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学者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发展和健康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1-5].本文探讨壮族与汉族大学生心理特征. 以广西某民院1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男117人女33人,平均年龄21.5±1.4岁.其中壮族97人(男75女22)、汉族53人(男42女11).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辽宁省满族成人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照人体测量方法,对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256例(男102例,女154例)进行21项头面部指标活体测量,并计算5项头面部指数,所得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PEMS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辽宁清原满族头面部除两眼内角宽、上红唇高和唇高3项,其余各项测量指标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头面部测量指标除两眼内角宽和唇高两项之外,其他各项均大于女性;男、女头型、面型及鼻型相似,头型以特圆、高、狭头型多见;面型以超狭面型为主;鼻型以狭鼻型多见。结论:辽宁满族头面部特征具有典型的东亚蒙古人种特点,与吉林满族有一定差异,与辽宁汉族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正> 观察和测量17至89岁瑶族588人(男349,女239),结果分析:1.江华瑶族身材较矮小,平均身长男不到160公分,女刚超过149公分,比当地汉族及瑶汉混血矮。2.身长指距指数,男103.9,女102.75,比当地汉族及瑶汉混血都大。3.按头长宽、头长耳高、头宽耳高指数,分别属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形态面指数属狭面型,皆与  相似文献   

4.
江苏淮安地区汉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江苏省淮安市成年人体型特征.方法 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该地区汉族成人20-85周岁,总计732人,其中包括城市311人(城市男性157人,城市女性154人)、乡村421人(乡村男性213人,乡村女性208人)进行了体型评定,并将该地区汉族的体型与我国部分省份的群体体型进行比较.结果 1.江苏淮安汉族城市男性和乡村男性平均体型值分别为5.3-5.1-1.5和5.1-5.0-1.8;城市女性和乡村女性平均体型值为6.3-4.6-1.4和6.5-4.7-1.5.2.江苏淮安汉族城市男性和乡村男性的体型都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城市女性和乡村女性的体型都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乡村男性外因子值普遍下降,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均先上升后下降;城市、乡村女性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上升,外因子值下降.4.江苏淮安汉族成人体型城、乡间差异不显著,性别间差异显著.5.与国内其他汉族族群相比,江苏汉族男、女体型与山东汉族和四川汉族比较接近.6.与国内其他民族相比,江苏淮安汉族男、女平均体型点与蒙古族比较接近,与壮族和仡佬族关系最为疏远,该地区的体型接近于我国北方族群.结论 江苏淮安汉族体型接近我国北方族群.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青少年足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壮族青少年足型及足的生长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吴汝康的人体测量方法,对广西南宁市马山县1 323名(男656,女667) 7~19岁壮族青少年的足长、足宽进行测量,按足长宽指数分型.结果:壮族青少年的足长、足宽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5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足长与足宽存在正相关关系,总体足型以短宽型最多(男61.28%,女38.23%),中间型次之(男37.81%,女60.42%),窄长型最少(男0.92%,女1.35%).结论:壮族青少年足型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回族、哈萨克族、畲族和汉族比较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辽宁农村地区汉族成年人的头面部特征.方法:调查方法与判断标准参照<人体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手册>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本项调查包括17项形态观察项目,19项测量项目,10项指数及其分型,共调查汉族成年1 086人(男521,女565).结果:辽宁农村地区汉族成年人头面部的主要特征为,约66.6%人具有上眼睑褶皱,约1/4的人有蒙古褶.头特圆、高头型、超狭面型,中鼻型等.黑发与黄肤色占绝大多数,70%眼色为褐色,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辽宁农村地区汉族成年人头面部的主要特征和我国居住在北方的族群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研究广西壮族人手的特征。方法 按人类学的方法和标准对广西壮族 4 10名成人 (男 2 0 2人 ,女 2 0 8人 )的 82 0只手进行活体观察和测量 ,并进行总结分析和比较。结果 观察手指远端延伸程度 6项 ,测量手、指、掌共 2 2项 ,经统计分析得出壮族环指远端长于食指远端占 80 % ;小指远端延伸程度以短型占多数 (男 4 6 % ,女 5 8% ) ;壮族手型以Ⅲ型为最多 (男性 5 0 % ,女性 4 6 % ) ;结论 广西壮族人手有其特点和特征 ,壮族各项观察和测量值与汉族比较 ,多数比例相近 ,但显著性检验大部分项目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西某高校汉族、壮族大学生肺活量与肌肉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1909名广西某高校在读大学生,采用MC-180体成分仪测量其肌肉参数,肺活量测试仪测量其肺活量。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身高、体重测试。将受试者肺活量分数分为4组:<60分、60~79分、80~89分、≥90分。