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培养基成分对顶头孢霉高产株生产头孢菌素C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菌素C(CPC)的生物合成曾由若干小组作过研究.多数研究利用低产株在合成培养基内进行.这些研究表明CPC的生物合成途径已完全确定.其中三肽L-a-AAA-L-CYS-D-VAL(ACV)是由三种氨基酸依靠单种酶或两种酶的作用形成的.业已分离出二肽L-a-AAA-L-CYS(AC),并证实由AC和缬氨酸(VAL)形成ACV的速率高于由L-a-氨基己二酸(a-AAA)和半胱氨酸(CYS)形成AC的速率,但由a-AAA、CYS和VAL形成ACV的速率更高.这种三肽可从胞内和胞外检出,尽管ACV合成酶是一种胞内酶. 相似文献
3.
以假单胞菌的头孢菌素C(CPC)酰基转移酶为基础,根据顶头孢霉密码子偏爱性及RNA二级结构预测分析,设计并合成了全长2349 bp的CPC酰基转移酶基因ecs,并将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证明,表达蛋白能将CPC转化为7-ACA.将ecs表达质粒转化CPC产生菌顶头他霉,通过PCR、Southern blotting以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验证,表明ecs基因已成功整合到顶头孢霉染色体上并得到表达,重组菌的发酵也显示部分CPC直接转化成了7-ACA. 相似文献
4.
头孢菌素 C(CPC),系天然产生的β-内酰胺抗生素,可制造更为有效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顶头孢霉 ATCC 11550系 G.Brotzu 在萨迪尼亚沿海附近污水排出口处的海水中发现的一种无性丝状真菌,经诱变、筛选及选育后获得的许多菌株已在世界各地制药公司生产 CPC 达25年以上。 相似文献
5.
6.
采用不同菌龄的接种混合物培养顶头孢霉M25,可提高头孢C的产量。早期与后期的接种体的比例为3:7时,得到CPC浓度的最大值(2.17g/L)。 相似文献
7.
廖福荣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4,15(5):330-335
头孢菌素C(CPC)系顶头孢霉产生的一种天然β-内酰胺抗生素.目前工业上生产的CPC是作为进一步生产注射用头孢菌素的前体,后者在治疗由产生青霉素酶的细菌所引起的人体感染上更为有效.自发现CPC以来,由于工艺和菌株的改良,产量显著提高.当今工业生产上使用的高产菌株主要通过多次反复诱变筛选获得.然而,采用这些传统方法所得菌株,在没有扩大筛选的情况下已难以进一步改良.因此继续采用这些方法,效率低,在经济上已没有多大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使用药酶部分替代头C发酵中的有机氮源,提高发酵水平;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原料配比;结果:使用药酶后,效价提高10.4%,总亿提高了8.2%;结论:药酶能够提高头C发酵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头孢菌素 C(简称头 C)是获得许多半合成药物制剂的重要物质,这就决定了研究强化其生物合成过程条件的迫切性。目前,关于头 C 生物合成的工艺资料报 相似文献
11.
12.
头孢菌素C生产工艺改进的研究Ⅰ.头孢菌素C新菌种C82—123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82-123发酵过程中的温度,通气,pH调节,碳、氮源等组份的用量,氨水等的补料以及蛋氨酸的诱导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后的发酵工艺,使该菌种在7 L 玻璃发酵罐中的发酵效价提高三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获得顶头孢霉sorA和sorB双缺失菌株,以阻断sorbicillinoids的合成,并研究其与头孢菌素C(CPC)产量的关系。方法 通过根癌农杆菌转化法,依据同源双交换的原理,同时敲除合成sorbicillinoids骨架结构的两个聚酮合酶基因sorA和sorB,并通过摇瓶发酵实验检测缺失菌和野生菌的产量。结果 筛选并验证了6株A. chrysogenum-?pks菌株,遗传稳定,转化效率约为20%。通过发酵实验测定发现,缺失菌株产CPC能力比野生菌提高了70%。结论 农杆菌转化法是一个高效的顶头孢霉遗传操作系统,并且顶头孢霉中sorbicillinoids的缺失可以提高CPC产量。 相似文献
15.
16.
头孢菌素类产品的市场情况及头孢菌素C发酵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的分析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目前的市场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头抱菌素的研究开发速度减缓,开发广谱、高效、长效的新头孢菌素已成为当务之急。分别从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发酵操作条件以及发酵过程控制三个层面分析了发酵工艺对头孢菌素C产量的影响,为发酵生产头孢菌素C提供了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头孢菌素C3—位功能化及合成中间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头孢菌素自发现以来本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其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的首位,头孢菌素的研究主要在不改变其母核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侧链的结构改造和化学修饰,以提高药效及抗菌活性,扩大抗菌谱,提高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减少毒副作用,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质,据此原则,头孢菌素目前已开发到第四代,在头孢菌素的研究中,C3-位结构改造及功能化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重点对头孢菌素的C3-位功能化研究及其合成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优化头孢菌素C(CPC)发酵过程的豆油补料控制策略,提高发酵整体性能.方法 提出了一种匀速+DO-Stat结合型补油策略.在50L罐上对使用该策略和使用匀速补油以及传统DO-Stat自动补油策略的发酵性能进行比较,确定最优补油控制策略.结果 采用匀速+DO-Stat结合型补油策略时,CPC终浓度最高,CPC得率也从使用匀速补油策略时的19.61%提高到25.74%,代谢主副产物去乙酰氧头孢菌素C(DAOC)的积累量少,DAOC/CPC(W/W)只有0.46%,达到生产要求.结论 使用匀速+DO-Stat结合型补油策略,可控制CPC发酵过程中的碳源浓度和溶解氧浓度(DO)于合适水平,在维持较高的CPC生产强度的前提下,CPC得率大幅提高,代谢副产物的积累得到抑制、产品质量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有效评价抗生素发酵菌渣无害化处理效果的手段。方法:采用敏感菌株对无害化处理菌渣的抗菌活性进行筛查,利用HPLC-MS对菌渣中残留/转化组分的结构进行推断,再结合相关化合物数据库对残留组分生物学/安全性信息进行检索。结果:所研究的4种头孢菌素C菌渣中:未经处理菌渣中具有β-内酰胺类活性物质;3种经无害化处理的菌渣中仅有1种不再具有抑菌活性,其余2种与市政污泥混合进行堆肥处理的菌渣中均产生了有别于未经处理菌渣活性的非β-内酰胺类抑菌物质。结论:在对无害化处理效果进行评价时,除利用菌渣中特定的残留抗生素为评价指标外,还应考虑堆肥过程中菌渣残留成分的生物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