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鲁琴  余国宝 《广西医学》2003,25(12):2404-2406
目的:探讨常规CT与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临床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病人行常规CT头颅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在常规轴面扫描后一般选取基底节层面,经肘静脉灌注对比剂,同时开始持续46S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重建46幅动态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成像。计算最大峰值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和相对血流量(RF)。结果:早期常规CT头颅平扫,显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脑实质低密度征等共35例,占36.4%,CT灌注成像发现88例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长,另外8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结论: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作用有限,在准确性远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脑CT灌注成像已成为早期诊断超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指导临床治疗(尤其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硅沉着病(矽肺)是尘肺中最常见的形式.它是一种以双侧肺部结节性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肺纤维化性疾病.虽然它通常以一种单一疾病的形式发生,且可以不发生任何症状,但是硅沉着病的分类是以肺部疾病的严重程度,起病和进展的速度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均较高,如何在脑梗死发生的病理、生理阶段超早期诊断,确定缺血半暗带,从而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在有效的时间内积极溶栓治疗,早期遏制病变发展,逆转损害的神经功能,一直是神经内科医生努力的方向。本文就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检查对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意义综述如下。1超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经历3个阶段:首先是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其次出现神经功能的改变;最后才发生不可逆转的形态学改变。梗死灶是由中心的坏死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Fis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定量CT分析(QCT)的方法来预测患者术后的肺功能情况.方法:搜集了22例因肺部肿块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均行肺动能检查及肺部CT扫描.利用CT肺功能软件,计算出全肺的功能性肺组织的体积(TFLV)和切除肺叶的功能性肺组织的体秘(RFLV).根据术前肺功能检查的数据和TFLV、RFLV得到肺功能的术后预测值.将预测值与术后肺功能的实测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预测值与术后肺功能的实测值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QCT能预测患者术后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成像(MSCTA)及脑灌注成像(MSCTPI)对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经临床证实的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SCTPI及MSCTA检查.通过灌注分析软件生成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三种参数的函数图像.MSCTA的扫描数据运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颈内动脉.结果:24例患者中,1例MSCTPI检查表现为过度灌注,5例表现为延迟灌注,16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灌注不足,2例灌注正常.MSCTA发现24例患者48支颈内动脉中,40支有动脉管壁钙化斑块,37支颈内动脉可见到软斑块.其中32支颈内动脉呈不同程度的狭窄,5支颈内动脉闭塞,11支血管无狭窄.22例在常规CT及MRI图像上为中及大体积梗死(>5 cm3)的患者,MSCTPI发现与梗死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且均比常规CT及MRI图像上病灶体积大,MSCTA显示颈内动脉呈中重度狭窄或闭塞.2例未发现明显灌注异常的患者,为小体积梗死灶(<5 cm3),MSCTA显示颈内动脉正常.结论:MSCTPI联合MSCTA可诊断早期缺血性脑梗死,并评价其血液灌注情况,同时还可客观评价缺血区颈内动脉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超早期CT灌注成像(CTP)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CTP和CT平扫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再根据CTP检测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CBV、CBF、MTT和TTP)和缺血半暗带,从中筛选可进...  相似文献   

7.
