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七性溃疡(P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有人认为HSV-I与PU可能有关[1-3],我们合成了一对DNA聚合酶序列中的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检测PU患者及正常人的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中HSV-I DNA,试图了解HSY-I与PU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有复发性口唇疱疹病史及其他HSV-I感染者不纳入本试验.入选病例年龄为18岁~65岁复合性溃疡不入选.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成人,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2.5岁.内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正常,于胃窦小弯侧(GNor)和十二指肠球部前壁(DNor)各钳取粘膜组织1块.DU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6.6岁.内镜检查证实溃疡长径≥0.5 cm,为活动期,而胃粘膜大致正常或轻微浅表性胃炎,分别于溃疡边缘(DU1),溃疡对侧球部正常粘膜(DU2)及胃窦小弯侧(GNor)各钳取粘膜组织1块.GU组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42.3岁.内镜检查证实溃疡长径≥0.25 cm,为活动期,活检排除胃癌,而十二指肠粘膜大致正常者,分别于溃疡边缘(GU1),溃疡对侧正常粘膜(GU2)及十二指肠球部(DNor)各钳取粘膜组织1块.以上病例标本均为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疾病研究室内镜室提供.  相似文献   

2.
不同Forrest分级溃疡出血患者内镜下注射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不同Forrest分级溃疡出血患者内镜下注射治疗的疗效 ,评估不同Forrest分级溃疡出血患者内镜下注射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选自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2年 8月因呕血和 (或 )黑便入院 ,经紧急内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出血患者 81例 ,溃疡出血按Forrest镜下表现分级 ,内镜注射止血治疗组 4 1例 ,内科治疗组 4 0例。结果 内镜组 4 1例 ,止血成功率 95 1% ,对照组 4 0例 ,止血成功率 80 0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其中ForrestⅠ级、Ⅱa级内镜组止血成功率 (8/ 9、5 / 6 )均高于对照组(3/ 7、3/ 5 ) ,Ⅱb级、Ⅱc级与Ⅲ级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内镜注射止血治疗简单有效 ,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镜下表现为ForrestI级和Ⅱa级的溃疡出血患者 ,内镜下注射治疗是有效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其它检查正常但临床症状疑似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这些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腹痛、消瘦、大便隐血阳性、缺铁性贫血、腹泻或发热等症状体征,平均持续6.5年。结果20例患者中共发现克罗恩病13例,胶囊内镜下表现包括黏膜糜烂(2例)、口疮样溃疡(5例)、肉芽肿性结节样病变(1例),大溃疡(2例)和溃疡伴肠腔不完全狭窄(3例)。结论 胶囊内镜对经传统方法未能检出的疑似小肠克罗恩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尤其是对疾病早期和对轻型患者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中,对用内镜注射肾上腺素治疗活动性出血性溃疡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病人和方法 96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作紧急内镜检查,查明68例有活动性出血性溃疡。将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用易弯曲的注射针(Olympus NM-1K)经内镜活检通道插入,在出血点及其周围多点穿刺,每点注入1:10000肾上腺素0.5ml,直至出血停止。对照组不作内镜处理。两组在年龄、性别、溃疡位置和出血程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自1993年4月-12月对150例经内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同时作胃窦部粘膜幽门螺旋菌(Hp)和血清胃液素测定,以探讨两者与DU发病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经内镜检查确诊的活动期DU 150例,其中男1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1.8岁(16-72岁)。对照组为慢性轻度浅表性胃炎及Hp检查阴性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1岁。  相似文献   

6.
我院从1984年4月至1936年10月收治经内镜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74例.随机分组,分别以硫醣铝和甲氰咪胍对照观察近期疗效。资料及方法对象为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无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治疗前后作内镜检查. (1)治疗组:40例,硫糖铝1g,每日四次。(2)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内镜治疗后实施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行内镜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与对照组(68例)。对照组在内镜治疗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护理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94%(P0.05)。干预组的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书书写及病房管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59%(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实施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且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近7年经内镜诊断球后溃疡125例,按年龄分青年组(15—34岁)、中年组(35—59岁)及老年组(60岁以上)进行比较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988年4月—1994年4月,经内镜检查至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开口以下者10036例,检出球后溃疡125例,占同期1862例十二指肠溃疡的6.7%。125例中男86例,女39例,男女比例2.2:1,年龄15—75岁,平均42.6岁。青年组41  相似文献   

9.
