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654-2为对照,观察了针刺梁丘和胃俞对急性胃脘痛患者胃电图的影响,同时还与38例正常人的胃电图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急性胃脘痛患者的胃电图波幅平均为84.33±d6.19微伏,明显低于正常人的平均值(为1 44.43±35.64微伏),(P<0.001)。而频率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可以使急性胃脘痛患者低下的胃电图波幅升高(P<0.001)。而对其频率无明显影响(P>0.05)。654-2则可使急性胃脘痛患者的胃电波幅降低(P<0.001),并使其频率加快(P<0.001)。  相似文献   

2.
足三里穴针刺效应与体表胃电图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三里穴是治疗胃肠道疾病常用穴位之一,但缺乏衡量针刺对胃机能活动影响的客观指标。本实验观察了52例人体空腹胃电图与进餐对胃电图影响的比较,并对其中14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了针刺前后胃电图的比较,实验结果,针刺使胃电图的波幅幅值呈升高和降低的双相反应,二者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针刺30名健康人不同穴位,观察针刺前后胃电平均幅值、频率的变化,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胃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结果:胃电振幅均值针刺后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与针刺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足三里要优于其它9个穴位(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也优于阳陵泉、曲池、外关、内关(P0.05,P0.01);对于胃电振幅变化率,针刺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变化率明显,高于曲池、内关、合谷、外关(P0.05,P0.01),足三里要高于其它9个穴位(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也高于阳陵泉(P0.05,P0.01),其它穴位间未见明显差异;针刺前后对胃电频率无影响。结论:针刺不同穴位对胃电具有不同影响,不同穴位对健康人胃电的影响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用NUV—1型胃电放大器,采用体表双极导联无创伤性描记胃电的方法,对142例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患者进行针刺及进餐功能试验,并与59例正常人组胃电图进行比较。各组患者的波幅与调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是胃癌患者胃电波幅及2次/分以下慢波均高于其他各组,并以正常人胃电为指标对穴位特异性进行探讨,对体表胃电图的特点及可能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我们从1982年初—1983年运用体表双极导联进行临床胃电检查,以探讨胃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并对健康人进行不同经穴针刺比较,观察其穴位特异性。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旨在采用胃电图(EGG)为在针灸的教学,临床和科研中探究调治胃机能活动,阐述传统理论,术语,评价疗效提供数字--图谱的客观依据,提高教学质量和临床、科研工作水平.结果1.EGG在针灸调治胃时进行全程跟踪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出现得气和气至病所时EGG呈现同步性变化.针刺治疗最终效应是双向反应,针刺前后比较P<0.05~0.001.差异非常显著.针刺作用途径与穴位传入神经和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密切相关.2.烧山火特殊针法是当针刺后患者出现热感时,EGG才出现双向反应.3.治疗胃病取胃经足三里穴,针刺前后比较为P<0.05.差异显著,而取其相表里的脾经阴陵泉穴时,EGG的效应也出现双向反应,但针刺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4.针灸可以防、治胃溃疡,但治疗的效果优于预防效果,治疗中又以灸治优于针刺疗法,EGG波幅值与溃疡指数呈负相关关系而穴位导电量与溃疡指数呈正相关关系.5.穴位注射用药剂量是全剂量的1/2~1/3,但疗效相同,EGG表现出有胃动力紊乱的EGG,提前恢复到正常,究其作用机制,除与穴位下药液产生压力刺激有关外,与药物的性能密切相关,提示穴位具有生物放大功能.6.针刺治疗急性胃痛,即刻疗效明显,而与施治取穴次序无关.  相似文献   

6.
陈婷  余小夏  刘旭光 《中医药学刊》2010,(10):2054-205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面积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面积的变化,比较分析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1)不同经穴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经脉(穴位)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3)胃经不同穴位之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脉穴位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 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针刺运针与否对胃电图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莉 《中国针灸》2004,24(3):189-190
目的:观察针刺留针时运针与否的针刺效应.方法:将67例胃动过缓患者随机分成运针组37例和不运针组30例,并进行针刺前和针刺后30 min的胃电图测试,运针组加测5 min、15 min的胃电图.结果:不运针组的胃电图主频(FP)虽有上升(P<0.05),但明显不及运针组(P<0.01).运针组在5 min、15 min、30 min的胃电图主频与针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效果随着对穴位的不断刺激而增强,到15 min可达峰值,至30 min均能维持疗效;如不运针则疗效降低.  相似文献   

