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165例枕神经痛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预先制订的诊断标准及观察表,对成都5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神经科门诊枕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及记录,病情判定采用患者自评101点数字评分法(NRS),医生评估采用六点行为疼痛测定法(BRS)。自评和医评在治疗前进行1次,以后每周进行1次,观察治疗3周。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65例,其中以枕大神经痛占绝大多数(92.7%),男女比为0.6:1,年龄发病高峰40~70岁(58.8%),职业以工、农及文职人员占多数为72.1%,冬春发病为高峰,分别为60.9%和22.4%,无明显诱因者为73.3%,病情1周内缓解者为54.7%,2周内缓解79.5%,其余在三四周内缓解。结论:枕神经特殊的解剖特点与包裹它的结缔组织悬浮网结构是其发病的基础,颈椎病、颈部肌肉慢性劳损及创伤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天气寒冷,劳累及职业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封闭治疗枕大神经痛的效果。方法:根据枕大神经痛的病因在不同部位用2%利多卡因5mL、确炎舒松A30mg混悬液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对6例颈椎劳损退变的病人,进行第2颈椎横突内后方“入肌点”封闭;对4例感冒及局部受寒者进行枕大神经“浅出皮下点”封闭;对2例外伤引起者,行“入肌点”封闭和“浅出皮下点”封闭,并同时予枕颌带牵引。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例注射后疼痛完全消失,随访3月无复发5例占41.5%;注射后疼痛大部分消失6例占50%;注射后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占8.5%。结论:局部封闭治疗枕大神经痛,只要注射部位准确,注射方法得当,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颈部压痛点处的手法治疗对紧张型头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在颈部软组织压痛点和痛性结节处施用手法治疗可否改善紧张性头痛的症状及体征。目的:观察颈部压痛点与紧张型头痛(tension-headehe,TTH)之间的关系,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TTH患者280例,男80例,女200例;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头痛分类标准。对照组150例,为无头痛症状的健康体检者,男50例,女100例。方法:触诊枕外隆突下至颈棘突止中线及其旁开,记录每一压痛点、痛性结节总数及部位,实施揉拿、弹拨、点按使颈部压痛点及痛性结节的手法治疗。观察肌肉痉挛的缓解程度及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主要观察指标:TTH组和对照组压痛点、痛性结节阳性率,TTH患者压痛点和痛性结节在枕颈部分布情况,采用手法治疗后疗效评定结果。结果:TTH组和对照组压痛点、痛性结节阳性率分别为(58.9%,28.6%和1.30%,和0.6%)(χ^2=262.6,P&;lt;0.005)。主要分布在上颈段(C1-2,C2-3)棘中线和棘突旁。经1-6次治疗,痊愈183例(65.4%),显效58例(20.7%),好转27例(9.6%),无效2例(0.7%),总显效率86.1%。结论:颈部肌肉障碍在TTH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针对压痛点手法治疗,产生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枕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常规予以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活血化瘀及B族维生素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75~150 mg,2次/d。2组均观察3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2、3周进行自评、医评分值评价和临床疗效评价,判断普瑞巴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前自评和医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2、3周,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评和医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2.5%;对照组有效率5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副作用。结论普瑞巴林能有效改善枕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神经痛性肌萎缩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痛性肌萎缩的临床及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神经痛性肌萎缩患者的诊治、护理经过。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42%表现为双侧同时或先后受累,92%以严重肩背部或上肢的疼痛为首发表现,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系统化整体护理及物理康复治疗后,11例患者1~2周内疼痛缓解,随访2~13个月,67%的患者肌力完全恢复,33%部分恢复。结论全面细致的护理与病情观察有利于神经痛性肌萎缩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阿霉素与庆大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早期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阿霉素及庆大霉素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0.2%、0.5%阿霉素及庆大霉素行外周神经阻滞。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1周、2周、1月、2月、3月时的疼痛缓解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0.2%阿霉素组除治疗后第1天外其余各时间点数字评分(NRS)均较治疗前降低,而其它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RS均明显下降。0.5%阿霉素组在治疗后1天、2周、1月、2月、3月时的NRS值明显低于0.2%阿霉素组,治疗后1月、2月时明显低于庆大霉素组。0.5%阿霉素组有效率明显高于0.2%阿霉素及庆大霉素组。结论:0.5%阿霉素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较好,庆大霉素可用于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多瑞吉)对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1例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均使用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进行疼痛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观察其对患者疼痛的缓解、对患者情绪、睡眠及日常活动进行考核以判断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观察在治疗中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结果:31例患者经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治疗后,2例因副反应而终止治疗,其余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从(8.51&;#177;1.12)分降至(2.47&;#177;1.23)分,总有效率达100%,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曲马朵缓释片治疗的患者相比疗效显著提高,虽有并发症,患者可耐受,且部分并发症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结论: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能有效地控制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联合冲击波对枕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2例枕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对照组给予2次枕神经阻滞疗法,观察组给予2次枕神经阻滞疗法联合3次冲击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以及1、3个月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第1周、1个月及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 0. 