CT肺功能成像技术在早期尘肺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伊  吕富荣  盛波  夏露花  肖云华 《重庆医学》2012,41(12):1157-1159
目的探讨CT肺功能成像技术对早期尘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表面遮盖显示(SSD)3D-lung三维后处理技术、值域限定图像分割技术以及特殊的体积直方图软件1对30例早期尘肺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16排螺旋CT胸部平扫图像进行后处理。定性、定量比较二组的差异。结果定性:对照组的3D-lung肺表面显示平滑的脏层胸膜;尘肺组显示肺表面局部凹陷。定量:尘肺组肺体积(3 730.4±603.6)cm3比健康者(4 114.8±742.2)cm3减小;而平均CT值尘肺组(-747.1±51.9)HU与对照组(-852.9±30.2)HU相比增大。2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组体积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稍有降低。结论CT肺功能成像的多种技术能够定性、定量的观测到早期尘肺的纤维化及程度,结果客观、可靠,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CT灌注成像评价肺切除后患者肺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肺癌患者于术前分别行CT灌注成像检测和传统肺功能测试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术后实测值作为比较参照,相较于传统肺功能FEV_1术前预测值[(2.35±0.72)L],CT灌注成像术前FEV_1预测值[(1.62±0.81)L]则更接近于实测值,两种术前预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切除患者术前行CT灌注成像技术可显示肺部灌注状态,对评估肺切除范围、预测术后残余肺功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动物实验中,比较肺通气加权(VW)和灌注加权(QW)的傅里叶分解非增强磁共振(MR)成像与作为临床参考标准的单光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仪(SPECT)/计算机断层显像(CT)成像.材料与方法 此项研究已得到当地动物保护委员会批准.实验中,用1.5T MRI和SPECT/CT对7只麻醉处理后的猪的肺通气和肺灌注情况进行了评估.时间分辨傅里叶分解磁共振成像中使用未触发的二维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获得了一系列肺部图像(重复时间1.9ms;回波时间0.8ms;每帧采集时间118ms;采集率3.33帧/s;翻转角75°;截面厚度12mm;采集矩阵128×128).呼吸位移经非刚性图像配准校正.经过对脑组织中的信号强度进行傅里叶分解像素级别的分析,从而分离出因呼吸和血流量周期性改变而引起的质子密度的周期性变化.将代表呼吸与心率的谱线进行整合,从而可计算出VW和QW图像.通气与灌注SPECT成像是通过吸入分散的锝99m(99mTc)和注射99mTc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蛋白得到的.FD MRI与SPECT数据由2位达成共识的医师各自独立分析得到.同质性与病理信号变化分别由区域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运用FD MRI与SPECT技术,从健康动物实验中得到的图像分别表明TVW、QW图像与肺通气、肺灌注的分布的一致性.相似地,FD MRI与SPECT均观察到了动物的通气与灌注的重力依赖的信号分布.另外,这2种模式均能显示出通气与灌注的病变信息.结论 此项动物实验表明,在评估局部肺通气与肺灌注方面,无媒介、无辐射的FD MRI与传统SPECT/CT技术相比,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早期肝硬化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脏血流动态变化与肝硬化程度的关系,探讨多排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30例肝硬化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肝硬化组BF、BV均下降,正常组与肝硬化组Ch ild-Pugh A、B、C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并随肝硬化程度加重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与正常组比较,肝硬化组MTT则显著延长,且随肝硬化程度加重而延长(P〈0.05)。肝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HAP、HPI上升,PVP、THBF下降,除THBF外,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肝硬化程度不同时,PVP、HPI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而HAP、THBF没有差异。结论:多排螺旋CT肝脏灌注可用于各项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定量测量,有助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受阻,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产生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1]。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三类,而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死亡率也较高,要降低死亡率则必须在患者发病时尽快确诊。我院为探讨CT灌注成像对超早期脑梗死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灌注及血管成像分析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中信惠州医院41例早期脑缺血卒中患者进行CT平扫、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诊断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 ①CT平扫示患者早期大脑梗死区提示有低密度病灶,CT平扫的敏感性为57.7%,特异性为100.0%,诊断准确性为73.2%;而CT灌注成像可见缺血脑组织,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下降,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延长.其中MTT和CBF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平扫,颈内动脉CT成像敏感性明显低于CT灌注成像,准确性明显低于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颅内动脉成像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几种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T灌注成像显示患者半暗带区CBF、CBV、MTT、TTP、PE百分比值(rCBF、rCBV、rMTT、rTTP、rPE)与梗死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在rCBF、rCBV、rPE明显高于梗死区,rMTT和rTTP明显低于梗死区;③可见半暗带区和梗死区rCBF与rCBV呈正相关,rCBF与rMTT、rMTT与rCBV、rTTP与rRE呈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敏感性高,各个参数能够较为准确检测到大脑早期缺血引起组织变化情况,故可作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行螺旋CT常规头颅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随诊、复查CT资料。