9.
第二掌骨侧胃穴是全息生物诊治胃病常用穴位,但目前尚缺乏该穴对胃机能活动影响的客观依据,笔者应用合肥科学仪器厂生产的EGEG—2D_2型双导智能胃肠电图仪对53例胃病患者的双侧第二掌骨侧胃穴进行针刺前后胃电频率、振幅观察分析,旨在探索本穴对慢性胃病患者胃机能活动的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3例胃病患者均为本矿区职工、家属以及农民,皆为首次作胃电图检查;男43例,女10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10.
胃经腧穴与胃脏相关客观指标胃电图的实验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临床医师期望体表胃电图(EGG)能成为胃病诊断的新工具,针灸医师常采用针刺胃经腧穴,运用手法,使“气至病所”,起到理脾胃、和肠消滞及通调经络气血的作用,但缺乏衡量针刺前后胃机能活动的客观指标。我们于1981年12月采用人体体表电极及家免胃浆膜下电极双极导联法,输入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1)52例人体胃电图(正常人21例,球部溃疡13例,胃炎8例,胃溃疡5例,胃癌5例)的空腹与进食后波形、振幅、频率、节律的变化,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电图的影响;(2)50只家兔空腹胃电图波形,药物、神经系统及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赵宏  赖新生  连至诚 《新中医》2001,33(8):39-40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电图的影响。结果:①FD患者餐后胃电幅值和频谱慢成分累加值增加幅度不大,与健康组比明显低下;②FD组针刺后优势频率减慢,幅值增加明显,频谱慢成分累加值亦明显增加;③地刺足三里对不同中医证型FD患者胃电影响不同,脾虚型针刺后胃电幅值及频谱慢成分累加增加,肝胃不和型胃电优势频率较前显著降低,肝郁脾虚针后频谱峰数增加,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可增强FD患者胃电活动,这可能与针刺提高迷走神经兴夯性有关,其过程也可能有胃肠道激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32名受试者分别进行自身对照,观察辰、酉两时辰艾灸足三里穴对胃电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足阳明胃经气血流注的辰时灸本经合穴足三里,胃电图振幅、频率的变化程度均大于非胃经气血流注的酉时灸同一穴位,其中振幅变化差异显著(P<0.05);灸后胃电图变化的性质,两时辰间无显著差异(P>0.5)。提示不同时辰施灸的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辨证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评价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FD患者随机分为辨证针刺组、普通针刺组和非穴位针刺组,每组35例。辨证针刺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为主穴,辨证分型后,肝气郁结型配膻中、章门,脾胃气虚型配脾俞、胃俞,肝气犯胃型配期门、太冲,湿热滞胃型配阴陵泉、内庭;普通针刺组取穴同辨证针刺组主穴;非穴位针刺组取主穴旁开10mm处,均每日1次,6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治疗后1个月随访评价症候总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包括症状指数NDSI和生活质量指数NDLQI),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后辨证针刺组、普通针刺组、非穴位针刺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7.5%(28/32)、74.2%(23/31)、20.7%(6/29),辨证针刺组的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P0.05,P0.01)。辨证针刺组、普通针刺组在SF-36、NDI、症候总分治疗后及随访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其中辨证针刺组改善较其他两组更明显(治疗后比较,SF-36评分:84.54±5.93vs 81.44±6.22,63.46±6.59;NDSI评分:18.94±9.30vs 21.23±8.39,43.93±11.26;NDLQI评分:71.42±7.23vs 63.11±7.06,54.87±6.00;症候总分:22.06±15.80vs 32.52±16.88,47.97±10.92,P0.01,P0.05),普通针刺组较非穴位针刺组改善明显(P0.01,P0.05),非穴位针刺组仅治疗后的NDSI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结论:辨证针刺治疗FD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治疗F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及其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的中枢整合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分3次先后纳入胃俞组、中脘组和胃俞配伍中脘组(配穴组),每次每组纳入8例,每组共纳入24例受试者,在水负荷胃扩张状态下分别接受胃俞穴、中脘穴和胃俞配伍中脘穴针刺,每次针刺前后分别进行胃电图检测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对针刺前后胃运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采集的fMRI图像均进行ReHo值计算,分析比较各组针刺前后和各组间ReHo变化;对针刺前后胃运动情况和ReHo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针刺后,各组受试者胃电图振幅均明显低于针刺前(均P0.01),胃电图频率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俞组及中脘组胃电图振幅均高于配穴组(均P0.05)。(2)与针刺前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大脑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针刺可引起右颞下回、左侧丘脑、楔前叶、后扣带回ReHo显著增高(均P0.05),右侧颞极颞中回、距状沟、楔前叶ReHo明显减低(均P0.05)。与单穴组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均引起了后扣带回ReHo值增高和颞极ReHo值减低(均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配穴组后扣带回、丘脑、楔前叶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正相关,颞极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负相关。结论: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脑区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较单穴针刺可引起某些新的脑区ReHo变化,丘脑、后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可能是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效应的重点整合脑区。胃俞募配穴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丘脑、边缘系统和默认网络部分脑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并分析针刺对该血流灌注量的调整作用。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采集30例健康人自然状态和针刺合谷穴30min前后面部血流图像,统计穴区血流灌注量,分析对称性以及针刺对面部左右侧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正常人面部穴位血流灌注量大多都在0.73~1.17PU范围之间,以巨髎、口禾髎、四白、承泣等血流量较大,下关、牵正、丝竹空等穴血流量较小。自然状态30min前后,正常人面部血流灌注量无明显的升降变化,左右侧同名穴血流灌注量存在小幅差异。针刺30min后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P<0.05,P<0.01),其中左侧巨髎、左侧承泣、左侧丝竹空、左右侧夹承浆和右侧大迎血流灌注量的增加值与自然状态下的变化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面部左右侧穴位血流灌注量存在较小差异,针刺可以增加面部双侧穴位血流灌注量。  相似文献   

