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2例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其中新鲜损伤25例,陈旧性损伤7例,采用持续颅骨牵引,经前路或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加重,神经根症状获得改善;骨折脱位完全复位;随访3~12(7.8±0.3)个月,植骨完全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应持续颅骨牵引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手术应以前路手术为基础,达到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及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的治疗目的 ;对于术前不能复位的患者,应首先应用后路手术解除后路阻碍复位因素,协助前路手术时复位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前临床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多采用牵引复位、颈椎后路减压固定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对于骨折脱位所造成的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颈椎前后柱均遭到严重破坏,以及颈椎骨折脱位牵引复位失败或陈旧性脱位的患者,上述手术方法均无法彻底减压,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及重建稳定性。且在复位过程中存在加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我院自2003年7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螺丝钉固定联合后路减压复位植骨侧块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1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和或钛网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5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但可充分减压、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得到即刻的稳定和重建,而且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42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髓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植骨术后3个月均获骨性融合,骨折、脱位全部减压彻底,复位满意。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和钛钢板内固定并应用大剂量的激素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是治疗颈髓损伤的有效方法,颈髓减压彻底,内固定可靠,神经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前路减压,自体植骨或钛网植骨和
钢板内固定治疗42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结果42例患者术后随诊4~26个月,平均16个月,植骨位置良好,无移动、无钢
板螺钉松动,椎间隙高度正常,所有患者术后3~8个月出现骨性融合,按Frahkel分级神经功能改善。结论早期运用前路
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率高,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满足颈椎即刻及长期稳
定的要求,改善了脊髓功能,并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钟传山  曹副才  罗肖 《西部医学》2007,19(4):604-605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颈托保护复位;术中行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骨移植及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对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质量除1例A级无恢复外,86例1-2级的恢复,其中16例全部恢复。结论下颈椎骨折早期行颅骨牵引复位,并在牵引下早期行手术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及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是一种实用、疗效满意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的牵引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的牵引加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指征。方法对14例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全部采用颅骨牵引加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10例,后路3例,前后联合手术1例。结果术后11例获解剖复位,3例稍差。所有患者手术后均达到生活自理并参加一般性工作学习。植骨均获融合。未发生钢板断裂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对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宜行牵引加手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前经牵引复位者,前路手术为首选;不能经牵引复位者,可据有无椎间盘的损伤而考虑行单纯的后路手术还是行前后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采取颅骨牵引,早期全麻下颈椎前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27例,其中9例行前路撬拨复位,2例行同期后路解锁复位。术后随访3~12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依脊髓功能损伤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颈椎恢复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6个月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脊髓功能损伤分级标准分别改善1~2级。结论:颅骨牵引结合早期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手术可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并可避免因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2例,其中3例同期后路复位及减压。术后随访8个月~18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个月~6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Frankel分级分别平均改善1.2级、1.32级和1.36级。结论前路手术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即刻的稳定和重建。手术不仅可明显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2月-2011年6月,本院对2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采取了前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带锁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评价其诊疗过程及结果。结果:23例患者经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均获成功,并于术后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X线摄片复查显示,全部病例植骨融合良好,融合时间平均为12周,颈椎稳定,无感染,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亦无假关节、骨不连以及生理曲度改变等发生;脊髓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的提高。结论: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具有创伤小,植入骨块愈合快,颈椎高度恢复好且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改善受损脊髓神经功能亦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颈椎管扩大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钉棒固定,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盘切除以及钛网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技术在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56例,患者入院后即安装头环行颅骨牵引,适度复位后早期手术。先取俯卧位行后路手术,植入钉棒系统实现损伤部位的减压、复位和固定。通过部分切除关节突和撬拨、撑开等方法使骨折复位,采用旋棒技术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患者改仰卧位,拆除颅骨牵引装置,行前路椎体或椎间盘次全切除,再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及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及CT,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及椎管减压情况,以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37例获得随访,失访19例,其中因死亡失访8例。随访时间9.0~35.0(平均13.7)个月。颈椎均获复位,损伤节段稳定,无植骨不融合病例。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或脱出,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12例末次随访时仍残留颈部疼痛,12例并发颈后伤口感染,经抗炎治疗后I期愈合,1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大多数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对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采用I期后路侧块钉棒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获得良好复位,椎管前后方压迫均能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即刻稳定,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月确诊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皆行颈椎CT扫描,充分评估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压迫程度。术中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术联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辅以康复治疗效。结果:术后随访7~21个月,39例患者脱位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脱出及神经、血管、食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JOA评分治疗评分改善率为43.17%,神经损伤均有恢复,脊髓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结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前路内固定术联合后路减压复位术具有有效、安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01~2009-01间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颈椎带锁钛钢板固定51例,后路切开复位侧块钢板固定1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固定严重骨折脱位5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8个月,植骨于3个月左右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有3例无恢复,其余病例至少有1~3级以上的恢复或改善。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理、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SCIWORA)的效果. 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SCIWORA)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锁钛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前后均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两组术后临床症状好转率及半年后植骨融合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半年后植骨融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2.38±1.69)分、(15.96±2.3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SCIWORA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针对病情运用椎弓根螺钉技术,或(和)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颈胸段骨折患者28例。术后3 d观察置入的椎弓根螺钉位置、钛笼植骨的愈合情况;统计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及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共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7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34枚,所有椎弓根螺钉位置合适,未见神经、血管受损表现。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侧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椎间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术后4~6个月,无置入物断裂、脱落等。肢体功能恢复平均为3.9个级别。结论:该技术治疗颈胸段骨折疗效好,但应熟知脊柱脊髓的解剖、熟练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6.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 2004年9月~2010年7月笔者对83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前路、后路和一期后-前路或是前-后-前联合入路(后路撬拨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颈椎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钛板(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比评估的方法,使用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价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 8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在手术参数、术后力学参数方面对其进行比较,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神经学方面,7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1级。术后4~6个月摄片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一期联合手术入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方面较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具备更宽的适证,需要掌握严格手术指征和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效果。方法多节段连续型或混合型OPLL患者14例,经前路结合磨钻技术开"烧瓶"状骨槽,直视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减压后牵引下植骨并安置钢板,观察术后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按JOA评分和X线摄片,判定改善率和优良率。结果14例患者获3~20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的随访。无1例并发神经根麻痹、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4个月后均获骨性融合。按JOA评分,优8例(57.1%),良4例(28.6%),好转2例(14.3%)。结论结合磨钻技术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颈椎外伤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8例颈椎骨折、脱位伤伴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前/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结果 28例患者经随访3个月至4年,植骨均完全愈合,无1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脊髓损伤症状改善满意.术前脊髓损伤Frankel 分级:A级12例,B级4例,C级5例,D级7例,术后恢复至B级2例,E级26例.按日本骨科学会(JOA)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术后改善率平均77.26%.结论 前/后路尽早行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颈椎外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可预防或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等并发症,提供脊柱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方式选择,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4例,短节段(≤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6例行前路手术。多节段(≥3个节段)颈椎管狭窄18例行后路手术,其中1例合并C5~6髓核游离于椎管,二期再行前路手术。结果 JOA评分术前平均5.70分,术后6周评分平均8.47分,术后12周10.26分,术后24周为12.02分。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结论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彻底减压,可靠融合及内固定,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