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39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HDCP)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例。在治疗上对GT组不需要特殊处理。HDCP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ITP组以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出血倾向者输注血小板并考虑剖宫产分娩。50例中阴道分娩27例,剖宫产23例。发生产后出血3例。产后出血率为6.0%。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单纯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7例(71.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19.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6.06%),肝功能异常1例(1.52%)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52%)。12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中,7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33%),3例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00%)。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7例,其中剖宫产者产前平均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平均出血量300 mL,阴道分娩者平均血小板值高于60×109/L,平均出血量200 mL;未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死亡发生。结论 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围产期疾病,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娩方式应根据血小板及母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单纯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7例(71.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19.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6.06%),肝功能异常1例(1.52%)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52%)。12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中,7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33%),3例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00%)。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7例,其中剖宫产者产前平均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平均出血量300 m L,阴道分娩者平均血小板值高于60×10~9/L,平均出血量200 m L;未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死亡发生。结论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围产期疾病,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娩方式应根据血小板及母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围生期处理及分娩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产后出血率、新生儿患病率、产后血小板恢复状况及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CIT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其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分娩方式由产科指征决定。结论对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有无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由PAT引起的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妊娠结局较好,血小板减少绝大多数均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常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本文将我院两年来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27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肃 《中国保健》2006,14(8):52-53
目的探讨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于我院收治的10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剖宫产69例,阴道分娩35例,产后出血≥500ml者13例,产后出血发生率12.5%.胎死宫内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7例.结论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围产期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院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发病率为0.89%,105例患者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占56.1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占25.71%,GT趋向于妊娠中晚期发病,而ITP趋向于妊娠早、中期;剖宫产率(67.61%)明显高于同期住院分娩的产妇(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剖宫产前血小板<70×109/L在激素治疗或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70×109/L情况下在椎管内麻醉腰麻下剖宫产,未见不良反应。结论:GT和妊娠合并ITP是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孕期常无需特殊处理,分娩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血小板计数及产科指征,对于血小板计数>70×109/L的孕妇选择椎管内麻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2007年收住入院的51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中的HELLP综合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视不同原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及产科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10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志炎  郦秀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779-1781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1995~2006年对诸暨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9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AT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输注血小板只用于血小板<50×109/L,且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应视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以及病情的缓急状况,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及妊娠结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寻找其最佳的处理方法以促成良好妊娠结局。方法收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00-2008年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例49例,对其发生的病因、处理方法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21例(42.8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26.5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例(14.29%),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4.08%),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例(4.08%),病因不明4例(8.16%)。有剖宫产指征的27例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其余22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例,产后出血率2.04%。胎死宫内2例。新生儿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者4例。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孕妇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在术前和分娩前若能及时补充新鲜血及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50×109/L以上者,无产科手术指征可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13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94例(72.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引起12例(9.2%),合并肝脏疾病11例(8.5%),重度妊高征引起10例,先兆子痫4例,(共占10.8%), Rh血型不合及病毒感染各1例(各占0.8%).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17+4周,<28周出现37例(28.5%),>28周出现93例(71.5%),3/4左右孕妇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妊娠晚期.对血小板(5万u者用强的松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2例,头颅血肿1例.63例PT患者在产后1周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有合并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严重,大多<7万u,半数ITP有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术前血小板仍<5万u可输注浓缩血小板.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母亲合并ITP时,新生儿可能血小板减少.1/2患者血小板在产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妊娠结局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妊娠高血压疾病(PIH)和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GT患者不需特殊治疗,PIH及ITP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术前血小板<50×109/L可输浓缩血小板。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治疗上应视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当血小板<50×109/L或合并产科情况时,可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3.
付思明 《中国保健》2007,15(7):34-35
目的进一步了解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06年4年间的2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程度分为A、B、C三组.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18例,占69.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占19.2%,妊娠期高血压病3例,占11.6%.C组的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A组及B组,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类型,妊娠期及分晚期的出血量与血小板的数量呈负相关.提示在妊娠中、晚期血小板数量少于50×109 /L应与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4.
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妊娠早期血小板减少的最常见原因,由于妊娠妇女血浆中的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特异性结合,以及T细胞基因表达缺陷,导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破坏增加及生成不足,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妊娠期重度ITP增加了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如妊娠期自发性出血、妊娠期贫血、产后出血、早产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等。目前临床上妊娠期重度ITP的处理较为棘手,一线治疗方案主要是口服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然而在一线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有效的二线治疗和及时的产科处理变得尤为重要,如脾切除术、输注血小板及血小板生成素类药物等。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对妊娠期重度ITP的发病机制、妊娠结局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疾病与产科高危因素,以及产科并发症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方法 对2006~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与105例正常孕妇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孕妇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68.9%)、妊娠高血压疾病(9.7%)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8%).血小板减少孕妇的胎盘早剥、引产、剖宫产、产钳、产后出血和输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χ2值分别为3.748、12.491、18.289、6.886、4.801、20.468,均P<0.05).结论 大多数轻度血小板减少孕妇预后良好,无需特殊处理.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孕妇多与严重的原发病有关,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原发病应是关注和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38-313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收治的13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AT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予以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输注血小板只用于血小板<50×109/L并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50×109/L时,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及分娩方式。结果:79例病例中因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2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8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其他血液或免疫性疾病13例。血小板水平减少至20×109/L以下者26例(32.91%),主要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主,血小板水平减少在(20~50)×109/L之间33例,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为主。血小板水平在(50~100)×109/L之间20例,仍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为主。79例病例中,妊娠晚期终止59例,剖宫产51例,自然分娩8例;其中血小板水平减少至20×109/L以下者19例,剖宫产分娩者18例,血小板水平减少在(20~50)×109/L之间者23例,剖宫产分娩者22例(95.65%),血小板水平在(50~100)×109/L之间17例,剖宫产11例。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发病率为6.04%,其中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为主要病因,其他病因还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ITP引起、其他血液或免疫性疾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血小板降低水平不同,其病因构成不同,重度血小板减少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主,轻、中度血小板减少以PAT为主,剖宫产为主要分娩方式。随着血小板的增加,自然产的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和相关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和相关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7年我院和市妇幼保健医院112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中,30例依据骨穿或血小板抗体检查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妊娠,20例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2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2例为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其余为临床疑似ITP合并妊娠。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或输注血小板的例数为80例。112例中剖宫产96例,阴道分娩16例,产后大出血6例。6例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低,但无出血征象。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以ITP合并妊娠多见,当血小板持续下降或≤50×109/L,应行骨髓穿刺及血小板抗体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血小板极低时,可在补充血小板后或在血源充足的情况下行剖宫产。不主张预防性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9.
林艳玲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80-2981
目的 探讨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GT)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012年间5例GT临床处理经验.结果 5例GT合并妊娠患者中3例经阴道分娩、2例行剖宫产术,均无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手术、麻醉并发症.新生儿无出血倾向及颅内出血现象.结论 GT时如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极低的情况下可以在血源充足时行选择性剖宫产术.应加强GT的孕期监护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发生率为5%~12%~[1-3],是常见的妊娠期合并症,会导致围产期母儿死亡率增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主要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免疫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和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其他少见疾病有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