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肺活量分数段汉族男、女大学生身高、年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肌肉参数存在组间差异(均P<0.05),壮族女大学生身高、体重、BMI、肌肉参数(除左上肢肌肉量)存在组间差异(均P<0.05);汉族男大学生身高、肌肉参数最大值主要集中在≥90分组,呈上升趋势,汉族、壮族女大学生身高、体重、BMI、肌肉参数在<60分、60~79分、80~89分组上升趋势,在≥90分组各指标略有下降,壮族女大学生左上肢肌肉量组间差异不明显。汉族男、女大学生年龄、身高、体重、BMI、肌肉参数与肺活量成显著正相关(均 r>0,均 P<0.01);壮族男、女大学生身高、体重、肌肉参数与肺活量成显著正相关(均 r>0,均 P<0.01),左上肢肌肉量与肺活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年龄、身高、体重、BMI、肌肉参数的增加对两民族大学生肺活量的增加有一定正性作用,左上肢肌肉量的变化对壮族大学生肺活量的影响不明显,汉族大学生各肌肉参数与肺活量的相关性强于同性别壮族大学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海南琼海城市汉族体型.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海南省琼海市城市汉族成人20~80岁共310人(男160人,女150人)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琼海城市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7-5.3-2.0,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8-4.8-1.8,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琼海城市汉族成人体型男、女间均存在差异.结论: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琼海城市汉族男、女体型与山东汉族、四川汉族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壮、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发展规律,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得出百色市壮、汉族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数值,探讨其身体成分分布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整体随机抽取百色市在校就读20~23岁壮、汉族健康大学生共699例(壮族362例,汉族3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产的BC-532人体脂肪测量仪,测量广西百色市壮族、汉族大学生各年龄组体脂肪率、肌肉量、瞬间卡路里、基础代谢率、身高和体重。结果①汉族男、女同年龄组比较:女性体脂肪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性体水分率、基础代谢率、肌肉量、瞬间卡路里、身高和体重明显高于女性(P<0.01)②男性同一年龄组壮、汉族比较:20~岁组基础代谢率、肌肉量和体重为汉族高于壮族(P<0.05);21~岁组基础代谢率、身高和体重为汉族高于壮族(P<0.05)。结论汉族男、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同性别同年龄组比较,各测量项目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壮、汉族同一年龄组同性别比较,男性20~岁组基础代谢率、肌肉量和体重,21~岁组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僰人颅骨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量“僰人”头颅10个(男6,女4);每例测量线距82项;弦、弧、周长16项;角度26项;计算指数45种;观察各颅颅型、颌型、眶型、鼻型及腭型并观察“僰人”与汉族、壮族人颅的差异,发现“僰人”与汉族人颅差异显著,表明它们各属不同民族;“僰人”与壮族人颅差异较小,似可说明他们具有共同族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和分析脆性X综合征致病基因FMR1 CGG重复序列在汉族和壮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方法 采用PCR扩增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060例汉族人(男280人,女780人)和283例壮族人(男85人,女198人)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进行分析,并用Southern blot技术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 汉族人群中共检测到33种等位基因,其中CGG重复序列范围为6~43,壮族人群共检测到27种等位基因,CGG重复序列范围为6~57,两类人群中最大频率等位基因分别为28和29。结论 应用PCR扩增技术进行了脆性X综合征大面积筛查,中国汉族和壮族人群中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变异分布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头面部测量特征在汉族、黎族、维吾尔族和藏族人群间的关系。 方法 2008年~2011年,在江苏、海南、新疆和西藏地区共测量1034例(汉族348例、黎族165例、维吾尔族305例、藏族216例)青年个体的16项头面部测量特征,进行性别间差异分析、人群间共性及差异分析及人群间主成分分析。 结果 16项头面部测量特征大多数都存在性别差异,且男性测量均值多大于女性;4个人群均以圆头型和超圆头型为主,汉族、黎族和维族以阔面型为主,汉族、黎族和藏族以中鼻型为主,显示了4个人群在头面部上具有的同质特点。但是4个人群的头面部又存在一些异质特点,比如汉族的面最阔,黎族的鼻最阔,维族的鼻最狭,藏族的面最狭。群体关系上,汉族和黎族相对更接近,而维族和藏族相对接近。 结论 4个人群的头面部测量特征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汉族和黎族之间的群体关系相对更接近,维族和藏族人群之间的群体关系相对接近,这种人群间的同质及异质特点可为后期遗传学、法医学等领域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湘语族群乡村汉族成人的体型特点.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方法对湖南省双峰县乡村汉族成人410例(男196例,女214例)进行了体型研究.