01);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较第1周、1个月显著上升(P 0. 01);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与第1周、第1个月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 0. 01)。2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冲击波疗法治疗枕神经痛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9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荣耀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141-1142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60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CT检查证实血肿量均大于30mL,对该组病人进行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溶栓等治疗。结果:未昏迷病人76例,术后1周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48例(63.2%),2周内完全恢复21例(27.6%)。昏迷533例,血肿量30—60mL者186例,术后1周内清醒136例(73.1%),1—2周清醒45例(24.2%),死亡5例(2.7%);血肿量60—80mL者221例,术后1周内清醒60(27.1%),1—2周清醒93例(42.1%),2周后清醒22例(10.0%),植物生存或死亡33例(14.9%),中途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13例(5.9%);血肿量80mL以上者126例,术后1周内清醒7例(5.6%),1。2周清醒13例(10.3%),2周以上清醒21例(16.7%),植物生存或死亡63例(50.0%),放弃治疗22例(17.5%)。结论: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与出血量、年龄、高血压时间、手术时机等密切相关。该方法简单、快捷,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四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陈汉清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1):1185-1186
目的:了解用四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方法:入选47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24例用四联疗法肌注α干扰素100万U,每天1次连用14d,口服泛昔洛韦500mg西米替丁0.2g、强的松5mg,每天3次连用14d。对照组23例用三联疗法肌注α干扰素100万U,每天1次,连用14d,口服阿昔洛韦缓释片0.4g、西米替丁0.2g,每天3次连用14d,分别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记录临床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9.2%和69.6%,结束后4周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8.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疼痛程度缓解比例四联疗法明显高于三联疗法,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提高治愈好转率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眼睑痉挛,20例面肌痉挛进行面部肌肉多点注射A型肉毒素,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结果:20例面肌痉挛完全缓解8例(40%),明显缓解11例(55%),部分缓解1例(5%).12例眼睑痉挛者,完全缓解5例,明显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96.8%,起效时间平均3天,缓解时间3~5个月.无过敏反应及全身反应,局部副反应轻、短暂且能自行缓解。结论:A型肉毒素局部肌肉注射是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浓度丝裂霉素C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分两组,单纯激素治疗组48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单纯曲安奈德注射瘢痕内注射,1次/2周。联合治疗组42例瘢痕疙瘩患者将0.04mg丝裂霉素C与5ml曲安奈德、1ml2%利多卡因混合后局部注射于瘢痕全层,1次/2~4周。瘢痕完全萎缩后逐渐降低药物浓度并延长注射间歇期。结果在治疗6个月以上的患者中,丝裂霉素c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总有效率为97.62%,其中完全缓解者占45.23%,极大缓解者占47.62%,部分缓解者占4.72%,未缓解者为2.38%。结论低浓度丝裂霉素C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A型肉毒毒素对Meige综合征的抗痉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患面部痉挛改善情况、疗效、副反应等方面对A型肉毒毒素改善Meige综合征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对24例Meige综合征患应用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肌肉多点注射,每点0.1~0.2mL(2.5~5U),至少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对治疗前后的病情分级进行对比。结果 A型肉毒毒素对眼睑痉挛的治疗平均3d症状缓解,2个星期疗效达最高峰;完全缓解率75%,明显缓解率17%,部分缓解率8%,总有效率100%。有效作用时间为8~44周,平均24.4周。结论 A型肉毒毒素作为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可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对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ssm,HF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32例面肌痉挛病人予面部多点注射BTX治疗,初始剂量每点l-1.25U,重复注射每点1.25-5U,其中169例治疗2次以上,共治疗505例次,观察疗效及疗效持续时间。结果:完全缓解144例次,明显缓解324例次,部分缓解14例次,无效23例次,总有效率95%;疗效与病情及注射次数有关,病情重、重复注射超过6次者疗效持续时间缩短。不良反应主要为短期上睑下垂、复视、眼部干燥、痉挛加重等。结论:面部多点注射BTX治疗HFS有效,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易复发。治疗剂量及注射位点应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乌灵菌粉治疗青少年适应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4—09/2005—06连续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门诊的青少年适应障碍的患者34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适应障碍诊断标准,进行为期6周的开放性乌灵胶囊治疗,其主要成分为乌灵菌干粉,是从珍烯药用真菌乌灵参中分离获得的菌种,经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服药方法为3粒/次,3次/d。以抑郁白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为评估疗效的工具。 