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1(ET-1)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治疗组用亚低温治疗仪将患者急性期7 d内的肛温持续控制在36-37℃;对照组未控制体温,当体温超过38℃时予常规方法降温。收集两组入院后第1、3、7天的血清标本,用放免法检测NSE和ET-1水平。结果治疗组第3、7天的NSE和ET-1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伤后3-6个月的GOS评分,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温控制在36-37℃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NSE、ET-1浓度,降低其预后不良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脑外伤后患者血浆NSE、ET-1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脑外伤患者(观察组)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内皮素(ET)-1水平的变化,探讨NSE和ET-1与脑外伤严重程度以及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8例脑外伤患者(观察组)分别于伤后第1、3、7天采集静脉血3 ml,用放免法检测NSE和ET-1,同时选取2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血浆NSE、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外伤血浆NSE、ET-1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911,P〈0.05)。结论脑外伤后血浆NSE、ET-1水平与脑外伤损伤程度及患者预后有关;脑外伤后血浆NSE升高比ET-1更早、更敏感,ET-1升高比NSE更持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K-MB的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把80例住院患者分为两组,按GCS3~8分32例为重型组,GCS9~15分48例为轻中型组;于伤后监测血清CK-MB。以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按GOS评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差组和死亡组,观察CK-MB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轻中型组、重型组24hCK-M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型组与重型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死亡组CK-MB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K-MB值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提示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K-MB活性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s-CRP、TNF-α、IL-10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山东医药》2010,50(26):80-81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颅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ELISA法测定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3、7、10 d的血清hs-CRP、TNF-α、IL-10,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hs-CRP、TNF-α、IL-10水平的关系。结果血清hs-CRP、TNF-α、IL-10水平在颅脑损伤后早期即明显升高;重型颅脑损伤组伤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hs-CRP、TNF-α和IL-10水平均较轻、中型组明显升高(P均〈0.01),中型颅脑损伤组伤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hs-CRP、TNF-α和IL-10水平较轻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血清hs-CRP、TNF-α、IL-10水平在颅脑损伤后明显升高,它们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过程,并且与颅脑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喻敬国 《山东医药》2008,48(22):52-53
将51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硫酸镁+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并比较治疗后第7天脑水肿发生率、第10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半年Glasgow预后(GOS)分级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重度脑水肿发生率低,GCS评分高,GOS分级优(P均〈0.05)。认为早期硫酸镁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能减轻脑水肿,促进清醒,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孙明  杜立新  张利勇 《山东医药》2007,47(36):94-95
回顾性分析57例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血浆生长激素水平.结果 重型组患者第1、3天血浆生长激素水平分别为(3.46±2.74)、(2.89±2.32)ng/ml,与轻中型组患者(2.38±1.92)、(1.86±0.36)ng/ml相比,P均<0.05.重型组良好12例,中残4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轻中型组分别为6、3、1、1例,两组相比P<0.05.认为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生长激素水平与损伤轻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放射免疫技术(mA)检测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3、5、7、10天空腹血浆神经降压素(NT)、内皮素(ET),同时观察胃肠黏膜损伤情况。发现颅脑损伤患者血浆NT水平早期升高,随之迅速下降,恢复期逐渐上升;ET水平开始升高,继而下降,再次升高后逐渐恢复正常。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相同时点血浆MT、ET水平差异明显(P均〈0.05),且均与胃肠黏膜损伤及GCS评分相关。认为血浆NT、ET水平反映了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二者在伤后的急性胃肠黏膜损伤发生及胃肠黏膜保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病人脑脊液tau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人脑脊液tau蛋白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颅脑损伤住院病人为实验组,另选25例非神经系统疾病病人为对照组。收集颅脑损伤病人伤后1d、3d、7d、10d的脑脊液及对照组的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脑脊液tau蛋白的含量,分析脑脊液tau蛋白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各亚组脑脊液tau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在1d、3d、7d、10d显著升高(P〈0.0 0 1)。