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D-dimer(DD)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及急性白血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54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脑脊液(CSF)DD水平,并对其中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22例进行动态观察,同时检测7例上呼吸道感染,9例贫血患者CSFDD水平作对照。结果 CNSL组明显高于非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NCNSL)组及对照组。22例CNSL患者鞘内注射化疗药后。20例达完全缓解(CR),DD值明显下降。2例无效者,CSFDD维持于较高水平。1例缓解后再次复发者,CSFDD含量再次升高。1例患者在CSF常规、生化确诊CNSL之前,CSF D-dirner已有改变。CNSL组CSFDD含量与CSF压力、白细胞数、蛋白含量均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DD对CNSL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估计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4例AI患者血浆VEGF含量,同时检测骨髓涂片有核细胞中原始及幼稚白细胞数.结果:(1)AL患者血浆VEGF含量为(64.87±33.6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12±11.87)ng/L(P<0.01);(2)AL患者初始血浆VEGF含量为(64.87±33.66)ng/L,明显高于缓解组的(42.07±17.75)ng/L(P<0.01),复发、难治患者血浆VEGF含量为(78.12±30.88)ng/L,上升明显,同缓解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初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患者血液中的VEGF含量同患者病情的临床变化有着一定联系,能够作为了解病情、疗效观察、愈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的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AL)的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69例AL的免疫表型,结果:(1)29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髓系抗原阳性表达率为30%,其中CD13为20.7%,CD33为10.3%,T-ALL和B-AL 系抗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367);CD34表达阳性的ALL髓系抗原表达率明显高于CD34表达阴性的ALL髓系抗原表达率(77.8%vs13.3%,P=0.036);ALL髓系抗原阳性表达的CR率明显低于髓系抗原阴性表达的CR率(33.3%vs80%,P=0.0203);(2)4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淋系抗原表达率为30%,其中CD7为15%,CD19为12.5%,CD2为2.5%,CD7主要分布在M1,M2亚型中,CD34阳性AML的淋系抗原表达率明显高于CD34阴性AML的淋系抗原表达率(61.1%vs4.5%,P=0.000125);AML淋系抗原阳性表达的CR率低于淋系抗原阴性表达的CR率,但差异无显著性(50%vs 71.4%,P=0.126),结论:成人AL的抗原错译表达率约为30%,CD34阳性AL的抗原错译表达率明显高于CD34阴性AL的抗原错译表达率,有抗原错译表达的AL的CR率低于无抗原错译表达的AL和CR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63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腺苷脱氨酶(ADA)活性。结果发现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ADA活性升高,慢性白血病急性变明显增高。对12例急性白血病进行了动态观察,未经治疗或复发的患者血浆ADA活性升高,完全缓解期降至正常。提示:白血病患者血浆ADA活性变化与病程有关;动态观察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和慢性白血病急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6.
白血病患者血浆腺苷脱氨酶活性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63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腺苷脱氨酶(ADA)活性。结果发现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ADA活性升高,慢性白血病急性变明显增高。对12例急性白血病进行了动态观察,未经治疗或复发的患者血浆ADA活性升高,完全缓解期降至正常。提示:白血病患者血浆ADA活性变化与病程有关;动态观察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和慢性白血病急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应用放免方法测定未治急性白血病31例及对照组29例8Am、4Pm、及0Am血浆皮质醇。结果发现病人组4Pm及0Am血浆皮质醇较相应时点的对照组显著增高,节律性较对照组差,病人组三个时点比较仅8Am与0A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8Am与0Am,4Pm与0Am及8Am与4Pm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病人组的皮质醇增高可能与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患者血浆游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free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含量,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60例AL患者。其中15例为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AL患者、30例为不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AL患者、15例AL缓解患者血浆游离TFPI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游离TFPI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白血病伴DIC的患者血浆游离TFPI水平显著高于急性白血病不伴DIC者(P〈0.001)。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后血浆游离TFPI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异常,检测AL患者血浆游离TFPI的含量能更好地对病情进行分析,作为判断AL预后的辅助指标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血浆及脑脊液可溶性L-选择素水平(sL-selectin)与急性白血病发病及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浆及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脑脊液中sL-selectin,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初治及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的sL-selectin水平较缓解者及正常对照者均显著增高(P<0.001)。且sL-selectin水平与临床过程有关,随着病情缓解和复发,sL-selectin水平也随之变化。结论:监测患者血浆和脑脊液sL-selectin水平对早期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复发及脑膜浸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纤维结合蛋白(Fn)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体外培养结果表明,几乎人体内所有增殖细胞均能合成Fn。Fn存在于血浆及其他体液中,并存在于细胞表面,是血液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调理素,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和清除异物作用,并能影响血管通透性。本文报道急性白血病30例次不同病期的Fn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一、观察对象急性白血病24例,共测定29例次,男18例,女6例,年龄21~23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及D-二聚体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和恶性实体肿瘤病人不同阶段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34例急性白血病和43例恶性实体肿瘤病人不同阶段血浆TM、D-D含量的变化,并以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化疗前血浆TM、D-D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39~5.708,P<0.05)。完全缓解后,血浆TM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浆D-D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035,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t=5.681,P<0.001)。恶性实体肿瘤病人术前血浆TM、D-D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23~2.051,P<0.05);术前转移组二者含量明显高于未转移组(t=2.788、6.168,P<0.01);术后7 d血浆D-D值进一步升高,明显高于术前(t′=2.026,P<0.05),TM降低至正常水平。