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2.
当归四逆汤一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木通(现多用通草)、大枣七味药组成.<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主治阳虚阴盛,血虚寒厥引起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和不松则痛之证.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经证之方,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而阳生,若受寒邪,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而厥.  相似文献   

3.
小儿肢厥,是指小儿四末清冷,甚或冷至肘膝,故称“厥逆”、“四逆“。临床上小儿肢厥并不少见。虽然肢厥只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候,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肢厥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予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在此,仅将临床常见的引起肢厥的病证加以浅述,以求同道明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又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说明了“厥”以手足发冷为特点,其病机是由于阴阳二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不能温运四末造成。导致阳气不达于四末的原因很多,仲景总结出十余种。如阴寒极盛,阻遏阳气之“脏厥”,阳气衰微的“寒厥”,痰湿内阻之“痰厥”,热邪郁遏之“热厥”,血虚寒  相似文献   

4.
厥,通常有二种涵义:一指昏厥不省人事;一指手足逆冷。《伤寒论》中所论及的厥,主要指后者,有时亦包括前者。厥证的种类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痰厥、水厥、血厥、气厥等。其原因虽多,但总不外乎人体阴阳之气失去平衡,不能相互贯通所致。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形成厥证的一个共同的病理特点。对于厥证的治疗,我们可以从《伤寒论》中学习到九种方  相似文献   

5.
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厥阴篇》。原文第351条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352条又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条原文指出了厥阴病偏于血亏和里寒的方治。由于营血亏虚,阳气不足,不能达于四末,以致经脉失养,因而出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之症。若其人内有陈寒积冷,则厥逆脉细之原不在经  相似文献   

6.
“药厥”通常所谓之厥有二义:一为手足厥冷,《伤寒论》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冷”是也。凡蛔厥,脏厥皆属此范围。一为气机逆乱,昏不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调经论》所论各厥皆属之。《史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即属此  相似文献   

7.
手足厥冷是常见的一种症状。汉代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中,称此为“四肢厥逆”,又简称为“四逆”,还记载了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等方。据方分析,引起手足厥冷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临证必须详细辨别,审阴阳、分寒热而治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病因病机 外伤寒凉,阳气不足以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9.
当归四逆汤源出《伤寒论》一书,由当归12克,桂枝、芍药各9克,细辛3克,炙甘草、通草各6克,大枣5枚组成。原书用以治疗“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厥”指四肢寒冷,因为是由下而上冷至肘、膝,所以又称为“逆冷”,或“四逆”。如《伤寒论》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热之分,寒厥多见于心肾阳虚,阴寒内  相似文献   

10.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原文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手足厥寒是由于寒凝血滞,阳气不达于四肢;又兼营血不足,不能充盛于脉道,故呈脉细欲绝。基本病理是阳虚,寒凝血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方中以当归、芍药益营血,通血...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手足发凉归属于"肢厥"范畴,《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实证的"厥证"有寒热之分,寒证乃由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末所致,热证系由热盛伤津,热邪阻遏,阳气  相似文献   

12.
厥阴病的发病机制、病变性质,历来说法不一。有认为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有认为是热证,亦有认为是寒证。综观厥阴病,作为疾病最后阶段,病情复杂而危重,不似其他经病,轻者向愈,重者可转入他经,因此,上述说法似皆不全面。其实,《伤寒论》条文中对此已有揭示,如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笔者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具有丰富而精深的内涵,可较好揭示厥阴病之病机,今试就此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四逆汤为《伤寒论》[1]中经典方,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仲景对四逆汤“四逆”的文字论述颇多,后世医家对其解读亦众多,大多以“四肢厥逆”来解.但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本经主旨,发现“四逆”不仅仅是“四肢厥逆”之意.本文试对四逆汤中“四”、“逆”解释阐述如下. 1“四”字释义 《说文解字》[3]懈释“四”字:口,四方也.八,别也.口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4]解释说:阴数次三也.《正韵》[5]:“倍二为四.”可以看出“四”字有方位、数量等含义.对于仲景书中关于“四”字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当归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中的一个处方。原文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汤。”本方是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木通所组成,实属于桂枝汤的变  相似文献   

