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膝降血管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移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股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疗法。方法:应用膝降血管关节支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移位术予以修复。结果:临床应用11例,效果满意。结论:本骨膜(骨)瓣移位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安全、疗效可靠和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筋膜骨膜骨瓣移位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通过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12个肢体上观察了筋膜骨膜骨瓣的血供规律:①深筋膜有上、下血管网,供血“渠道”有鲜明的纵行方向性,故筋膜蒂应依纵向进行设计;②肌间隔为连接深筋膜与骨膜间的“桥梁”,故可设计为筋膜蒂-肌间隔-骨膜骨瓣;③利用肌间隔内包含的知名轴型血管,可以增加筋膜蒂骨膜骨瓣的长与宽比例;④深筋膜深面与肌肉之间存有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手术分离的“外科平面”。  相似文献   

3.
骨间前血管蒂尺骨远段骨(膜)瓣转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骨间前动脉至旋前方肌覆盖远段尺骨的分支。我们设计了以该支血管为蒂的尺骨远段骨(膜)瓣,为治疗尺、桡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增添一新的术式。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带血供骨膜、骨瓣移位修复胫骨骨不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胫骨骨折是长骨中最常见的骨折,更由于胫骨体前缘和内侧面全长均位于皮下,遂使胫骨开放性骨折又列所有开放性骨折的首位。胫骨体的滋养孔多为一个(占98.4%),位于比目鱼肌线下方,相当于胫骨干上、中1/3交界处。当胫骨中、下段骨折时,滋养血管易受损伤,引发其下骨折段供血不足,影响愈合。诸因素导致胫骨骨不连的发病率居全身长骨之首。如何有效地修复胫骨骨不连,  相似文献   

5.
股骨前面血供分布特点与骨膜(骨)瓣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股骨干骨折骨不连、骨缺损设计骨膜(骨)瓣修复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骨前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进行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术式设计。结果:股骨前面骨膜血供,来自股外侧肌支、股中间肌支、膝降动脉、膝上外动脉、股动脉和股深动脉肌间隔支呈节段性分布的肌骨膜支和骨膜支。肌骨膜支外径1.4~1.7mm,长度1.7~5.6cm;骨膜支外径0.4~0.6mm,长度1.2~1.5cm。骨膜血管多呈向下或水平走行,达骨膜后分出升支、降支及吻合支,相互吻合成网。结论:可以节段骨膜支为蒂设计股骨前面骨膜瓣,修复股骨干骨折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带血供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为带血供肱骨下段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测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骨膜支和吻合。结果:尺侧下副动脉距髁间连线上3.7±1.7cm始于肱动脉,外径1.8±0.4mm,长1.8±0.7cm,骨膜支1~3支,外径0.8±0.4mm分布肱骨下段内侧半骨膜。尺侧返动脉前干外径1.1±0.2mm。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在肱骨内上髁附近互相吻合。结论:利用上述血管吻合关系,设计带血供的肱骨(膜)瓣或骨皮瓣,可移位修复肱骨中上段、尺、桡骨中段骨折骨不连。临床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带血管蒂髂骨(膜)瓣转位修复腰椎峡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骶外侧血管上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情况。结果:骶外侧动脉上支经第1骶前孔出骶后孔,终末支行向外上,沿髂后上棘走行并分出髂骨膜支。骶外侧动脉上支外径1.2±0.3mm,髂骨膜支外径0.4±0.2mm,长度1.5±0.6mm;第5腰动脉背侧支穿经第4、5腰椎横突间浅出,发出吻合支向下行经肌间隔与骶外侧动脉上支吻合,外径0.5±0.2mm,长度2.5±0.9cm。结论:以骶外侧血管上支为蒂髂骨(膜)瓣转位可用于修复腰椎峡部骨缺损、骨不连。  相似文献   

8.
骨间返动脉为蒂尺骨上段骨膜瓣移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尺骨中上段和肱骨下段骨不连提供带血管蒂明膜瓣移位修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骨间返动脉的走行,分布和吻合,结果:骨间返动脉起始部距尺骨膺咀最突出点的长度为6.89±1.13cm,其动脉外径为1.37±0.29mm骨膜支外径为0.54±0.27mm,骨间返动脉母末支到肘后部与桡侧返动脉 ,桡别墅劝背侧支和中副动脉等构成吻合。结论:以骨间返动脉为蒂的尺骨上段骨膜瓣移闰  相似文献   

9.
带血供胫骨外侧骨膜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胫骨中、下段骨不连接、骨缺损等病人的治疗提供一种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省的带血供胫骨外侧骨膜瓣移位术手术方法。方法:设计以胫前或胚后血管节段性向胫骨发出的骨膜支、肌骨膜支为蒂,作成带血供腔骨外侧骨膜瓣覆盖骨折端。结果:治疗1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病人,其中骨不连接3例,2例伴骨缺损,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骨折4例。全部病例于12~21周骨愈合。结论:节段血供骨膜支为蒂的胫骨外侧骨膜瓣移位术可用来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应用以膝降血管为蒂股骨胫骨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膝降血管起点、走行、分支及分布,并测量30侧成人股骨干中段1/2处及中下1/3交界处的周径。结果:膝降动脉起自股动脉,下行于股内侧肌后内侧面,在距膝关节间隙水平上5.9±1.2cm处,分为横支及纵支(髌下支),横支紧贴股骨下端向前外侧走行,沿途发出骨膜支分布于股骨内侧髁;纵支继续沿收肌腱板及收肌结节前面下行至膝关节间隙水平,后折向前横行于膝关节囊表面,向下发出分支与周围动脉骨膜支在胫骨内侧上段吻合成血管网。结论:分别以膝降动脉横支及纵支为蒂切取股骨内侧髁骨膜瓣和胫骨骨膜瓣,向上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断骨不连,形态学上是可行。  相似文献   