重型组脑脊液tau蛋白水平较轻中型组在1d、3d、7d、10d显著升高(P〈0.001)。死亡组脑脊液tau蛋白水平与恢复不良组、恢复良好组相比,在1d、3d、7d、10d显著升高(P〈0.001)。恢复不良组脑脊液tau蛋白水平与恢复良好组比较,在3d、7d、10d显著升高(P〈0.001)。选取颅脑损伤后病人第3天脑脊液tau蛋白浓度值大于1014.52 pg/mL为评估标准,颅脑损伤病人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0.7%。结论颅脑损伤病人脑脊液tau蛋白含量的检测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24 h损伤脑组织中Bcl-2、活性氧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GOS评分分成未清醒组(GOS评分1~2分)13例和清醒组(GOS评分3~5分)10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伤后6~24 h损伤脑组织中Bcl-2和活性氧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未清醒组与清醒组比较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P〈0.05),伤后6~24 h脑组织活性氧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r=-0.471,P〈0.05),Bcl-2水平与预后无相关性(r=0.136,P〉0.05)。结论脑组织活性氧水平在颅脑损伤早期明显升高,参与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炎性反应过程,是造成继发性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颅脑创伤(TBI)后不同时间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77例TBI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WBC的动态变化,分析WBC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重型组受伤后第1、4、7天的WBC明显高于轻型组;感染组整体变化趋势明显高于无感染组,且第7、14天WBC与无感染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病情恶化组第1、4、7、14天的WBC均明显高于治疗好转组(P〈0.05或〈0.01)。结论WBC的早期升高与伤情有关;伤后4d内WBC升高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指标,伤后1—2周仍持续升高者可作为判定感染的指标之一;伤后1周内WBC明显升高者预后较差。反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早期检测颅脑损伤患者血中S100B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100B蛋白作为早期检测创伤性颅脑损伤特异性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名健康体检者,30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其他创伤患者血清中S100B蛋白的含量,并对早期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颅脑损伤组血清S100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和创伤对照组升高(P〈0.01)。颅脑损伤重型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S100B水平较轻中型组(GCS〉8分)升高(P〈0.05)。结论S100B蛋白作为早期检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指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朱俊卿  王玉轩 《山东医药》2009,49(30):57-58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养血清脑颗粒的疗效。方法将伤后24 h内入院,GCS 5~8分,选择保守治疗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和B组(40例)。A、B组均行常规保守治疗,A组24 h后经鼻饲管给予养血清脑颗粒首次8 g,以后4 g/次、3次/d。分别观察治疗7 d时再出血发生率、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治疗30 d时GCS升高值和治疗后3个月GOS。结果A、B组治疗7 d时,再出血发生率相近(P〉0.05),A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B组(P〈0.05);治疗30 d时GCS升高值和治疗后3个月GOS A组均高于B组(P均〈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轻链(NF-L)、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变化,分析其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106例颅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组),根据Fisher CT分级将患者分为1~2级组(47例)和3~4级组(59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轻型昏迷组(12~15分,34例)、中型昏迷组(7~11分,49例)和重型昏迷组(<7分,23例),根据伤后30天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GOS评分1~3分,48例)和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5分,58例),另选择门诊体检部接诊的10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F-L、TSP-1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F-L、TSP-1水平与Fisher CT分级、GCS评分、GO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F-L、TSP-1水平预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颅脑损伤组血清NF-L、TS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Fisher CT分级3~4级组血清NF-L、TSP-1水平高于1~2级组(P<0.05),重型昏迷组血清NF-L、TSP-1水平高于中型昏迷组和轻型昏迷组(P<0.05),中型昏迷组血清NF-L、TSP-1水平高于轻型昏迷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NF-L、TSP-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血清NF-L、TSP-1水平与Fisher CT分级呈正相关(rs=0.622、0.593,P<0.05),与GCS评分、GOS评分呈负相关(rs=-0.589、-0.693;-0.629、-0.61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sher CT分级、GCS评分、NF-L、TSP-1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F-L、TSP-1水平预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0.836,联合NF-L、TSP-1预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AUC为0.937,高于单独NF-L、TSP-1(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F-L、TSP-1水平显著升高,NF-L、TSP-1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张彬  尹海林  张海防 《山东医药》2011,51(39):71-7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IL-6及IL-8在颅脑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s-CRP、IL-6与IL-8水平,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与病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程第1、3、7天逐渐升高;病情为轻、中、重型者呈逐渐升高趋势,P均〈0.05。