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间隔破裂是急性心肌梗塞常见的灾难性并发症,内科治疗的近期死亡率高,存活2周者不足35%,2个月者仅13%。过去认为手术治疗须延迟至梗塞后3周,此时梗塞组织纤维化便于外科操作,然而许多患者由于血液动力学及代谢的紊乱难以存活3周,故近来认为3周内手术,虽然危险性大,但能成功,本文总结1978年2月至1984年9月22例梗塞后室间隔破裂的治疗经验。方法疑为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破裂的患者,床旁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后插入主动脉反搏气囊泵,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随后将患者送心导管实验室,行左室心导管检查、左室及冠状动脉造影。上述检查完成后送患者入手术室,行室间隔修补及其他应做的手术,如梗塞灶切除、冠状动脉搭桥或二尖瓣置换等。  相似文献   

2.
3.
<正> 急性心梗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多见。自1985年3月至1990年11月我院心外科收治3例(其中1例已发表),成功地进行修补手术。3例术后良好,现将我们的经验体会作一扼要报告。病历摘要例1男、57岁。于1985年3月17日突患心前区绞痛,向左肩放射伴有大汗淋漓。发病5小时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常可发现梗塞区对侧壁心电图ST段下降,机理不明。多数研究认为这些对应性变化系的电镜象,有些则认为这表示对侧壁缺血。本文将出院前右房调搏引起的缺血改变,与最初48小时对应性ST段下降相比较。方法:胸痛24小时内顺序住院的137例透壁AMI,男109例,女28例,年龄28~79岁(平均63)。前壁AMI如伴有2个下壁导联(Ⅰ、Ⅲ或  相似文献   

5.
心电图无变化的急性心肌梗塞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215006)刘志华,汪康平本文报告一例心电图无变化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女性,66岁,因“一天来胸骨后痛3次”于91年9月19日入院.18日6时突感胸骨后闷痛,伴大汗、气急,持续2小时缓解.14...  相似文献   

6.
二维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破裂3例,经手术和尸检证实该方法迅速可靠。  相似文献   

7.
8.
影响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因素颇多,本文以AMI首发患者出院前最后一次心电图部分阳性指标(Q—TC间期延长,V_1PTF≤-0.03mm·s,低电压,QRS1、2、3,电交替及异常Q波伴切迹)作分析依据并进行随访,对其预后作一评价。资料来源于市内三家医院住院病例中,出院前最后一次心电图中有以上阳性指标一项以上,经体检排除其它系统疾病后引入随访对象共111例,其中男51例,女60例。年龄42—  相似文献   

9.
大块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常示有Q波和ST段及T波的演变性变化。但亦有许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仅示非特异性ST段及/或T波变化。对这些非诊断性心电图变化的诊断意义,意见不一。作者于2年内在2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见到78例示有非诊断性心电图,本文联系临床病程和尸检发现,对这78例急性心肌梗塞的非诊断性心电图进行分析。根据血清酶变化,将患者分成二组:(1)甲组为肯定急性心肌梗塞,45例,有典型心肌梗塞史,其血清酶的最高值至少较最低值大100%以上,(2)乙组为急性心肌梗塞可能,33例,有典型心肌梗塞病史,但血清酶的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穿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自Latham在1846年对该病尸解时首先作了描述后有很多报道。该病并发率较低,约为1~2%,但在心肌梗塞后心室壁破裂的病例中,约有25%并发室间隔穿孔。内科治疗的死亡率极高,预后很差,发病后第一天,二周内、二月内的死亡率分别可达24%、  相似文献   

11.
心电图ST段变化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心电图ST段演变过程,发现ST段抬高幅度与病理性Q波形成时间成反比;ST段抬高总和与Q波导联数密切相关;ST段偏移绝对值增加则临床严重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2.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后心电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5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完成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 ,观察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记录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 :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均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 ;术中 3例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其中 1例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1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术后未见新发Q波 ,QRS时限、QT和QTc间期明显延长 ,Sv1+Rv5显著降低 ,动态心电图随访未见室性心律失常增加。结论 :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 ,但常为一过性。 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是最为实用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观察52例室缺心电图改变与右室压力、分流量及缺损孔直径相互关系,结果右室收缩压由Ia→Ib→Ⅱ→Ⅲa→Ⅲb升高,心电图相应地由正常→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侧心室肥大→右侧心室肥大合并右房大→双侧心室肥大演变;左→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量由平均10.5%→42.6%→64.8%增高;缺损孔直径也由0.5→1.0→1.5→2.0cm增大。心电图诊断单侧心室肥大与术中所见相符,双侧心室肥大、心房扩大心电图表现不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敏感。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破裂(PMI-VSR)虽不多见但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严重并发症。PMI-VSR于1847年由Latham首先报道,1923年Brunn对其首次做出诊断,1934年Sager提出诊断标准,至今临床还沿用。室间隔破裂(VSR)预后不良,但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对其治疗内科已有初步经验,而外科手术成功报导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以及双源CT精确判定室间隔起搏部位,分析体表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57例植入起搏器患者,术中经DSA图像定位提示起搏导线植入右室间隔部,术后行双源CT确定导线精确位置,分析明确植入到室间隔不同部位及游离壁的起搏心电图特征。结果游离壁12例(21.1%);间隔45例(78.9%)。游离壁起搏的QRS波时限显著宽于高位间隔起搏(150±15 ms vs 121±26 ms,P<0.05);高位间隔起搏Ⅲ导联R波振幅(RⅢ)明显大于低位间隔起搏(1.10±0.55 mV vs-0.27±0.12 mV,P<0.05);高位间隔起搏者44.4%Ⅰ导联出现q波或QS,中位间隔36.8%,低位和游离壁均为0;代表游离壁起搏的肢体导联切迹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室间隔起搏心电图往往表现为窄QRS波,I导联形态多变,高位间隔起搏时RⅢ较高。  相似文献   

16.
分析110例早期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住院期间存活84例、死亡26例)的心电图参数,提出心电图预后指数公式:死亡组EPI≥5者23例,存活组EPI≥5者14例。二组有非常显著差异。EPI≥5者住院死亡率62.2%。<5者住院死亡率4.1%,二组有非常显著差异。认为EPI≥5提示高度危险。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穿孔一例山东省章丘市中医院内科曹传明男患,72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疼痛16小时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体检:T36.8℃,P96次/分,R22次/分,Bp16.7/12.0kPa,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界无扩大,心率96次/分,律齐,无...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穿孔1例湖北省襄樊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441021)汪贤翠患者男,65岁。因心前区持续闷痛18小时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于1995年11月25日22时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1994年10月因心悸、胸闷曾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室间隔破裂二例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心外科王乐纯,国鸿锦,姜克勤,郭万红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23岁。因左胸部刀刺伤17小时伴心悸、气急于1992年1月15日入院。查体:神志恍惚,呼吸急促,血压测不清,颈静脉怒张。胸骨左缘第3北京市,邮政编码1...  相似文献   

20.
在闭合性胸部创伤中,心室间隔破裂较少见,一般认为在心脏舒张期或等容舒张期,当心脏充盈时,忽然遭受强烈外力挤压所致,也可在心肌挫伤的基础上,因局部室间隔心肌梗死和穿破而延迟出现。本院收治1例外伤性室间隔破裂患者,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