11.
以串连血管为蒂的股骨外侧髁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治疗股骨干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膝上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吻合类型。结果:膝上外侧动脉于股骨外侧髁上方(2.5 ± 0.5)cm处起自于腘动脉外侧壁,分出升支、横支和降支。升支和/或横支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有 3种类型的吻合,吻合率为 92%(46侧),吻合处外径为(1.3 ± 0.3)m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上外侧动脉升支和/或横支串连为蒂可截取股骨外侧髁骨(膜)瓣用于修复股骨干骨不连及骨缺损。  相似文献   

12.
尺侧返血管背侧支尺骨上段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治疗肱骨干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尺侧返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尺侧下副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 :尺侧返动脉始于尺动脉上段 ,距肱骨内上髁 (5 .3± 1.0 )cm ,外径 (1.9± 0 .3 )mm ,分出掌侧支和背侧支。背侧支位于尺神经深面 ,沿尺神经沟上行 ,沿途分出 4~ 8支外径在 0 .3~ 1.0mm的骨膜支 ,分布尺骨上段内侧骨面。结论 :以尺侧返血管背侧支为蒂的骨膜瓣逆行移位可修复肱骨中、下段骨不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类型血管为蒂胫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18年10月,对41例四肢不同类型骨不连或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分别采用以单纯胫后血管束为蒂的桥式交叉胫骨皮瓣5例,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桥式交叉胫骨皮瓣修复9例、游离移植27例。切取胫骨瓣长度为1.0~8.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2.5 cm×2.0 cm~8.0 cm×25.0 cm。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X线片随访,直至骨质愈合。结果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胫骨骨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24个月,骨不连、骨缺损修复后,骨愈合良好,3~8个月骨折线消失。其中,27例皮瓣与修复区周围组织基本相平,14例有不同程度臃肿,经二期去脂整形手术后,也与周围组织平齐。19例掌骨或指骨骨不连的患者,术后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TAM系统评定法进行关节功能评定:优11例,良6例,可2例。22例胫骨骨不连的患者,术后恢复负重行走功能。结论三种不同类型血管为蒂胫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不连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各有优缺点,又相互补充,是一类较为可行的骨不连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后面骨膜瓣移位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胫骨中、下段骨不连合并胫前区软组织条件极差者提供一种新的疗法。方法:应用经小腿后路以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后面骨膜瓣移位予以修复。结果:临床应用6例,效果满意。结论:本骨膜瓣移位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安全、疗效可靠和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胫骨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骨缺损提供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胫骨内侧面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并设计以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的胫骨内侧骨膜瓣转位术。结果:通过解剖学研究,应用该骨膜瓣移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骨缺损12例,胫骨骨皮缺损1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术式解剖容易,血供可靠,适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移位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眼轮匝肌蒂颞侧皮瓣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标本 ,解剖观测眼轮匝肌形态及血供。结果 :①眼轮匝肌眶下部的中部、内侧部及外侧部宽分别为 (2 .5± 0 .3)cm、(0 .8± 0 .2 )cm和 (2 .6± 0 .5 )cm。②眼轮匝肌眶下部血供主要来源于内眦动脉、眶下动脉及颧眶动脉等分支 ,其外径在 0 .2~ 0 .8mm之间。这些动脉相互间形成丰富的吻合。结论 :以眼轮匝肌眶下部为蒂的颞侧皮瓣可用于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修复肱骨近端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胸肩峰动脉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胸肩峰动脉肩峰支沿途发出3~5支、外径0.3~0.5mm的骨膜支分布锁骨中外段后参与肩峰网形成;其长度5.1±0.4crn、外径1.2±0.2mm。锁骨支有1~3支、外径0.2~0.5mm的骨膜支分布锁骨中内段;其长度2.0±0.1cm、外径1.2±0.2mm。结论:可设计以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蒂逆行锁骨骨膜(骨)瓣转位修复肱骨近端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设计带血供的骨膜瓣转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以探索小动脉血管蒂骨膜瓣修复关节软骨的可能性。方法:骨刀在髌股关节的股骨侧软骨面制造6mm×8mm软骨缺损,以兔隐动脉关节支为蒂,切取股骨内髁骨膜瓣7mm×9mm,右侧骨膜瓣生发层朝向关节腔覆盖软骨缺损区(实验组),左侧骨膜瓣生发层朝向骨面覆盖软骨缺损区(对照组)。术后2、4、8、12、16周后处死取材,分别作肉眼、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所有骨膜瓣均存活,肉眼观察见两侧新生组织类似关节软骨,光镜和电镜观察见右侧软骨修复优于左侧。结论:带小动脉血管蒂骨膜瓣转位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再生软骨接近透明软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骨膜,中、下段为来自胫前动脉的肌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5~7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骨膜.骨膜支蒂长(1.2±0.3)cm,外径(0.7±0.2)mm,伴行静脉两条.(2)胫前动脉骨膜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胫骨前缘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相邻升、降支彼此吻合成血管链,反复分支形成骨膜动脉网营养骨膜.皮支穿深筋膜入皮,供养小腿前外侧皮肤.结论 可设计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的带监测皮岛的穿支骨膜瓣,通过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