结论急性白血病和恶性实体肿瘤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TM、D-D含量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病人血浆中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suPAR)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53例急性白血病病人血浆suPAR进行检测,并与2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③结果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病人血浆suPA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7.71、7.08,P〈0.01)。ANLL病人血浆suPAR水平明显升高组较非明显升高组髓外浸润发生率高,完全缓解率低(X^2=4.471、4.911,P〈0.05)。完全缓解后ANLL病人血浆suPA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t=3.304,P〈0.01)。④结论检测血浆suPAR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白血病病人疾病状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危重患者按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分组。A组23例,APACHEⅢ≥60分;B组17例,APACHEⅢ<60分。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时及入院后第二、三、五、七天,用ELISA法测定血浆TM水平。结果A组患者血浆TM浓度为(78.72±12.75)ng/ml,B组为(55.27±15.61)ng/ml,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例预后不良者与22例预后良好者血浆T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TM水平对判断危重患者病情的严重度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及其在疾病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59例急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其中急性甲型肝炎20例,急性重症肝炎14例,肝硬化代偿15例,肝硬化失代偿10例)、28例肝癌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TM水平,并与1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代偿、肝硬化失代偿组血浆TM水平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急性重症肝炎组明显高于急性甲型肝炎组,肝硬化失代偿组显著高于代偿组(F=389.19,q=3.08~45.77,P〈0.001);肝癌病人术前血浆TM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55.64,q=6.959~17.544,P〈0.05),Ⅰ、Ⅱ期病人术后10 d的血浆TM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水平(t′=2.366,t=8.372,P〈0.01)。肝癌病人血浆TM水平随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F=55.64,q=4.099~17.544,P〈0.05)。结论 TM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作为某些肝脏疾病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病人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32例不同类型AL病人的RP、血小板(PLT),动态观察7例病人化疗过程中的RP、PLT的变化,并与12例健康查体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L初治组、复发难治组RP、PLT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7.320、6.950,q=4.318-5.897,P〈0.05)。缓解组化疗前RP高于化疗后(t=2.806,P〈0.05);未缓解组化疗前RP低于化疗后(t=3.128,P〈0.05)。7例初治AL病人骨髓抑制期RP、RP%低于骨髓恢复期(F=7.061、9.345,q=3.932~5.983,P〈0.05)。AL病人RP%与PLT呈负相关(r=-0.373,P〈0.05)。结论 RP可反映AL病人的不同病理状态,也是化疗后骨髓恢复的一个早期且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抑制基因Livin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Livin 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L)病人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1例不同时期AL病人白血病细胞Livin mRNA的表达水平,以1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AL病人白血病细胞Livin mRNA 阳性表达率为53.7%.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病人Livin mRNA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8%、53.6%,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0.0%)(P=0.035、0.017).初治和复发AL病人白血病细胞Livin mRNA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5、0.004).缓解组病人Livin mRNA阳性表达率为15.4%,明显低于初治组和复发组(P=0.004、0.030),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50×109/L的初治白血病病人Livin mRNA的阳性表达率(77.8%,7/9)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50×109/L的初治病人(25.0%,3/12)(P=0.022),其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后者(T=6.50,P<0.05).结论 Livin mRNA过度表达参与了AL的发病,可作为AL的诊断、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Livin mRNA表达在AL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或) 抗凋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导致AL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原因之一,可作为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中Rb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Rb蛋白表达缺失率为37.5%,以M_5亚型多见,占41.6%。结果表明,Rb基因表达状态与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关,并影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病人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46例不同类型、不同阶段AL病人白血病细胞中XIAP的表达情况,以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AL病人白血病细胞XIAP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t=13.96,P<0.01).初治组、缓解组和复...  相似文献   

1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各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CML病人不同时期8、9、17号染色体上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结果 在D8S555位点,CML加速、急变期(AP+BC)病人的MSI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CP)病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9);8号染色体上D8S555、D8S559位点MSI发生率明显高于9、17号染色体上D9S67、TP53A1/A2、AFMal27xg9位点,AFMa127xg9位点LOH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4个位点,差异有显著性(x^2=1.858~9.946,P〈0.05、0.01)。结论 微卫星遗传不稳定性是CML发生和转化过程中的常见事件;不同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在CML病情演变中所起作用不同;AFMa127xg9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CML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采用纯化的人血栓调节蛋白作为人凝血酶活化血浆蛋白C(PC)的辅助因子所建立的一种人血浆PC抗凝活性的检测方法。本法的标准曲线直线性良好,可信性和重复性满意,所测72例健康人正常值为97±3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178±43%,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脑血管病患者为115±46%,与正常值无显著性差异。结合AT-Ⅲ抗原和活性,因子ⅦR∶Ag、Fbg/FDP和CIC等指标,对该检测方法的测定结果,以及血浆PC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止凝血机制异常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