16.
针刺加穴位埋线治疗青年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寻治疗青年单纯性肥胖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83例患者分为针刺加穴位埋线组28例,针刺组28例,穴位埋线组27例。观察三组疗效。结果针刺加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6.4%,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1%,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66.7%。针刺加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及穴位埋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穴位埋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埋线治疗青年单纯性肥胖症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  相似文献   

17.
针刺对山羊"腧穴"pH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芝  王琪  张明敏  龚萍  黄光英 《中国针灸》2006,26(10):732-734
目的研究针刺对穴位和非经穴位pH值的影响。方法用针型pH生物传感针单独和同时针刺检测山羊穴位和旁开非经穴位处时pH值的变化。结果①单独针刺时穴位和非经穴位的pH值都下降,穴位下降的更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同时针刺穴位和非经穴位时,二者pH值下降的幅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针刺使穴位代谢增强更明显;②同时针刺穴位、非经穴位时局部代谢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探讨针刺在穴位和非穴位效应差异的机制。方法:①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穴位及非穴位皮肤NO含量的检测。实验分为针刺组、非针刺组,每组10例。分别选取一侧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针刺部位,同时分别选取针刺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作为穴位点,穴位点旁开1.0~1.5cm处为非穴位点,对穴位点及非穴位点皮肤NO进行收集。针刺时,轻刺入每个穴位约5~10mm,手针操作以60次/min的频率,捻转行针2min,以得气,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采用微量透析法对NO进行收集,用化学发光法对NO含量进行检测分析。②对2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测试皮肤导电量。分组及针刺方法同①。分别对心包经的郄门穴和膀胱经的承筋穴及其旁开1.0~1.5cm处的非穴位进行测试。结果:①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穴位和非穴位NO含量均高于非针刺组(P<0.05);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高于非穴位(P<0.05);非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与非穴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人体皮肤导电量,穴位高于非穴位(P<0.05)。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可使穴位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升高。正常情况下穴位具有潜在的活跃性,但与非穴位比较差异不明显;在针刺作用下,穴位的活跃性有了明显表达,类似于穴位被激活,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刺及中药穴位贴敷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112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成西药对照组26例、针刺治疗组30例、穴位贴敷组27例、针刺+穴位贴敷组29例。结果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为88.9%;针刺+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为93.1%。经统计学处理,4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穴位贴敷组、针刺治疗组与针刺+穴位贴敷组治疗面瘫的疗效相当,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其预后与神经变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针感“得气”与胃电图相关的实验观察(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针刺对胃电图的影响已见报导,但囿于电针或手针刺激引起胃电波幅升高或降低的双相反应,未见有针感得气对胃电图影响的资料记载。我们广西中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室于1981年胃电实验中,根据祖国医学“气至而有效”的传统观点,观察了17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足三里穴针刺后,针感得气对胃电图的影响,从而为祖国医学“气至病所”建立了客观指标。实验结果:(1)17例患者针刺前静卧胃电图为每分钟3次左右,波幅平均为60.92±9.08μv的慢电位,波形不太规则;(2)足三里穴针刺后大部分患者均有一种局部酸、胀、麻、沉重的感觉,施针者针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