后3个月及1年复发,经再次腔镜手术后治愈。2例食管裂孔旁疝分别复发2次,1例现第3次腔镜手术后1年余无复发;另1例术后4个月食管裂孔疝复发、胃小弯侧靠近幽门处穿孔,行膈肌修补、胃穿孔修补;第二次手术后3个月再次复发,行生物补片修补,随访至今4个月无异常。结论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膈肌发育缺陷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的产前诊断与多学科协作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方案。方法以2015年4月至2021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接受MDT模式治疗的34例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中MDT团队由新生儿外科医生、产前诊断科医生、超声科医生、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组成。按照肿瘤长径大小将34例患儿分为巨大畸胎瘤组(肿瘤长径>10 cm,13例),普通畸胎瘤组(肿瘤长径≤10 cm,21例),比较两组性别、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肿瘤性质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34例中,33例于孕中晚期行产前超声检查,提示骶尾部肿物,经MDT团队诊断为骶尾部畸胎瘤,并讨论制定多学科协作诊治方案;另有1例于产后诊断为骶尾部畸胎瘤。3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成熟型畸胎瘤29例(85.3%,29/34),未成熟畸胎瘤5例(14.7%,5/34)。巨大畸胎瘤组和普通畸胎瘤组患儿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伤口愈合情况、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伤口感染3例、伤口裂开5例。34例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至3年,无一例复发及明显直肠功能障碍。结论孕中晚期行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胎儿骶尾部畸胎瘤,MDT有利于改善SCT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