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旭  彭滟  高宇  胡娟  韦海东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0):1026-1027
目的探讨与评估倍骼生(PerioGlas)在种植体周骨缺损区对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在6只成年杂种狗下颌骨下缘各植入4颗纯钛种植体(共24颗)并在种植体周造成缺损,左下颌2颗为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入倍骼生和自体血混合物,右下颌2颗为对照组,在缺损处任其充满自体血。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两只狗,先后行电镜观测.骨密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结果4,8,12周时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均较对照组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密度比对照组高;实验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细胞及新生骨小梁,新生骨组织较成熟,对照组成骨细胞少,骨小梁细而少,纤维组织多见。结论倍骼生具有促进新骨形成及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实验性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每只兔胫骨上1/3距膝关节2 cm处各植人1枚种植体,并在种植体一侧建立骨缺损区,左侧为实验组,填充PRP与nano-HA 复合物;右侧为对照组,填充nano-HA.分别于术后2、4、6周处死8只动物,通过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骨密度灰度值;组织学染色观察兔胫骨种植体周骨缺损愈合情况,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对新生骨面积进行测量.结果 术后2、4、6周时,骨密度分析显示实验组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6周时,实验组新生骨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实验性种植体周骨缺损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韦纪英  杨晶晶  贺于奇  司亚静 《重庆医学》2011,40(5):422-424,412
目的验证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无机牛骨(BIO-OSS)对兔胫骨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动物的左右两侧胫骨体部上1/3距膝关节2 cm处各植入1枚种植体,并在种植体一侧建立骨缺损区,左侧为实验组,填充PRP与BIO-OSS复合物;右侧为对照组,填充生理盐水与BIO-OSS复合物。分别于术后2、4、6周处死动物各8只,行X线片检查,进行骨密度分析;行组织学染色检查,测量新生骨面积。结果术后2、4、6周骨密度分析显示实验组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6周实验组新生骨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可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PRP与BIO-OSS复合材料是良好的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3D打印的多孔钛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和成骨性能.方法 选取20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在其股骨髁上制备直径6 mm,深10 mm的临界性骨缺损.实验组将多孔钛材料迅速注入骨缺损区.对侧生理盐水冲洗,不植任何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3d、4周、8周、12周通过X线及CT观察骨缺损处生长变化,术后12周处死所有新西兰白兔,通过大体观察、X线、CT、Micro-CT及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良好,术后12周取出标本清理周围软组织,实验组缺损部位被新生骨填充;对照组见缺损处骨质凹陷;影像学观察,实验组植入物区域与周围界限模糊不清;对照组未见明显新生骨阴影;Micro-CT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物区域空隙内长入新生骨组织,植入物附近可见骨小梁长入;对照组缺损区未见明显的骨长入;硬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组植入材料与成骨细胞结合,可见成熟的哈佛氏系统散在分布于新生骨内;对照组骨缺损区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IPP5.1计算新生骨与缺损区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孔钛材料可以促进骨组织的生长愈合,新生骨组织可以长入并充满孔隙,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李卫国  吴新中  蒋立坚  艾虹 《广东医学》2008,29(11):1793-1795
[目的:观察bFG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生物活性玻璃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依据。方法:犬下颌骨拔牙创区制造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分别采用植入bFGF复合生物活性玻璃及单独植入生物活性玻璃2种不同方法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术后2周、1月、2月、3月分批处死,采用X线摄片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新骨与种植体的关系。结果:两组实验动物中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①单独生物活性玻璃组:术后1月已有新生骨小梁形成,术后3月基本修复骨缺损,种植体边缘可见较多新骨形成;② bFGF复合生物活性玻璃组:成骨过程较早,术后1月即有较多新生骨组织出现,术后3月新骨组织与宿主骨完全融合,并与种植体表面形成广泛的骨性结合。结论: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可良好地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复合bFGF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人工骨是否对液氮冷冻兔股骨头坏死模型有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大白兔,建立双侧股骨头骨缺损模型,并用液氮从缺损内将股骨头冷冻坏死,右侧股骨头为实验组,植入复合人工骨,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β-TCP。术后2、4、6、8周进行有关指标检测。结果X线检查:2周时两组股骨头骨密度均未明显增高;4周后实验侧股骨头相对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侧。组织学检查观察:术后4周时实验组股骨头内纤维组织增生,有大量的软骨形成和成骨细胞增生明显,新骨形成多于对照组,8周时实验组股骨头内填充区骨组织修复大部分已完成,充填区广泛分布相对较成熟的骨小梁。计算机图像分析:术后4、6和8周实验组骨小梁体积(TBV%)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rhBMP-2/β-TCP对液氮冷冻兔股骨头坏死试验修复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对口腔种植骨再生促进效果。方法:将我院30例行口腔种植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仅置入人工骨粉(Bio-Oss),实验组则与富血小板血浆混合使用。结果:两组均无植骨感染发生,但是实验组患者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增加骨量及骨组织增加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植骨后进行常规的修复,实验组患者无明显骨吸收,对照组有2颗(7.41%)出现轻度骨吸收(P<0.05)。X线检查,术后1个月及3个月发现两组患者植骨区的骨密度均明显提高,且植骨颗粒的清晰度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时植骨颗粒不清晰,并发生"毛玻璃样"的改变。且实验组骨密度的提升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置入人工骨粉相比,混合富血小板血浆可显著提高其临床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修复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富血小板血浆对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进行骨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8例30枚种植体周围炎发生骨缺损部位先采取外科清创、然后随机分为两组,PRP组15枚种植体采用富血小板血浆、Bio-oss人工骨粉及Bio-Gide生物膜进行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的修复治疗,GBR组15枚种植体采取Bio-oss人工骨粉及Bio-Gide生物膜治疗骨缺损,并于治疗后的3,6,9,12,24,36,48个月通过X线、牙科CT及临床检查,观察骨修复的情况。