15.
1《伤寒论》不仅在六经病的相应证候下设立了类似证,用以鉴别,又在六经病后设立霍乱一篇,与"伤寒"进行鉴别,可视为总论的鉴别,既有大的"疾病"鉴别,又有中的"证候"鉴别,还有小的"症状"鉴别,使伤寒的鉴别诊断,从病到证,再到症自成体系,开辟了疾病鉴别诊断的先河。2少阴病的四逆症以及厥阴病的厥逆证,多是因阳不相顺接所致,真正阳虚的四肢厥逆,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中都难以支持,阳虚病证多是恶寒,尤以四肢怕冷明显,但不一定手足温度降低,阳虚导致四肢逆冷的情况极少,寒盛、热极、气郁、邪阻等使阴阳气不相顺接才是四肢厥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四逆汤在《伤寒论》中应用的探讨徐润芝刘洪义(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莒南县276600)关键词四逆汤;伤寒论;探讨四逆汤是以阴盛阳衰,致四肢厥逆而命名;呕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表热里寒、下寒上热、真寒假热、脉沉微、沉迟、微细、脉微欲绝等,是本方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正《伤寒论》113方中,以"四逆"为名之方有8首,而其所治之证或名"厥",或以"四逆"称之。自成无己首注《伤寒论》以来,对仲景所论之"厥"与"四逆"即有许多不同认识,其争议一直延续至今,甚至有人竟认为四逆汤并非治疗"四逆"之方。其间之是非曲直,确实需要认真加以思辨。宋代成无己最早提出"四逆"与"厥"之辨,谓"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1]成氏之意,"四逆"与"厥"乃两种程度不同之证,在少阴则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评话     
①太阴病没有肺病的记载,并非六经病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而是手太阴肺经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很多肺经的症状是和太阳病同时出现的,《金匮要略》中也分别有专篇论述,所以在太阴篇就不重复列置,详于彼而略于此。②绝大部分方剂是以药物命名、沿袭六神方名称、以方剂的功能命名,而以症状命名方剂的只有所谓“四逆汤”;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厥逆,都应以救逆、回逆的方法治疗,依照命名原则,应该叫“回逆汤”,才能与建中、理中、承气、陷胸等命名法则一致起来;要改变厥逆,就要回复到“顺”的阳气敷布状态,所以要“回逆”;回的古体字为“”,在《伤寒论》流传和转抄中,既有竹简的损蚀朽腐,或者抄写的失误减笔,致使误“”为“四”,因而逆汤、逆散就成了四逆汤和四逆散。使用“四逆汤”的原文,没有一条明确提出“四逆”。而用“四逆汤”治疗,就有点名义不顺。所以应该叫“逆汤”。③四逆散治疗少阴气机郁而不畅,阴阳之气敷布失常,当然不属于脏有“寒”;当归四逆汤所治疗的证候是血虚寒凝,病偏于经脉,也不属于“脏”有寒,排除四逆辈之列。从仅“自利不渴”看,并非戴阳、格阳证,排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及其加猪胆汁汤数方。太阴虚寒以脾阳不足主,并非阳气、阴液的同时匮乏,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也在排除之列,除此以外剩下的“四逆辈”就只有四逆汤和干姜附子汤。自利不渴也有脾气虚弱为主的,以理中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及桂枝人参汤治疗,可见“四逆辈”,既不尽是冠有“四逆”名称的四逆汤类,也不排除没有冠以“四逆”的建中、理中等方剂。④“大实痛”是在“时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时痛”是邪气停滞,经脉不和,气血聚散所致,在此基础上的“大实痛”,就是气血凝滞,经脉不通而成,因此仅以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其开滞通脉,舒经行气的力量薄弱,所以在此基础上加大黄,增加其除痹、舒挛、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当归四逆汤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细辛、通草所组成,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本方原主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之证。笔者临证治疗,凡属血虚、阳气不足、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有荣则不用”,“不荣则痛”、“不通则痛”诸症,如心悸、痛经、痹证、头痛、胃脘痛等诸证,符合血虚塞阻之证者,皆用当归四逆汤为主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津两虚证的误治与救治机理。方法:对《伤寒论》第29条、第30条进行分析。结果:①《伤寒论》的大多方剂是对汉代以前经方的收集和加减应用,所以说"群方之祖"的说法不够恰切;②桂枝汤就是六神方中的小阳旦汤,桂枝汤证也就是小阳旦汤证;③原文第29条、第30条误治之前是气津两虚证,用桂枝汤加附子误治后出现的厥逆、挛急、谵语为阴阳不相顺接兼有内热证,并非阴阳两虚,而与厥阴病类似,当属厥阴病之轻者;④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是一对调理阴阳为主的方剂,是针对厥逆、挛急两个症状而设,如同调胃承气汤针对谵语一样;⑤《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口述和日常诊疗记录,经过别人记录、整理,编纂而成。结论:气津两虚证在治疗时要分步实施,调理阴阳,归复原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