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五千年,学术领先信息先行学术是中医的灵魂,信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动力。政策、学术、临床治疗是构成“中西医并重”的三要素。没有“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政策和科学管理、中医不可能发展。没有“中西医并重”的学术特点,中医不可能和现代医学触为一体,没有“中西医并重”的临床治疗,不可能有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伴随着中华文明史,中医为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医疗及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今市场经济环境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医药学受到的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挑战,结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与研究的深切体会,对中医外科学如何与日俱进作理性思考后提出:继承、整理、发掘历代中医外科文献是必须工作;直面疾病谱变化,坚定不移地依照自身规律弘扬中医外科特色是发展关键;立足临床,提高疗效,注意积累,加强临床与实验研究,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是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设施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问诊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  徐荣明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72-1773
通过对中医问诊追本求源的研究,并结合临床实践,试图从中医问诊的全过程联系现代医学理论.找出中医问诊的特征和原则等本质性内容,推动其向纵深发展,丰富中医问诊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中医问诊充分体现了中医科学理论中辨证施治的精髓:治病求本、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诊治“未病之病”(亚健康状态)。中医问诊的本质是祖国医学医德与医术结合的精华,体现了现代医学中“身心并治”的原则.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的中医问诊已经具备了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旨在为中医问诊的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开辟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革”时期中医学术的特点是政治色彩较浓(标新立异、批判开路、塑造典型),但对中草药、针灸的推广和普及等较重视。这一时期,上海在中医培训教育方面办的学习班,提倡实用、速成,向弱势群体倾斜。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以下合而简称“新版国标”)内寓的“病证理法相贯”法则及其逻辑关系,以促使当代中医临床再铸神魂,重新回归中医学术本体及其临床路径。方法 采用中医学、术语学、标准学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及计算机本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对标准的源起,标准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溯源,“病”“证”“理”“法”等概念的梳理,以及“治病求本”“辨病本、守病机”等相关学术理念的剖析,并借助于“中医国家标准应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标准平台”),呈现新版国标“病证理法相贯”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 新版国标界定了中医“病”“证”“理”“法”等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治病求本,病证相贯,理法相契,方药以贯”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将之作为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规范的“根”与“魂”,贯穿于中医国家标准修订的全过程,并将“病证理法相贯”理念与法则纳入了新版国标的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结论 新版国标内寓“病证理法相贯”的诊疗法则,可通过标准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及应用,并能够引领中医临床按照自身的学术与临床轨迹开展医疗活动,规范其医疗行为。  相似文献   

6.
郑敏麟 《中医药学刊》2004,22(6):1068-1070
中医的藏象学说用现代医学理论来看总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似是而非。中医的藏象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众所周知,“五藏”绝不等同于西医的心、肺、肝、脾、肾。多年来,对中西医结合的藏象实质展开深入研究的各位先驱所取得的成绩.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揭开中医藏象实质的面纱。综合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的成果和相关细胞生物学的新近进展,提出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中医藏象的实质在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五藏”其实是细胞的“五脏”,细胞的“五脏”是细胞的五个不同功能系统,可以落实为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即线粒体——中医之“脾”,染色体——中医之“肾”,配体一受体一信号转导系统——中医之“肝”,细胞膜——中医之“肺”,离子通道——中医之“心”。因此,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实质上是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学说,从它着手,中医理论可以和现代医学的最前沿的细胞生物学甚至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从而使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上篇介绍“五藏”与五个亚细胞结构的对应关系.下篇用这五个亚细胞结构说明“五藏”之间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相似文献   

7.
祖敬一 《中医药学刊》2004,22(6):1139-1140
由于现代医学的传入与发展,现代中医所面临的患者.对疾病的一般认识与诊疗需求、疗效期望值已经与古代完全不同。因而现代中医也必须与时俱进,治疗方面在发挥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仍可提倡“以中为主”,但诊断上却必须做到(中、西医)“双重诊断”。这种观点实际上早已被大多数中医工作者所接受,医政管理部门在“中医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与中医急诊是提高中医学术水平的重要方面,是树立医院形象的必要条件。在1995年11月28日召开的“湖南省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暨中医急诊工作研讨会”上,省卫生厅周绍明副厅长就中西医结合与中医急诊工作作了重要讲话,特节选发表。  相似文献   