经内镜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内镜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60例PU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经内镜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法莫替丁治疗,于2周及4周后经胃镜复查,观察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情况,并于1年后进行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溃疡愈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内镜中西医结合治疗PU溃疡愈合快,愈合质量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所治患者均经内镜确诊的活动期消化性溃疡,皆为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70)和对照组(n=68)。共138例,男116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39.5岁。两组分别为:治疗组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2例,胃溃疡8例,复合性溃疡6例,吻合口溃疡4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70例;而对照组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8例,胃溃疡14例,复合性溃疡4例,吻合口溃疡2例,Hp感染64例。1.2 方法 治疗组以全身给药法与内镜下局部治疗相结合;对照组则单纯予以全身给药法。行两组疗效对比观察。1.2.1 全身给药法 以甲氰咪呱0.2g,3次/d及睡前服0.4g,4周为1疗程;痢特灵0.1g,3次/d或灭滴灵0.4g,3次/d,以抗Hp感染,用至Hp转阴即停药;654-2片10 mg,3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经内镜和病理证实的活动期溃疡病患者(活动组)34例(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球溃疡23例),年龄22-64岁,平均45岁。并对其中14例内科治疗6-8周后内镜检查溃疡愈合(治愈组)者复查。正常对照组40例,皆为健康体检者,无消化系疾病史、体征,并除外其他影响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疾病。性别年龄具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清晨取空腹患者外周血1ml,肝素抗凝。参照郭峰等建立的测定方法。红细胞C_3b受体(RBCC_3bR)花环试验:于试管内,用毛细滴管加1滴补体致敏酵母菌悬液(1×10~8/ml)和1滴洗过3次待测红细胞悬液(1.25×10~7/ml浓度)混匀,置37℃下30min温育;取出加生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15例经内镜及X线证实有直径大于5mm溃疡面的单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DUP)测定了血浆神经介质和皮质醇,以研究DUP于愈合和复发期间这些物质的情况。15例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9岁(21~53岁)。治疗于首次内镜确诊之6天内开始,对患者和对照者给抗酸剂共18周,受试者都无精神病史,并接受精神分析和肌注可乐宁试验。DUP与正常对照者配对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每6周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多巴胺(DA)、血小板5-羟色胺(pS)、血浆游离5-羟色胺(fS)和皮质醇(CRT)。治疗开始及每二周随访一次,以了解症状和副作用。治疗后6、12,18周各作一次内镜及X线检查,溃疡面完全为上皮所覆盖为溃疡愈合。治疗6周后的15例DUP中12例(80%)溃疡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黏合剂栓塞治疗后排胶过程与再发出血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病房收治,经胃镜检查明确存在胃静脉曲张,并接受了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的患者,对其行内镜随访至少1年,分析其病史资料、内镜所见、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 结果总计55例患者接受了内镜下胃静脉曲张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其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0.0±14.6)岁,其中GOV1型12例(21.8%),GOV2型11例(20.0%),IGV1型32例(58.2%)。共行黏合剂治疗58次,注射部位64点,平均每点注射1%聚桂醇(3.79±1.55)ml,组织黏合剂(3.02±1.17)ml。所有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间均生存,10例患者(7例IGV1型,3例GOV2型)再发上消化道出血共11次,其中排胶溃疡未愈8次、静脉曲张再发出血2次、胃角溃疡出血1次。排胶溃疡完全愈合的时间平均为(8.3±3.4)个月,其中36例患者(69.2%)于术后4~9个月完成整个排胶过程。对排胶过程≥12个月的患者共9例随访至2年,所有患者均完成排胶,且随访期间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结论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为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二级预防手段。黏合剂注射术后排胶为正常现象,术后再发出血可能和曲张静脉栓塞不完全相关,确保曲张静脉完全栓塞或有助于降低术后再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不同病因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大肠溃疡患者41例,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病检结果对确诊患者的病因构成及诊断要点进行分析。结果导致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的病因主要有溃疡型大肠癌(14例)、肠结核(14例)、感染性肠炎(5例)、缺血性肠炎(3例)、吻合口溃疡(2例)、放射性肠炎(1例)、内痔术后(1例)、急性阑尾炎(1例);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60%以上为中老年患者,且不同病因患者的年龄分布有差异(P<0.05);除盗汗对肠结核的诊断有特异性,便血、腹痛、体质量下降等常见临床表现对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的病因诊断无特异性;腹部包块和肛门指诊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内镜对大肠癌、吻合口溃疡易诊断;单发大溃疡常见于大肠癌,多发小溃疡常见于肠结核(P<0.01),环行溃疡(100%)见于肠结核;病检对大肠癌、肠结核诊断意义大,对其他病因诊断无特异性。结论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不容忽视,病因诊断主要依据内镜和病检。  相似文献   

15.