结果3例患者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均可显示脑梗死灶;23例CT平扫未发现脑缺血灶,灌注成像检查可见病灶,随诊CT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结论结合螺旋CT平扫,CT灌注成像可在超早期显示脑缺血病灶,以CBF、MTT及TP最为敏感。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53例SAH,发病后7天内作头颅CT检查,按CT照片上蛛网膜下腔池和脑沟裂内有无凝血块,分为阳性组(19例)和阴性组(34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T阳性组临床分级在Ⅲ~Ⅴ级、DCI发生率和预后较差者,均较CT阴性组为高(P值分别为<0.01、<0.005、<0.025);而CT阴性组再出血发生率较CT阳性组高(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两项指标在硅沉着病(原称矽肺)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用ELISA法测定正常人、接尘工人和不同期别的硅沉着病病人血中FDP和D-Dimer含量变化并测定其他指标。结果:硅沉着病早期FDP和D-Dimer水平很高,随着硅沉着病的晋期,FDP和D-Dimer水平逐渐下降。结论:FDP和D-Dimer作为硅沉着病早期诊断指标具有一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和CT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平县人民医院疑似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3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CT、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经CT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真阳性22例,经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真阳性32例。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较CT高,漏诊率、误诊率较CT低(均P<0.05)。结论与CT相比,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较高,可减少漏诊及误诊,利于疾病早期诊断及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17.
谢佩怡  单鸿  孟晓春 《当代医学》2011,17(24):16-19
CT灌注成像(CTP)通过获得单位时间、单位组织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峰值时间等血流灌注参数,反映组织器官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用于肝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能够在活体状态下定量监测病变引起的肝脏微循环水平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量和血流阻力异常,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本文通过综述肝脏CTP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在几种肝脏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并展望CTP在肝脏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鉴别诊断困难,可疑肺肿瘤的47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做CT灌注检查,按入选标准共有20例纳入研究。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肺肿瘤中心部位,对选定肿瘤层面行灌注成像,包括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参数,以此来评价并定量地反映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灌注状态。结果 孤立性肺结节的恶性与良性病变BV、MTT、BF、PS经分别进行两样本独立t检验,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病变BV、BF、PS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而MTT明显低于良性病变。比较传统CT常规扫描方法和CT灌注检查对孤立性肺结节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0%和95%,经χ2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CT灌注检查诊断符合率更高。结论 CT灌注能反映出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特点,其结合肺结节常规CT扫描的形态学特征能为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CT灌注成像指导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观察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前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状态,分析静脉溶栓后易发生继发性脑出血和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相关CTPI数据,为预测静脉溶栓后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可能性、判断预后提出CT成像的影像学指标.方法 选择24例突发偏瘫或失语、发病时间少于6h、CT常规扫描阴性的患者,立即行CTPI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在排除TIA 4例后,1h内给予15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对溶栓后患者的不同情况与CTPI的不同参数、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所有病例在第2~7d给予CT和MRI检查.结果 (1)在24例患者中发现TIA 4例.其余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6例(6/20)、死亡3例(3/20);(2)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病灶侧脑白质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为(2.50±2.68)ml·min-1·100ml-1,与没有发生脑出血患者数据比较,前者病灶侧的白质区CBF明显下降(P<0.05)结论 CTPI病灶侧脑白质区的CBF明显下降,可能是静脉溶栓后易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的预测性指标,当超早期病灶侧脑白质区CBF<5 ml·min-1·100ml-1时不宜选用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最大斜率法及去卷积法计算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可比性.方法 对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肝脏CT灌注扫描.采用perfusion 3软件进行灌注分析,分别采用最大斜率法和去卷积法计算肝癌组织、背景肝组织的各灌注参数,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大斜率法测得背景肝组织的HAP、HPP、HAI和HBF值与去卷积法所测得的相应灌注参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斜率算法组和去卷积算法组HAP、HPP、HB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HAI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两种算法计算的背景肝组织灌注参数可比性较好,肝癌组织灌注参数可比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