结果:湘语族群乡村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8-5.0-2.7,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1-4.5-1.9,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乡村汉族男性、女性内、中因子值均在40~岁组达到最大,外因子值在20~岁组最大.在13种体型中,男性出现率较高的体型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偏中胚层的外胚层体型;女性出现率较高的体型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湘语族群乡村汉族男性与广西汉族、云南汉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族群体型最为接近,与壮族、仡佬族体型相距较远.女性与云南汉族、内蒙古汉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族群体型最为接近,与壮族、仡佬族体型相距较远.结论:湘语族群乡村成人具有我国北方族群体型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僰人颅骨的非测量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僰人”10个头颅 (男 6,女 4 ) 30项非测量性状进行观察并与汉族及壮族人颅进行比较 ,发现在额中缝等 7项指标“人”与汉族人颅之间存有显著差异 ( P<0 .0 5或 P<0 .0 1) ,与壮族人颅之间在翼区等 6项指标亦存显著差异。此外发现“人”6例成年颅均缺上颌侧切牙 ,其牙槽窝消失 ,牙槽缘骨质吸收 ,表明“僰人”有与僚人相同的打牙习俗 ;“人”颅顶有冠状方向浅凹 ,推测与其某种以头顶负重的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新疆伊犁地区维吾尔族404人(男232人、女172人)、哈萨克族 359人(男197人、女162人)、蒙古族209人(男117人、女92人)×32项活体测量项目及22项体质指标指数的性别和民族间比较.结果表明,三民族共同特征:身材超中等,头短而宽,头长高指数属高头型,头宽高指数属阔头型,面高而宽,中等鼻高,窄型鼻宽,鼻指数属狭鼻型,口裂宽中等,女性头较男性圆、高、阔.主要不同之处:哈萨克族身材较高、面宽、唇厚、头型阔而圆;蒙古族额部、面部较宽、骨盆值最大;维吾尔族面较窄、唇薄等.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一千二百多万,集中的分布在广西地区。对壮族体质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于人体解剖学,人类学和人类工效学在理论上及应用上都是有意义的。本文报告一批广西地区壮族颅骨测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并与广两地区汉族资料作出对比分析,以探讨壮族头面部的一些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人群的HNA基因多态性的调查,了解人群各HNA抗原的分布情况,推测该人群中可能参与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主要HNA抗原。方法本研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无血缘关系的647名健康汉族人和328名健康壮族人进行HNA-1~5的基因分型和多态性研究,调查了解汉族和壮族人群中HNA-1~5的基因频率多态性分布。结果在HNA-1系统,HNA-1a是汉族(0.6893)和壮族(0.7454)人群的高频率等位基因,与欧洲、南美洲、非洲等以HNA-1b为高频率等位基因的地区人群有着明显的差异,汉族和壮族人群中均未发现HNA-1c等位基因个体存在;在HNA-2 SNP 42C/G中,42C是汉族(0.697 1)和壮族(0.724 1)人群中频率较高的等位基因;在HNA-3,HNA-3a和3b基因频率在汉族和壮族人群中分别为0.687 0/0.313 0和0.739 3/0.260 7,汉、壮族人群的HNA-3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德国及土耳其等人群无差异;在HNA-4中,HNA-4b是汉族(0.007 0)和壮族(0.019 8)人群的罕见基因,在这2个人群中均未发现HNA-4bb纯合子基因型个体;在HNA-5中,HNA-5a和5b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和壮族人群分别为0.819 9/0.180 1和0.783 5/0.216 5。汉族与壮族人群HNA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除HNA-2,-5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差别外,HNA-1,-3,-4的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不同。结论与其它地区人群比较,汉族、壮族人群HNA基因频率分布均有着各自的独特特征,本研究数据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族和壮族人群中HNA的免疫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广西瑶族青少年足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瑶族青少年足型及足的生长变化规律。方法用吴汝康的人体测量方法,对广西巴马县1186名(男600,女586)6~19岁瑶族青少年的足长、足宽进行测量,按足长宽指数分型。结果瑶族青少年的足长、足宽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5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足长与足宽存在正相关关系。总体足型以中间型最多(男51.33%,女54.61%),短宽型次之(男48.33%,女44.20%),窄长型最少(男0.33%,女1.20%)。结论瑶族青少年短宽足型出现的比率仅小于壮族,大于汉族、畲族、哈萨克族和回族,这与遗传、生活的气候环境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广西壮族城乡儿童少年皮下脂肪厚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壮族儿童少年皮下脂肪发育特征,调查了7~17岁壮族中小学生3366人(男1678人,女1688人)的肱三头肌部、肩胛下角部和腹部的皮下脂肪厚度。结果表明:儿童组7~8岁较薄,11~12岁较厚,城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少年组男肱三头肌部13岁最大,17岁最小,肩胛下角部和腹部恰相反;女13、14岁较小,16、17岁较大;男女间比较,女厚于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皮下脂肪厚度与身高、体重的相关系数:男(0.13~0.51、0.25~0.71);女(0.21~0.45、0.22~0.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