结果修复后随访3~48个月,PRP组的15枚种植体经治疗修复后,种植体周骨缺损平均增加骨量50%~80%,并能成功地恢复了咬功能。GBR组的15枚种植体,其中2枚种植体脱落,其余13枚种植体周骨缺损平均增加骨量20%~30%。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能加快、增加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的骨修复,且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引导骨再生在种植上颌美学区域的美学效果评价.方法 收集就诊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需植骨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混有PRP组和未混有PRP组,手术成功,完成随访98例,其中PRP组(实验组)50例,未混有PRP组(对照组)48例,种植手术采用两期手术方法,使用Ankylosis系统.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修复.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拍摄X线片,记录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垂直与水平向骨吸收的情况.在二期手术时,取新生骨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比较植骨区骨组织学特点.结果 二期手术时,植骨区组织切片见新生骨,新生骨骨小梁粗细不一,排列无序.实验组的新生骨小梁比对照组更密集、粗大,连续性更好.在术后6个月、12个月、术后18个月、术后24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大于1个螺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P取自自体,制备简便,具有良好的成骨效果起到了良好的"撑起"软组织的效果,进而实现了种植美学区域良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α-半水硫酸钙人工骨对犬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18只健康成年雄性家犬,建立双侧股骨下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A 组:右侧植入自制α-半水硫酸钙,左侧植入Osteoset®片;B 组:右侧植入自制α-半水硫酸钙,左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C组:右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左侧植入Osteoset®片,分笼饲养,分别于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X 线观察、HE染色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检测、骨组织计量分析。结果 X线观察显示,骨缺损处植入的α-半水硫酸钙和Osteoset®人工骨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取代,同期空白对照侧仅在骨缺损边缘处仅见少量新生骨组织。组织学观察显示,各期α-半水硫酸钙和Osteoset®人工骨植入区边缘可见分布密集的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骨细胞,而同期空白对照侧缺损处骨小梁较稀疏,骨细胞数量较少。骨密度检测显示,各期两种人工骨植入部位骨密度无明显差别,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骨组织计量分析显示,各期两种人工骨材料植入区新生骨量无明显差别,但均显著多于同期空白对照组新生骨量。结论 α-半水硫酸钙人工骨成骨能力与Osteoset®人工骨一样,能够修复包容性骨缺损,是一种理想的人工骨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每只兔右侧桡骨以桡骨隆凸处为中心造成10mm长的完全骨-骨膜缺损。实验组于手术当日及术后第7天、14天、21天往骨缺损处局部注射100μl含游离bFGF50ng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局部注射100μl的生理盐水。术后2周、4周、8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骨密度测定、组织学检查等相关指标检测,分析两组骨缺损处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1)X线检查: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桡骨骨缺损断端出现骨痂并相对生长,骨缺损断端间骨痂逐步增多,骨缺损断端间的距离逐步减小,而对照组骨痂较少。(2)单光子骨密度(BMD)测定: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桡骨断端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新生骨组织的形成量逐步增多,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动物体内骨缺损局部应用显示良好的成骨作用,对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植入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 用18只3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模型.将每只兔子的左右前肢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兔桡骨缺损部位植入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对照组为空白对照,骨缺损部位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采用X线和组织学方法检测缺损部位的成骨情况.结果 18只模型兔均进入结果分析.X线结果显示,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云雾状分布,随时间的延长骨量增多,至12周时,植入体已与缺损处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较好.对照组12周时显示骨断端骨质硬化,骨缺损区尚未修复.组织学结果表明,4周时实验材料内部可见骨形成细胞集中,随时间的延长骨量增多,并相互连接成片,到12周时,材料内骨小梁成熟,网孔间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板状.结论 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生长因子促进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组织学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豚鼠牙周骨缺损修复作用。方法 将18只实验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两组动物1┿1牙周制备高3~5mm,宽2mm的骨缺损区,实验组骨缺损区填入浸有TGF-β1的明胶海绵块。对照组只填入明胶海绵块,术后1周、2周、3周、1月、3月、6月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1)实验组:术后1周,骨缺损区生长活跃,可见骨样及少量骨组织;术后1月见新生骨组织范围扩大,钙化程度加强;术后3~6月,缺损区完全由新骨充填,并逐渐改建成骨小梁不断增多的正常骨组织。(2)对照组:术后1周骨缺损区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周见炎性渗出吸收,成纤维细胞、毛细胞血管生长活跃;术后1~6月见骨缺损区区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周见炎性渗出吸收,成纤维细胞、毛细胞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硫酸钙对骨修复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股骨远端包容性骨缺损模型,用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t片填充缺损,进行一般观察、大体x线及骨密度分析。结果普通X线观察提示缺损区填充的CCaS和Osteoset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3周时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区骨密度高于正常股骨髁;6周时缺损区骨密度下降,低于正常股骨髁;13周时较6周时增高接近正常股骨髁。