结论 hs-CRP、IL-6及IL-8可能参与了颅脑损伤的发生及发性颅脑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黏膜pH(pH i)及血清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监测患者伤后或术后5 d内pH i和血清蛋白水平的改变,根据生命体征和肠鸣音的恢复情况分别于12-72 h内给予EN(EN组)和静脉营养(PN组)。结果第5天EN组患者的pH i和血清蛋白水平比第1天增加(P〈0.05),且明显高于PN组(P〈0.05)。此外,EN组患者较PN组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早期EN的实施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黏膜血液灌注及氧合状态,改善营养状况,有效防止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伤后1个月内血清皮质醇变化与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9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按照伤后1、14、28 d进行检测,与30例门诊健康人群对照组比较;伤情严重程度采用GCS评分,预后采用伤后1个月GOS评分,对皮质醇变化与GCS、GOS的关系进行临床相关性研究;部分患者行头颅MRI检查,了解下丘脑-垂体区影像学改变与皮质醇变化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结果颅脑损伤后第1天所有患者皮质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型组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在伤后1个月的时间窗中,皮质醇异常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预后按GOS评分,预后不良组伤后第1、14天的血清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早期头颅MRI发现下丘脑-垂体区异常改变者皮质醇持续异常。结论颅脑损伤后皮质醇均明显升高,损伤越严重,升高越明显,故可用来判断受伤的严重程度;在预后GOS评分中,预后越差,皮质醇升高持续时间越长,可用来进行预后评估。颅脑损伤患者下丘脑-垂体区影像学改变与皮质醇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抗脑抗体(ABAB)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9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3d、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6个月、9个月)及47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ABAB。结果颅脑创伤患者各时间点血清ABAB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P均〈0.05);伤后1周重型颅脑损伤者血清ABAB水平高于中、轻型颅脑伤者(P〈0.01)。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清ABAB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判断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线春明  王佳月 《山东医药》2011,51(10):78-78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ACI)患者血浆胃泌素(GAS)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8例ACI(观察组)、28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的GAS。结果观察组血浆GAS为(102.7±50.3)ng/L,对照组为(74.3±36.5)ng/L,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中,出血量大量者GAS为(150.5±39.4)ng/L、中小量者为(100.1±35.9)ng/L,病情为重型者GAS为(120.4±29.7)ng/L、轻中型为(98.1±21.3)ng/L,预后差者GAS为(123.4±29.8)ng/L、预后好者为(99.5±25.7)ng/L(P均〈0.05)。结论 ACI患者血浆GAS水平升高,血浆GAS检测对ACI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早期评估病情中的意义。方法:根据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型组(0~20分)36例,中型组(20~30分)14例,重型组(30~45分)9例。测定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第5天和第10天血浆BNP、ET水平,并与40例健康者作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NP、E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重型脑梗死组血浆BNP、ET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组(均P〈0.01);入院时急性脑梗死组血浆BNP、ET水平开始升高,治疗第5天达高峰,治疗10d后明显下降。结论:BNP和ET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含量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可作为早期判断脑梗死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血氧利用率(O2UCsv);上腔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血净差值(VAP-CO2sv,VALasv)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变化及评价它们反映全脑氧代谢改变中的意义。方法比较上腔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血差值(VAPCO2sv、VALasv)、氧利用率(O2UCsv)与颈静脉血各值间差剐及病情轻重间差别。结果(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PO2sv、VALasv、O2UCsv与颈内静脉血比较无差异,均P〉0.05;轻中型VAPCO2SV、VALasv与颈内静脉血比较无差异性,均P〉0.05;O2UCsv与颈内静脉血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VALasv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为负值,轻中度中为正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APCO2sv在重型、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均为正值;轻中型患者中差值较重型大,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O2UCsv重型组比轻中型组数值小,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呈低O2UCsv;低VAPCO2sv;负VALasv;均与颈内静脉中各值呈正相关,是早期颅脑损伤痛情极重的标志。上腔静脉血血气分析、乳酸监测对全脑氧代谢监测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