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菌球型蝶窦炎早期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和漏诊。随着CT及鼻内镜的开展应用,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认识。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7月对8例真菌球型蝶窦炎患者行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内镜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效果有了迅速的提高。但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率仍达2.5%~30.0%[1]。究其原因,手术操作的正确及顺利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最大。本文对2001~2007年完成随访的25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镜手术进行了临床分析,旨在总结内镜鼻窦手术的长期疗效,探讨术中不同技术处理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分析蝶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蝶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结果 5例患者表现为孤立性蝶窦病变,早期出现鼻后滴漏5例,头痛4例。3例患者表现为蝶窦后鼻孔息肉伴多组鼻窦炎。8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行鼻内镜下蝶窦手术,随访7个月~12年未见复发。6例息肉根蒂与蝶窦内囊肿相连,1例源于蝶窦前内壁,1例源于蝶窦前下壁。结论 患者出现鼻后滴漏、头痛、单侧鼻塞时应考虑到患该病,及时行鼻内镜、电子鼻咽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鼻内镜下蝶窦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术中扩大蝶窦开口、彻底切除息肉蒂部及囊肿壁是蝶窦后鼻孔息肉手术治疗的重点和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因其鼻窦解剖、生理和身体发育状态以及儿童特有的疾病、生活习性和行为等因素,鼻窦炎鼻息肉较常见,其治疗以往多强调应尽量避免外科手术治疗,而采用较单一的西医或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疗效欠满意。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的鼻内镜手术,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科于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我科200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分别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术腔黏膜的转归情况,借以探讨不同类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的合适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1岁。以鼻塞、流黏脓涕3年余于2003年3月14日入院。3年前始出现右侧鼻塞,初为间歇性,受凉、夜间、静坐时出现,渐加重,呈持续性双侧鼻塞,以右侧明显。伴流黏脓涕,右侧稍明显,左侧较少,无臭味,嗅觉稍减退,闭塞性鼻音明显,偶有头晕、头痛,鼻塞时加重;无畏寒、发热,无耳呜、听力下降,无咽痛、咳嗽、咳痰,无颌下、颈 相似文献
8.
自1997年3月-2001年9月期间,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腔及鼻窦息肉23例,参照1997年海口评定标准,对术后随访一年以上的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999年至2001年11月,采取半坐位额镜下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58例;2001年12月至2004年3月采用仰卧位全麻或局麻下鼻内镜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4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额窦手术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下额窦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分为术者和患者两个方面.术者自身的准备主要包括:①掌握额隐窝的局部解剖学和影像学理论;②根据手术病例的CT影像学表现制订手术策略;③根据手术策略选择相应的手术器械;④选择照明和显像质量较好的鼻内镜以及配套图像显示传输系统.针对患者的术前准备主要包括:①明确诊断,特别是考虑接受扩大额窦开放术的患者,必要时于术前行鼻腔肿瘤病理学检查;②(局部或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和抗菌药等药物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局部炎性反应程度;③注意血压、血小板、血色素、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和肝炎抗原抗体检查等可能影响术中出血量的指标.术中围绕准确精细操作这一核心目标的注意要点包括:①尽量减少局部黏膜渗血,保证术野洁净;②合理选择手术器械,轻柔操作;③采用全麻下控制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1.
1994~2005年我科共收治11例鼻腔及上颌寞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鼻塞40余年,前额肿胀疼痛半个月,右侧前额部皮肤曾破溃出脓,经当地医院行抗生素静脉点滴、局部换药等治疗症状改善破口愈合,停药后额部又肿痛于2007-07-10以慢性鼻及鼻窦炎(伴有鼻息肉)并额窦囊肿伴感染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13.
电动吸割器在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电动吸割器在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局麻内窥镜引导下将吸割器侧孔对准病变软组织 ,吸力为 0 .0 4~ 0 .0 5 m Pa。高速转动的刀叶将病变的软组织迅速切割、磨碎、吸出。鼻窦内窥镜手术采用 Messerkling方法。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以上的 374例病人 ,治愈率 6 0 .4% (2 2 6 / 374) ,好转率 2 8.1% (10 5 / 374) ,无效率 11.5 % (43/374) ,总有效率为 88.5 % (311/ 37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结论 :电动吸割器是 ESS术中十分有用的配套工具 ,它具有操作安全、方便、出血少、保护正常粘膜、术后粘连少、愈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鼻中隔肿瘤少见,但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普及,临床上早期发现诊断率提高,其治疗方法也逐步向微创化发展。我院2004年6月-2007年12月经治鼻中隔肿瘤7例,全部病例行鼻内镜下手术处理,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2岁,因涕中带血4年,右眼视力下降1年,右眼睑肿胀6个月入院.入院时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脊柱四肢运动自如.专科检查:右上眼睑肿胀明显,皮温不高,无明显压痛,右眼眶眉弓中段有轻度压痛,右额窦区稍凸起. 相似文献
18.
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和诊断及鼻内镜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4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方式、来源、临床表现、与鼻窦的关系以及鼻内镜手术技巧和疗效。结果①18例发病源于鼻窦囊肿或息肉,其中上颌窦17例,后筛窦1例;②5例发病分别源于鼻囟门或蝶筛隐窝、蝶窦口黏膜,同侧上颌窦或蝶窦积脓或黏膜水肿;③11例发病分别源于中鼻甲、钩突、嗅沟鼻中隔和筛泡前壁黏膜,邻近的鼻窦正常;④全部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后鼻孔息肉及相应鼻窦开放,术后无复发。结论①建议诊断后鼻孔息肉应分为窦内型、鼻窦阻塞型和单纯型三种临床类型,遵循以临床类型为依据的手术原则,选择合理的术式和范围;②鼻内镜和鼻一鼻窦CT检查可以在术前明确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临床类型;③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准确、微创,彻底切除息肉蒂基部,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9.
蝶窦位置深在、隐匿,前鼻镜及鼻咽镜检查难以发现异常,孤立性蝶窦病变早期临床症状少且无特异性,常首先表现为头痛和(或)眼部症状,常首诊于神经内科、眼科、儿科及中医科,临床上易误诊、漏诊。近10年来由于CT、MRI及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蝶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总结我院自1996~2007年收治的孤立性蝶窦病变患者4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近二十年关于鼻中隔穿孔手术修补的概况,对鼻中隔穿孔的病因、症状、术式及术中所用移植物进行总结,并提出鼻内镜手术修补鼻中隔穿孔的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