9.
《实用中医心病学》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是 2 0 0 1年以新的编撰风貌刊行于世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两书在阐论中医心病的学术理论与诊疗等方面 ,办求突出中医精粹内涵 ,并能将中西医学予以科学地融会、补充 ,反映了新世纪我国中医临床著作新的学术特色。主编及参编专家为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为加快我国传统医学“步出国门 ,面向世界”的步伐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指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旋转、倾斜的平衡失稳的感觉,是一种运动错觉,是临床常见而多发之缠绵痼疾,根治颇难。《内经》称之为“眩”、“眩冒”。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较为透彻,但其治疗上依然未有大的进展。笔者的指导老师陈华德教授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从求本溯原、重视中医综合治疗、弘扬针灸特色疗法3个方面对本病整理概括,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思路,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与诸位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界,一直有人对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持否定态度,认为西医的“病”异化了中医对“证”的思维模式,“病证结合”是中医西化的根源。所以坚持主张“病证分离”。严格地说,“病证结合”实际只是中西医临床思维的一种结合而不是融合,它仅仅是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识病方法结合在了一起应用于临床。这种“病证结合”的思维形式在中医临床已极为普遍,并形成一种趋势。笔者以为,“病证结合”模式,是当代中医临床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病与证的科学结合,只能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医进步,而不会异化中医。理由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新中医》2008,40(3):67-67
《现代中医内科临床疗效评价与进展》由杨仓良等编著,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包括论述(叙述不同时期古代医家的学术成就);辨证论治(采用现代医学病名,以中医四诊八纲为中心,并列举病证的典型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现代中医临床客观疗效评价与进展(系统搜集、整理建国以来中医治疗内科疾病处方用药应用现代医学数据检测治疗效果,及对治疗新方法、多途径用药、剂型改革、新成果进展状况加以评述);临床资料(检索了全国公开发行中医期刊治疗内科每一病症的最佳有效方药,其诊断及疗效标准均以现代医学检测数据为准,反映其治疗方法独特新颖,治疗例数多,疗效高,可经得起重复验证,或以可靠的医学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的疗效极佳的病例报道);现代医学诊治(对中医诊治疗效欠佳的病例,应用现代医学诊治,结合中医治疗以促进中医发展)等项目,被称之为“开卷可识40载中医内科之最佳效方”。  相似文献   

13.
中医院的改革与发展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铁涛 《新中医》2002,34(4):14-15
中医院有两条生命线,一是市场,二是中医的学术。市场是存在的条件,中医学术是中医院之根本。中医院的改革与发展,既要争取市场,也要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在争取市场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首先是提高服务质量。市场经济,病人是上帝,我们应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让病人满意。同时,争取市场还要培育市场和引导市场,加强宣传中医药的疗效及优势,纠正部分人对中医错误和不全面的看法等,中医院要加强“公关”力度。 但是中医院要发展,仅有服务还不够,还要靠我们的医疗水平。对于中医院而言,这当然是指中医药的水平。这…  相似文献   

14.
刘景荣 《河南中医》2002,22(5):9-10
近年来在逐步实现中西医相结合的过程中 ,许多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已在中医临床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弥补了中医“四诊”的不足 ,把中医的诊治水平提高了一步。但是 ,在临床中应该怎样去看待及应用这些现代医学的检查资料它能否与中医“四诊”所得的资料一样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呢 ?下面将结合部分病例的治疗作一初步探讨。  中医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都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原则。凡是坚持辨证与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原则 ,治疗方法就多 ,临床疗效就能提高。如果单纯追求“特效方”或“特效药” ,很容易钻进形而上学的死胡同。如以治疗病毒性肝…  相似文献   

15.
衡先培 《中医药学刊》2004,22(6):1100-1101
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针对新版《中医内科学》,提出中医内科作为一门临床课程.必须结合临床实际,以教会学生临床诊疗技能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个互参,即相关检查与现代医学疾病互参。治疗原则与病机互参,预防调摄与病因互参,才不至于使课堂流于空洞或形式;尚需注意针对教材补缺补漏.纠正教材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脱离临床之处,力臻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动我校临床医疗工作的发展,提高我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提升、培养大学校内名中医步伐,提高其知名度和竞争实力,我校决定实施校内中青年“名中医工程”。计划选拔一批事业心强、思想品德好、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临床能力的临床中青年骨干作为名中医培养对象.通过进一步培养提高,使他们尽快成长为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高尚、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诊疗水平高、有独特的专科专病诊治技能,被同行认可,并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中医。  相似文献   

17.
任何学术的发展都是有继承性的,中医学也不例外。数千年来,中医学术的传承除了“口耳相传”外,最重要的方式是“中医临床-中医文献-中医临床”的反复。故史崧在《灵枢经.序》中说:“夫为医者,在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因此,一个临床中医师无论是临床水平的提高,还是科研思路的建立,都必须有坚实的文献基础。中医文献的学术价值中医文献是中医学理论的渊素: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的形成同其他理论的形成一样,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归纳、抽象而形成的。中医文献记…  相似文献   

18.
《环球中医药》2013,(1):19-19
《环球中医药》杂志开辟“中医病案析评”栏目。中医医籍医案是中医学术传承的宝库,中医住院病历的书写也对中医师分析病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通过本栏目,广大读者将临床中遇到的典型病案或疑难病案整理刊发,交流辨证体会、临床心得,提高学术水平,共同成长。写作格式与要求 文题可以用中医辨证、中医诊断命名,也可以用主要症状、体征、西医诊断命名,也可以用中医证名和西医病名混合命名。无需英文文题。本栏目文章结构分为“病历摘要”和“分析与讨论”两部分。“病历摘要”用准确简洁语言交代清楚患者主诉、病史、中医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法、用药、复诊情况等。“分析与讨论”部分要求逻辑性强、说理清楚、体现良好的中医辨证素养与临床思维模式,展示出对临床工作的实际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医高等教育的弊端及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建国  韩奕 《北京中医》2003,22(6):47-49
中医高等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走名医之路,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但目前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与中医学术特点,中医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不相适应。由此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严重不足,是目前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医高等教育必须尊重中医药人才的自身培养和成长规律。应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重点,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作为中医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主要依靠学术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学术水平是中医事业的生命力,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兴衰与存亡。胡熙明同志去年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发展中医学术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朱杰同志今年在《全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牵制中医药工作全局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发展缓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引导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这是近年来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