结果:34例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参加了实验,中途2例脱落,分别在治疗后2周、4周病情缓解而未复诊,其余32例患者完成了6周观察。①34例患者中有20例(59%)发病前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应激事件,14例(41%)存在1个重要的生活变化事件。②32例患者完成6周研究.治疗结束时,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0.1&;#177;8.7.56.2&;#177;5.9;31.6&;#177;7.4,58.2&;#177;5.3),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01)。③治疗后病情严重程度、疗效总评和疗效指数较治疗前明昂下降(2.0&;#177;0.9.5.3&;#177;1.2;1.6&;#177;1.0.5.7&;#177;1.1;1.6&;#177;1.4,14,3&;#177;1.4),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4)全部患者无明显副反应。 结论:乌灵菌粉治疗青少年适应障碍安金、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评价癌性疼痛患者在常规临床条件下,使用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观察30例癌痛患者,按临床用药方案,服用羟考酮控释片1次/12h,随时应用其他止痛药物作补救以治疗爆发性疼痛。观察患者用药后止痛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共29例完成2~4周临床研究,1例因病情加重不能进食及口服药物而停用。起始剂量初治者10mg/d,复治者20mg/d。其中有20例因疼痛加剧至少调整过一次羟考酮控释片用量,占69%。3例因疼痛减轻减量,占10.3%。2例固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不能耐受而使用胃动力药物。56.7%用药量≤50mg/d,43.3%用药量≥60mg/d。平均剂量40~50mg/d。本研究最大剂量250mg/d。80%用药时间≤4周,20%为6~12周(6例),其中还有3例用药时间≥20周(占全组的10%)。止痛疗效:从生活质量改善观察治疗前后变化不大;疼痛缓解度:未缓解2例,轻度缓解11例,中度缓解10例,明显缓解2例,缓解率48%。1周缓解率达56%,2周缓解率达52%,3周缓解率达50%,4周缓解率56.4%。全组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毒副作用:73.3%有Ⅰ°+Ⅱ°便秘,3.3%有Ⅰ°+Ⅱ°头晕,10%有Ⅰ°+Ⅱ°恶心,3.3%有Ⅰ°+Ⅱ°呕吐,3-3%有嗜睡,6.7%有一过性尿潴留。除1例呕吐患者影响继续口服用药而更改用药途径和1例因病情加重不能口服药物仅用1周停药外,其余28例均不影响继续用药。长期用药的患者,服用1次/12h,可有效的控制癌性疼痛,在不影响疗效情况下,药物副作用也逐渐减少。本研究还观察到羟考酮控释片与其他止痛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癌性疼痛,可以达到良好止痛效果,除轻度便秘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口服羟考酮控释片1次/12h,可有效治疗癌性疼痛,根据每个患者的疼痛程度,可逐?  相似文献   

17.
枕颈部压痛点、痛性结节与紧张型头痛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枕颈部压痛点和痛性结节在紧张型头痛(TTH)患者中的分布,探讨枕颈肌障碍在TTH发病中的机理。方法 对380例TTH患者,触诊枕外隆凸下至颈棘突止中线及其旁开,记录每位患者的压痛点、痛性结节总数及部位,实施揉拿、弹拨、点按颈部压痛点及痛性结节的手法治疗。结果 经1—6次治疗,治愈283例、显效58例,总显效率89.7%。结论 枕颈部肌肉障碍在TTH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针对压痛点和痛性结节实施手法治疗可产生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王芳  栗玉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2979-2980
目的 分析具有典型症状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2010年收治的具有典型症状的104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带状疱疹平均发病年龄50岁,好发于肋间神经分布区.临床类型:普通型98例(94.23%).特珠型1例(0.96%),带状疱疹并发肿瘤1例(0.96%),伴发系统性疾病者35例(33.65%),并发皮肤细茵感染者4例(3.84%),后遗神经痛发生11例(10.58%),治疗2周病情好转74例(71.15%),4周好转19例(18.27%),12周好转9例(11.54%),12周仍未缓解2例(1.92%).结论 典型症状带状疱疹发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患者易出现顽固性疼痛、易发生后遗神经癌.  相似文献   

19.
局部肌注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效果。方法:对16例患者进行局部多点肌注A型肉毒毒素并进行随访综合评价其疗效。 结果:注射后1周内开始见效, 7—14天到达高峰,疗效维持8—20周,平均12周;1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4例, 明显缓解9例, 部分缓解2例, 无效1例,有效率81.25%,治疗后Tsui评分明显下降(P<0.001);重复治疗仍然有效;2例患者治疗后有颈部肌肉疼痛,1例颈肌无力,副作用短暂。结论:肌注A型肉毒毒素是有效、安全、方便、简单的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紧张、焦虑、抑郁是偏头痛的重要诱发因素,而紧张、焦虑、抑郁与患者不合理信念、不正确的应付策略密切相关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偏头痛的主要方法,但其不能改变患者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减少头痛诱发因素的产生。目的:观察药物疗法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对偏头痛的近远期疗效.以期为偏头痛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远期生活质量。设计:以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现已撤消)对象:研究对象为289医院心理咨询门诊1999-03/2001-10的偏头痛患者,共86例,其中男34例,女52例.年龄16~48岁,平均35岁,病程2~11年。采用查表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和药物组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文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36岁。方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采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药物组给予阿米替林50~100mg/d,尼莫地平60mg/d,口服,治疗12周.观察24周比较两组患者偏头痛效疗评分及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偏头痛疗评分及治疗前后P300,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经治12周,两组患者偏头痛疗效评分、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lt;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停止治疗后第12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偏头痛效疗评分、P300潜伏期与治疗12周时基本相同,P300波幅显著增高,而药物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偏头痛疗效评分与治疗12周时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两组同期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能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降低偏头痛疗效评分,近期疗效与药物组相似;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变患者不合理信念、提高其应付策略,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