渔民消化性溃疡984例内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我院 10年来经内镜检出的渔民消化性溃疡 (PU)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病在沿海地区发病因素及其特点。   1.对象和方法:   (1)对象:全部病例均为 1989年 1月~ 1998年 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 984例,其中男 850例,女 134例。   (2)方法:采用 Olympus- XQ30等型号内镜检查,受检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上腹痛、腹胀、泛酸、嗳气、黑便及呕血等,内镜诊断标准:十二指肠 (DU)以见到溃疡面或霜斑样溃疡,重度幽门狭窄及球腔变形,未见活动性溃疡者不列入本组,部分胃溃疡 (GU)和溃疡恶变为病理证实,复合性溃疡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RNA干扰技术研究EF-1 alpha基因在体外培养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的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 方法将DU145细胞系分为3组:对照组(未转染siRNA),转染对照组(转染siRNA)和实验组(转染EF-1 alpha-siRNA).通过免疫荧光技术验证RNA干扰结果,并研究EF-1 alpha在DU145细胞中的定位以及与F-actin的定位关系.应用Transwell实验,比较EF-1alpha蛋白质水平调节前后各组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 结果应用RNA干扰技术可以特异高效调低DU145细胞中EF-1 alpha蛋白质水平.EF-1 alpha蛋白质定位于细胞胞浆内,且该蛋白与F-actin存在共定位关系.但EF-1 alpha表达的改变不影响F-actin的分布.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研究结果显示,20×104个DU145细胞种入Transwall小室12 h后,对照组,转染对照组和实验组穿膜细胞数日分别为(10.6±1.0)×104个、(11.2±0.8)×104个和(3.9×0.6)×104个.与对照组相比,调低EF-1 alpha表达显著降低了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迁移和侵袭能力到37.1%(t=13.9,P<0.05). 结论调低EF-1 alpha表达水平对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有负面影响.EF-1 alpha基因在前列腺痛细胞局部侵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及阴性各20例,用兰索拉唑(30mg,每天1次,口服)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结果:RE组与正常组(52例)、慢性胃炎组(139例)、十二指肠溃疡组(142例)的HP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18.
大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内镜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内镜表现,以提高对原发性大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大肠NHL临床和内镜资料。结果病变部位位于盲肠者占62.5%。内镜下表现为弥漫型3例,溃疡型4例,息肉型1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组织活检诊断阳性率达87.5%。结论本病好发于盲肠,多为单发病灶。本组病例中内镜下病灶形态表现以溃疡型多见。结肠镜检查联合内镜下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大肠NHL内镜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局部免疫调控对十二指肠溃疡(DU)的疗效.方法实验组DU患者50例,内镜下一次性注射小剂量人丙种球蛋白治疗,5a随访,以局部注射雷尼替丁、患者条件相似的50例DU为对照组,两组均为男42例,女8例,病灶面积1cm×1cm,幽门螺杆菌(Hp)阳性37例(74.0%),病程3mo~10a,其中5a~10a38例(70.6%).注射治疗前在胃窦部取粘膜活检,用尿素酶法快速检测Hp.在溃疡灶周围选3~4个点,在距病灶边缘2mm~3mm粘膜进内镜针,深约3mm~4mm,每点注射0.5mL~1.0mL,停用任何与治疗溃疡有关的药物.d15复查内镜,呈内镜瘢痕期为愈合,否则未愈.愈合者于0.5、1、2、3、4、5a复查内镜,症状复发者随时复查,观察溃疡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15d时愈合37例(86.0%),对照组11例(22.0%),P<0.01,x2检验.实验组35例随访,1a、1.1a~2.0a、2.1a~5a复发和5a时仍未复发人数分别为3、3、17、12,对照组10例随访,为8、2、0、0,2a内复发率前者6例(17.1%),后者10例(100%),P<0.01,x2检验.结论免疫球蛋白小剂量注射于溃疡灶周围粘膜下,溃疡愈合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溃疡愈合质量对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影响。方法:将6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对照组30例。2组均先给予标准3联疗法根除H.Pylori,1周后试验组,兰索拉唑30mg每日2次,联合铝碳酸镁(商品名,达喜)1000mg每日3次;对照组,兰索拉唑30mg每日2次;继续治疗4周。停药4周后观察内镜下溃疡愈合率、胃粘膜组织学改变;随访1年内溃疡复发情况。结果:停药4周后内镜下溃疡愈合率分别为,试验组94.7%,对照组80.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粘膜层厚度、腺体密度和腺管形态恢复,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1年内溃疡复发率,试验组2.8%,对照组2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用铝碳酸镁能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显著优于单用兰索拉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