骨修复过程中各个时间点骨密度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人工骨修复区骨密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硫酸钙体内能够降解吸收,不干扰新骨的形成,为骨的修复发挥骨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胶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缓释载体修复骨缺损,促进早期成骨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制备纤维蛋白胶/ BMP-2复合物,BMP-2在复合物中的浓度为1 μg/mL.将36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分成3组,均造成双侧桡骨外侧中1/3段长8 mm,宽2 mm,深1 mm的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纤维蛋白胶与BMP-2的复合物对骨缺损进行修复;对照组:在骨缺损区单独植入纤维蛋白胶进行修复;空白组:骨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骨缺损自然愈合.于术后 2周、4周、8周分期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每组取样本4只,采用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骨钙素(OC)免疫组化检测骨缺损部位成骨情况.结果 X线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骨痂形成的量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增多.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2周有少量骨基质沉积.对照组骨小梁稀疏.空白组骨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充填,未见新骨形成.术后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有较多的新骨形成,骨小梁排列规则,连成网格状.对照组骨小梁仍较稀疏.空白组仅见少量稀疏的骨小梁,小梁间有较多纤维组织充填.骨钙素(OC)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术后第2周,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OC表达分别达到高峰,其中实验组表达量大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术后第4周,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OC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但实验组表达量大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术后8周3组的OC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纤维蛋白胶/BMP-2复合物具有缓慢释放BMP-2的作用,能够持续促进骨缺损区骨组织的再生和钙化,加速骨缺损的愈合,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促进骨愈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国产人工骨粉和Bio-oss在口腔即刻种植术中对于环形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从而探讨修复骨缺损更快、更有效的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只12月龄健康雄性小型猪,麻醉后对称拔除双侧下颌侧切牙、第1前磨牙、第3前磨牙,随即进行即刻种植术,植入4.5 mm×10.0 mm 0sstem种植体,在种植体颈部与牙槽窝骨壁间建立宽约3.0 mm、深约3.0 mm的环形骨缺损区,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实验组缺损区填入生理盐水和Bio-oss骨粉的混合物,对照组缺损区填入生理盐水与国产人工骨粉的混合物,严密缝合。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3批次处死动物,每次处死2只,制取标本,进行骨密度测量、组织切片的观察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的观察。结果:人体标本观察,术后1周可见创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未出现创口感染与裂开的现象,无种植体脱落或松动等情况发生。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骨密度为0.432 0±0.046 2,对照组为0.370 2±0.034 8;术后8周实验组为0.493 3±0.025 6,对照组为0.436 0±0.050 7;术后12周实验组为0.601 1±0.051 2,对照组为0.511 4±0.038 6。在上述不同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各组脱钙的骨组织切片和带种植体的骨组织磨片,经比较发现生理盐水/Bio-oss骨粉混合物成骨能力较生理盐水/国产人工骨粉混合物成骨能力强。结论:与生理盐水/国产人工骨粉混合物相比,生理盐水/Bio-oss混合物对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较大面积骨缺损更为有效,且能够明显缩短种植修复的周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早期组织学结果.方法 将来源于自体骨髓的EPCs与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脱钙骨基质(DBM)共同构建的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术后2、4周时骨缺损区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实验组(EPCs+BMSCs+DBM)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量更多,功能更活跃,骨小梁更成熟,并可见较多梭形的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更丰富.结论 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在骨愈合早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进一步促进成骨,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18.
异种骨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种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MSCs与异种松质骨在体外联合培养,兔桡骨中上段制成1.5 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异种骨,对照组植入单纯异种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的组织学观察、X线片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密度接近正常;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异种骨复合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强,在成骨速度和量上明显优于单纯异种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时种植体周围骨愈合的变化。方法:选用3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而对照组接受假手术。术后12周于大鼠胫骨处植入纯钛螺纹状种植体,并于种植术后4周及12周分两批处死大鼠;标本制作带种植体的不脱钙切片,行组织学观察及骨计量学测量。结果:实验组结合骨板宽度、骨小梁直径、松质骨区种植体-骨接触率及松质骨区骨量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实验性骨质疏松可阻碍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使种植体周围骨小梁减少,结合骨板及骨小梁变得菲薄,从而会降低骨组织对种植体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聚乳乙醇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成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 制作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植入同时负载5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对照组植入负载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空白组仅植入PLGA。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不同时相的骨缺损区X线阻射密度、并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数量。结果 实验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空白材料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利用含BMP的PLGA支架与BMSCs复合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