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治病解惑     
《家庭医药》2005,(6):37-37
阿司匹林能防治静脉血栓吗?小剂量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静脉血栓性疾病与我们熟悉的动脉血栓性疾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形成的“白色血栓”,而静脉血栓是纤维蛋白形成为主的“红色血栓”,血小板不起主导作用。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防治静脉血栓性疾病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抗栓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血管疾病与血栓栓塞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的动脉血栓栓塞、心房颤动合并附壁血栓的栓塞并发症以及静脉血栓栓塞所导致的器官组织缺血和(或)坏死。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报告指出,每年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大约1700万例,占各种原因死亡的1/3,其中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预计该数字到2020年将剧增至2500万例。在以阿司匹林和肝素为代表的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出现100a后的今天,心血管领域的抗栓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正常条件下,血小板没有活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血小板被激活,内皮损伤后,内膜下的蛋白基层暴露,血小板自动附着,凝血酶、胶原蛋白、ADP、血栓烷(Tx)A2进一步引起血小板聚集,聚集的最后通路是激活 GPⅡb/Ⅲa受体。当血小板聚集时,形成血栓而使全部或部分血管阻塞,引起组织缺血,甚至坏死。 阿司匹林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药物,它能抑制TxA2的形成,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司匹林还能减少血管成形术后血管急性闭塞的发病率,在冠脉搭桥术的围手术期,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发现并人工合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以前,阿司匹林主要用于解热镇痛治疗感冒发热。随后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有明显抑制血小板激活从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临床上又开始用于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王燕  史敏  刘永春  李姣 《河北医药》2010,32(22):3217-3219
目前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人类重要的致死疾病之一.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组成成份,在血栓形成中,特别是在动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临床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对该类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报道显示, 阿司匹林能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病死率下降15%~44%[1].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在防治血栓栓塞性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多年来临床试验已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约23%。然而阿司匹林在患者群中的抗血小板作用个体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但实验室检测发现其血小板聚集能力不能被很好地抑制,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或“阿司匹林失败”(aspirin failure)。  相似文献   

7.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心、脑、外周血管等常见的一大类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快速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凝血机制的形成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首要任务.其中吲哚布芬作为一种抗血小板及新型的抗凝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断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文章就吲哚布吩在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中...  相似文献   

8.
早在18世纪时,阿司匹林就作为镇痛消炎药应用于临床,到20世纪70年代发现它能通过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A2(TXA2)的合成而起到抗凝作用,遂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等血栓栓塞性疾病,其抗栓治疗的疗效已为大量国际性多中心临床试验所肯定。从其药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阿司匹林的血浆半衰期很短,15—30分钟,而血管栓塞性疾病多发生在夜间,因此许多医生常建议患者在睡前服用阿司匹林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抗血栓药市场走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性疾病仍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抗血栓药物包括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MI)、脑卒中、静脉血栓栓塞(VTE)和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机械瓣膜或组织瓣股)的高危病人应用华法令加阿司匹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病人手术前有过心房纤额或血栓栓塞性疾病。1对象和方法此项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双盲法、安慰剂对照试验,平均随访时间达8.5年。这项研究在加拿大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有370例患者(平均年龄58岁,51$为男性)接受了机械或组织』已脏瓣股置换术。这些病人术前有心房纤颤或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史。心脏瓣膜置换有主动脉瓣、二尖瓣或三尖瓣,一个或多个。研究对象排除的标准是对阿司匹林过敏或有应用阿司匹林的指征,对应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治…  相似文献   

11.
任淑萍  史卫忠 《中国药师》2008,11(3):349-352
阿司匹林(aspirin,acetylsalicylic acid,ASA)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1897年问世,最初主要用于镇痛、解热、消炎及抗风湿治疗。1994年抗血小板试验联合报告(Antiplatelet Trialists’Collaboration)第一、二、三报告的结论认为ASA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以降低25%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降低48%的血管搭桥及动脉栓塞事件;减少肺栓塞事件67%,减少深静脉血栓事件2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社区血栓栓塞性疾病二级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采集X城区并选取X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上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治疗信息,从中筛选出180例具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按疾病分类分为冠心病组及脑卒中组,每组90例,同时针对性收集其抗栓治疗信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抗栓治疗信息等。结果冠心病组患者既往服用阿司匹林81例(90.0%),通过新处方服用3例(3.3%),总体服用84例(93.3%);脑卒中组患者既往服用阿司匹林75例(83.3%),通过新处方服用2例(2.2%),总体服用77例(85.6%)。两组患者绝大部分对阿司匹林的服用率均较高;冠心病组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略高于脑卒中患者;两组患者中均有近25.0%服用β受体阻滞剂;两组患者中均有近33.3%服用 ACEI或 ARB 药物、两组患者中均有近40.0%服用中药及中成药。结论阿司匹林在社区血栓栓塞性疾病二级预防实践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而显著;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同样可以服用例如β受体阻滞剂、ACEI 或相应中药及中成药以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3.
血栓性疾病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文献[1,2]报道,在恶性肿瘤人群中,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为10%~15%,大约1%~15%的血栓形成先于肿瘤的发现。恶性肿瘤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门静脉血栓(PVT)和动脉血栓栓塞(AT)、游走性浅表血栓性静脉炎等,其中下肢DVT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动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主要由血小板介导,血栓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明显少于静脉系统血凝块(静脉血栓是以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抗凝血药(如肝素、华法林等)能有效预防静脉系统血凝块,但对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差。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等)则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因而能预防动脉系统血栓形成,且抗血小板药比抗凝血药更安全[1]。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的研究及其在血栓形成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1环氧合酶抑制剂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素身的催化酶‘’‘。血栓素…  相似文献   

15.
目前,针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已有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和溶血栓药。动脉血栓形成中血小板具有重要作用,应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波力维等可减少动脉血栓的发生;而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为血液瘀滞和高凝,应使用抗凝血药如华法林、肝素[1]。1抗血小板药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强不仅使血液粘度增高,而且也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冠心病、糖尿病以及缺血性脑病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阿司匹林1897年问世,最初主要用于疼痛或炎症的治疗,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之后,开始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抗血小板聚集实验者协会回顾分析了超过10万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和未接受治疗者的资料,证实了阿司匹林能使高危血管性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血管移植、动脉阻塞发生率减少48%,肺栓塞发生率减少67%,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23%。然而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一致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淑萍 《江西医药》2007,42(1):85-87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被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1].  相似文献   

18.
陈清华  饶邦复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507-1509
血栓性疾病(血栓形成或栓塞)涉及全身各系统器官,主要是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具有高发和高致残、致死性特点,造成临床严重后果。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血管损伤、局部血流改变以及血流成分的变化有关,而抗血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治疗)在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9.
华法林药物应用中问题与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部分血管的狭窄性疾病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血液凝集形成血栓后,固定在局部导致该处的血管堵塞或狭窄,脱落则造成远处血管栓塞,共同结果是血栓后面的血管血流减少甚至消失,轻者组织缺血(如心绞痛),重者发生坏死(如心肌梗死、脑中风)。华法林的作用就是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防止血栓形成。长期口服华法林以预防中风、心肌梗死、静脉血栓等栓塞性疾病。主要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肺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溶栓、中风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0.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导致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既是公众关心的健康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在临床上各科均可遇到,如心内、神内、骨科、肾内等;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和抗凝药(低分子肝素或肝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被广泛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