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期张仲景著作了《伤寒论》,在书中重点记录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诊治方法,提出了六经的病理,理法方药俱全,是著名的中医学书。温法在《伤寒论》占据重要的位置,在治疗中一直贯穿着"扶阳气"的精神。"温法"主要是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寒症,依据"寒者热之"的原则来立法。在《伤寒论》中温法的运用广泛,就《伤寒论》温法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温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特点,探讨温法在当今医学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所讨论的内容,最主要的应是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部分。这些温热病变有外感后自然发展演变而来的,有因失治、误治而来的,也有治法失当而来的,但最终结果,都是邪从热化、变为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风寒外感之伤寒是言其始,温热病变则言其终。故中风、伤寒是《伤寒论》一书的引子,而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才是《伤寒论》一书的重点讨论内容,它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相似文献   

4.
《温热论》中营卫和气血,用于论述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时,与《伤寒论》相似。然而,《温热论》所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与《伤寒论》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致病因素、感邪途径、初起病位、传变方式及治法等方面。《温热论》所载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治疗方法为邪袭肺卫宜辛凉解表,邪留三焦需分消上下,邪阻阳明当轻法频下,邪困脾胃要利尿通阳,与《伤寒论》大异。  相似文献   

5.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乃仲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专书 ,其中桂枝用药之频繁 ,功用之多 ,是其他药所无法相比的。而含附子的方剂仅 2 0首。笔者比较了两者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 ,认为其功用大致相同。1 《伤寒论》首先可见桂枝与附子同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相似文献   

8.
试论《伤寒论》中的常变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楠 《国医论坛》2005,20(5):1-2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被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伤寒论》之所以历经1800多年而不衰,并为后世众多医家所推崇,其原因之一,就是该书全面贯穿应用了常与变的思维方式。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常变观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之方配伍精当 ,效专力宏 ,先人有用之“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誉 ,被尊奉为经方和众方之祖。笔者从医以来 ,喜读伤寒书 ,爱用伤寒方 ,临床上每值病情复杂疑似难辨、常规方药缺乏疗效之际 ,根据《伤寒论》的提示 ,选用相应方药 ,结果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学用伤寒方的体会略述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明确适用范围遇到哪些疾病应考虑选用伤寒方药 ,取决于对《伤寒论》方药适用范围的理解。对此 ,目前大致存在三种观点 :其一 ,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 ,与杂病无涉 ,其方药仅适用于外感疾病。其二 ,认为《伤寒论》虽…  相似文献   

10.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医家王孟英编撰。该书收集19世纪60年代以前温病学有关著作,是当时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下至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薛生白《湿热病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疫病篇》等,包罗无遗。该书“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共五卷。该书不仅是对前人温病理论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并且充分表达王氏独到的学术见解,是一部颇有影响的温病学专著,学术观点散见于《温热经纬》病案中。本文就王氏温病学术观点探析如下。1阐明新感伏气温病的分类…  相似文献   

11.
中医典籍《伤寒论》对于伤寒杂病,特别是外感病证的治疗影响深远,为后世温病学奠定了基础。文章结合临床观察,论述《伤寒论》中关于温病三个典型方证——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葛根汤证对于外感温病的治疗,探究《伤寒论》中温病理论及与后世温病学的关系、经方的应用范围,力争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温病的临床疗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论《伤寒论》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伤寒论》不论从“伤寒”一词看,或从《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伤寒论》本身的内容看,它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不仅名符其实,而且是当之无愧。后世部分学者认为它是专论寒邪为患的狭义外感病学,此观点是错误的!造成错误观点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看到“六病”皆对发热而言。  相似文献   

13.
陈思茵  温玉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6,(12):2047-2050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解表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在用药上以发散风寒为主,有少量发散风热药的运用,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用药主张辛温发汗解表。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亦重视使用桂枝、生姜、麻黄等药,又增加了防风、菊花、大豆黄卷的使用;扩大了解表药的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沿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麻黄、生姜等药的运用,但《温病条辨》更善于辛凉解表,共运用9种发散风热药。《温病条辨》在辛温解表药中增加了香薷与荆芥的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清热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用以治疗里热实证的药较多见。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除以上药物运用外,还增强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以及清虚热药的运用,以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中延续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的运用,还加重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的比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补虚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补气药为主,兼用少量补血药。2《金匮要略》补气药的运用与《伤寒论》基本相似,增加了黄芪的应用,并且加重了丸剂的应用,重视使用蜂蜜。妇科病独立三篇,重用补血药,增加了补阳的紫石英及补阴的麦冬、百合等药的运用,增加了补虚药的运用种类。3《温病条辨》用药延续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补气、补血、补阳药的运用,增加了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此外,丰富了补阴药的运用,如沙参、麦冬等。温热邪气易伤阴液,故增加了滋阴药。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5.
探讨《伤寒论》从经典范式逐渐转化为能够应对整个热病的通俗方法。《伤寒论》中涉及的临床基本问题,如鉴别诊断、辨证规律、治法宜忌、兼症处理、瘥后调理等,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体系,可以视为经典范式。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将《伤寒论》从经典转向通俗,书中格局不变,轮廓更加清晰;概念不变,见解越发深刻;病证不变,内容明显扩展;治法不变,方药推陈出新,这是俞根初从临床角度对经典《伤寒论》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6.
温病初期不是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7):625-627
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是"恶寒",判断是不是表证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伤寒论》中温病的提纲是"不恶寒"。温病的病因病机与表证不同。《温热论》中的"卫"不是表证,温病初起的治法不是解表。常见温病的初期没有表证。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汗法禁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汗法是以药物或热力的作用,使腠理开疏,汗液外泄,而使在表之病邪外出的治疗方法。《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故汗法是《伤寒论》常见的治疗方法。由于发汗为祛邪之法,用之不当,易于伤正。仲景在《伤寒论》不厌其繁地反复指出其禁忌,涉及条文达二十余条。下面本文拟从体质、脉症、疾病、误汗的后果等方面,探讨汗法的禁忌。1 禁汗之因 《伤寒论》禁用汗法的原则主要有二:一是保护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有"阳旦汤"之名。在《伤寒论》113首方中,应用桂枝汤随证加减共70方,约占63%。桂枝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卓著。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鉴于其调和营卫、气血、阴阳的作用,被仲景及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加减应用于内伤杂病,并在其主治范围上不断扩充。本文主要从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有关水饮的条文达26条,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立法严谨,处方精当,用之于临床,每收效验。笔者谨将《伤寒论》治水饮归为十法,简述如下。一、外散风寒、内除水饮法《伤寒论》第40条,第41条(以下条文均指《伤寒论》)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治。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喘、干呕,或“小便下利、少腹满”等症。其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水饮。治当外散风寒、内除水  相似文献   

20.
沈忠源 《光明中医》1999,14(5):10-12
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其实不然 ,既论外感 ,又论杂病。从病因角度探讨《伤寒论》的病证规律 ,能揭示《伤寒论》方证既适用于外感热病 ,又适用于内伤杂病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